本發明涉及抗震防災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地震應急救生床。
背景技術:
據統計,全球每年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500次,其中70%發生在夜里。由于每場地震逃生時間只有不到12秒,人們往往來不及逃生,甚至在夢中就被垮塌的建筑埋壓,這是地震經常造成重大傷亡的主要原因。
雖然目前在土木工程結構設計上往往進行周密的抗震驗算和設計,但是,一般的抗震設計并不能完全確保地震是建筑物的安全,尤其在7級以上強震發生時,建筑物的倒塌損毀往往無法避免,因此,在室內建立一個相對穩固的抗震結構可以起到緊急救生的作用,降低強震來臨是人員的傷亡。
目前,已有為了緊急避險用的抗震床,但是,現有的抗震床往往在基本床體基礎上增加結構強度,存在一系列弊端,例如:所占空間比較大,缺少側向保護設施,以及必要的應急設施等。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解決至少上述問題,并提供至少后面將說明的優點。
本發明還有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地震應急救生床,能夠在地震災害發生時將床體封閉,形成強有力的支撐空間。
為了實現根據本發明的這些目的和其它優點,提供了一種地震應急救生床,其中,包括:
床體,其包括床板和床板的支撐機構;所述床體的兩端對稱設置有拱粱,所述拱粱上設置有平行的導軌;
罩體,其包括活動連接在相對的兩個所述拱粱之間的多個滑動粱以及連接在所述滑動粱之間的柔性蓬面,所述滑動粱的兩端沿所述導軌滑動,以將所述床體上方封閉;
其中,所述拱粱設置為弧形,所述拱粱所圍繞的部分封閉,分別形成床頭封閉面和床尾封閉面;所述導軌為凹槽形導軌;所述導軌的深度沿所述拱粱從上至下遞減;所述滑動粱兩端設置有與所述導軌配合的第一滾輪;分布在所述拱粱同一側的滑動粱的長度沿所述拱粱從上至下遞減,并以該側的所述滑動粱能夠順次逐級卡固在所述拱粱的導軌的不同位置處為依據;所述導軌內與所述滑動粱卡固位置的對應處設置有用于固定滑動粱的第一固定件;
此外,還包括鉸鏈和控制機構,所述鉸鏈將所述滑動粱以可收放的方式順次連接;所述控制結構包括螺桿和電機,所述螺桿由電機驅動轉動,所述鉸鏈與螺桿連接并由螺桿帶動卷起或延展;此外,還包括控制機構,所述控制機構控制所述電機的啟閉,并感應震動發生時轉動螺桿放下所述鉸鏈。
優選的是,所述拱粱頂部設置有提拉部。
優選的是,所述罩體還包括固定梁,所述固定梁固定連接在兩個所述拱粱的上部,以構成所述罩體的主體支撐機構。
優選的是,床頭封閉面或床尾封閉面內側設置有軟包層,所述軟包層內部設置有可開啟的儲物空間;
所述床頭封閉面或床尾封閉面中的至少一面設置有可透視的窗口。
優選的是,還包括側板,所述側板以可開合的方式設置在所述床體的兩側,且所述側板向上合起時與所述罩體結合為一封閉整體。
優選的是,還包括固定網,所述固定網以可收放的方式設置在所述床板上方;所述固定網通過第二固定件固定在床體上。
優選的是,所述支撐機構包括設置于床體四角的支撐柱,所述支撐柱底部設置有可收放的第二滾輪;所述第二滾輪由液壓傳動機構驅動進行收放。
本發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明通過在床體兩端設置帶有導軌的拱粱,并在拱粱之間設置多個沿拱粱滑動的滑動粱,滑動粱之間連接柔性蓬面,可在地震發生時通過控制,使滑動粱沿拱粱下落,構成床體上方的支撐機構,并對床體上方進行封閉,形成具有支撐能力的封閉空間,從而提供緊急應急場所,保障人身安全。
此外,構成罩體的滑動粱之間連接柔性蓬面,使罩體能夠根據不同的需要進行收放,既能收起并固定在拱粱的頂部,作為普通床使用,不增加床體的空間占用面積,又能在緊急災害發生時及時放下對人體進行保護。
