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撈水葫蘆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打撈水葫蘆機包括圍攏系統、打撈系統,其特征是:圍攏系統設置在水中,將水葫蘆圍困在圍攏系統之中,打撈系統設在岸上;所述的圍攏系統,圍網的兩端連接在卷揚機的卷軸上,卷揚機由軸插在岸旁的水底中或岸邊固定住,卷軸由電機帶動;圍網每段與浮標裝置中的主桿聯接,使圍網定位于水面上;所述的浮標裝置,主桿中設有浮筒,主桿的末端設有導向塊;所述的打撈系統,輸送機的兩端設有護板,輸送機的輸送帶上分布著爪牙。
【專利說明】打撈水葫蘆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打撈機。
【背景技術】
[0002]由于沿江小河水體富營養化,給水葫蘆提供了良好的生長環境,每年10月份左右是江河水葫蘆的高發期,為了防止水葫蘆進入中心城區,江河管理部門往往分段設置防線攔截水胡戶。
[0003]過多的水葫蘆會阻斷航道,影響航運和行洪,抑制其他水生物的生長,破壞江河的生態環境,為此,江河管理部門就需立即派人加班加點打撈水葫蘆,這樣不但消耗大量的人力資源,而且清理工作進展還較慢。
【發明內容】
[0004]針對上述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打撈水葫蘆機,它集水葫蘆圍攏系統、打撈系統于一體,具有自動化程度高、人力消耗少、打撈速度快的特點。
[0005]本發明是這樣實現的:打撈水葫蘆機包括圍攏系統、打撈系統,其特征是:圍攏系統設置在水中,將水葫蘆圍困在圍攏系統之中,打撈系統設在岸上;
所述的圍找系統,圍網的兩端連接在卷揚機的卷軸上,卷揚機由軸插在序芳的水底中或岸邊固定住,卷軸由電機帶動;圍網每段與浮標裝置中的主桿聯接,使圍網定位于水面上;
所述的浮標裝置,主桿中設有浮筒,主桿的末端設有導向塊;
所述的打撈系統,輸送機的兩端設有護板,輸送機的輸送帶上分布著爪牙。
[0006]另外,輸送機的入口端設在水中,輸送機的出口端位于岸上。
[0007]圍網的兩端分別連接在兩個卷揚機的卷軸上。
[0008]本發明的作用是:
1.它集水葫蘆圍攏系統、打撈系統于一體,自動化程度高。人們只需在水葫蘆攔截防線處施展圍攏系統,將水葫蘆圍困在圍攏系統之中就行了,卷揚機會自動將圍攏系統中的圍網收起來,這時,水葫蘆就自行進入打撈系統中的輸送機上岸,跌落在運輸車之中。
[0009]2.它人力消耗少、打撈速度快。人們只需操縱該機械就行了,它會自動運行將水葫蘆源源不斷地打撈上岸,落在車上運走,統一集中到安全的地方進行處理。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0]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0011]圖1是本發明打撈水葫蘆機的立體圖。
[0012]圖2是本發明打撈水葫蘆機A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0013]圖3是本發明打撈水葫蘆機B部分的局部放大圖。
[0014]圖中:1.水,2.水葫蘆,3.岸,4.護板,5.爪牙,6.輸送機,7.卷軸,8.電機,9.卷揚機,10.軸,11.圍網,12.浮筒,13.主桿,14.導向塊。
【具體實施方式】
[0015]如圖1所示,圍攏系統設置在水I中,將水葫蘆2圍困在圍攏系統之中,打撈系統設在岸3上。
[0016]所述的圍攏系統,圍網11的兩端連接在卷揚機9的卷軸7上,或圍網1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兩個卷揚機9的卷軸7上;卷揚機9由軸10插在岸3旁的水I底中或岸3邊固定住,卷軸7由電機8帶動;圍網11每段與浮標裝置中的主桿13聯接,使圍網11定位于水面上。
[0017]所述的浮標裝置,主桿13中設有浮筒12,主桿13的末端設有導向塊14,使浮標裝置始終保持直立狀態。
[0018]所述的打撈系統,輸送機6的入口端設在水中,輸送機6的出口端位于岸3上,輸送機6的兩端設有護板4,輸送機6的輸送帶上分布著爪牙5,用于抓取水葫蘆。
[0019]本發明的結構并不限于實施例所述形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本發明做出的進一步拓展均落入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0020]本發明打撈水葫蘆機實現了打撈自動化,提高打撈速度,減少人力消耗。
【權利要求】
1.一種打撈水葫蘆機,它包括圍攏系統、打撈系統,其特征是:圍攏系統設置在水(I)中,將水葫蘆(2 )圍困在圍攏系統之中,打撈系統設在岸(3 )上; 所述的圍攏系統,圍網(11)的兩端連接在卷揚機(9)的卷軸(7)上,卷揚機(9)由軸(10)插在岸(3)旁的水(I)底中或岸(3)邊固定住,卷軸(7)由電機(8)帶動;圍網(11)每段與浮標裝置中的主桿(13)聯接,使圍網(11)定位于水面上; 所述的浮標裝置,主桿(13)中設有浮筒(12),主桿(13)的末端設有導向塊(14); 所述的打撈系統,輸送機(6)的兩端設有護板(4),輸送機(6)的輸送帶上分布著爪牙(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打撈水葫蘆機,其特征是:輸送機(6)的入口端設在水中,輸送機(6)的出口端位于岸(3)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打撈水葫蘆機,圍網(11)的兩端分別連接在兩個卷揚機(9)的卷軸(7)上。
【文檔編號】E02B15/10GK103526735SQ201310551056
【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1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1月10日
【發明者】張若瑋 申請人:張若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