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地下室外墻施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基于鋼管桁架的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隨著城市建設用地的日趨緊張及土地成本的增高,經常出現地下室外墻緊貼基坑支護結構的情形,不再留設施工操作面。因此,在地下室鋼筋混凝土外墻施工時,只能采取在外墻內側進行單側模板及支撐體系施工。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過程中,墻體模板模型由傳統的多跨連續梁板變為懸臂模板結構,側壓力需全部通過支撐體系傳遞至下部結構,同時產生較大的水平變形。因此,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的核心問題是如何通過提高支撐體系的側向剛度來抵抗墻體混凝土在澆筑過程中模板產生的側向壓力,并將變形控制在允許范圍內。但現如今,對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時,沒有一個統一、標準且規范的施工方法可供遵循,實際施工時,不可避免地存在施工操作隨意、所支立模板因側壓力易出現變形、地下室外墻施工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基于鋼管桁架的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方法,其方法步驟簡單、設計合理且施工簡便、使用效果好,采用鋼管桁架作為支撐結構,并通過桁架固定結構與模板底部固定結構進行雙重加固,能有效提高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效果。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基于鋼管桁架的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桁架固定結構與模板底部固定結構預埋施工:在支撐基礎上預埋用于固定鋼管桁架的桁架固定結構,并在導墻上預埋用于固定模板的模板底部固定結構;
所述模板支立于待施工地下室外墻內側,所述模板呈豎直向布設;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支撐于支撐基礎上,所述支撐基礎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所述導墻為位于支撐基礎上的鋼筋混凝土導墻;所述鋼管桁架搭設于模板外側;
所述鋼管桁架包括多根豎向鋼管和P個由下至上布設的水平鋼管支架,多根所述豎向鋼管通過P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緊固連接為一體;多根所述豎向鋼管分M排N列進行布設,每排所述豎向鋼管均包括N根沿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寬度方向由左至右布設的豎向鋼管,每列所述豎向鋼管均包括M根沿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長度方向由前至后布設的豎向鋼管;其中,M、N和P均為正整數,M≥3,N≥3,P≥3;每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均由M根橫向鋼管和N根縱向鋼管拼裝而成,所述橫向鋼管和縱向鋼管均呈水平布設且二者呈垂直布設,所述縱向鋼管沿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長度方向布設;每排所述豎向鋼管中的N根所述縱向鋼管均與由下至上布設的P根所述橫向鋼管連接形成一個橫向鋼管支架,每列所述豎向鋼管中的M根所述縱向鋼管均與由下至上布設的P根所述縱向鋼管連接形成一個縱向鋼管支架;所述鋼管桁架中所有橫向鋼管的內端均支頂在模板上;
每個所述橫向鋼管支架上均設置有橫向加固結構,所述橫向加固結構包括多道斜向加固腹桿和多道斜向拉繩,所述斜向加固腹桿和斜向拉繩均與所加固的橫向鋼管支架呈平行布設;多道所述斜向加固腹桿均布設在同一豎直面上,每道所述斜向加固腹桿均固定在所加固的橫向鋼管支架上;多道所述斜向拉繩均布設在同一豎直面上,每道所述斜向拉繩的上端均綁扎固定在所加固的橫向鋼管支架上部,每道所述斜向拉繩的底端均綁扎固定在位于所加固橫向鋼管支架內側底部的預埋拉環上,所述預埋拉環下部埋設于支撐基礎內;
