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及溢流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衛浴領域的溢水管,特別是涉及ー種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及溢流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在衛浴領域中,溢水管的水源通常來自進水閥的補水管和/或水箱。如圖
I、圖2所示,其中,圖I中的溢水管I '是配合排水閥進行使用的,它安裝在排水閥2'上,圖2中的溢水管11'為另ー種形式,其可以不經過排水閥,而是直接安裝于水箱內;當發生溢流現象,水箱內的水從溢水管的管ロ流入吋,受地球自轉偏向力的作用,水流會在溢水管I ; >11 ;的管口上方產生漩渦,該漩渦帶入大量氣體,阻礙了水的正常流動,從而降低了 水的流速,導致溢水管的溢流能力較差。另外,由于水流在溢水管I ^ >11 ;的管口上方產生的漩渦每次帶入的氣體量不盡一致,導致溢水管的溢流能力不穩定,即其盈溢水位會產生波動。如圖3-圖5所示,現有技術有的在溢水管I ’或溢水管11 ’的頂端加裝ー個溢流帽3',該溢流帽3'包括底端連接體31'和設于連接體頂端偏心位置用于連接進水閥補水管的小圓管32',該小圓管32'與連接體31'之間具有縫隙,將該溢流帽套裝于溢水管I ^的管ロ處,則水箱內的水可從連接體31 '與小圓管32'之間的縫隙形成的通ロ33'流入溢水管I'內。由于現有技術的溢流帽3',其小圓管32'以及該小圓管32'與連接體31'之間連接的部位不能對溢水管P的管口上方形成有效阻擋,導致在溢水管I ; >11 ;的管ロ處安裝此溢流帽3'后,仍會在溢水管的管口上方產生上述漩渦問題,從而使溢水管的溢流能力受到影響。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之不足,提供一種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及溢流機構,其能夠避免水箱內的水流入溢水管時在溢水管的管口上方產生漩渦現象,使水箱內的水流入溢水管時具有穩定的流動狀態,從中大大提高了溢水管的溢流能力。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該溢流帽具有一位于溢水管的管口上方的阻擋塊,以阻止漩渦的形成,該阻擋塊的側壁和/或該阻擋塊與溢水管的管ロ之間具有供水進入溢水管的第一通ロ。所述阻擋塊的阻擋范圍至少包括大致溢水管的管口中心位置上方占據溢水管管ロ截面面積大致15%或15%以上的范圍。所述阻擋塊的有效阻擋部位的底端沿與溢水管的管ロ之間的距離為0_20mm。所述溢流帽還包括ー連接件,所述阻擋塊通過該連接件一體成型于溢水管,或者,所述阻擋塊通過該連接件固定于溢水管的管口上方。所述阻擋塊的有效阻擋部位呈片狀體。所述阻擋塊的有效阻擋部位呈片狀體;所述連接件為側壁結構、連接筋、連接扣和連接片的其中ー種。[0010]所述阻擋塊設有用于連接進水閥補水管并與溢水管的管內腔相連通的第二通ロ。一種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機構,包括溢水管,還包括上述溢流帽,該溢流帽的阻擋塊設置于溢水管的管口上方,以阻止漩渦的形成。當發生溢流現象,水箱內的水通過上述第一通ロ進入溢水管時,由于溢水管的管口上方受阻擋塊的阻擋,使得水箱內的水流入溢水管時,不會在溢水管的管口上方產生漩渦,而是較為穩定地流入溢水管,并在溢水管內形成滿管流。因此,水箱內的水通過第一通ロ流入溢水管時不會帶入大量的空氣或僅僅只帶入少量的空氣,使水的流動趨近于穩定,從中提高了水的流速,使溢水管的溢流能力得到提高,且溢水管的溢流能力較為穩定,使溢水管的盈溢水位基本上不會發生波動。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在溢水管的管口上方設置ー阻擋塊,用于對溢水 管的管口上方進行阻擋,使得發生溢流現象,水箱內的水進入溢水管時,水箱內的水只能從 第一通ロ進入溢水管,故不會在溢水管的管口上方產生漩渦,因而水箱內的水流入溢水管時不會帶入大量的空氣或僅僅只帶入少量的空氣,不僅使水的流動趨近于穩定,還提高了水的流速,從而提高了溢水管的溢流能力,使溢水管的溢流能力較為穩定,其盈溢水位基本上不會發生波動。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ー步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ー種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及溢流機構不局限于實施例。
