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雨水自動分流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到一種雨水處理技術領域內的裝置,尤其涉及到一種雨水自動分流站。
技術背景 水是人類最寶貴的資源,但由于人類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導致清潔的水資源日益減少,隨著社會和經濟的迅速發展,城市進程加快,水資源惡化,地下水位下降,城市的用水困難問題也日益嚴重,我國的600個城市中有300個缺水,嚴重缺水的有100多個,而且正呈上升趨勢,為此,國家花巨資進行南水北調工程,然而只能滿足部分地區的用水問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缺水的問題,加之城市化使原有的植被和土壤為不透水地面所代替,大量雨水流失,破化了自然生態水文環境,地下水得不到有效補充,逐年減少,城市的生態環境惡化,土壤中含水量減少,熱島效應加劇,空氣干燥,降雨時,由于城市化雨水滲透性不強,雨水加速向城市的河道匯集,洪峰流量建迅速形成,城市排水設施負載加大,水澇災害頻發,雨水作為一種清潔的水源,資源綜合利用與控制,在環境與水資源利用、控制方面起到得要作用,對我們的人居環境、水利生態有著深遠的意義。目前,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注意收集清潔的雨水,雨水匯集通常采用屋頂、地面道路、綠地、天然山坡等,初期雨水中夾雜著大量污染物、泥沙、雜質,COD高達2000-3000mg/L,SS高達500-800mg/L,色度近100,因此,初期雨水應棄流排放,收集中、后期潔凈的雨水,同時將雨水的雜質過濾排除,保證后期儲水系統的正常運行,并且保證排水安全,經過處理并蒸發過濾后的清潔雨水可完全達到飲用水的標準,所以雨水完全作為一種清潔的水源來供人們飲用。傳統的收集方法有初期雨水棄流裝置、截流井、分流井、初期雨水過濾、沉砂池等多樣組合作法,弊端在于投入大,施工復雜,占地面積大,管理難度高等,且處理工藝,在高污泥負荷的情況運行會出現膨脹現象,使得泥不難于分離導致系統不能正常運行、出水不達標,且活性污泥工藝的活性污泥濃度一般在3000 5000mg/l,對于濃度高于5000mg/l則處理難度較大,且現有系統系統需要新建生化沉淀池,故導致占地面積和土建投資投入較大,且設備臃腫,體積龐大等弊端,不利于雨水資源利用事業的發展。
發明內容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雨水自動分流站,該裝置投入成本低,操作管理簡便,施工方便,占地面積小,設計精巧,集成控制,運行安全可靠,可采用地面式或地埋式靈活安裝,適用中小型雨水資源利用,也可設計選用于城鎮或工廠大型系統。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雨水自動分流站,其結構上主要由棄流控制器、主體、旋流過濾腔體、排污執行單元、排污出水口、電動收集執行單元、收集出水口、水質電導率傳感器、進水口、雨量傳感器、降雨頻率記憶器、溢流口等構成,其中棄流控制器通過電纜與主體連接,主體內分為過濾腔體和外腔體兩部分,過濾腔體和外腔體通過法蘭和螺栓于頂部定位和緊固,過濾腔體底部和主體下部螺栓緊固,過濾腔體上出口以鋼梁螺栓緊固;過濾腔體上部分為機械過濾孔、過濾網,下部分為錐形旋流腔,進水口、收集出水口位于過主體的兩側,溢流口位于主體一側,溢流口高于進水口和收集出水口,進水口直接由弧形斜管向下連通到過濾腔體下部的錐形旋流腔部分,溢流口也聯接到過濾腔體內部,過濾腔體底部連接到排污執行單元并直通排污口,進水口、溢流口與過濾腔體間均采用法蘭螺栓緊固連接,雨量傳感器裝在露天雨水接受點,根椐應用工程現場設置安裝,降雨頻率記憶器設置于PLC集成控制部分內。