所述桁架固定結構包括多個錨固于支撐基礎內的豎向預埋件和M個預埋于支撐基礎內的預埋拉環;多個所述豎向預埋件分M排N列進行布設,所述鋼管桁架中各豎向鋼管底部均固定于一個所述豎向預埋件上;M個所述橫向鋼管支架沿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長度方向由前至后進行布設,M個所述預埋拉環的布設位置分別與M個所述橫向鋼管支架的布設位置一一對應;
所述模板底部固定結構包括多個預埋于所述導墻上的橫向緊固件,所述橫向緊固件沿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寬度方向進行布設;多個所述橫向緊固件沿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長度方向由前至后進行布設,所述模板底部開有多個供所述橫向緊固件安裝的安裝孔,所述模板底部通過多個所述橫向緊固件固定于所述導墻上;
步驟二、鋼管桁架搭設:在支撐基礎上搭設步驟一中所述鋼管桁架,并將所搭設鋼管桁架中各豎向鋼管底部均固定于一個所述豎向預埋件上;
步驟三、墻體鋼筋籠綁扎:利用步驟二中所述鋼管桁架,在支撐基礎上對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墻體鋼筋籠進行綁扎;
步驟四、模板吊裝:采用吊裝設備將預先加工成型的模板吊裝到位,所述模板位于步驟二中所述鋼管桁架和步驟三中所述墻體鋼筋籠之間;
步驟五、模板與鋼管桁架固定連接:將步驟二中所述鋼管桁架中所有橫向鋼管的內端均支頂在模板上;
步驟六、模板底部與導墻固定連接:通過步驟一中所述模板底部固定結構,將模板底部緊固固定在所述導墻上;
步驟七、鋼管桁架加固:對步驟二中所述鋼管桁架中的每個所述橫向鋼管支架分別進行加固;
對所述鋼管桁架中的任一個所述橫向鋼管支架進行加固時,在該橫向鋼管支架上設置有多道斜向加固腹桿和多道斜向拉繩;
步驟八、墻體混凝土澆筑:對待施工地下室外墻進行混凝土澆筑,完成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施工過程。
上述基于鋼管桁架的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驟一中所述導墻與支撐基礎澆筑為一體;
對支撐基礎與所述導墻進行混凝土澆筑之前,先布設所述桁架固定結構和所述模板底部固定結構;待所述桁架固定結構和所述模板底部固定結構均布設完成后,再對支撐基礎和所述導墻分別進行混凝土澆筑。
上述基于鋼管桁架的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驟一中所述的N=5~7;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外側為基坑支護結構。
上述基于鋼管桁架的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方法,其特征是:M排所述豎向鋼管呈均勻布設,N列所述豎向鋼管呈均勻布設,相鄰兩排所述豎向鋼管之間的間距和相鄰兩列所述豎向鋼管之間的間距均為800mm~1000mm;P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呈均勻布設,上下相鄰兩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之間的間距為300mm~500mm。
上述基于鋼管桁架的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驟一中所述支撐基礎為筏板基礎或地下室防水板,所述豎向預埋件為預埋鋼管,所述預埋鋼管的長度為500mm~800mm,所述預埋鋼管上部露出支撐基礎外側的長度為300mm~400mm。
上述基于鋼管桁架的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驟一中所述橫向緊固件為止水螺栓,所述止水螺栓固定于所述導墻內側上部的止水鋼板上。
上述基于鋼管桁架的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驟一中多個所述橫向緊固件均布設在同一水平面上,前后相鄰兩個所述橫向緊固件之間的間距為300mm~500mm;
所述橫向緊固件與所述導墻頂部之間的間距為100mm~200mm。
上述基于鋼管桁架的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驟四中所述模板的外側由前至后固定有多道豎向背楞,多道所述豎向背楞組成模板豎向加固結構;所述模板豎向加固結構外側由下至上設置有P道縱向背楞,P道所述縱向背楞均呈水平布設且其均沿待施工地下室外墻的長度方向布設;P道所述縱向背楞的布設位置分別與所述鋼管桁架中P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的布設位置一一對應,每道所述縱向背楞均通過一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中的M根所述橫向鋼管支頂在所述模板豎向加固結構外側;
