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市政工程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新型的裝配式管廊。
背景技術:
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是市政管線綜合規劃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通過合理有效的利用城市地下空間,能夠有效加強市政工程中的公共管線安全布局,不僅能夠增強城市的防災與抗災的整體性能,還能促進城市地下管線的智能化、現代化發展,對于城市化的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常用的方法是:綜合管廊混凝土整體現澆法和分段預制法,其缺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整體現澆法施工周期長,基坑安全隱患暴露時間長,不利于安全生產。
2、整體現澆法受天氣因素影響較大,施工進度受制約,不利于項目生產成本控制。
3、整體現澆法為多工序穿插作業,各種施工用料均需要在現場進行周轉,現場文明施工較差,混凝土澆筑為傳統濕作業方式,不節能、不環保。
4、分段預制法管廊自重較大,吊裝時對設備的起吊能力要求較高,施工作業過程中安全隱患較大,機械臺班費用較高。
5、分段預制法管廊拼縫多,給管廊防水帶來巨大壓力,對工程質量控制不利。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利用疊合板體系,提供一種新型的裝配式管廊,具體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新型的裝配式管廊,包括管廊底板、若干個平行設置的管廊側壁以及布置在管廊側壁上方的頂板,所述管廊底板上設置有用于固定管廊側壁的導墻,所述頂板包括預制板以及鋪設在預制板上的現澆板鋼筋,該預制板沿管廊寬度方向的兩側通過下翻邊與管廊側壁連接,預制板沿管廊長度方向的兩側開設有凹槽,相鄰兩管廊之間通過設置在該凹槽中的第一暗梁連接以及設置在管廊側壁間拼縫處的構造暗柱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預制板預留的環形鋼筋一與管廊側壁預留的環形鋼筋二結合,并沿管廊長度方向布置形成有第二暗梁。
所述管廊側壁包括內側墻板和外側墻板,該內側墻板標高低于外側墻板。
所述導墻內預埋有鋼板止水帶,導墻與管廊側壁連接處設置有橡膠止水條。
由以上技術方案可知,本發明能夠起到施工方便、降低成本的效果,同時提高了管廊結構的防水質量、減少了安全風險。本發明的優點尤其體現在如下方面:
1、在施工現場使用本發明,管廊混凝土澆筑不依賴于模板,節約周轉料及木工作業人員投入,降低成本;
2、本發明組裝快捷,連接簡單,運輸方便,操作方便,可大大提高過程中的施工效率;
3、本發明在實施時,可以免去模板支架作業,采用新型工具式支撐系統,大大降低傳統支架施工過程中的安全風險和隱患;
4、本發明在實施時,管廊內部腋角與預制板一體,不需要另外支設模板,減少了側壁上預留孔洞,降低滲漏隱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示出了兩組管廊的鏈接;
圖2為本發明的軸向剖視圖;
圖3為本發明中導墻與管廊側壁的安裝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中管廊側壁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中管廊側壁與預制板的安裝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中相鄰管廊之間的第一暗梁安裝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中相鄰管廊之間的構造暗柱安裝示意圖。
圖中:1、管廊底板,2、管廊側壁,21、環形鋼筋二,22、內側墻板,23、外側墻板,3、頂板,31、預制板,32、現澆板鋼筋,33、下翻邊,34、凹槽,35、環形鋼筋一,4、導墻,41、鋼板止水帶,42、橡膠止水條,5、第一暗梁,6、構造暗柱,7、第二暗梁。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管廊用于地下綜合管廊,需要注意的是,本發明還可以作為其他施工領域的管線設計。本發明所指“裝配式管廊”只是為了說明目的,非用以限定本發明的應用范圍。特別地,老式工藝存在工效低、成本高以及安全隱患大等缺點,本發明旨在解決這些缺點進行設計。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在詳細說明本發明各實施例的技術方案前,對所涉及的名詞和術語進行解釋說明,在本說明書中,名稱相同或標號相同的部件代表相似或相同的結構,且僅限于示意的目的。
如圖1和2所示,所述裝配式管廊包括管廊底板1、管廊側壁2、頂板3和導墻4構成,本實施中示出了前后兩段7管廊,每段管廊采用三個平行設置的管廊側壁,導墻用于將管廊側壁固定在管廊底板上,每段管廊上鋪設有兩個頂板。
如圖3所示,為了確保管廊側壁的防水效果,在導墻4中間預埋鋼板止水帶41,管廊側壁與導墻交接處安裝橡膠止水條42,導墻在管廊底板混凝土施工中同時現澆,澆筑前在管廊底板上支設定型模板,41導墻高度根據設計圖紙進行確定。
所述導墻4從管廊底板上翻一定高度(具體按設計要求),導墻根部向管廊內放大,放大部分水平投影長度以設計要求為準。在導墻內預埋封閉環形鋼筋,環形鋼筋布置間距根據設計要求確定,其外露長度應滿足鋼筋抗拉錨固長度。
如圖4所示,所述管廊側壁2采雙皮墻形式,由內側墻板22和外側墻板23構成,其中外側墻板高度與管廊完成頂板現澆混凝土后板面標高一致,內側墻板高度與頂板下翻處標高一致,該內側墻板標高低于外側墻板。
如圖7所示,兩段管廊的管廊側壁之間拼縫處設置構造暗柱6,該構造暗柱截面呈矩形,長邊尺寸不小于構造暗柱的抗震錨固長度,短邊尺寸與管廊側壁現澆部分的厚度一致。
如圖5所示,所述頂板3包括預制板31以及鋪設在預制板上的現澆板鋼筋32,該預制板沿管廊寬度方向的兩側通過45°下翻邊33與管廊側壁的內側墻板22連接,交接處腋角采用整體預制,避免腋角處二次支設模板。預制板沿管廊長度方向的兩側開設有凹槽34,相鄰兩管廊之間通過設置在該凹槽中的第一暗梁5連接,參照圖6。
通過管廊側壁間拼縫處設置的構造暗柱6、預制板與管廊側壁交接處預制的45°下翻邊33,以及預制板之間凹槽處設置的第一暗梁5,形成一個完整的封閉結構。所述預制板31預留的環形鋼筋一35與管廊側壁預留的環形鋼筋二21結合,并沿管廊長度方向布置形成有第二暗梁7,形成管廊頂部邊緣處的箍筋,參照圖5。
以上所述實施方式僅僅是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發明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發明的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