所述的棄流控制器,其結構由雨水電磁閥、電導水質儀、開關電源、報警器、雨水感應器、指示燈、PLC控制器、斷路器、接觸器、熱繼電器、顯示屏、轉換開關構成,其中PLC控制器通過RS-485通信網絡與人機界面連接,PLC控制器分別與熱繼電器、接觸器、斷路器串聯后再并聯于電路中,雨水電磁閥分別與接觸器、開關電源串聯后與主電路并聯,電導水質儀通過斷路器與主電路并聯,若干個接觸器分別與PLC控制器通過線纜連接,其用來接收雨水收集傳感器、水質在線監測傳感器、雨頻記憶傳感器、電動排污執行單元、電動收集 執行單元、貯存水位傳感器發出的信號,并作出相應的反應,貯存水位傳感器設置于蓄水池(箱)內。所述的PLC控制器,其采用西門子CPU 226CN AC/DC控制器,設置有24輸入/16輸出,輸入端引腳O. 2,0. 3,0. 4,0. 5,1. 0,1. 1、1. 5,1. 6通過電纜和轉換開關串聯后并聯于主電路,輸入端引腳O. 6,0. 7,1. 2,1. 7通過電纜和熱繼電器串聯后并聯與主電路,輸入端引腳I. 3、1. 4及2. 0,2. I分別通過電纜與雨水收集電動閥及排污電動閥的控制按鍵串聯后并聯于主電路,輸入引腳2. 2及2. 3,2. 4,2. 5,2. 6分別通過導線與蓄水池信號及雨水感應器上的不同液位按鍵串聯后并聯主電路;輸出端的引腳O. 0,0. 1,0. 3,0. 5分別通過電纜與接觸器、熱繼電器串聯后通過電纜并聯于主電路,引腳O. 2,0. 4分別通過電纜與接觸器30串聯后通過電纜并聯于引腳O. 3,0. 5的引出電纜上,引腳O. 6通過電纜與接觸器串聯后與主電路并聯,引腳O. 7與回流井超高報警器串聯后并聯于主電路,檢修插座、電源指示燈與主電路并聯,另一端與輸出端的引腳L1、1L、2L、3L連接,輸出引腳LI通過電纜與顯示屏串聯后并聯于主電路。所述的顯示屏,其設置有電流輸出接口、溫度輸入接口、信號輸入接口,且溫度輸入接口、信號輸入接口設置有信號指示燈。所述的雨水感應器、液位信號單元,其分別通過元器件與PLC控制器連接,其中雨水感應器,設置有30mm-90mm不同液位型號,雨水感應器、液位信號單元,起到控制一號泵、二號泵、雨水收集電動閥、排污電動閥的作用。所述的旋流過濾腔體,上部分設置有機械過濾孔、過濾網,下部分為錐形旋流腔,形狀為漏斗形,雨水可通過重力旋流沉砂后利用連通器原理自然溢位到過濾腔過濾部分,雨水再通過過濾孔和過濾網初過濾后進入外腔體。所述的外腔體,其內設置有微滲透層和微滲夾層腔,微滲夾層腔內填充有砂類填料。優選地,當設備底部需填埋于地下時,雨水收集自動分流站下部內設置的滲濾腔可將管道內積留雨水滲漏至地下。[0015]所述的水質電導率傳感器,用來對水質進行在線監測,當設定流量已過,而水質濁度、懸浮物超過設定值時,信號由水質電導率傳感器傳送到配電控制箱,打開排污閥;初期較差的雨水和質量高于水的固體物質留入底部并隨排污口排掉。參見附圖3,雨水收集自動分流站應用于整個雨水收集處理系統內的初期雨水棄流、分流和初期過濾處理,整個系統主要由雨水收集自動分流站、雨水調蓄、深度處理、儲水控制和PLC控制器部分構成,雨水收集自動分流站的收集出水口通過管道法蘭與蓄水池連接,雨水經散流槽散流入蓄水池,蓄水池外連接有增壓泵、混凝加藥設備、過濾器,增壓泵、混凝加藥設備、過濾器順序串聯連接,過濾器通過閥門連接至清水池,清水池連接有儲水自潔器,雨水收集自動分流站上的排污口連接排污管道,蓄水池通過排污閥門與排污管道連通,可直接將蓄水池內積污雨水排出,雨水收集自動分流站可與蓄水池、清水池內水位傳感器聯動,并采用PLC控制器對全程設備進行統一控制。