步驟四中進行模板吊裝之前,先對模板進行加工,并在模板的外側由前至后固定多道所述豎向背楞。
上述基于鋼管桁架的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驟一中所述鋼管桁架中每根所述橫向鋼管的內端均安裝有一個卡裝于縱向背楞上的U字形卡托,每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中M根所述橫向鋼管內端安裝的U字形卡托均卡裝于同一道所述縱向背楞上;
每道所述縱向背楞與多道所述豎向背楞之間均通過扎絲進行綁扎固定;
在模板的外側由前至后固定多道所述豎向背楞時,還需在每道所述豎向背楞與模板之間均由下至上夾裝P個所述扎絲;
步驟五中進行模板與鋼管桁架固定連接之前,先將步驟一中多個所述橫向緊固件分別裝入模板底部的所述安裝孔內;
步驟五中進行模板與鋼管桁架固定連接時,對P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分別進行支頂及固定;
其中,對任一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進行支頂及固定時,先在該水平鋼管支架中M根所述橫向鋼管內端安裝的U字形卡托內卡裝一道所述縱向背楞,再通過調節所述連接桿的長度將所卡裝的縱向背楞緊貼固定在所述模板豎向加固結構外側,再通過所述扎絲將縱向背楞分別與多道所述豎向背楞分別進行綁扎固定。
上述基于鋼管桁架的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方法,其特征是:步驟四中所述模板為木模板,所述豎向背楞為通過緊固釘固定在模板外側的木枋,所述縱向背楞為一根水平鋼管或由多根由下至上布設的水平鋼管拼裝而成的背楞;
相鄰兩道所述豎向背楞之間的間距不大于100mm;
步驟五中進行模板與鋼管桁架固定連接過程中,還需同步對模板的垂直度和平整度進行校正。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1、方法步驟簡單、實現方便且投入施工成本較低。
2、設計合理,主要包括桁架固定結構與模板底部固定結構預埋施工、鋼管桁架搭設、墻體鋼筋籠綁扎、模板吊裝、模板與鋼管桁架固定連接、模板底部與導墻固定連接、鋼管桁架加固和墻體混凝土澆筑這八個步驟,其中桁架固定結構與模板底部固定結構預埋施工時,主要是對預埋鋼管、鋼筋拉環和止水螺栓分別進行預埋施工,施工簡便,模板吊裝到位后需做好模板的臨時固定,模板與鋼管桁架固定連接過程中同時校正模板的垂直度和平整度。
3、所采用的桁架固定結構與模板底部固定結構的結構設計合理且施工簡便、使用效果好,其中,桁架固定結構包括錨固于支撐基礎內的豎向預埋件和預埋于支撐基礎內的預埋拉環,模板底部固定結構包括預埋于導墻上的橫向緊固件,實際施工時,只需完成豎向預埋件、預埋拉環和橫向緊固件的預埋即可。并且,桁架固定結構與模板底部固定結構的布設位置設計合理,通過桁架固定結構將用于支撐模板的鋼管桁架與支撐基礎緊固連接為一體,使模板承受的側向壓力通過鋼管桁架直接傳遞至支撐基礎,能有效提高鋼管桁架的穩固性和側向支撐能力;模板底部固定結構能將模板底部與用于施工地下室外墻的導墻緊固連接為一體,進一步提高模板的支撐與固定效果,能進一步防止模板發生位移或產生側向變形,從而能有效保證施工成型的地下室外墻的施工質量。
4、所采用的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體系結構設計合理、整體性好、結構穩固且使用效果好,主要包括鋼管桁架、桁架固定結構、模板底部固定結構以及對各橫向鋼管支架進行加固的斜向加固腹桿和斜向拉繩,斜向加固腹桿和斜向拉繩為對橫向鋼管支架進行加固的支架加固結構。該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體系能對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進行穩固支撐,并且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體系的長度和高度不受限,能滿足不同長度與不同高度的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需求,適用面廣。
