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片巖護岸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利工程設施,尤其涉及一種利用片巖進行堤岸防護的片巖護岸結構。
背景技術:
護岸工程既是河勢控制規劃中的重要工程措施,也是防洪工程體系的組成部分。我國傳統河道防護工程中多采用漿砌或干砌塊石、現澆或預制混凝土等剛性材料護坡,這類護坡形式對河道可以發揮一定的防洪、排澇等功效,且具有穩定性好等優點。但是,隨著工程技術的發展,以及社會對環境保護的日益重視,人們逐漸意識到這類護坡形式會對環境帶來不良影響,容易引起生態退化。我國江河眾多,由于防洪、航運、排澇、取水、灌溉等需要,近年來,河道護岸工程技術處于不斷發展與探索的過程中。例如,護岸工程的形式,由傳統的守點工程包括磯頭、丁壩逐步發展到平順型護岸等新的形式,并為工程實踐廣泛采用,護岸材料也趨于多樣化,由傳統的拋石發展到混凝土鉸鏈排和模袋混凝土等新材料新技術。同時,對護岸工程的破壞機理、護岸效果和施工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試驗研究。在吸收國外河道整治和其他領域生態護坡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河道生態型護岸工程在我國也得到了初步的應用。河道生態型護岸工程其內涵是利用植物或其與其他工程材料的結合,在河道岸坡上構建具有生態功能的防護系統,實現岸坡的抗沖蝕、防滑動和生態恢復,以達到維持河岸穩定、提高坡面植物生存環境、營造生物多樣性、增強河流自凈能力的目的。首先,其應該滿足河道岸坡的防護要求,防止由于水流沖刷、風浪淘蝕、土體滑動等帶來的堤防失穩和破壞;其次,需要滿足生態環境及景觀的要求,生態護岸形式較多,在選擇一定要考慮與周圍環境的風格相協調,不能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在園林中,其水體的流量和流速一般比較小,常通過砌筑片巖來進行護岸工程的建設,在堆砌片巖的同時,利用水泥固結,這樣可提高堤岸的穩固性,而在園林工程中,堤岸土層中常需要種植植物,被水泥固結的片巖堤岸將水體與土層隔離開來,對植物的生長具有不利影響。另外,由于水泥固結后堤岸表面光滑,不利于水體中各種生物的生長繁殖。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片巖護岸結構,在保證對堤岸土體進行有效圍護的同時,有利于堤岸兩側生物的生長。本發明為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片巖護岸結構,包括有護墻,該護墻一側具有土體,護墻將土體圍護在其內,其另一側與水體接觸,護墻阻止水體對土體的沖刷,護墻由片巖塊砌筑而成,各片巖塊平行堆疊,片巖塊之間具有縫隙,水體可通過該縫隙滲入土體中,從而對土體進行水份補充,另外,水體中的生物可進入縫隙中生長,片巖塊之間的這些縫隙可給水中生物提供保護和繁育空間。、
具體地,片巖塊與護墻的外表面垂直,其一端伸入土體中,另一端暴露于護墻的外表面,上下疊合的片巖塊之間互相平行,左右相鄰的片巖塊之間交錯設置,使所有片巖塊連接成一個整體;片巖塊位于護墻外表面的一端具有不規則斷裂面,可增大護墻外表面的面積,從而增加水體與護墻的粘附力,降低水體的流速,減小水體對護墻的沖刷力;
護墻的底端伸入水體中,與水體底部的流道相接,其頂端暴露于水體外部,將水體與土體隔開;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護墻的頂端設有條形壓塊,條形壓塊將片巖塊壓住;條形壓塊采用石材或鋼筋混凝土成型;條形壓塊的設置根據實際施工要求來決定。本發明的優點在于,該片巖護岸結構采用片巖塊堆疊的方式進行砌筑,且在片巖塊之間留有縫隙,水體可從該縫隙滲入土體中,對土體中的生物提供水份,同時對水體中的浮游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繁殖空間;片巖塊的外側端具有不規則斷裂面,相鄰片巖塊之間采用交錯設置的方式,使各片巖塊連接成一個整體,同時使得護墻的外觀更為自然美觀。