本發明的其它優點、目標和特征將部分通過下面的說明體現,部分還將通過對本發明的研究和實踐而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理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中所述的地震應急救生床罩體收起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中所述的地震應急救生床罩體一側落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中所述的地震應急救生床罩體雙側落下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中所述的地震應急救生床的爆炸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
應當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術語并不配出一個或多個其它元件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圖1-4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地震應急救生床,其中,包括:床體,其包括床板1和床板1的支撐機構;所述床體的兩端對稱設置有拱粱2,所述拱粱2上設置有平行的導軌3;罩體4,其包括活動連接在相對的兩個所述拱粱2之間的多個滑動粱5以及連接在所述滑動粱5之間的柔性蓬面6,所述滑動粱5的兩端沿所述導軌3滑動,以將所述床體上方封閉。所述拱粱2設置為弧形,所述拱粱2所圍繞的部分封閉,分別形成床頭封閉面7和床尾封閉面。所述拱梁內部為5-7毫米鋼板結構,是該系統的主要力學支撐結構。導軌3依照拱粱2的形狀設置為弧形,導軌3有兩條,通過螺栓分別固定在床頭和床尾的拱梁上,為罩體4提供收放的方向及荷載。
通過在床體兩端設置帶有導軌3的拱粱2,并在拱粱2之間設置多個沿拱粱2滑動的滑動粱5,滑動粱5之間連接柔性蓬面6,可在地震發生時通過控制,使滑動粱5沿拱粱2下落,構成床體上方的支撐機構,并對床體上方進行封閉,形成具有支撐能力的封閉空間,從而提供緊急應急場所,保障人身安全。構成罩體4的滑動粱5之間連接柔性蓬面6,使罩體4能夠根據不同的需要進行收放,既能收起并固定在拱粱2的頂部,作為普通床使用,不增加床體的空間占用面積,又能在緊急災害發生時及時放下對人體進行保護。所述柔性蓬面6可采用凱夫拉或高分子聚乙烯纖維質地的高強度、防彈篷布,提高其支撐強度。柔性蓬面6可采用雙層篷布,雙層篷布將滑動粱5包裹在中間,增加結構強度,并分撒對拱粱2的壓力。
所述導軌3為凹槽18形導軌3;所述導軌3的深度沿所述拱粱2從上至下遞減;所述滑動粱5兩端設置有與所述導軌3配合的第一滾輪10;分布在所述拱粱2同一側的滑動粱5的長度沿所述拱粱2從上至下遞減,并以該側的所述滑動粱5能夠順次逐級卡固在所述拱粱2的導軌3的不同位置處為依據;所述導軌3內與所述滑動粱5卡固位置的對應處設置有用于固定滑動粱5的第一固定件。
滑動粱5兩端的第一滾輪10可設置為滾珠結構或者滾動輪,固定在滑動粱5兩端,并在導軌3內運行。滑動粱5從拱粱2頂部下落過程中,由于導軌3從上至下由深至淺變化,滑動粱5長度按照從上至下的順序由長至短變化,使多個滑動粱5能夠卡在拱粱2導軌3的不同位置處,并順序展開并固定,形成由拱粱2支撐、滑動粱5帶動的收放自如的罩體4結構。拱粱2兩側的滑動粱5設置為2根以上,本方案中每側優選3根,拱粱2左右兩側共6根滑動粱5。滑動粱5是連接床頭、床尾的主要部分,并通過滑動粱5的下滑動作,快速構建一個拱形的抗壓結構,以防御來自頂部及兩側的壓迫和沖擊。所述第一固定件的數量與所述滑動粱5的數量相對應,其位置也與滑動粱5在導軌3上的位置相對應。本方案中所述第一固定件并不局限于鎖扣、掛鉤等特定的具體細節,旨在起到固定滑動粱5的作用。本方案中所述第一固定件為與滑動粱5數量相應的機械插隼,其固定在拱粱2內部,滑動粱5兩端分別設置有與插隼對應的插孔,當滑動粱5降至各自位置時,插隼插入滑動粱5兩端的插孔內,完成對滑動粱5的閉鎖。滑動粱5設置為復合結構,滑動粱5內部為直徑為70±20毫米鋼管結構,外部為工程塑料緩沖層。