該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體系在傳統鋼管桁架的基礎上,通過設置預埋鋼管、斜向加固腹桿、斜向拉繩、導墻上預埋的止水螺栓等四種措施,用以加強鋼管桁架架體的側向剛度,使得鋼管桁架不僅有效抵抗了混凝土澆筑過程模板的側向壓力,而且使得模板撓度控制在允許范圍內。其中,預埋鋼管作為鋼管桁架架體中立桿(即豎向鋼管)抗剪的支座固定點;通過斜向拉繩的拉結作用,將基于鋼管桁架的支撐體系由懸臂結構轉變為簡支結構,并能有效控制支撐體系端部位移;并且,采用斜向加固腹桿將鋼管桁架架體承受的側向壓力通過斜向加固腹桿進行分解,并傳遞至基礎結構(即支撐基礎)上。另外,模板底部通過止水螺栓與已預先澆筑完畢的基礎混凝土導墻進行可靠連接,防止模板面板在側壓力作用下上浮或形成錯臺,進一步保證施工成型地下室外墻的施工質量。
5、使用效果好,與傳統的雙側模板支撐方法相比,本發明所采用的單側支模施工方法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在結構外側不需要施工操作面,減少了基坑土方的挖填量,在降低工程成本的同時也響應了綠色施工“節地”的號召;第二、采用鋼管桁架作為支撐結構進行單側支模時,模板加固不需要使用傳統的對拉螺桿,在節約的工程耗材(即止水螺桿)的同時,能有效提高地下室外墻混凝土的自防水效果;第三、通過在傳統鋼管桁架內設置錨地短鋼管(即預埋鋼管)、斜向加固腹桿、斜向拉繩、導墻上預埋的止水螺栓等措施加強鋼管桁架的側向剛度,不僅有效地抵抗了墻體混凝土澆筑時的側壓力,而且使混凝土結構達到了清水混凝土效果;第四、施工方法與傳統雙面木模板施工方法基本類似,專業性不強,操作技術要求不高,施工過程易于控制。
6、適用面廣,實用價值高且推廣應用前景廣泛,適用于剪力墻結構利用鋼管桁架支撐進行單側木模施工的項目,本發明在保證安全、質量的前提下,節約了工程成本,同時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與傳統的雙側模板支撐方法相比,本發明可省去止水螺桿的使用量,并且減小基坑開挖面積減小土方挖填量。采用本發明能有效減小基坑占地面積,節約用地,同時能有效減小因土方回填而造成的揚塵,更有利于環境保護。同時,建筑物地下室外墻的防水效果得到顯著提高,增加了建筑物防水層的耐久性。本發明主要針對地下室外墻結構緊貼基坑支護結構,外側無操作空間時,通過在鋼管桁架內設置預埋鋼管、斜向加固腹桿、斜向拉繩和基礎混凝土導墻上的預埋螺栓這四種措施,用以加強桁架架體和模板的側向剛度,使得桁架不僅有效抵抗了混凝土澆筑過程模板的側向壓力,而且使模板撓度控制在允許范圍內。施工成型地下室外墻的合格率達到90%以上,混凝土觀感效果達到清水混凝土效果。
綜上所述,本發明方法步驟簡單、設計合理且施工簡便、使用效果好,采用鋼管桁架作為支撐結構,并通過桁架固定結構與模板底部固定結構進行雙重加固,能有效提高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效果。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方法流程框圖。
圖2為本發明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體系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體系的立面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待施工地下室外墻; 2—模板; 3—豎向鋼管;
4—橫向鋼管; 5—縱向鋼管; 6—斜向加固腹桿;
7—斜向拉繩; 8—預埋拉環; 9—支撐基礎;
10—預埋鋼管; 11—止水螺栓; 12—卷材防水層;
13—豎向背楞; 14—縱向背楞; 15—U字形卡托;
16—基坑支護結構; 17—混凝土墊層; 18—基礎墊層。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的一種基于鋼管桁架的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桁架固定結構與模板底部固定結構預埋施工:在支撐基礎9上預埋用于固定鋼管桁架的桁架固定結構,并在導墻上預埋用于固定模板2的模板底部固定結構,詳見圖2和圖3;
如圖2和圖3所示,所述模板2支立于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內側,所述模板2呈豎直向布設;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支撐于支撐基礎9上,所述支撐基礎9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所述導墻為位于支撐基礎9上的鋼筋混凝土導墻;所述鋼管桁架搭設于模板2外側;
