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供水系統的排水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如火力發電工程、核電工程或其它工業工程系統中,往往需要大量用水,故而需配置供水系統,即在水域取水,經使用循環后,再排放回水域。排水口是供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工程系統多采用箱涵式排水口結構,以滿足施工的可能性,盡量減輕施工難度,降低工程造價。
傳統的箱涵式排水口多采用整體式預制鋼筋混凝土箱涵結構,排水口箱涵在岸上陸地或半潛駁船上預制,水下開挖排水口基槽后,拋填塊石基床、整平,然后采用大型浮吊或半潛駁船等水上運輸起重裝置運至基槽并安裝。安裝完后,箱涵兩側拋填回填塊石,通過箱涵兩側的回填塊石發揮約束作用。
對于沿海、湖等大型水域建設的火力發電工程等工業工程體系,其供水系統的所在水域往往具有較大風浪,而傳統的箱涵式排水口其內部是空心的,重量輕,其抗風浪穩定性往往不能滿足要求。對此,常規做法是加厚箱涵結構的尺寸,這導致單件重量增加很多,工程量增大;且由于水上起重船的吊重能力限制,其吊裝施工難度亦大大增加,施工成本急劇上升。發明內容
基于此,有必要針對傳統的箱涵式排水口結構抗風浪穩定性差,不能滿足大風浪水域安裝的問題,提供一種抗風浪穩定性好、成本低,施工簡便的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同時提供該排水口結構的施工方法。
一種箱涵式排水 口結構,包括:排水框體,包括底板、側板和頂板,所述底板、側板和頂板圍覆形成有前后貫通的排水通道;以及填載框體,設置于所述排水框體側板旁側,形成有容載填充物的容腔,所述容腔的底部腔壁為所述底板自所述側板一端向外延伸形成;所述容腔的一側腔壁共用所述排水框體的側板;所述填載框體還包括相對于所述側板設置的、形成所述容腔另一側腔壁的側壁,以及連接于側板和側壁頂部的框架梁;所述側壁底部與所述容腔的底部腔壁連接,所述容腔頂部具有開口。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框架梁包括連接于所述側壁前端頂部的前框架梁,以及連接于所述側壁后端頂部的后框架梁;所述前框架梁和后框架梁之間間隔設置有連接梁ο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填載框體還包括立柱,所述立柱設置于所述填載框體前端和/或后端;立柱上端與所述框架梁連接,下端與所述容腔的底部腔壁連接。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填載框體的前端和/或后端間隔設置有多個立柱。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的多個立柱包括連接于所述框架梁中部的中心立柱,所述中心立柱截面面積大于其余立柱的截面面積。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側板與底板相交處,以及側壁與底板相交處均設置有加強倒角。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頂板間隔開設有多個貫通所述排水通道的泄壓孔。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為鋼筋砼一體澆筑成型的箱涵式排水口結構。
一種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整平基床,以使所述基床表面形成用于安裝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安裝面;
安裝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將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置于所述基床,以使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底板底部貼合于所述安裝面;
填充填載框體,向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填載框體內投入填充物,以增大所述底板對基床表面的壓力,完成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安裝。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在所述安裝箱涵式排水口結構之前,且在所述整平基床之前或之后或同時,還包括:預制箱涵式排水口結構,以鋼筋砼一體澆筑成型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的安裝箱涵式排水口結構步驟具體包括:
運送,在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排水通道和/或容腔內填充氣囊,將箱涵式排水口結構浮運至所述安裝位置;
安裝,去除氣囊,將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吊起并安置于所述基床,以使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底板底部貼合于所述安裝面。
上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及其施工方法,由于設置了填載框體,通過向填載框體內填入填充物而增加排水口結構的重量,抗風浪穩定性好;而填充物不需與排水口結構一同起吊,降低了施工難度,成本低,施工簡便。
圖1為一實施例的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結構示意圖2為一實施例的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俯視示意圖3為一實施例的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填載框體內部結構示意圖4為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施工方法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包括排水框體110和填載框體120。其中,所述排水框體110包括底板111、側板112和頂板113 ;所述底板111、側板112和頂板113圍覆形成有前后貫通的排水通道114。所述填載框體120設置于所述排水框體110側板112旁側,形成有容載填充物200的容腔121,所述容腔121的底部腔壁為所述底板111自所述側板112 —端向外延伸形成;所述容腔121的一側腔壁共用所述排水框體110的側板112 ;所述填載框體120還包括相對于所述側板112設置的、形成所述容腔121另一側腔壁的側壁122,以及連接于側板112和側壁122頂部的框架梁123 ;所述側壁122底部與所述容腔121的底部腔壁連接,所述容腔121頂部具有開口。
