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駁岸結構,特別是一種仿木樁駁岸。
背景技術:
現有的河道、溝渠多為砼擋墻、漿砌石擋墻及預制塊擋墻等。大多數擋墻都無法擺脫水利工程的傻、大、黑、粗的傳統方案,并且對生態破壞大,硬化面積大,資金投入大。缺乏園林、造景等有關生態方面的考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仿木樁駁岸,在保證行洪安全的情況下,加以園林、生態的元素,在常水位以下采用砼腳槽形式來保證其常年行洪安全,常水位以上淹沒區,按照防沖不防淹的理念,在腳槽上增加仿木樁。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仿木樁駁岸,包括背水面護坡和迎水面護坡,在駁岸的坡頂設有坡頂公路,所述迎水面護坡的下端設有仿木樁,仿木樁垂直于水面設置,在仿木樁的下端設有腳槽,在腳槽靠近河道的一側設有拋石護腳,在河道中種植有水生植物。
優選的,所述腳槽位于常水位以下,所述仿木樁駁岸位于常水位以上。
優選的,所述仿木樁的高度呈規律性變化。
優選的,所述仿木樁為混凝土材料制成。
優選的,所述迎水面護坡上設有堤身花壇,在堤身花壇中可種植樹木。
優選的,所述背水面護坡與迎水面護坡上均種植有草類植物。
優選的,所述腳槽為砼腳槽。
優選的,所述坡頂公路為砼筑公路。
優選的,所述背水面護坡的坡比為1:1.5。
優選的,所述樹木可為金絲垂柳。
采用上述結構,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1)與傳統的河道溝渠治理相比,采用混凝土的范圍較小,對生態破壞較小,更加注重自然和諧、綠色環保及生態;
2)在仿木樁以上部位采用綠化及高桿樹木,使人與自然更好的接合,對沿岸居民的生活環境也有較大的改善;
3)減少了硬化面積,可更好的保護水環境,修復水生態。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a處的詳細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仿木樁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手柄1,頂桿2,螺母3,導套4,滑槽5,滑套6,頂頭7,限位鉤8,底座9,鏈板10,銷軸11,螺紋段12,滑動套13,鎖緊螺釘14,螺桿15,螺母16,限位塊17、螺桿頭18。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3中,一種仿木樁駁岸,包括背水面護坡8和迎水面護坡4,在駁岸的坡頂設有坡頂公路7,所述迎水面護坡4的下端設有仿木樁3,仿木樁3垂直于水面設置,在仿木樁3的下端設有腳槽2,在腳槽2靠近河道的一側設有拋石護腳9,在河道中種植有水生植物1。
所述腳槽2位于常水位以下,所述仿木樁駁岸3位于常水位以上。
所述仿木樁3的高度呈規律性變化。
所述仿木樁3為混凝土材料制成。
所述迎水面護坡4上設有堤身花壇5,在堤身花壇5中可種植樹木6。
所述背水面護坡8與迎水面護坡4上均種植有草類植物。
所述腳槽2為砼腳槽。
所述坡頂公路7為砼筑公路。
所述背水面護坡8的坡比為1:1.5。
所述樹木6可為金絲垂柳。
本發明在治水理念上體現生態自然,避免渠化河道和過度治理河道。在常水位下采用硬化處理(砼腳槽),在洪水淹沒區按防沖不防淹的理念進行生態處理(仿木樁駁岸),讓我們逐漸從水利向利水方面轉變。
上述的實施例僅為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而不應視為對于本發明的限制,本發明的保護范圍應以權利要求記載的技術方案,包括權利要求記載的技術方案中技術特征的等同替換方案為保護范圍。即在此范圍內的等同替換改進,也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