圖I是現有技術的ー種溢水管(包括排水閥)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現有技術的另ー種溢水管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現有技術的ー種溢流機構(包括排水閥)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現有技術的另ー種溢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現有技術的溢流帽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實施例一本實用新型的溢流帽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實施例一本實用新型的溢流帽的剖面示意圖;圖8是實施例一本實用新型的溢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9是實施例ニ本實用新型的溢流帽的結構示意圖;圖10是實施例ニ本實用新型的溢流帽的剖面示意圖;圖11是實施例三本實用新型的溢流帽的結構示意圖;圖12是實施例三本實用新型的溢流帽的剖面示意圖;圖13是實施例四本實用新型的溢流帽的結構示意圖;圖14是實施例四本實用新型的溢流帽的結構示意圖;圖15是實施例五本實用新型的溢流帽的結構示意圖;圖16是實施例五本實用新型的溢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請參見圖6、圖7所示,該溢流帽3具有一阻擋塊和用于使阻擋塊位于溢水管的管口上方以對溢水管的管口上方進行阻擋的連接件;具體,阻擋塊包括一圓形的片狀體32,且該片狀體32的外徑與溢水管的管ロ內徑相等或相接近(當然,片狀體32的外徑也可以稍小于溢水管的管ロ內徑),其能夠對溢水管的管口上方進行完全阻擋;連接件具體包括可與溢水管相套接配合的環形側壁31和直側壁33,直側壁33 —體相接于片狀體32和環形側壁31的頂端端沿之間,片狀體32通過環形側壁31和直側壁33位于溢水管的管口上方。該片狀體32與溢水管的管ロ之間,確切地說是該片狀體32與環形側壁31的頂端之間具有供水進入溢水管的第一通ロ 33。當片狀體32的厚度較大時,當然也可以直接在片狀體32的側壁開設第一通ロ。作為ー較佳實施例,上述片狀體32對溢水管的管口上方的阻擋范圍至少包括大致溢水管的管口中心位置上方占據溢水管管ロ截面面積大致15%或15%以上的范圍。這里,兩個“大致”分別表示第一個“大致”是說主要對溢水管的管口中心位置正上方,同時包含了偏離管口中心位置一定距離(例如0-5mm)的情況;第二個“大致”是說允許在15%這個數值的上下進行一定數值(例如±0. 5%)范圍內的波動。作為ー較佳實施例,上述片狀體32的有效阻擋部位的底端沿與溢水管的管ロ之間的距離為0-20mm,優選采用8mm。這里,有效阻擋部位是指阻擋塊能夠對溢水管的管口上方實際起到阻擋作用的部位,即指片狀體32本身。這是因為阻擋塊的厚度和結構可以是任意的,其可以在有效阻擋部位的基礎上向下延伸,甚至使延伸部分進入溢水管內,使整個阻擋塊的最底端與溢水管的管ロ之間的距離呈負值;其也可以在有效阻擋部位的基礎上向上延伸,使整個阻擋塊的最頂端與溢水管的管ロ之間的距離遠遠超過20mm。作為ー較佳實施例,上述片狀體32的底端向下設有一延伸塊321,該延伸塊321的側壁設有用于連接進水閥補水管的第二通ロ 34,該第二通ロ 34通過延伸塊321的底端設置的一通槽322與溢水管的管內腔相連通。為了便于連接,本實用新型還在該第二通ロ 34上設置了ー個管接頭36。本實用新型的溢流帽,顯然其與溢水管呈分立部件,當然,該溢流帽也可以一體成型于溢水管。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機構,請參見圖8所示,其包括溢水管I和上述溢流帽3,溢水管I裝于排水閥2 (當然,溢水管I也可以不通過排水閥,而是直接安裝于水箱內,如圖16所示),上述溢流帽3利用其環形側壁31套接于溢水管I的管ロ處,使其片狀體32能夠對溢水管I的管口上方進行阻擋。這里,溢流帽3除了可以采用套接的方式固定于溢水管Iタト,還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例如,使溢流帽的連接件采用連接扣來實現,則溢流帽可通過卡扣連接的方式固定于溢水管。當發生溢流現象,水箱內的水通過溢流帽的第一通ロ 33流入溢水管I吋,由于溢水管I的管口上方產生漩渦的部位受溢流帽片狀體32的阻擋,使得水箱內的水流入溢水管I時,不會在溢水管I的管口上方產生漩渦,而是穩定地流入溢水管1,并在溢水管I內形成滿管流。因此,水箱內的水通過溢流帽的第一通ロ 33流入溢水管I時不會帶入大量的空氣或僅僅只帶入少量的空氣,使水的流動趨近于穩定,從中提高了水的流速,使溢水管I的溢流能力得到提高,且溢水管I的溢流能力較為穩定,使溢水管I的盈溢水位基本上不會發生波動。實施例ニ [0040]請參見圖9、圖10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其與實施例一的溢流帽的區別在于其片狀體32底端的延伸塊321呈倒錐狀,其連接件包括環形側壁31和兩連接筋312,該兩連接筋312分別一體相接于片狀體32和環形側壁31之間。在溢水管上安裝此溢流帽,同樣可以利用溢流帽的片狀體32對溢水管的管口上方進行有效阻擋,從而消除水箱的水流入溢水管時產生漩渦現象,以此提高溢水管的溢流能力。實施例三請參見圖11、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其與實施例一的溢流帽的區別在于該溢流帽的連接件包括環形側壁31和沿片狀體32的底端徑向分布并與環形側壁的頂端端沿一體相接的連接片313,該連接片313的數量為兩個,片狀體32正是通過各連接片313與環形側壁31 —體相接的。