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庫進水塔布置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 及在大江大河上建設大型土石壩水利樞紐時,泄洪、排沙、排污、發電、灌溉各種隧洞進水口塔群的布置方法,尤其是涉及在多泥沙河流上建壩的水庫進水塔布置方法。
背景技術:
在高含沙河流建壩,泄洪、排沙、發電、灌溉等泄水、引水隧洞進水ロ泥沙淤堵問題是設計者首要解決的問題,這ー問題解決不好,就會影響泄洪和輸水建筑物的正常運行,甚至給大壩安全帶來威脅,解決這ー問題的關鍵是合理選擇泄洪方式并合理安排進水塔的位置。其次是解決多泥沙河流引水發電問題,解決這ー問題的關鍵是合理選擇發電進水口的高程和位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以預防進水口淤堵、實現引清水發電的進水塔群布置方法。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取下述技術方案
本發明所述的水庫進水塔布置方法,包括布置在進水溝內的三座明流塔、三座發電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構成的進水塔群;所述三座明流塔、三座發電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按照下述順序自所述進水溝一側岸邊至另ー側岸邊一字形排列布置一號明流塔、一號孔板塔、一號發電塔、二號孔板塔、二號發電塔、二號明流塔、三號孔板塔、三號發電塔、三號明流塔、灌溉塔;三號明流塔、二號明流塔、一號明流塔號的明流洞的進水口高度依次降低;每個發電塔均具有兩條發電洞和一條排沙洞,所述的兩條發電洞公用ー套進水口并在發電塔內通倉布置,所述的排沙洞的進水口位于所述兩條發電洞進水口之間的下方位置;沿一號明流塔一側的進水溝岸邊向上游方向布設進水導墻。所述三號明流塔的明流洞進水ロ高于每座發電塔的發電洞進水ロ,所述一號明流塔號的明流洞進水口等于或高于每座發電塔的發電洞進水口。所述的十座進水塔“一字型”集中布置,塔與塔相互貼靠在一起;所述明流洞、發電洞、排沙洞進水口采用分層取水形式。所述三座發電塔與三座孔板塔和三座明流塔相互間隔布置,發電洞的六個進水口位于每兩條孔板洞進水口之間。所述三座發電塔的發電洞進水口高程位于中間位置,即高于排沙洞和低于孔板洞進水ロ,且低于高位明流洞進水ロ。三號明流塔的明流洞進水口高于其他隧洞進水口,并布置在進水溝最里側。本發明優點在于將所述的進水塔群集中一字形布置,一洞一塔(明流塔、孔板塔)和三洞一塔(發電塔)相間排列,各個進水塔的閘門平面位置和底坎高程錯落有致,結構緊湊、占用空間小,數量眾多的洞群進水口控制閘門集中布置在進水塔群內,相互呼應和相互保護。解決了多泥沙河流水庫泄洪規模大、排沙要求高、排漂排污任務重的問題,達到滿足汛期引水發電的目的。
圖I是本發明所述進水塔群的上游布置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發明所述進水塔群與塔后山體連接的各條隧洞立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1、2所示,本發明所述的水庫進水塔布置方法,包括布置在進水溝內的三座明流塔、三座發電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構成的進水塔群;所述三座明流塔、三座發電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按照下述順序自所述進水溝一側岸邊至另ー側岸邊一字形排列布置一號明流塔I、一號孔板塔2、一號發電塔3、二號孔板塔4、二號發電塔5、二號明流塔6、三號孔板塔7、三號發電塔8、三號明流塔9、灌溉塔10;三號明流塔9、二號明流塔6、一號明流塔號I的明流洞11、12、13的進水口高度依次降低;三號明流塔9的明流洞11進水ロ高于每座發電塔的發電洞14、15、22、23、24、25的進水口高度,一號明流塔號I的明流洞13的進水ロ高度等于每座發電塔的發電洞14、15、22、23、24、25進水ロ高度,這樣,三條明流洞進水ロ高度逐步降低的布置,使其在承擔泄洪任務的同時還承擔進水ロ區上部排污排漂的任務。每個發電塔均具有兩條發電洞14、15和一條排沙洞16,所述的兩條發電洞14、15在發電塔內通倉布置,所述的每條排沙洞16、26、27的進水口分別位于所述兩條發電洞14、15、22、23、24、25進水口之間的下方位置以構成倒三角布置,因此,發電塔內形成以排為主、壓排清多種措施結合的多道空間排污體系,并可在各發電洞14、15、22、23、24、25進水ロ閘門前設置高壓水槍,以防后期閘門門前淤堵問題,同時,構成倒三角布置的每兩條發電洞14、15、22、23、24、25和對應的一條排沙洞16、26、27的進水口,在排沙過程中形成漏斗狀的水流,更進一歩防止了泥沙堵塞發電洞,起到減少泥沙進入發電洞的效果。沿一號明流塔
