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封堵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封堵裝置,涉及一種管涌封堵裝置,T形桿(10)下部的中部設有十字形桿(8),L形桿(4)穿在T形桿上部間隔設置大套管(1)的孔(17)中,多個傘狀板(15)扣在下折彎(2)的下凸起面上,在多個傘狀板最下部一個兩側的分別設置的掛繩(3)套在L形桿上,拉繩(13)的一端連接所述多個傘狀板,塑料袋(6)兩端的熱熔粘合端(21)分別連接拉繩的靠近一端斷開的兩個端部,塑料袋的中部設有拉斷機構,在塑料袋內設有裝入高聚物的細孔網袋(22),拉繩的另一端設置在T形桿的手柄(12)處;本發明利用T形桿和十字形桿可使傘狀板帶著塑料袋內的高聚物進入并封堵管涌。
【專利說明】一種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封堵裝置
[0001]【【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管涌封堵裝置,具體地說本發明涉及一種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封堵
>J-U ρ?α裝直。
[0002]【【背景技術】】
公知的,水利設施是保障沿河居民生產安全的重要工程,在水庫上建設的堤壩,河道兩側的護坡大多為土質堆積而成,一旦遇有大水,長期受到水侵的堤壩便會出現管涌現象;所謂管涌就是在滲流作用下,土體中的細顆粒在孔道中發生移動,并被水流帶到地基以外,稱為管涌;管涌發生時,如不及時處理,空洞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擴大,其勢不可擋,從而導致堤壩坍塌;在我國建成的約十萬座水庫中,其中40%的小型水庫、25%的大中型水庫屬于病險水庫;自五十年代以來我國共發生大小潰壩事故約3500起;全國已建成堤防工程約28萬公里,大多數由于年久失修或工程質量問題也導致堤防存在多種病害,因此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快速搶修技術一直是河道管理部門的重要技術攻關目標。
[0003]【
【發明內容】
】
為了克服【背景技術】中的不足,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封堵裝置,本發明利用Τ形桿和十字形桿可使傘狀板帶著塑料袋內的高聚物進入并封堵管涌,方便了管涌的快速搶修。
[0004]為了實現本發明的發明目的,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封堵裝置,包括Τ形桿、十字形桿、L形桿、掛繩、拉繩、塑料袋、細孔網袋、高聚物和傘狀板,Τ形桿下部的中部設有十字形桿,所述Τ形桿一端的橫桿形成手柄,L形桿穿在Τ形桿上部間隔設置大套管的孔中,在靠近Τ形桿的另一端設有下折彎,多個傘狀板扣在所述下折彎的下凸起面上,在多個傘狀板最下部一個兩側的分別設置的掛繩套在L形桿上,拉繩的一端連接所述多個傘狀板,塑料袋兩端的熱熔粘合端分別連接拉繩的靠近一端斷開的兩個端部,塑料袋的中部設有拉斷機構,在塑料袋內設有裝入高聚物的細孔網袋,拉繩的另一端設置在Τ形桿的手柄處。
[0005]所述的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封堵裝置,所述L形桿和Τ形桿為相同長度。
[0006]所述的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封堵裝置,塑料袋的拉斷機構為,在塑料袋的中部設有“Ζ”形回折,由多個熱壓扣將回折處熱壓形粘合形成拉斷機構。
[0007]所述的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封堵裝置,在所述多個傘狀板的最下面一個下部設有實心球。
[0008]所述的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封堵裝置,所述多個傘狀板的每一個下部的傘狀板外緣設有至少三根連接繩,所述三根連接繩的上端連接上部的傘狀板下尖處。
[0009]所述的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封堵裝置,在Τ形桿下部的中部設有立桿,所述立桿的下端連接十字形桿的中心,在十字形桿的四個端部分別設有端部向上折彎。
[0010]所述的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封堵裝置,在Τ形桿上部間隔設置的大套管由中部至另一端替換為套管,L形桿穿在包括大套管和套管的孔中,所述大套管的上端設有凹槽,拉繩的中部至另一端卡在所述大套管的凹槽中。
[0011]通過上述公開內容,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所述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封堵裝置,將τ形桿放入護坡的水中,由手柄控制使十字形桿在護坡上滑動,當實心球滑入管涌時,傘狀板受到水流的拉力并使工作人員感知,工作人員通過控制拉動L形桿的端部折彎,使多個傘狀板下部連接的兩掛繩脫離L形桿,這時多個傘狀板分散并進入管涌,同步的塑料袋也進入管涌內,這時工作人員用力拉動拉繩,塑料袋的“Z”形回折受到熱壓扣的作用形成多個裂口,水接觸細孔網袋內的高聚物,由專用樹脂和硬化劑形成的高聚物體積迅速膨脹成泡沫狀固體使管涌封堵嚴密;本發明實現由于使用了 T形桿、十字形桿和L形桿的結構組合,使得水下更容易尋找管涌口,實現了管涌的快速搶修。
[0012]【【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大套管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的套管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的傘狀板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的十字形桿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的塑料袋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的細孔網袋結構示意圖;