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當初期較差的雨水從進水口進入設備時,流入過濾腔 體內的底部錐形旋流腔,旋流至底部,將初期較差的雨水和質量高于水的固體物質留入底部并隨排污口排掉,當設計排污量達到時,信號由雨量傳感器傳送到配電控制部分,啟動電動執行單元并關閉排污口,同時開啟收集電動執行單元,打開收集出水口,水力經過旋流沉砂后溢位到過濾網部分,經過過濾孔、網粗過濾后流入外腔體,外腔體與收集出水口相連,水流入收集蓄水池,當設定流量已過,而水質濁度、懸浮物超過設定值時,信號由水質電導率傳感器傳送到配電控制箱,打開排污閥,當水量收集到設計值時,執行器關閉收集出水口,打開排污口,當水量過大或收集量到設計量時,以及收集出水口水流不暢時,水流從過濾腔體內部的溢流口流出,實時分流和保證排水安全,當降雨頻率間隔小于設定值時,此間內排污口處于常閉狀態;雨水經過雨水收集自動分流站初期棄流、除砂固液分離過濾后進入蓄水池(箱),并通過散流槽分散流入,由于散流力低和分散呈雨狀,經過泄力后不會激起底部沉淀物,蓄水池(箱)內設置潛水排污泵排污口及溢流口,設置液位傳感裝置和出水口,蓄水池(箱)沿內壁做溝狀透孔散流槽,箱體出水口與外置增壓泵相連,增壓泵依次連接混凝加藥器與碳砂過濾器,雨水經消毒、過濾處理后進入清水池,清水池連接有清水自潔器,清水池上留有接口以連接至景觀或其它補水體,水經過增壓泵增壓后再經過混凝加藥設備及過濾器后進入清水池儲存使用,清水池設液位傳感器,當清水池達到設定水位后,液位傳感器將信號發送至配電控制箱,控制箱發出信號關閉增壓泵及處理設備,清水池設排空口 ;當蓄水池(箱)水位到達設定水位時,液位傳感器發送信號至配電控制箱關閉收集出水口閥門。如果關閉收集閥門或設備故障時,水均會從雨水收集自動分流站上的溢流口流入市政管網,不會造成溢水事件,如發生水位倒灌,水位到達預警水位時,設備會自動關閉收集出水口閥門。本實用新型將雨水收集系統和雨水感應器并聯一體化,通過PLC控制器控制,一臺PLC控制器可同時控制雨水收集棄流、水泵提升、水池收集液位及雨水感應器,PLC控制器采用集成編程控制,達到控制系統內設備及系統運行自動化;可手動與自動切換操作,可采用水質儀參數優先收集雨水,同時可設定雨水收集系統的重復時間和單位時間內的棄流次數,控制器可采用雨水感應器的實時自動棄流,棄流雨量厚度可設定,雨水感應器可實時顯示多液位,并可多液位先擇性控制棄流,控制器集成自動一體化運行,并液晶在線顯示。[0020]本實用新型改變了傳統的雨水收集處理工藝,采用雨水收集自動分流站,設計精巧、合理,整個雨水收集處理系統緊湊,占地少,管線用材少,施工安裝簡單,系統集成和控制一體化自動運行,對于小型區域的雨水收集,可整裝一體化現場安裝;配合使用雨量、雨頻記憶和水質收集水量,可根椐收集區域的環境水流質量和用水量實時調控設定收集水量,關且可與景觀用水、循環補水及其它水體補水聯動,達到雨水利用最大化。由于采用了以上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I、由于采用了 PLC控制器,其具有高度集成化、可編程控制等特點,能夠實現景觀水體、雨水收集、水池處理設備集成一體化運行;2、可采用手動和自動兩種方式操作,方便實用,操作人員操作時簡單、快捷;3、在景觀處理與雨水處理的優先順序和處理時間均可設定,較傳統設備擴大了其應用范圍。
·[0025]4、內部溢流,設備故障或水流不暢時,保證水系統排水安全,暴雨水流過大時自動從溢流口分流、泄流。5、旋流、過濾設計,除砂、過濾一體,進水口、溢流口和排污口直通,不堵塞。6、水質、水量和雨頻間隔控制,實現排污、棄流和收集,雨水利用科學化;7、設備腔內采用雙排口設計,無積留初期雨水留存,無淤泥雜質留存,無二次污染。8、設備下部分設滲漏腔,將管道積留雨水滲漏到地下,補充地下水,保護生態平衡;9、設備棄流、分流消能、過濾、排污和旋流除砂一體化設計,改變了傳統雨水棄流處理系統的格柵、截流井、安全井、棄流裝置、初期過濾和沉砂池等多井多點式處理,使得雨水收集更合理,占地少,管理方便減少施工量和工程投入。