此外,溢流帽的片狀體32也同樣設有用于連接進水閥補水管的第二通ロ 34,但其 第二通ロ 34具體是設于片狀體32的頂面;該片狀體32的底端同樣向下設有一延伸塊321,該延伸塊321設有ー上下通透的過水通道323,第二通ロ 34正是通過該過水通道323與溢水管的管內腔相連通。在該實施例三中,第二通ロ 34的外緣未設置管接頭,當然該第二通ロ 34的外緣也可以設置管接頭。將該實施例三的溢流帽安裝于溢水管的管ロ處,并將其第二通ロ 34與進水閥的補水管相連接,或者采用一封堵件堵住該第二通ロ 34,則當水箱內的水從該溢流帽的第一通ロ 33流入吋,水流同樣不會在溢水管的管口上方產生漩渦現象,而是穩定地流入溢水管內,從而可以提高溢水管的溢流能力,并使溢水管的溢流能力較為穩定。在該實施例三中,若溢水管的水源完全來自水箱,則可以取消其溢流帽上第二通ロ 34的設置,因為若該第二通ロ 34未連接進水閥補水管或未進行封堵,則水箱中的水會通過第二通ロ 34流入溢流帽,同樣會產生漩渦現象,從而影響溢水管的溢流能力。實施例四請參見圖13、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其與實施例三的溢流帽的區別在于其片狀體32底端的延伸塊321呈倒錐狀,其連接件包括環形側壁31和兩連接筋312,該兩連接筋312分別一體相接于片狀體31和環形側壁32之間。在溢水管上安裝此溢流帽,當將其第二通ロ 34與進水閥的補水管相連接,或者采用一封堵件堵住該第二通ロ 34吋,同樣可以利用溢流帽的片狀體32對溢水管的管口上方進行有效阻擋,從而消除水箱的水流入溢水管時產生漩渦現象,以此提高溢水管的溢流能力。實施例五請參見圖15所示,本發明的一種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其與實施例一的溢流帽的區別在于其采用倒U字形的連接扣37代替實施例一中連接件的環形側壁31。如圖16所示,當將該實施例五的溢流帽3安裝于溢水管11 (此溢水管未安裝于排水閥,而是直接安裝于水箱內,當然,該溢水管也可以采用安裝于排水閥的形式)上時,只需將其連接扣37卡在溢水管11的管壁上,即可使其阻擋塊32位于溢水管11的管口上方,用于阻止漩渦的形成,以提高溢水管I的溢流能力。上述實施例僅用來進ー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及溢流機構,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實施例,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落入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其特征在于該溢流帽具有一位于溢水管的管口上方的阻擋塊,以阻止漩渦的形成,該阻擋塊的側壁和/或該阻擋塊與溢水管的管口之間具有供水進入溢水管的第一通口。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擋塊的阻擋范圍至少包括大致溢水管的管口中心位置上方占據溢水管管口截面面積大致15%或15%以上的范圍。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擋塊的有效阻擋部位的底端沿與溢水管的管口之間的距離為0-20mm。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帽還包括一連接件,所述阻擋塊通過該連接件一體成型于溢水管,或者,所述阻擋塊通過該連接件固定于溢水管的管口上方。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擋塊的有效阻擋部位呈片狀體。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擋塊的有效阻擋部位呈片狀體;所述連接件為側壁結構、連接筋、連接扣和連接片中的其中一種或幾種的組合。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擋塊設有用于連接進水閥補水管并與溢水管的管內腔相連通的第二通口。
8.一種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機構,包括溢水管,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如權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的溢流帽,該溢流帽的阻擋塊設置于溢水管的管口上方,以阻止漩渦的形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提高溢水管溢流能力的溢流帽及溢流機構,其溢流帽具有用于對溢水管的管口上方進行阻擋的阻擋塊,以阻止漩渦的形成,阻擋塊的側壁和/或該阻擋塊與溢水管的管口之間具有供水進入溢水管的第一通口;溢流機構包括溢水管和上述溢流帽。水箱內的水流入溢水管時,受阻擋塊的阻擋,不會在溢水管的管口上方產生漩渦,而是直接流入溢水管,且水的流動趨近于穩定,并具有較高的流速,從中提高了溢水管的溢流能力,使其溢流能力較穩定。
文檔編號E03C1/24GK202644677SQ20122034146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3日
發明者謝文清, 黃葆佳 申請人:李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