圖I是本發明提出的片巖護岸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發明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圖示與具體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明。如圖I所示,本發明提出的片巖護岸結構包括有護墻1,護墻I的一側具有土體2,護墻I將土體2圍護在其內,其另一側與水體3接觸,護墻I阻止水體3對土體2的沖刷,護墻I由片巖塊11砌筑而成,各片巖塊11平行堆疊,片巖塊11之間具有縫隙,水體3可通過該縫隙滲入土體2中,從而對土體2進行水份補充,另外,水體3中的生物可進入縫隙中生長,片巖塊11之間的這些縫隙可給水中生物提供保護和繁育空間。具體地,片巖塊11與護墻I的外表面垂直,其一端伸入土體2中,另一端暴露于護墻I的外表面,上下疊合的片巖塊11之間互相平行,左右相鄰的片巖塊11之間交錯設置,使所有片巖塊11連接成一個整體;片巖塊11位于護墻I外表面的一端具有不規則斷裂面,可增大護墻I外表面的面積,從而增加水體3與護墻I的粘附力,降低水體3的流速,減小水體3對護墻I的沖刷力;護墻I的底端伸入水體3中,與水體3底部的流道相接,其頂端暴露于水體3外部,將水體3與土體2隔開;在本實施例中,護墻I的頂端設有條形壓塊12,條形壓塊12將片巖塊11壓住;條形壓塊12采用石材或鋼筋混凝土成型;條形壓塊12的設置根據實際施工要求來決定。該片巖護岸結構采用片巖塊堆疊的方式進行砌筑,且在片巖塊之間留有縫隙,水體可從該縫隙滲入土體中,對土體中的生物提供水份,同時對水體中的浮游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繁殖空間;片巖塊的外側端具有不規則斷裂面,相鄰片巖塊之間采用交錯設置的方式,使各片巖塊連接成一個整體,同時使得護墻的外觀更為自然美觀。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范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權利要求
1.一種片巖護岸結構,包括有護墻,該護墻一側具有土體,護墻將土體圍護在其內,其另一側與水體接觸,護墻阻止水體對土體的沖刷,其特征在于,護墻由片巖塊砌筑而成,各片巖塊平行堆疊,片巖塊之間具有縫隙,水體可通過該縫隙滲入土體中。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片巖護岸結構,其特征在于,片巖塊與護墻的外表面垂直,其一端伸入土體中,另一端暴露于護墻的外表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片巖護岸結構,其特征在于,片巖塊位于護墻外表面的一端具有不規則斷裂面。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片巖護岸結構,其特征在于,護墻的底端伸入水體中,與水體底部的流道相接,其頂端暴露于水體外部。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片巖護岸結構,其特征在于,護墻的頂端設有條形壓塊,條形壓塊將片巖塊壓住。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片巖護岸結構,其特征在于,條形壓塊采用石材或鋼筋混凝土成型。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出一種片巖護岸結構,包括有護墻,該護墻一側具有土體,護墻將土體圍護在其內,其另一側與水體接觸,護墻阻止水體對土體的沖刷,護墻由片巖塊砌筑而成,各片巖塊平行堆疊,片巖塊之間具有縫隙,水體可通過該縫隙滲入土體中。片巖塊與護墻的外表面垂直,其一端伸入土體中,另一端暴露于護墻的外表面;片巖塊位于護墻外表面的一端具有不規則斷裂面;護墻的底端伸入水體中,與水體底部的流道相接,其頂端暴露于水體外部;該片巖護岸結構采用片巖塊堆疊的方式進行砌筑,且在片巖塊之間留有縫隙,水體可從該縫隙滲入土體中,對土體中的生物提供水份,同時對水體中的浮游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繁殖空間。
文檔編號E02B3/12GK102747705SQ20121025631
公開日2012年10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7日
發明者祝昌人, 祝昌彥 申請人:浙江元成園林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