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的主體側剖面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的主體應用實施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棄流控制器的裝配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棄流控制器的電路原理圖。圖中1-進水口,2-排污口,3-收集出水口,4-溢流口,5-電動排污執行單元,6-電動收集執行單元,7-水質電導率傳感器,8-外腔體,81-微滲透層,82-微滲夾層腔,9-過濾腔體,91-過濾網,92-錐形旋流腔,10-蓄水池,101-散流槽,102-閥門,11-清水池,12-清水自潔器,13-過濾器,14-混凝加藥設備,15-增壓泵,16-排污管道,20-棄流控制器,21-雨水電磁閥、22-電導水質儀、23-開關電源、25-報警器、26-雨水感應器、27-指示燈、28-PLC控制器、29-斷路器、30-接觸器、31-熱繼電器、32-顯示屏、33-人機界面、34-轉換開關、35-回流井、36-雨水收集電動閥、37-排污電動閥。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進行詳細的描述;[0038]參見附圖1,雨水自動分流站,其結構上主要由棄流控制器20、主體、旋流過濾腔體9、排污執行單元5、排污出水口 2、電動收集執行單元6、收集出水口 3、水質電導率傳感器
7、進水口 I、雨量傳感器、降雨頻率記憶器、溢流口 4等構成,其中棄流控制器20通過電纜與主體連接,主體內分為過濾腔體9和外腔體8兩部分,過濾腔體9和外腔體8通過法蘭和螺栓于頂部定位和緊固,過濾腔體9底部和主體下部螺栓緊固,過濾腔體9上出口以鋼梁螺栓緊固;過濾腔體9上部分為機械過濾孔、過濾網91,下部分為錐形旋流腔92,進水口 I、收集出水口 3位于過主體的兩側,溢流口 4位于主體一側,溢流口 4高于進水口 I和收集出水口3,進水口 I直接由弧形斜管向下連通到過濾腔體9下部的錐形旋流腔92部分,溢流口 4也聯接到過濾腔體9內部,過濾腔體9底部連接到排污執行單元5并直通排污口 2,進水 口 I、溢流口 4與過濾腔體9間均采用法蘭螺栓緊固連接,雨量傳感器裝在露天雨水接受點,根椐應用工程現場設置安裝,降雨頻率記憶器設置于PLC集成控制部分 內。參見附圖4、5,所述的棄流控制器20,其結構由雨水電磁閥21、電導水質儀22、開關電源23、報警器25、雨水感應器26、指示燈27、PLC控制器28、斷路器29、接觸器30、熱繼電器31、顯示屏32、轉換開關34構成,其中PLC控制器28通過RS-485通信網絡與人機界面33連接,PLC控制器28分別與熱繼電器31、接觸器30、斷路器29串聯后再并聯于電路中,雨水電磁閥21分別與接觸器30、開關電源23串聯后與主電路并聯,電導水質儀22通過斷路器29與主電路并聯,若干個接觸器30分別與PLC控制器28通過線纜連接,其用來接收雨水收集傳感器、水質在線監測傳感器、雨頻記憶傳感器、電動排污執行單元5、電動收集執行單元6、貯存水位傳感器發出的信號,并作出相應的反應,貯存水位傳感器設置于蓄水池(箱)內。所述的PLC控制器28,其采用西門子CPU 226CN AC/DC控制器,設置有24輸入/16輸出,輸入端引腳O. 2,0. 3,0. 4,0. 5,1. 0,1. 1、1. 5、I. 6通過電纜和轉換開關23串聯后并聯于主電路,輸入端引腳O. 6,0. 7、I. 2、I. 7通過電纜和熱繼電器31串聯后并聯與主電路,輸入端引腳I. 3、1. 4及2. 0,2. I分別通過電纜與雨水收集電動閥36及排污電動閥37的控制按鍵串聯后并聯于主電路,輸入引腳2. 2及2. 3,2. 4,2. 5,2. 6分別通過導線與蓄水池信號及雨水感應器上的不同液位按鍵串聯后并聯主電路;輸出端的引腳O. 0,0. 1,0. 3,0. 