此外,還包括鉸鏈和控制機構,所述鉸鏈將所述滑動粱以可收放的方式順次連接;所述控制結構包括螺桿和電機,所述螺桿由電機驅動轉動,所述鉸鏈與螺桿連接并由螺桿帶動卷起或延展,完成滑動粱5即罩體4的收放動作。如圖2、3所示,可根據使用需要將罩體4單側放下或雙側放下。電機設置在第一傳動艙內,第一傳動艙在拱梁頂部的下方,電機帶動固定梁9內部的螺桿對鋼絲繩正反滾卷,完成滑動粱5的收放動作。拱粱2頂部下方設置鋼鐵材質的支撐機構,與拱梁共同構成牢固的桁架支撐體系。傳動艙外部設置檢修口,檢修口上面可安裝led讀書燈,提供睡前照明。還包括集成設備艙,所述集成設備艙內置報警器,求救信號發射器、呼叫揚聲器、無線電對講機、電池等求救設備,集成設備艙也設置在拱粱2下方,集成設備艙的鋼結構與拱梁共同構成牢固的桁架支撐體系。所述控制機構控制所述電機的啟閉,并感應震動發生時轉動螺桿放下所述鉸鏈,所述鉸鏈將所述滑動粱5以可收放的方式順次連接。鉸鏈可設置為鏈條形式或者鋼絲繩,可采用3毫米左右的鋼絲繩,將鉸鏈從滑動粱5兩端或其他位置穿過或鉸接,以將滑動粱5串聯為一體,實現對滑動粱5的升降控制。滑動粱5由上至下逐一變短,在沿導軌3下降過程中被逐一截停,閉鎖在各自的位置。每根滑動粱5上有3-7個凹槽18,由滑動粱5的緩沖層的間隙和束帶箍分隔形成。滑動粱5之間通過鎖鏈或繩索在滑動粱5的凹槽18中進行固定,一方面增強滑動粱5之間的連接強度,另一方面能夠把柔性蓬面6上所受壓力均勻的分散在滑動粱5上,使其受力均衡,增加結構強度。
所述控制機構11控制所述電機的啟閉,并感應震動發生時轉動螺桿放下所述鉸鏈。控制機構11包括震動傳感器,由所述震動傳感器控制所述電機以及報警器的啟閉。地震發生的瞬間,報警器響起,電機開始工作,滑動粱5在3秒內落下,側板13同時升起,系統閉鎖后,側板13、罩體4以及床頭封閉面7、床尾封閉面圍攏成一個抗壓、抗沖擊的安全空間。內置的求救裝置能向救援人員提供準確的位置信息,由飲用水、食品和藥品組成的生命支持系統,能保障被困人員安然度過15天甚至更久的時間,直到救援人員到來。所述救生床還設置有手動開關,所述手動開關控制電機的啟閉,在控制機構11的自動感應系統失靈情況下,或日常生活中都可使用手動開關啟動或關閉罩體4及側板13等內部裝置。
一個優選方案中,所述拱粱2頂部設置有提拉部。
該方案中,提拉部可為鎖鏈或鎖環,在救生床被埋壓的狀態下,可由起重設備直接對接提拉部,將所述救生床吊出,無需對建筑體進行拆解或清理,從而節約救援時間,并減少對被困人員及施救人員的傷害。
一個優選方案中,所述罩體4還包括固定梁9,所述固定梁9固定連接在兩個所述拱粱2的上部,以構成所述罩體4的主體支撐機構。
該方案中,固定梁9的主體結構為至少兩根直徑70±20毫米的并列鋼管,鋼管外部包裹工程塑料外殼。固定梁9兩端可插入拱梁上方的插槽,并用螺栓固定。固定梁9的外殼上有led燈,可提供多角度睡前照明,同時裝有嵌入式音箱,為小型影院系統提供立體聲音效。
一個優選方案中,床頭封閉面7或床尾封閉面內側設置有軟包層,所述軟包層內部設置有可開啟的儲物空間。該方案中,儲物空間設為隱藏式結構,內部可分多個儲物格15,軟包層上設置拉鏈,通過拉鏈逐一打開儲物格15。儲物格15內可放置飲用水、食品、藥品或急救用品、備用電池、手電筒、現金、垃圾袋、小便器等物資。儲物空間內設置鋼結構框架,并與拱梁共同構成牢固的桁架支撐體系。床頭設置有靠板,床頭靠板16在儲物空間下方,設置為斜面狀,增加舒適度。靠板外也設置軟包層,為床頭軟包提供了舒適的斜面。靠板內部集成氧氣罐或空氣呼吸器,保證被困人員在濃煙、毒氣或缺氧等兇險環境下安全呼吸。床頭靠板16與床頭背板用絲扣連接,可靈活拆裝。床頭背板與支撐柱14及廂板17構成圍廂結構,并通過螺栓與山墻部分構成一個牢固的桁架支撐體系。