I一側的進水溝岸邊向上游方向布設進水導墻17,使得上游來水直達壩面,然后水流沿進水導墻17平順地到達進水塔群前,在進水溝內形成一個穩定的逆時或順時針大回流,穩定的流態使進水塔群前形成比較穩定的一個淤積漏斗,降低了漏斗底高程,擴大了漏斗的底部范圍。一號孔板塔2、二號孔板塔4、三號孔板塔7的孔板洞18、19、20的高度與發電塔的排沙洞16的高度一致,灌溉塔10的灌溉洞21的高度高于發電塔的發電洞14、15的高度。三座發電塔3、5、8的發電洞14、15、22、23、24、25進水口高程位于中間位置,即高于排沙洞
16、26、27和低于孔板洞18、19、20進水口,且低于明流洞11、12、13進水口。三號明流塔9的明流洞11進水口高于其他隧洞進水口,并布置在進水溝最里側。
權利要求
1.一種水庫進水塔布置方法,包括布置在進水溝內的三座明流塔、三座發電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構成的進水塔群;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座明流塔、三座發電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按照下述順序自所述進水溝一側岸邊至另ー側岸邊一字形排列布置一號明流塔(I)、一號孔板塔(2)、一號發電塔(3)、二號孔板塔(4)、二號發電塔(5)、二號明流塔(6)、三號孔板塔(7)、三號發電塔(8)、三號明流塔(9)、灌溉塔(10);三號明流塔(9)、二號明流塔(6)、一號明流塔號(I)的明流洞(11、12、13)的進水口高度依次降低;每個發電塔均具有兩條發電洞(14、15)和一條排沙洞(16),所述的兩條發電洞(14、15)公用一套進水ロ并在發電塔內通倉布置,所述的排沙洞(16)的進水口位于所述兩條發電洞(14、15)進水口之間的下方位置;沿一號明流塔(I) 一側的進水溝岸邊向上游方向布設進水導墻(17)。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水庫進水塔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號明流塔(9)的明流洞(11)進水口高于每座發電塔的發電洞(14、15)進水口,所述一號明流塔號(I)的明流洞(13)進水口等于或高于每座發電塔的發電洞(14、15)進水口。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水庫進水塔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十座進水塔“一字型”集中布置,塔與塔相互貼靠在一起;所述明流洞、發電洞、排沙洞進水口采用分層取水形式。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水庫進水塔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座發電塔(3、5、8)與三座孔板塔(2、4、7)和三座明流塔(1、6、9)相互間隔布置,發電洞(14、15、22、23、24,25)的六個進水ロ位于每兩條孔板洞(18、19、20)進水ロ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水庫進水塔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座發電塔(3、5、8)的發電洞(14、15、22、23、24、25)進水ロ高程位于中間位置,即高于排沙洞(16、26、27)和低于孔板洞(18、19、20 )進水ロ,且低于高位明流洞(11、12、13 )進水ロ。
6.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水庫進水塔布置方法,其特征在于三號明流塔(9)的明流洞(11)進水口高于其他隧洞進水ロ,并布置在進水溝最里側。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水庫進水塔布置方法,包括布置在進水溝內的三座明流塔、三座發電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構成的進水塔群;所述三座明流塔、三座發電塔、三座孔板塔、一座灌溉塔按照下述順序自所述進水溝一側岸邊至另一側岸邊一字形排列布置每個發電塔均具有兩條發電洞和一條排沙洞,的兩條發電洞公用一套進水口并在發電塔內通倉布置,排沙洞的進水口位于兩條發電洞進水口之間的下方;沿一號明流塔一側的進水溝岸邊向上游方向布設進水導墻。本發明優點在于各進水塔閘門平面位置和底坎高程錯落有致,結構緊湊、占用空間小,數量眾多的洞群進水口相互呼應和相互保護。解決了多泥沙河流水庫泄洪規模大、排沙要求高、排漂排污任務重的問題。
文檔編號E02B9/02GK102677623SQ20121016577
公開日2012年9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5日
發明者黨雪梅, 劉亞麗, 劉存祿, 劉海軍, 張國蘭, 張瑞洵, 張靜, 李德營, 潘家銓, 羅義生, 范雪寧, 董海釗, 陳昭友, 隨裕芬 申請人: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