如圖4所示,一種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120,整平基床300,以使所述基床300表面形成用于安裝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安裝面310。
步驟S140,安裝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將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置于所述基床300,以使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底板111底部貼合于所述安裝面310。
步驟S160,填充填載框體120,向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填載框體120內投入填充物200,以增大所述底板111對基床300表面的壓力,完成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安裝。
上述的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及其施工方法,由于設置了填載框體120,施工時先通過步驟S140將本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安置于基床300,再通過步驟S160向填載框體120的容腔121內填入如塊石等填充物200,所述填充物200被約束于容腔121內,從而增加了本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整體重量,使所述底板111底部貼合于所述基床300的安裝面310。一方面由于排水框體110的底板111自所述側板112 —端向外延伸形成容腔121的底部腔壁,底板111尺寸增大,故而其結構抗傾穩定性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容腔121內填載了填充物200,整體重量增加,故而安裝穩定性提高,所以本箱涵式排水口結構抗風浪穩定性好。
而施工過程中,在步驟S140時,只需移動安裝本箱涵式排水口結構,而填充物200的填載是在步驟S160時才進行,填充物200與本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分開移動安裝,故而降低了運輸施工成本。同時由于排水口結構的整體重量即可滿足抗風浪穩定性的要求,故而不需采用如將底板111埋入基床300等方式來提高穩定性,施工簡便,降低了施工難度。且所述填充物200可以選用塊石等成本低、比重大的材料,其成本亦可降低。
其中,所述的填載框體120,其容腔121底部腔壁為所述底板111延伸形成,一側腔壁共用排水框體110的側板112,故而填載框體120與排水框體110的整體性好,整體結構強度高。
其中,所述填載框體120設置于排水框體110側板112旁側,具體地,可以是在排水框體110的一側側板112旁側設置所述填載框體120。當然,根據實際需要,在其它實施例中,也可以是在排水框體110的兩側側板112旁側分別設置填載框體120。
如圖2或圖3所示,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框架梁123包括連接于所述側壁122前端頂部的前框架梁1231,以及連接于所述側壁122后端頂部的后框架梁1232 ;所述前框架梁1231和所述后框架梁1232之間間隔設置有連接梁1233。所述前框架梁1231和后框架梁1232將所述側壁122頂部穩固地與排水框體110的側板112連接成整體,而側壁122底部與容腔121底部腔壁,即底板111連接,故而所述填載框體120形成結構穩定的半框架式結構,在進行填充物200填載及工作時,結構強度高,不易產生斷裂散架等問題。而所述連接梁1233的設置進一步提高了側壁122與側板112的連接強度。當然,即使未設置連接梁1233,所述側壁122亦可通過所述框架梁123連接至側板112而使填載框體120形成結構穩定的半框架式結構,故而所述連接梁1233的設置并不是必須的。
如圖1或圖2所示,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填載框體120還包括立柱124,所述立柱124設置于所述填載框體120前端;立柱124上端與所述框架梁123連接,下端與所述容腔121的底部腔壁連接。排水口結構工作過程中,由于水流等因素影響,填載于所述容腔121的填充物200難免出現自容腔121中脫出的情況,通過設置立柱124,既可將填充物200約束于容腔121內避免其脫出,又可提高本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結構強度。
當然,根據施工需要,在其它實施例中,所述立柱124亦可設置于所述填載框體120后端,或者是,在所述填載框體120前端和后端均設置所述立柱124。
應當理解的是,即使未設置所述立柱124,亦不影響所述填載框體120實現填載填充物200的目的,故而立柱124的設置,及其設置位置并不是必須的。
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填載框體120的前端和/或后端可以間隔設置有多個立柱124。以進一步提高本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結構強度。
具體到如圖1或圖2所示的本實施例中,所述的多個立柱124包括連接于所述框架梁123中部的中心立柱1241,所述中心立柱1241截面面積大于其余立柱124的截面面積。由于所述框架梁123兩端分別連接至側板112和側壁122,框架梁123中部的結構強度最低,故而設置截面面積較大的中心立柱1241,可以對框架梁123中部提供較大的支撐力,以提高框架梁123抗彎折等的結構強度。
如圖1所示,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側板112與底板111相交處,以及側壁122與底板111相交處均設置有加強倒角125。由于所述側板112與底板111、側壁122與底板111均為正交相交,設置加強倒角125,有利于提高本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結構穩定性。
如圖1或圖2所示,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頂板113間隔開設有多個貫通所述排水通道114的泄壓孔。以提高排水通道114的泄壓能力。
所述的箱涵式排水口結構施工方法的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步驟S120具體地,可以為:先在水域底開挖基槽,再拋填塊石以形成基床300,再對基床300進行整平,以使所述基床300表面形成與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底板111底面相匹配的安裝面310。