在圖中:1、大套管;2、下折彎;3、掛繩;4、L形桿;5、套管;6、塑料袋;7、立桿;8、十字形桿;9、端部向上折彎;10、T形桿;11、端部折彎;12、手柄;13、拉繩;14、實心球;15、傘狀板;16、凹槽;17、孔;18、內凹陷腔;19、回折;20、熱壓扣;21、熱熔粘合端;22、細孔網袋。
[0013]【【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的說明;下面的實施例并不是對于本發明的限定,僅作為支持實現本發明的方式,在本發明所公開的技術框架內的任意等同結構替換,均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結合附圖1?7中所述的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封堵裝置,包括Τ形桿10、十字形桿8、L形桿4、掛繩3、拉繩13、塑料袋6、細孔網袋22、高聚物和傘狀板15,在Τ形桿10下部的中部設有立桿7,所述立桿7的下端連接十字形桿8的中心,在十字形桿8的四個端部分別設有防止掛住的端部向上折彎9,所述Τ形桿10 —端的橫桿形成手柄12,L形桿4穿在T形桿10上部間隔設置大套管1的孔17中,所述L形桿4和T形桿10為相同長度,在靠近T形桿1 0的另一端設有下折彎2,多個傘狀板15扣在所述下折彎2的下凸起面上,在所述多個傘狀板15的最下面一個下部設有實心球14,在多個傘狀板15最下部一個兩側的分別設置的掛繩3套在L形桿4上,拉繩13的一端連接所述多個傘狀板15,塑料袋6兩端的熱熔粘合端21分別連接拉繩13的靠近一端斷開的兩個端部,塑料袋6的中部設有拉斷機構,塑料袋6的拉斷機構也就是在塑料袋6的中部設有“Z”形回折19,由多個熱壓扣20將回折19處熱壓形粘合形成拉斷機構,在塑料袋6內設有裝入高聚物的細孔網袋22,拉繩13的另一端設置在T形桿10的手柄12處。
[0014]進一步,結合附圖4給出的結構,所述多個傘狀板15的每一個下部的傘狀板15外緣設有至少三根連接繩,所述三根連接繩的上端連接上部的傘狀板15下尖處。
[0015]進一步,結合附圖1、2或3給出的結構,在T形桿10上部間隔設置的大套管1由中部至另一端替換為套管5,L形桿4穿在包括大套管1和套管5的孔17中,所述大套管1的上端設有凹槽16,拉繩13的中部至另一端卡在所述大套管1的凹槽16中。
[0016]實施本發明所述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封堵裝置,使用時將T形桿10放入護坡的水中,由手柄12控制使十字形桿8在護坡上滑動,當實心球14“塑料球中放入鐵器配重”滑入管涌時,傘狀板15受到水流的拉力并使工作人員感知,由于多個傘狀板15的上部內凹陷腔18套在上一個傘狀板15的下部面上,疊加時拉力相對較小,當工作人員通過控制拉動L形桿4的端部折彎11,使多個傘狀板15下部連接的兩掛繩3脫離L形桿4后,這時多個傘狀板15分散并進入管涌并形成較大拉力,同步的塑料袋6也進入管涌內,這時工作人員用力拉動拉繩13,塑料袋6的“Z”形回折19受到熱壓扣20的作用形成多個裂口,水接觸細孔網袋22內的高聚物,由專用樹脂和硬化劑形成的高聚物體積迅速膨脹成泡沫狀固體使管涌封堵嚴密。
[0017]本發明未詳述部分為現有技術。
【權利要求】
1.一種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封堵裝置,包括T形桿(10)、十字形桿(8)、L形桿(4)、掛繩(3)、拉繩(13)、塑料袋(6)、細孔網袋(22)、高聚物和傘狀板(15),其特征是:T形桿(10)下部的中部設有十字形桿(8),所述T形桿(10)—端的橫桿形成手柄(12),L形桿(4)穿在T形桿(10)上部間隔設置大套管(I)的孔(17)中,在靠近T形桿(I O)的另一端設有下折彎(2),多個傘狀板(15)扣在所述下折彎(2)的下凸起面上,在多個傘狀板(15)最下部一個兩側的分別設置的掛繩(3)套在L形桿(4)上,拉繩(13)的一端連接所述多個傘狀板(15),塑料袋(6)兩端的熱熔粘合端(21)分別連接拉繩(13)的靠近一端斷開的兩個端部,塑料袋(6)的中部設有拉斷機構,在塑料袋(6)內設有裝入高聚物的細孔網袋(22),拉繩(13)的另一端設置在T形桿(10)的手柄(12)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封堵裝置,其特征是:所述L形桿(4)和T形桿(10)為相同長度。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封堵裝置,其特征是:塑料袋(6)的拉斷機構為,在塑料袋(6 )的中部設有“Z”形回折(19 ),由多個熱壓扣(20 )將回折(19 )處熱壓形粘合形成拉斷機構。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封堵裝置,其特征是:在所述多個傘狀板(15)的最下面一個下部設有實心球(14)。
5.根據權利要求1或4所述的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封堵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多個傘狀板(15)的每一個下部的傘狀板(15)外緣設有至少三根連接繩,所述三根連接繩的上端連接上部的傘狀板(15)下尖處。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封堵裝置,其特征是:在T形桿(10)下部的中部設有立桿(7),所述立桿(7)的下端連接十字形桿(8)的中心,在十字形桿(8)的四個端部分別設有端部向上折彎(9)。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河道或水庫護坡的管涌封堵裝置,其特征是:在T形桿(10)上部間隔設置的大套管(I)由中部至另一端替換為套管(5),L形桿(4)穿在包括大套管(I)和套管(5)的孔(17)中,所述大套管(I)的上端設有凹槽(16),拉繩(13)的中部至另一端卡在所述大套管(I)的凹槽(16)中。
【文檔編號】E02B3/16GK104358232SQ201410541628
【公開日】2015年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15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15日
【發明者】水江濤, 王彬, 焦磊, 楊志超, 王曉娜, 谷苗苗, 楊志豪, 邢杰煒, 劉新志, 常山虎, 秦彩麗, 馬丹丹 申請人:水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