所述鋼管桁架包括多根豎向鋼管3和P個由下至上布設的水平鋼管支架,多根所述豎向鋼管3通過P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緊固連接為一體;多根所述豎向鋼管3分M排N列進行布設,每排所述豎向鋼管3均包括N根沿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的寬度方向由左至右布設的豎向鋼管3,每列所述豎向鋼管3均包括M根沿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的長度方向由前至后布設的豎向鋼管3;其中,M、N和P均為正整數,M≥3,N≥3,P≥3;每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均由M根橫向鋼管4和N根縱向鋼管5拼裝而成,所述橫向鋼管4和縱向鋼管5均呈水平布設且二者呈垂直布設,所述縱向鋼管5沿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的長度方向布設;每排所述豎向鋼管3中的N根所述縱向鋼管5均與由下至上布設的P根所述橫向鋼管4連接形成一個橫向鋼管支架,每列所述豎向鋼管3中的M根所述縱向鋼管5均與由下至上布設的P根所述縱向鋼管5連接形成一個縱向鋼管支架;所述鋼管桁架中所有橫向鋼管4的內端均支頂在模板2上;
每個所述橫向鋼管支架上均設置有橫向加固結構,所述橫向加固結構包括多道斜向加固腹桿6和多道斜向拉繩7,所述斜向加固腹桿6和斜向拉繩7均與所加固的橫向鋼管支架呈平行布設;多道所述斜向加固腹桿6均布設在同一豎直面上,每道所述斜向加固腹桿6均固定在所加固的橫向鋼管支架上;多道所述斜向拉繩7均布設在同一豎直面上,每道所述斜向拉繩7的上端均綁扎固定在所加固的橫向鋼管支架上部,每道所述斜向拉繩7的底端均綁扎固定在位于所加固橫向鋼管支架內側底部的預埋拉環8上,所述預埋拉環8下部埋設于支撐基礎9內;
所述桁架固定結構包括多個錨固于支撐基礎9內的豎向預埋件和M個預埋于支撐基礎9內的預埋拉環8;多個所述豎向預埋件分M排N列進行布設,所述鋼管桁架中各豎向鋼管3底部均固定于一個所述豎向預埋件上;M個所述橫向鋼管支架沿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的長度方向由前至后進行布設,M個所述預埋拉環8的布設位置分別與M個所述橫向鋼管支架的布設位置一一對應;
所述模板底部固定結構包括多個預埋于所述導墻上的橫向緊固件,所述橫向緊固件沿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的寬度方向進行布設;多個所述橫向緊固件沿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的長度方向由前至后進行布設,所述模板2底部開有多個供所述橫向緊固件安裝的安裝孔,所述模板2底部通過多個所述橫向緊固件固定于所述導墻上;
步驟二、鋼管桁架搭設:在支撐基礎9上搭設步驟一中所述鋼管桁架,并將所搭設鋼管桁架中各豎向鋼管3底部均固定于一個所述豎向預埋件上;
步驟三、墻體鋼筋籠綁扎:利用步驟二中所述鋼管桁架,在支撐基礎9上對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的墻體鋼筋籠進行綁扎;
步驟四、模板吊裝:采用吊裝設備將預先加工成型的模板2吊裝到位,所述模板2位于步驟二中所述鋼管桁架和步驟三中所述墻體鋼筋籠之間;
步驟五、模板與鋼管桁架固定連接:將步驟二中所述鋼管桁架中所有橫向鋼管4的內端均支頂在模板2上;
步驟六、模板底部與導墻固定連接:通過步驟一中所述模板底部固定結構,將模板2底部緊固固定在所述導墻上;
步驟七、鋼管桁架加固:對步驟二中所述鋼管桁架中的每個所述橫向鋼管支架分別進行加固;
對所述鋼管桁架中的任一個所述橫向鋼管支架進行加固時,在該橫向鋼管支架上設置有多道斜向加固腹桿6和多道斜向拉繩7;
步驟八、墻體混凝土澆筑:對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進行混凝土澆筑,完成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的施工過程。
其中,每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中的M根所述橫向鋼管4沿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的長度方向由前至后布設在同一水平面上,N根縱向鋼管5沿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的寬度方向由左至右布設在同一水平面上。
