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庫多功能組合進水塔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水庫進水塔,尤其是涉及水庫多功能組合進水塔結構。
背景技術:
在大江大河上建設大、中型水庫時,引水洞(包括發電洞、供水洞、灌溉洞等)和泄水洞(包括泄洪洞、排沙洞、排污洞等)的進水口通常要修建進水口建筑物即進水塔,進水塔內要布置隧洞檢修、工作閘門及啟閉機設備,作為控制隧洞引(泄)水運行的“開關”。目前常規的進水塔多為一洞一塔結構,這就使得組成引水洞進水口、泄水洞進水口的進水塔數量較多、塔占用空間較大,尤其是多泥沙河流水庫泄 洪規模大、排沙要求高、排漂排污任務重的場合更為如此。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緊湊、分層取水、運行靈活的水庫多功能組合進水塔結構。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下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水庫多功能組合進水塔結構,包括縱截面為“L”形結構的塔體,設置在所述塔體頂部的啟閉機平臺和閘門檢修室,以及設置在塔體內的多個工作豎井;在塔體內自下而上設置有泄水層和引水層;所述引水層的引水口由水平排列開設在塔體上游側的多個引水進口組成,每個引水進口分別通過各自的進水流道與設置在塔體內的引水通倉相連通,所述引水通倉的內腔通過開設的兩個喇叭狀引水口及引水流道與開設在塔體下游側的引水出口連通,在每個進水流道內均設置有引水檢修門槽、壓污機門槽、攔污柵、弓丨水檢修門,在兩個喇叭狀引水口處分別設置有引水事故門;所述泄水層的泄水口由開設在每個引水進口正下方塔體上的泄水進口組成,在每個泄水進口處均設置有泄水檢修門槽,每個泄水進口通過泄水流道與開設在塔體下游側的同一個泄水出口連通,在所述泄水出口處設置有泄水事故門。所述引水進口、泄水進口分別為六個;所述泄水流道為二級岔管結構,即與所述泄水出口連通的流道為二岔流道,所述二岔流道的每個流道的另一端分別為三岔支流道,所述每個支流道分別對應連通一個泄水進口 ;所述泄水事故門為二個,分別設置在二岔流道內。本實用新型優點在于將通常需要三座進水塔減少為一座進水塔,達到進水塔布置結構緊湊、運行靈活、節省進水塔混凝土工程量目的。將兩條發電洞和一條排沙洞的進水口組合到一座進水塔內,供給兩條發電洞引水的多個引水進口在塔體內通倉布置,供給排沙洞泄水的泄水進口置于引水進口正下方,這樣,引水(供發電或灌溉用水)、泄水(排沙、排污用水)分層取水,實現了下部排沙、上部引清水發電效果,滿足了多泥沙河流汛期引水發電的要求。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A-A向剖面圖。圖3是圖I的B-B向剖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3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 的水庫多功能組合進水塔結構,包括縱截面為“L”形混凝土結構的塔體1,設置在所述塔體I頂部的啟閉機平臺2和閘門檢修室3,以及設置在塔體內的多個工作豎井4;在塔體I內自下而上設置有泄水層和引水層。如圖3所示(塔體內上層引水流道平面圖),所述引水層的引水口由水平排列間隔開設在塔體I上游側的六個引水進口 5組成,每個引水進口 5分別通過各自的進水流道與設置在塔體I內的引水通倉6相連通,所述引水通倉6的內腔通過開設的兩個喇叭狀引水口 7、8及引水流道9、10與開設在塔體I下游側的兩引水出口 11、12連通,在每個進水流道內均設置有引水檢修門槽13、壓污機門槽14、攔污柵15、引水檢修門16,在兩個喇叭狀引水口 7、8處分別設置有引水事故門17、18。如圖2所示(塔體內下層泄水流道平面圖),所述泄水層的泄水口由開設在每個引水進口 5正下方塔體I上的泄水進口 19組成,在每個泄水進口 19處均設置有泄水檢修門槽20,每個泄水進口 19通過泄水流道與開設在塔體I下游側的同一個泄水出口 21連通,在所述泄水出口 21處設置有泄水事故門27 ;所述泄水流道為二級岔管結構,即與所述泄水出口 21連通的流道為二岔流道22、23,所述二岔流道22、23的每個流道的另一端分別為三岔支流道24、25、26,所述每個支流道分別對應連通一個泄水進口 19 ;所述泄水事故門27為二個,分別設置在二岔流道22、23內。
權利要求1.一種水庫多功能組合進水塔結構,包括縱截面為“L”形結構的塔體(1),設置在所述塔體(I)頂部的啟閉機平臺(2)和閘門檢修室(3),以及設置在塔體內的多個工作豎井(4);其特征在于在塔體(I)內自下而上設置有泄水層和引水層;所述引水層的引水口由水平排列開設在塔體(I)上游側的多個引水進口(5)組成,每個引水進口(5)分別通過各自的進水流道與設置在塔體(I)內的引水通倉(6)相連通,所述引水通倉(6)的內腔通過開設的兩個喇叭狀引水口( 7、8 )及引水流道(9、IO )與開設在塔體(I)下游側的引水出口( 11、12 )連通,在每個進水流道內均設置有引水檢修門槽(13)、壓污機門槽(14)、攔污柵(15)、引水檢修門(16),在兩個喇叭狀引水口(7、8)處分別設置有引水事故門(17、18);所述泄水層的泄水口由開設在每個弓I水進口( 5 )正下方塔體(I)上的泄水進口( 19 )組成,在每個泄水進口(19)處均設置有泄水檢修門槽(20),每個泄水進口( 19)通過泄水流道與開設在塔體(I)下游側的同一個泄水出口(21)連通,在所述泄水出口(21)處設置有泄水事故門(27)。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水庫多功能組合進水塔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引水進口(5)、泄水進口(19)分別為六個;所述泄水流道為二級岔管結構,即與所述泄水出口(21)連通的流道為二岔流道(22、23),所述二岔流道(22、23)的每個流道的另一端分別為三岔支流道(24、25、26),所述每個支流道分別對應連通一個泄水進口(19);所述泄水事故門(27)為二個,分別設置在二岔流道(22、23)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水庫多功能組合進水塔結構,包括塔體,在塔體內自下而上設置有泄水層和引水層;引水層的引水口由水平排列開設在塔體上游側的多個引水進口組成,每個引水進口分別通過各自的進水流道與設置在塔體內的引水通倉相連通,引水通倉的內腔通過開設的兩個喇叭狀引水口及引水流道與開設在塔體下游側的引水出口連通,在兩個喇叭狀引水口處分別設置有引水事故門;泄水層的泄水口由開設在每個引水進口正下方塔體上的泄水進口組成,每個泄水進口通過泄水流道與開設在塔體下游側的同一個泄水出口連通。本實用新型優點在于將通常需要三座進水塔減少為一座進水塔,達到進水塔布置結構緊湊、運行靈活、節省進水塔混凝土工程量目的。
文檔編號E02B8/00GK202577247SQ201220239358
公開日2012年12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5日
發明者羅義生, 劉存祿, 劉海軍, 董海釗, 陳昭友, 黨雪梅, 李德營, 隨裕芬, 張瑞洵, 劉亞麗, 曹偉, 孫全勝, 申相水, 王新春 申請人:黃河勘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