5分別通過電纜與接觸器30、熱繼電器31串聯后通過電纜并聯于主電路,引腳O. 2,0. 4分別通過電纜與接觸器30串聯后通過電纜并聯于引腳O. 3,0. 5的引出電纜上,引腳O. 6通過電纜與接觸器30串聯后與主電路并聯,引腳O. 7與回流井超高報警器25串聯后并聯于主電路,檢修插座、電源指示燈與主電路并聯,另一端與輸出端的引腳L1、1L、2L、3L連接,輸出引腳LI通過電纜與顯示屏32串聯后并聯于主電路。所述的顯示屏32,其設置有電流輸出接口、溫度輸入接口、信號輸入接口,且溫度輸入接口、信號輸入接口設置有信號指示燈。所述的雨水感應器26、液位信號單元,其分別通過元器件與PLC控制器28連接,其中雨水感應器26,設置有30mm-90mm不同液位型號,雨水感應器26、液位信號單元,起到控制一號泵、二號泵、雨水收集電動閥36、排污電動閥37的作用。參見附圖2,所述的旋流過濾腔體9,上部分設置有機械過濾孔、過濾網91,下部分為錐形旋流腔92,形狀為漏斗形,雨水可通過重力旋流沉砂后利用連通器原理自然溢位到過濾腔過濾部分,雨水再通過過濾孔和過濾網91初過濾后進入外腔體8。[0044]所述的外腔體8,其內設置有微滲透層81和微滲夾層腔82,微滲夾層腔82內填充有砂類填料。優選地,當設備底部需填埋于地下時,雨水收集自動分流站下部內設置的滲濾腔可將管道內積留雨水滲漏至地下。所述的水質電導率傳感器7,用來對水質進行在線監測,當設定流量已過,而水質濁度、懸浮物超過設定值時,信號由水質電導率傳感器7傳送到配電控制箱,打開排污閥;初期較差的雨水和質量高于水的固體物質留入底部并隨排污口排掉。參見附圖3,雨水收集自動分流站應用于整個雨水收集處理系統內的初期雨水棄流、分流和初期過濾處理,整個系統主要由雨水收集自動分流站、雨水調蓄、深度處理、儲水控制和PLC控制器部分構成,雨水收集自動分流站的收集出水口 3通過管道法蘭與蓄水池10連接,雨水經散流槽101散流入蓄水池10,蓄水池10外連接有增壓泵15、混凝加藥設備 14、過濾器13,增壓泵15、混凝加藥設備14、過濾器13順序串聯連接,過濾器13通過閥門連接至清水池11,清水池11連接有儲水自潔器12,雨水收集自動分流站上的排污口 2連接排污管道16,蓄水池10通過排污閥門102與排污管道16連通,可直接將蓄水池內積污雨水排出,雨水收集自動分流站可與蓄水池、清水池內水位傳感器聯動,并采用PLC控制器對全程設備進行統一控制。參照附圖1,附圖2,附圖3,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當初期較差的雨水從進水口進入設備時,流入過濾腔體9內的底部錐形旋流腔92,旋流至底部,將初期較差的雨水和質量高于水的固體物質留入底部并隨排污口 2排掉,當設計排污量達到時,信號由雨量傳感器傳送到配電控制部分,啟動電動執行單元并關閉排污口,同時開啟收集電動執行單元6,打開收集出水口 3,水力經過旋流沉砂后溢位到過濾網91部分,經過過濾孔、網粗過濾后流入外腔體8,外腔體8與收集出水口 3相連,水流入收集蓄水池10,當設定流量已過,而水質濁度、懸浮物超過設定值時,信號由水質電導率傳感器7傳送到配電控制箱,打開排污閥,當水量收集到設計值時,執行器關閉收集出水口 3,打開排污口 2,當水量過大或收集量到設計量時,以及收集出水口 3水流不暢時,水流從過濾腔體9內部的溢流口 4流出,實時分流和保證排水安全,當降雨頻率間隔小于設定值時,此間內排污口 2處于常閉狀態;雨水經過雨水收集自動分流站初期棄流、除砂固液分離過濾后進入蓄水池10(箱),并通過散流槽101分散流入,由于散流力低和分散呈雨狀,經過泄力后不會激起底部沉淀物,蓄水池10(箱)內設置潛水排污泵排污口 2及溢流口 4,設置液位傳感裝置和出水口,蓄水池10(箱)沿內壁做溝狀透孔散流槽101,箱體出水口與外置增壓泵15相連,增壓泵15依次連接混凝加藥器14與碳砂過濾器13,雨水經消毒、過濾處理后進入清水池11,清水池11連接有清水自潔器12,清水池11上留有接口以連接至景觀或其它補水體,水經過增壓泵15增壓后再經過混凝加藥設備14及過濾器13后進入清水池11儲存使用,清水池11設液位傳感器,當清水池11達到設定水位后,液位傳感器將信號發送至配電控制箱,控制箱發出信號關閉增壓泵15及處理設備,清水池11設排空口 ;當蓄水池10(箱)水位到達設定水位時,液位傳感器發送信號至配電控制箱關閉收集出水口 3閥門。