本實施例中,所述縱向鋼管支架的長度不小于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的長度,所述縱向鋼管支架的高度不小于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的高度。
其中,所述支撐基礎9為鋼筋混凝土基礎,所述導墻為基礎導墻,也稱為基礎防水導墻。所述基礎導墻為布設在支撐基礎9上的混凝土墻。本實施例中,所述導墻同時為用于施工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的混凝土導墻,所述導墻位于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的內側底部且二者澆筑為一體。
本實施例中,所述斜向加固腹桿6為鋼管,所述斜向拉繩7為鋼絲繩。
并且,多道所述斜向加固腹桿6包括多道呈平行布設的第一斜腹桿和一道將多道所述第一斜腹桿連接為一體的第二斜腹桿,所述第一斜腹桿由上至下逐漸向遠離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的一側傾斜,所述第二斜腹桿由上至下逐漸向靠近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的一側傾斜。
本實施例中,每個所述橫向鋼管支架上均設置有兩道所述斜向拉繩7,所述斜向拉繩7由上至下逐漸向靠近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的一側傾斜。
因而,所述橫向加固結構中斜向拉繩7的數量為兩道,兩道所述斜向拉繩7的上端分別綁扎固定在所加固橫向鋼管支架的外側上部和內側上部,兩道所述斜向拉繩7的底端均綁扎固定在同一個所述預埋拉環8上。
實際施工時,所述鋼管桁架、所述桁架固定結構、所述模板底部固定結構以及對各橫向鋼管支架進行加固的斜向加固腹桿6和斜向拉繩7組成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體系,詳見圖2和圖3。
本實施例中,為拆裝簡便、快速且支撐穩固,所述豎向鋼管3與橫向鋼管4、縱向鋼管5和預埋鋼管10之間均通過鋼管扣件進行緊固連接。
本實施例中,步驟一中所述導墻與支撐基礎9澆筑為一體;
對支撐基礎9與所述導墻進行混凝土澆筑之前,先布設所述桁架固定結構和所述模板底部固定結構;待所述桁架固定結構和所述模板底部固定結構均布設完成后,再對支撐基礎9和所述導墻分別進行混凝土澆筑。
本實施例中,步驟一中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外側為基坑支護結構16。
本實施例中,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外側和支撐基礎9底部均設置有卷材防水層12,所述基坑支護結構16與卷材防水層12之間設置有混凝土墊層17,所述混凝土墊層17布設在基坑支護結構16的內側壁上;同時,所述支撐基礎9下方平鋪有一層基礎墊層18,所述卷材防水層12位于支撐基礎9和基礎墊層18之間。
本實施例中,步驟一中所述的N=5~7。
實際施工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N的取值大小進行相應調整。
M排所述豎向鋼管3呈均勻布設,N列所述豎向鋼管3呈均勻布設,相鄰兩排所述豎向鋼管3之間的間距和相鄰兩列所述豎向鋼管3之間的間距均為800mm~1000mm;P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呈均勻布設,上下相鄰兩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之間的間距為300mm~500mm。本實施例中,相鄰兩排所述豎向鋼管3之間的間距和相鄰兩列所述豎向鋼管3之間的間距均為900mm,上下相鄰兩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之間的間距為400mm。
步驟一中所述支撐基礎9為筏板基礎或地下室防水板,所述豎向預埋件為預埋鋼管10,所述預埋鋼管10的長度為500mm~800mm,所述預埋鋼管10上部露出支撐基礎9外側的長度為300mm~400mm。本實施例中,所述預埋鋼管10的長度為600mm,所述預埋鋼管10上部露出支撐基礎9外側的長度為350mm。采用預埋鋼管10作為所述鋼管桁架的地錨措施。相鄰兩排所述預埋鋼管10之間的間距和相鄰兩列所述預埋鋼管10之間的間距均為900mm。
本實施例中,步驟一中所述預埋拉環8為由Φ16mm的鋼筋彎曲而成的鋼筋拉環。
所述預埋拉環8布設于支撐基礎9與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之間的交接處。
