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建筑領域,具體涉及采用伸展式雙層鋼筋籠制成灌注樁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術:
樁結構是房屋、公路、橋梁和碼頭等建筑中普遍采用的基礎結構。其中,摩擦樁是依靠樁側的摩阻力支撐垂直荷載的樁,從摩擦樁的原理來看,樁側摩阻力除與土的性質、施工工藝、樁體材料等有關外,還與樁截面外圍周長及樁側表面的凹凸形狀直接相關。而常規鋼筋混凝土樁的截面形狀沿縱向是不變的,截面形狀也是簡單的方形或圓形,這樣,常規鋼筋混凝土摩擦樁如果要得到更高的豎向承載力只有通過增大樁長來提高側摩阻力。但是,樁長不能任意增大,因為不僅大幅增加工程造價,而且樁長受有關設計規范中長細比的限制。例如,CN104179174A公開的一種多孔注漿管異形樁,在管樁側壁設置注漿孔,將混凝土從注漿孔溢出形成結石體來提高側壁的摩擦系數,從而提高摩阻力,然而,該結石體中不含有鋼筋,結石體比較脆,在高強度壓力下容易發生斷裂,從而影響樁的承力性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的問題,提供一種采用伸展式雙層鋼筋籠制成灌注樁的施工方法。
本發明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采用伸展式雙層鋼筋籠制成灌注樁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制備鋼筋籠:設計計算鋼筋籠尺寸,按尺寸制作鋼筋籠;所述鋼筋籠包括,外籠體、內籠體和伸展筋;所述內籠體設置在外籠體圍繞而成的內部空間內,并且具有沿著鋼筋籠軸向運動的功能,所述外籠體包括外籠主筋和外籠箍筋,所述內籠體包括內籠主筋和內籠箍筋,所述伸展筋通過連接段鉸接在外籠箍筋上連接段的兩側分別為伸展筋頂部伸出外籠體外側的外延段和伸展筋根部伸入外籠體內側的定位段,所述內籠箍筋包括用以連接內籠主筋的連接箍筋和用以定位伸展筋的定位箍筋,所述定位段具有在定位箍筋的阻擋作用下,定位伸展筋的轉動角度的功能;鋼筋籠制備完畢后需在鋼筋籠的頂部標記伸展筋的位置;
2、打樁孔:使樁孔的內徑與鋼筋籠的外徑之間留有一定間隙;
3、開側孔:使用擴孔設備,在樁孔的側壁上開設多個側孔,并且在樁孔頂部標記側孔的位置并且設立側孔的標高;
4、吊放鋼筋籠:將鋼筋籠吊到樁孔上方,吊運過程中旋轉調整鋼筋籠的位置,使得鋼筋籠的頂部伸展筋的標記與樁孔頂部側孔的標記相對齊,吊運過程中同時保持外籠體和內籠體的軸向位置差,使得伸展筋處于收攏狀態;放下鋼筋籠,使鋼筋籠緩緩插入樁孔內,對應側孔的標高將鋼筋籠吊放到指定高度,到達標高后,移動內籠體,展開伸展筋;
5、澆筑混凝土成樁。
作為優選,所述步驟1中鋼筋籠的制作方法為:①制作若干伸展筋待用;②將若干長鋼筋安置在胎架上定位,制成內籠主筋,然后將若干短鋼筋包圍在內籠主筋外并焊接,制成內籠箍筋,完成內籠體的制作;③將若干長鋼筋在胎架上內籠體的外圍位置定位,作為外籠體的外籠主筋;④將若干短鋼筋包圍在外籠主筋上,同時將伸展筋的連接段穿到該若干短鋼筋上,然后將該若干短鋼筋與外籠主筋焊接,形成外籠箍筋。
作為優選,所述連接段包括弧形鋼筋和所述伸展筋中部的鋼筋段,所述弧形鋼筋的兩個端點分別固定在所述鋼筋段的兩端,使得連接段形成閉合的環形區域,所述伸展筋的制備方法為:①將一根鋼筋彎曲成弧形;②將彎曲后的弧形鋼筋的兩個端點焊接到一根直條鋼筋上。
作為優選,所述連接段為開口環結構,開口環的兩端分別與外延段和定位段相連,所述伸展筋的制備方法為:取一根直條鋼筋,將其中的一端彎曲成一個開口環結構。
作為優選,所述連接段為螺旋圈,螺旋圈的兩頭分別與外延段和定位段相連,所述伸展筋的制備方法為:取一根直條鋼筋,將其進行螺旋式彎曲,彎曲部分形成連接段。
作為優選,所述定位箍筋為兩個平行圓箍所形成的雙層結構,所述定位段設置在該兩個平行圓箍之間。
作為優選,所述定位段的長度大于外籠體與內籠體的半徑之差。
作為優選,所述鋼筋籠頂部的外籠箍筋和內籠箍筋之間設置有支撐定位桿。