所述床頭封閉面7或床尾封閉面中的至少一面設置有可透視的窗口12。窗口12可設置為防彈玻璃,材質為pc即聚碳酸酯,厚度為30±5毫米,可抵御混凝土或鋼筋等建筑材料的高強度沖擊。透明材質可減少視覺上的封閉感,同時便于災害發生后對外部環境的觀察。窗口12的尺寸未做嚴格限制,可采用中部嵌入式,也可將床頭封閉面7或床尾封閉面設置為整體的可透視窗口12,中部設置加固的中柱19支撐。中柱19是拱梁的結構支撐,中柱19內側表面有掛鉤及電源、網線、usb插孔,可掛裝電視機或其它音視頻播放設備。
一個優選方案中,還包括側板13,所述側板13以可開合的方式設置在所述床體的兩側,且所述側板13向上合起時與所述罩體4結合為一封閉整體。該方案中,所述側板13分為左右兩個部分,所述側板13的底部有轉動軸與廂板17傳動艙和床尾支撐柱14連接,側板13的頂部兩端內置機械插隼。平展狀態下,側板13探出床身形成舒適的踏板,常態下形成床墊兩側的踏板(踏板式床的重要特征),收起時,機械插隼插入床頭廂板17和床尾支撐柱14的插孔,完成對床身系統的閉鎖。在閉鎖狀態下,兩側側板13和床頭的圍廂及床尾的尾板形成一個環形封閉的整體。還包括第二傳動艙,所述第二傳動艙設置在床頭廂板17下部,內部也設置有電機,該電機通過螺桿帶動側板13完成收放動作。
還包括側擋板,其縱向支撐在所述床板1的兩側,與床板1是一個整體。它的功能主要是加大床身與床頭、床尾部分的連接面積,保證整體結構的牢固度及床板1的穩定性;同時還可以增加床體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分散床體和人員對樓板的壓力。
此外,所述救生床還包括床頭廂板17,是為保護頭部而設計,位于床頭背板和床頭的支撐柱14兩側,三者共同構成穩固的c型圍廂結構。床頭廂板17內側也設置有儲物格15,平時可放置手機、水杯、手電筒、書籍、眼鏡、藥物等物品,半下沉式的設計可以保證物品不會被碰倒、掉落或遺失。
一個優選方案中,還包括固定網,所述固定網以可收放的方式設置在所述床板1上方;所述固定網通過第二固定件固定在床體上。固定網可收納在軟包層下的儲物空間中,打開拉鎖后即可拉出。固定網周邊設置有固定環,床體內側設置有掛鉤,掛鉤可分別設置在床頭廂板17或床尾的廂板17上,使用時需將固定網的固定環鉤掛固定在掛鉤上。固定網可為尼龍質地,功能等同于汽車上的安全帶,建筑垮塌時,能把人員和床墊牢牢的固定住床板1上,避免在撞擊或翻滾的過程中造成人員的傷害。
一個優選方案中,所述支撐機構包括設置于床體四角的支撐柱14,所述支撐柱14底部設置有可收放的第二滾輪;所述第二滾輪由液壓傳動機構驅動進行收放。床頭角柱是圍廂結構的一部分。第二滾輪可為普通滾輪或者萬向輪、液壓萬向輪,方便床體移動。第二滾輪可收起,收起后可以讓床體底部即支撐柱14底部與地面完全接觸。支撐柱14頂端與拱梁底端連接固定,可采用螺栓或楔入等方式固定。床尾背板與支撐柱14共同構成了尾板結構,尾板位于下部,并通過螺栓與山墻部分連接成牢固的桁架支撐體系。山墻和尾板通過螺栓組合,可拆裝設計主要為了方便運輸,并保證室內搬運過程中良好的通過性。
以上方案中,所述應急救生床的整體高度設置為1500-2500mm,優選2000mm;整體寬度設置為1000-2500mm,優選1800-2100mm;支撐柱14設置為柱體,寬或外徑設置為
150-200mm,優選180mm;支撐柱14高度設置為500-800mm,優選680mm;廂板17寬度為300-600mm,優選400-450mm;側板13長度1500-2000mm,且廂板17加側板13長度總合與床板1長度一致為標準;側板13豎直時的高度以和廂板17高度一致為標準。
盡管本發明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并不僅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發明的領域,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發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和這里示出與描述的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