本實施例中,所述預埋拉環8的數量為M個,M個所述橫向鋼管支架沿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的長度方向由前至后進行布設,M個所述預埋拉環8的布設位置分別與M個所述橫向鋼管支架的布設位置一一對應。M個所述預埋拉環8由前至后布設在同一直線上,前后相鄰兩個所述預埋拉環8之間的間距為900mm。
實際施工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相鄰兩排所述豎向鋼管3之間的間距、相鄰兩列所述豎向鋼管3之間的間距、上下相鄰兩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之間的間距、預埋鋼管10的長度和布設間距和預埋拉環8的布設間距分別進行相應調整。
步驟一中多個所述橫向緊固件均布設在同一水平面上,前后相鄰兩個所述橫向緊固件之間的間距為300mm~500mm。
所述橫向緊固件與所述導墻頂部之間的間距為100mm~200mm。
本實施例中,步驟一中所述橫向緊固件為止水螺栓11,所述止水螺栓11固定于所述導墻上部的止水鋼板內側。
并且,前后相鄰兩個所述橫向緊固件之間的間距為400mm。實際施工時,可根據具體需要,對前后相鄰兩個所述橫向緊固件之間的間距進行相應調整。
本實施例中,所述止水螺栓11為Φ14mm螺栓。所述止水鋼板距所述導墻上口的距離為150mm。
對支撐基礎9進行混凝土澆筑之前,先布設預埋拉環8和預埋鋼管10分別進行布設,并將預埋拉環8和預埋鋼管10均固定于支撐基礎9內的鋼筋骨架上;對所述導墻進行混凝土澆筑之前,先布設止水螺栓11且將止水螺栓11固定于預埋于所述導墻內的止水鋼板上。為避免由于混凝土澆筑時導致預埋件(包括預埋拉環8、預埋鋼管10和止水螺栓11)的位置偏移,對支撐基礎9和所述導墻進行混凝土澆筑時,需設專人對預埋件進行維護。
本實施例中,步驟二中進行鋼管桁架搭設時,所搭設鋼管桁架中各豎向鋼管3底部均與預埋鋼管10進行搭接,搭接接頭處應設置不少于三個十字扣件。
本實施例中,步驟三中進行墻體鋼筋籠綁扎時,鋼筋工利用已搭設完成的所述鋼管桁架作為操作腳手架,進行墻體鋼筋籠的鋼筋連接和綁扎。
本實施例中,步驟四中所述模板2的外側由前至后固定有多道豎向背楞13,多道所述豎向背楞13組成模板豎向加固結構;所述模板豎向加固結構外側由下至上設置有P道縱向背楞14,P道所述縱向背楞14均呈水平布設且其均沿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的長度方向布設;P道所述縱向背楞14的布設位置分別與所述鋼管桁架中P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的布設位置一一對應,每道所述縱向背楞14均通過一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中的M根所述橫向鋼管4支頂在所述模板豎向加固結構外側;
步驟四中進行模板吊裝之前,先對模板2進行加工,并在模板2的外側由前至后固定多道所述豎向背楞13。
本實施例中,步驟四中所述模板2為木模板,所述豎向背楞13為通過緊固釘固定在模板2外側的木枋,所述縱向背楞14為一根水平鋼管或由多根由下至上布設的水平鋼管拼裝而成的背楞。
相鄰兩道所述豎向背楞13之間的間距不大于100mm。
本實施例中,所述豎向背楞13的橫截面尺寸為50mm×70mm。
本實施例中,所述縱向背楞14為由兩根水平鋼管拼裝而成的背楞。所述縱向背楞14中所述水平鋼管的直徑為Φ48mm且其壁厚為3mm,上下相鄰兩道所述縱向背楞14之間的間距為400mm。
本實施例中,步驟一中所述鋼管桁架中每根所述橫向鋼管4的內端均安裝有一個卡裝于縱向背楞14上的U字形卡托15,每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中M根所述橫向鋼管4內端安裝的U字形卡托15均卡裝于同一道所述縱向背楞14上。
本實施例中,每道所述縱向背楞14與多道所述豎向背楞13之間均通過扎絲進行綁扎固定;
在模板2的外側由前至后固定多道所述豎向背楞13時,還需在每道所述豎向背楞13與模板2之間均由下至上夾裝P個所述扎絲。
本實施例中,步驟五中進行模板與鋼管桁架固定連接之前,先將步驟一中多個所述橫向緊固件分別裝入模板2底部的所述安裝孔內;
步驟五中進行模板與鋼管桁架固定連接時,對P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分別進行支頂及固定;
其中,對任一個所述水平鋼管支架進行支頂及固定時,先在該水平鋼管支架中M根所述橫向鋼管4內端安裝的U字形卡托15內卡裝一道所述縱向背楞14,再通過調節所述連接桿的長度將所卡裝的縱向背楞14緊貼固定在所述模板豎向加固結構外側,再通過所述扎絲將縱向背楞14分別與多道所述豎向背楞13分別進行綁扎固定。
所述扎絲為對縱向背楞14進行后續固定的綁扎絲,所述扎絲的長度為400mm~450mm。