請參閱圖4,在一實施例中,在所述安裝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步驟S140之前,且在所述整平基床300的步驟S120之前或之后或同時,還包括預制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步驟SllO0具體地,可以以鋼筋砼一體澆筑成型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預制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可以在岸上或半潛駁船上進行。箱涵式排水口結構采用鋼筋砼一體澆筑成型,有利于提高其整體性,從而提高其結構強度。而鋼筋砼的澆筑成型技術成熟,材料成本低,有利于降低本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制作成本。
還請參閱圖4,在一實施例中,所述安裝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步驟S140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142:運送。在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排水通道114和/或容腔121內填充氣囊,將箱涵式排水口結構浮運至所述安裝位置。由于本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具有排水通道114和容腔121兩個空腔,故而可以通過在空腔內填充氣囊的方式提高其在水中的浮力,以降低運輸阻力,從而提高運輸便利性,降低運輸成本。
步驟S144:安裝。去除氣囊,并借助入小型起重船等設備,將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吊起并安置于所述基床300,以使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底板111底部貼合于所述安裝面310。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排水框體,包括底板、側板和頂板,所述底板、側板和頂板圍覆形成有前后貫通的排水通道;及 填載框體,設置于所述排水框體側板旁側,形成有容載填充物的容腔,所述容腔的底部腔壁為所述底板自所述側板一端向外延伸形成;所述容腔的一側腔壁共用所述排水框體的側板;所述填載框體還包括相對于所述側板設置的、形成所述容腔另一側腔壁的側壁,以及連接于側板和側壁頂部的框架梁;所述側壁底部與所述容腔的底部腔壁連接,所述容腔頂部具有開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梁包括連接于所述側壁前端頂部的前框架梁,以及連接于所述側壁后端頂部的后框架梁;所述前框架梁和后框架梁之間間隔設置有連接梁。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填載框體還包括立柱,所述立柱設置于所述填載框體前端和/或后端;立柱上端與所述框架梁連接,下端與所述容腔的底部腔壁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填載框體的前端和/或后端間隔設置有多個立柱。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個立柱包括連接于所述框架梁中部的中心立柱,所述中心立柱截面面積大于其余立柱的截面面積。
6.根據權利要求1 5任意一項所述的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側板與底板相交處,以及側壁與底板相交處均設置有加強倒角。
7.根據權利要求1 5任意一項所述的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頂板間隔開設有多個貫通所述排水通道的泄壓孔。
8.—種如權利要求1 7任意一項所述的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整平基床,以使所述基床表面形成用于安裝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安裝面; 安裝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將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置于所述基床,以使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底板底部貼合于所述安裝面; 填充填載框體,向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填載框體內投入填充物,以增大所述底板對基床表面的壓力,完成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安裝。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裝箱涵式排水口結構之前,且在所述整平基床之前或之后或同時,還包括:預制箱涵式排水口結構,以鋼筋砼一體澆筑成型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裝箱涵式排水口結構步驟具體包括: 運送,在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排水通道和/或容腔內填充氣囊,將箱涵式排水口結構浮運至所述安裝位置; 安裝,去除氣囊,將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吊起并安置于所述基床,以使所述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底板底部貼合于所述安裝面。
全文摘要
一種箱涵式排水口結構,包括排水框體和填載框體,排水框體包括底板、側板和頂板;填載框體設置于排水框體側板旁側,形成有容載填充物的容腔,容腔的底部腔壁為底板自側板一端向外延伸形成;容腔的一側腔壁共用排水框體的側板;填載框體還包括相對于側板設置的、形成容腔另一側腔壁的側壁,以及連接于側板和側壁頂部的框架梁;容腔頂部具有開口;其施工方法主要包括將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置于基床,并向箱涵式排水口結構的填載框體內投入填充物;由于設置了填載框體,通過向填載框體內填入填充物而增加排水口結構的重量,抗風浪穩定性好;而填充物不需與排水口結構一同起吊,降低了施工難度,成本低,施工簡便。
文檔編號E03B3/40GK103147488SQ20131007905
公開日2013年6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2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2日
發明者馬兆榮, 王曉村, 廖澤球, 彭明祥, 湯東升, 何小華, 陸曉琴, 徐榮彬 申請人: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