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建筑工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建筑用爬梯。
背景技術:
建筑用爬梯是建筑工程施工過程中常用的工具,由于施工人員有時需要站在爬梯上工作,所以爬梯的穩定性是影響施工安全至關重要的因素。普通建筑用爬梯結構簡單且由于較窄的寬度容易發生側滑和平滑的事故,給施工作業造成不利的影響。并且,建筑用爬梯多用鋼鐵材料焊接而成,其重量大,搬運起來極其費力,大大消耗施工人員的體力。
針對相關技術中的問題,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相關技術中的問題,本發明提出一種建筑用爬梯,以克服現有相關技術所存在的上述技術問題。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建筑用爬梯,包括第一側撐桿和第二側撐桿,所述第一側撐桿與所述第二側撐桿通過若干腳踏板連接,并且,所述第一側撐桿與所述第二側撐桿的下部均設有對應的長條孔,兩所述長條孔內貫穿有水平桿,所述水平桿上對稱設有兩個豎直導桿,所述豎直導桿遠離所述水平桿的一端貫穿最底部的所述腳踏板一側,并通過調節螺母固定,所述水平桿的兩端均活動連接有第一從動桿,所述第一從動桿上活動連接有第二調節桿,所述第二調節桿的另一端活動連接有連接桿,所述連接桿的另一端螺紋連接有第一調節桿,兩所述第一調節桿分別活動連接在所述第一側撐桿和所述第二側撐桿的下部。
所述第一側撐桿的下部內側面與所述第二側撐桿的內側面通過相連接的第二絲桿和第一絲桿相連接,所述第二絲桿與所述第一絲桿上均設有從動絲母,所述從動絲母上活動連接有第二從動桿,所述第二從動桿的一端與設置于所述第一絲桿與所述第二絲桿連接處的第三從動桿活動連接,所述第三從動桿貫穿連接于所述第一側撐桿與所述第二側撐桿之間的水平板,所述水平板位于所述第一絲桿和所述第二絲桿的上方,所述第三從動桿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一絲桿與所述第二絲桿連接處的后方,并且位于所述第一絲桿與所述第二絲桿連接處下方的第三從動桿的端部設有行走輪,且該端部位于所述水平板與所述行走輪頂端之間設有第一彈簧。
所述第一側撐桿和所述第二側撐桿的外側面均分別活動連接有第四從動桿和卡板,其中,所述第四從動桿上活動連接有第五從動桿,所述第五從動桿上活動連接有卡槽板,所述卡板卡接于所述卡槽板內,且所述卡槽板上設有導槽,所述導槽內設有第二彈簧和頂桿,所述第二彈簧的一端固連在所述卡槽板上,另一端固連在所述頂桿的一端面上,所述頂桿的另一端端面與所述卡板相抵。
進一步,所述第一側撐桿和所述第二側撐桿的下端均設有支撐腳。
進一步,所述第二絲桿的一端設有調節把手。
進一步,所述第一從動桿的下端設有防滑套。
進一步,所述第一彈簧和所述第二彈簧均為壓縮彈簧。
進一步,所述頂桿為t型結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通過設置調節螺母、豎直導桿、水平桿、第一從動桿、第一調節桿、連接桿和第二調節桿,從而增加了爬梯的側向支承長度,可使爬梯更加穩定,利于施工人員站在爬梯上工作;通過設置第一絲桿、第二絲桿、第二從動桿、第三從動桿、水平板、第一彈簧和行走輪,可以便于施工人員搬運,從而減輕其勞動強度;通過設置第四從動桿、卡板、卡槽板、導槽、第二彈簧、頂桿、第五從動桿,可以防止爬梯發生平滑事故,從而加強爬梯的穩定性,降低所存在的安全隱患。
此外,通過在第一側撐桿和第二側撐桿的下端安裝支撐腳,可以增大爬梯的受力面積,從而使得施工人員站在爬梯上更加穩定;通過在第二絲桿的一端安裝調節把手,可以便于施工人員對行走輪進行上下位置調整,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通過在第一從動桿的下端安裝防滑套,可防止爬梯發生側滑,從而保證爬梯在使用過程中的穩定性;通過設置第二彈簧為壓縮彈簧,可以使得頂桿緊緊頂住卡板,從而保證其結構的穩定性;通過設置第一彈簧為壓縮彈簧,可對行走輪起到減震效果;通過設置頂桿為t型結構,可以增大頂桿與第二彈簧的接觸面積,同時也便于頂桿在導槽內移動。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建筑用爬梯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建筑用爬梯的局部側視圖;
圖3是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一種建筑用爬梯的卡槽板和卡板的剖視圖。
圖中:
1、第一側撐桿;2、第二側撐桿;3、長條孔;4、水平板;5、水平桿;6、調節螺母;7、豎直導桿;8、第一絲桿;9、第一從動桿;10、第一調節桿;11、連接桿;12、第二調節桿;13、防滑套;14、調節把手;15、第二絲桿;16、從動絲母;17、第二從動桿;18、第三從動桿;19、第一彈簧;20、行走輪;21、第四從動桿;22、卡槽板;23、第五從動桿;24、卡板;25、頂桿;26、導槽;27、第二彈簧;28、支撐腳;29、腳踏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建筑用爬梯。
如圖1-3所示,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建筑用爬梯,包括第一側撐桿1和第二側撐桿2,所述第一側撐桿1與所述第二側撐桿2通過若干腳踏板29連接,并且,所述第一側撐桿1與所述第二側撐桿2的下部均設有對應的長條孔3,兩所述長條孔3內貫穿有水平桿5,所述水平桿5上對稱設有兩個豎直導桿7,所述豎直導桿7遠離所述水平桿5的一端貫穿最底部的所述腳踏板29一側,并通過調節螺母6固定,所述水平桿5的兩端均活動連接有第一從動桿9,所述第一從動桿9上活動連接有第二調節桿12,所述第二調節桿12的另一端活動連接有連接桿11,所述連接桿11的另一端螺紋連接有第一調節桿10,兩所述第一調節桿10分別活動連接在所述第一側撐桿1和所述第二側撐桿2的下部。
所述第一側撐桿1的下部內側面與所述第二側撐桿2的內側面通過相連接的第二絲桿15和第一絲桿8相連接,所述第二絲桿15與所述第一絲桿8上均設有從動絲母16,所述從動絲母16上活動連接有第二從動桿17,所述第二從動桿17的一端與設置于所述第一絲桿8與所述第二絲桿15連接處的第三從動桿18活動連接,所述第三從動桿18貫穿連接于所述第一側撐桿1與所述第二側撐桿2之間的水平板4,所述水平板4位于所述第一絲桿8和所述第二絲桿15的上方,所述第三從動桿18的底部位于所述第一絲桿8與所述第二絲桿15連接處的后方,并且位于所述第一絲桿8與所述第二絲桿15連接處下方的第三從動桿18的端部設有行走輪20,且該端部位于所述水平板4與所述行走輪20頂端之間設有第一彈簧19。
所述第一側撐桿1和所述第二側撐桿2的外側面均分別活動連接有第四從動桿21和卡板24,其中,所述第四從動桿21上活動連接有第五從動桿23,所述第五從動桿23上活動連接有卡槽板22,所述卡板24卡接于所述卡槽板22內,且所述卡槽板22上設有導槽26,所述導槽26內設有第二彈簧27和頂桿25,所述第二彈簧27的一端固連在所述卡槽板22上,另一端固連在所述頂桿25的一端面上,所述頂桿25的另一端端面與所述卡板24相抵。
在一個實施例中,對于上述所述第一側撐桿1和所述第二側撐桿2來說,所述第一側撐桿1和所述第二側撐桿2的下端均設有支撐腳28,可以增大爬梯的受力面積,從而使得施工人員站在爬梯上更加穩定。
在一個實施例中,對于上述第二絲桿15來說,所述第二絲桿15的一端設有調節把手14,可以便于施工人員對行走輪20進行上下位置調整,提高工作效率。
在一個實施例中,對于上述第一從動桿9來說,所述第一從動桿9的下端設有防滑套13,可防止爬梯發生側滑。.
在一個實施例中,對于上述第一彈簧19和第二彈簧27來說,所述第一彈簧19為壓縮彈簧,可以使得頂桿25緊緊頂住卡板24,保證其結構的穩定性,所述第二彈簧27為壓縮彈簧,可以對行走輪20起到減震效果。
在一個實施例中,對于上述頂桿25來說,所述頂桿25為t型結構,可以增大頂桿25與第二彈簧27的接觸面積。
綜上所述,借助于本發明的上述技術方案,通過設置調節螺母6、豎直導桿7、水平桿5、第一從動桿9、第一調節桿10、連接桿11和第二調節桿12,增加了爬梯的側向支承長度,可使爬梯更加穩定,從而利于施工人員站在爬梯上工作;通過設置第一絲桿8、第二絲桿15、第二從動桿17、第三從動桿18、水平板4、第一彈簧19和行走輪20,可以便于施工人員搬運,從而減輕其勞動強度;通過設置第四從動桿21、卡板24、卡槽板22、導槽26、第二彈簧27、頂桿25、第五從動桿23,可以防止爬梯發生平滑事故,從而加強爬梯的穩定性,降低所存在的安全隱患。
此外,通過在第一側撐桿1和第二側撐桿2的下端設有支撐腳28,可以增大爬梯的受力面積,從而使得施工人員站在爬梯上更加穩定;通過在第二絲桿15的一端設有調節把手14,可以便于施工人員對行走輪20進行上下位置調整,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通過在第一從動桿9的下端設有防滑套13,可防止爬梯發生側滑,從而保證爬梯在使用過程中的穩定性;通過設置第二彈簧27為壓縮彈簧,可以使得頂桿25緊緊頂住卡板24,從而保證其結構的穩定性;通過設置頂桿25為t型結構,可以增大頂桿25與第二彈簧27的接觸面積,同時也便于頂桿25在導槽26內移動。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