本實施例中,所述模板2的高度比所述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的高度高300mm,以便模板2與施工完畢的所述導墻進行搭接。
同時,還需在模板2的底邊貼海綿膠條,同時在距模板底邊150mm處開設供止水螺栓11安裝的孔洞。
本實施例中,步驟四中采用吊裝設備將預先加工成型的模板2吊裝到位后,將所述導墻上預埋的止水螺栓11穿入模板2底部預留的孔洞內,并利用所述鋼管桁架和已綁扎好的所述墻體鋼筋籠對模板2進行臨時固定。
本實施例中,步驟五中進行模板與鋼管桁架固定連接過程中,還需同步對模板2的垂直度和平整度進行校正。
實際施工時,待模板2吊裝到位并臨時固定后,進入步驟五進行模板與鋼管桁架固定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U字形卡托15為支撐位置可調的卡托,并且U字形卡托15上設置有調節螺母。所述U字形卡托15包括U字形托槽,所述托槽內設置有通過所述調節螺母進行左右移動的豎向卡裝件,所述豎向卡裝件卡裝在縱向背楞14外側。
對所述鋼管桁架與模板2進行連接時,先在所述模板豎向加固結構的內側由下至上布設多道縱向背楞14,并將各縱向背楞14放入布設于同一水平面上的M個所述U字形卡托15的托槽內,同步調節各U字形卡托15的所述調節螺母使縱向背楞14與豎向背楞13貼緊;待所有縱向背楞14均固定完成后,根據預先測放的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的墻邊控制線,逐塊逐段地對模板2的垂直度和平整度進行校正,并通過止水螺栓11對模板2進行緊固;最后,將豎向背楞13、縱向背楞14和U字形卡托15利用所述扎絲(預先夾在豎向背楞13與模板2之間的鐵絲)進行捆綁并緊固。
其中,通過止水螺栓11對模板2進行緊固后,將模板2與所述導墻栓接為一體。對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進行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模板2底部受到的混凝土沖擊力遠大于其他部位;另外,為防止模板2在側壓力作用下出現上浮或形成錯臺,將模板2底部通過止水螺栓11與已預先澆筑完畢的所述導墻進行可靠連接,具體施工過程是:對模板2進行吊裝過程中,將所述導墻上預埋的止水螺栓11穿入模板2底部的預留孔洞內,再在止水螺栓11的外端套裝山型卡,并在所述山型卡內設置縱向背楞14,最后套上螺帽進行緊固即可。
因而,多道所述縱向背楞14中位于最底部的一道所述縱向背楞14與所述模板底部固定結構緊固連接為一體,進一步提高了所述鋼管桁架、模板2和所述模板底部固定結構的整體性,能有效保證地下室外側單側支模效果。
由于所述地下室外墻單側支模體系中完全依靠桁架架體的剛度來抵抗混凝土澆筑時的側向壓力,因此,桁架的剛度是決定單側支模施工的質量和安全的主要因素,所述鋼管桁架的加固至關重要。本實施例中,步驟七中對所述鋼管桁架中的任一個所述橫向鋼管支架進行加固時,在該橫向鋼管支架上設置多道斜向加固腹桿6和多道斜向拉繩7進行加固。其中,所述斜向加固腹桿6的作用是將所述鋼管桁架收到的內力進行分解,使所述鋼管桁架的架體受力趨于合理化;所述斜向拉繩7的作用一方面是防止所述鋼管桁架架體由于地錨不足發生側向位移;另一方面是防止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模板2受到混凝土側向壓強出現上浮的現象。
實際施工時,所述斜向加固腹桿6與所述鋼管桁架中的豎向鋼管3、橫向鋼管4和縱向鋼管5之間均通過鋼管扣件進行連接,使斜向加固腹桿6與所述鋼管桁架形成一個整體的受力結構。對斜向拉繩7進行拉緊過程中,要使用緊繩器或花籃螺栓拉緊,并將模板2和支撐體系做高度為h/250的起拱,其中,h為待施工地下室外墻1的混凝土澆筑高度。
步驟八中進行墻體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采用分層澆筑方法,每層澆筑高度為500mm,嚴禁一次性澆筑過高,避免造成爆模或漏振。當當前所澆筑層高較大時,采用延緩澆筑時間的方式降低模板2的側壓力,實際澆筑速度應不大于側壓力計算時選取的澆筑速度。混凝土振搗時,振搗棒不能直接碰觸到模板2的板面,插入下層深度控制在50mm~100mm,不宜過深,以防墻模板2與所述鋼管桁架的架體產生較大變形。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發明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化,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