如果關閉收集閥門102或設備故障時,水均會從雨水收集自動分流站上的溢流口4流入市政管網,不會造成溢水事件,如發生水位倒灌,水位到達預警水位時,設備會自動關閉收集出水口 3閥門。[0050]本實用新型將雨水收集系統和雨水感應器并聯一體化,通過PLC控制器控制,一臺PLC控制器可同時控制雨水收集棄流、水泵提升、水池收集液位及雨水感應器,PLC控制器采用集成編程控制,達到控制系統內設備及系統運行自動化;可手動與自動切換操作,可采用水質儀參數優先收集雨水,同時可設定雨水收集系統的重復時間和單位時間內的棄流次數,控制器可采用雨水感應器的實時自動棄流,棄流雨量厚度可設定,雨水感應器可實時顯示多液位,并可多液位先擇性控制棄流,控制器集成自動一體化運行,并液晶在線顯示。本實用新型改變了傳統的雨水收集處理工藝,采用雨水收集自動分流站,設計精巧、合理,整個雨水收集處理系統緊湊,占地少,管線用材少,施工安裝簡單,系統集成和控制一體化自動運行,對于小型區域的雨水收集,可整裝一體化現場安裝;配合使用雨量、雨頻記憶和水質收集水量,可根椐收集區域的環境水流質量和用水量實時調控設定收集水量,關且可與景觀用水、循環補水及其它水體補水聯動,達到雨水利用最大化。·
權利要求1.雨水自動分流站,結構上主要由棄流控制器[20]、主體、旋流過濾腔體[9]、排污執行單元[5]、排污出水口 [2]、電動收集執行單元[6]、收集出水口 [3]、水質電導率傳感器[7]、進水口 [I]、雨量傳感器、降雨頻率記憶器、溢流口 [4]構成,其特征在于其中棄流控制器[20]通過電纜與主體連接,主體內分為過濾腔體[9]和外腔體[8]兩部分,過濾腔體[9]和外腔體[8]通過法蘭和螺栓于頂部定位和緊固,過濾腔體[9]底部和主體下部螺栓緊固,過濾腔體[9]上出口以鋼梁螺栓緊固;過濾腔體[9]上部分為機械過濾孔、過濾網[91],下部分為錐形旋流腔[92],進水口 [I]、收集出水口 [3]位于過主體的兩側,溢流口[4]位于主體一側,溢流口 [4]高于進水口 [I]和收集出水口 [3],進水口 [I]直接由弧形斜管向下連通到過濾腔體[9]下部的錐形旋流腔[92]部分,溢流口 [4]也聯接到過濾腔體[9]內部,過濾腔體[9]底部連接到排污執行單元[5]并直通排污口 [2],進水口 [I]、溢流口 [4]與過濾腔體[9]間均采用法蘭螺栓緊固連接。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雨水自動分流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棄流控制器[20],其結構由雨水電磁閥[21]、電導水質儀[22]、開關電源[23]、報警器[25]、雨水感應器[26]、指示燈[27]、PLC控制器[28]、斷路器[29]、接觸器[30]、熱繼電器[31]、顯示屏[32]、轉換開關[34]構成,其中PLC控制器[28]通過RS-485通信網絡與人機界面[33]連接,PLC控制器[28]分別與熱繼電器[31]、接觸器[30]、斷路器[29]串聯后再并聯于電路中,雨水電磁閥[21]分別與接觸器[30]、開關電源[23]串聯后與主電路并聯,電導水質儀[22]通過斷路器[29]與主電路并聯,若干個接觸器[30]分別與PLC控制器[28]通過線纜連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自動分流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PLC控制器[28],其采用西門子CPU 226CN AC/DC控制器,設置有24輸入/16輸出,輸入端引腳O. 2、0. 3、0. 4、O. 5,1. 0,1. 1、1.5、1.6通過電纜和轉換開關[23]串聯后并聯于主電路,輸入端引腳O. 6、O. 7、I. 2、I. 7通過電纜和熱繼電器[31]串聯后并聯與主電路,輸入端引腳I. 3、I. 4及2. O、2.I分別通過電纜與雨水收集電動閥[36]及排污電動閥[37]的控制按鍵串聯后并聯于主電路,輸入引腳2. 2及2. 3,2. 4,2. 5,2. 6分別通過導線與蓄水池信號及雨水感應器上的不同液位按鍵串聯后并聯主電路;輸出端的引腳O. 0,0. 1,0. 3,0. 5分別通過電纜與接觸器[30]、熱繼電器[31]串聯后通過電纜并聯于主電路,引腳O. 2,0. 4分別通過電纜與接觸器[30]串聯后通過電纜并聯于引腳O. 3,0. 5的引出電纜上,引腳O. 6通過電纜與接觸器[30]串聯后與主電路并聯,引腳O. 7與回流井超高報警器[25]串聯后并聯于主電路,檢修插座、電源指示燈與主電路并聯,另一端與輸出端的引腳L1、1L、2L、3L連接,輸出引腳LI通過電纜與顯示屏[32]串聯后并聯于主電路。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自動分流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顯示屏[32],其設置有電流輸出接口、溫度輸入接口、信號輸入接口,且溫度輸入接口、信號輸入接口設置有信號指示燈。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自動分流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雨水感應器[26]、液位信號單元,其分別通過元器件與PLC控制器[28]連接,其中雨水感應器[26],設置有30mm-90mm不同液位型號。
6.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雨水自動分流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旋流過濾腔體[9],上部分設置有機械過濾孔、過濾網[91],下部分為錐形旋流腔[92],形狀為漏斗形。
7.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雨水自動分流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腔體[8],其內設置有微滲透層[81]和微滲夾層腔[82],微滲夾層腔[82]內填充有砂類填料 。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雨水自動分流站,屬于水利工程技術領域,其結構上主要由棄流控制器、主體、旋流過濾腔體、排污執行單元、排污出水口、電動收集執行單元、收集出水口等構成,其中棄流控制器通過電纜與主體連接,主體內分為過濾腔體和外腔體兩部分,過濾腔體和外腔體通過法蘭和螺栓于頂部定位和緊固,過濾腔體底部和主體下部螺栓緊固,過濾腔體上出口以鋼梁螺栓緊固;過濾腔體上部分為機械過濾孔、過濾網。本實用新型設計精巧、合理,整個雨水收集處理系統緊湊,系統集成和控制一體化自動運行,對于小型區域的雨水收集,配合使用雨量、雨頻記憶和水質收集水量,且可與景觀用水、循環補水及其它水體補水聯動,達到雨水利用最大化。
文檔編號E03B3/02GK202627178SQ20122023783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25日
發明者儲貽斌 申請人:儲貽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