作為優選,所述支撐定位桿為可拆卸的直桿,所述步驟4中,在鋼筋籠吊運時,通過支撐定位桿固定保持外籠體和內籠體的軸向位置差;鋼筋籠吊運完成后,卸下支撐定位桿,以展開伸展筋。
作為優選,支撐定位桿為具有折彎功能的折疊桿,包括第一折桿和第二折桿,所述第一折桿與第二折桿鉸接,所述第一折桿與第二折桿鉸接處還分別設置有鎖扣,所述步驟4中,在鋼筋籠吊運時,扣上鎖扣,使得所述第一折桿和第二折桿的鉸點固定,使支撐定位桿固定保持外籠體和內籠體的軸向位置差;鋼筋籠吊運完成后,解除鎖扣,支撐定位桿在所述第一折桿和第二折桿的鉸點處折彎,從而展開伸展筋。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① 本發明所述的采用伸展式雙層鋼筋籠制成灌注樁的施工方法,在側表面設置伸展筋,增加了樁體側壁的摩擦力,從而可以減少打樁深度,降低了打樁施工成本。
② 本發明所述的采用伸展式雙層鋼筋籠制成灌注樁的施工方法,包括內外兩圈鋼筋籠,提高了鋼筋籠體軸向的承力載荷。
③ 本發明所述的采用伸展式雙層鋼筋籠制成灌注樁的施工方法,伸展筋的可活動性,不需要額外增加樁孔直徑,同時增加了側壁受力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中伸展筋的結構圖;
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2中伸展筋的結構圖;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3中伸展筋的結構圖;
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4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中支撐定位桿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解釋,其并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后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范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下面結合附圖以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實施例1:
根據圖1、圖2所示,采用伸展式雙層鋼筋籠制成灌注樁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制備鋼筋籠:設計計算鋼筋籠尺寸,按尺寸制作鋼筋籠;
鋼筋籠包括,外籠體1、內籠體2和伸展筋3;內籠體2設置在外籠體1圍繞而成的內部空間內,并且具有沿著鋼筋籠軸向運動的功能,外籠體1包括外籠主筋11和外籠箍筋12,內籠體2包括內籠主筋21和內籠箍筋22,伸展筋3通過連接段32鉸接在外籠箍筋12上連接段32的兩側分別為伸展筋3頂部伸出外籠體1外側的外延段31和伸展筋3根部伸入外籠體1內側的定位段33,內籠箍筋22包括用以連接內籠主筋21的連接箍筋221和用以定位伸展筋3的定位箍筋222,定位段33具有在定位箍筋222的阻擋作用下,定位伸展筋3的轉動角度的功能,定位段33的長度大于外籠體1與內籠體2的半徑之差;
鋼筋籠的制作方法為:①制作若干伸展筋3待用;②將若干長鋼筋安置在胎架上定位,制成內籠主筋21,然后將若干短鋼筋包圍在內籠主筋21外并焊接,制成內籠箍筋22,完成內籠體2的制作;③將若干長鋼筋在胎架上內籠體2的外圍位置定位,作為外籠體1的外籠主筋11;④將若干短鋼筋包圍在外籠主筋11上,同時將伸展筋3的連接段32穿到該若干短鋼筋上,然后將該若干短鋼筋與外籠主筋11焊接,形成外籠箍筋12;
連接段32包括弧形鋼筋和伸展筋3中部的鋼筋段,弧形鋼筋的兩個端點分別固定在鋼筋段的兩端,使得連接段32形成閉合的環形區域,伸展筋3的制備方法為:①將一根鋼筋彎曲成弧形;②將彎曲后的弧形鋼筋的兩個端點焊接到一根直條鋼筋上;
鋼筋籠制備完畢后需在鋼筋籠的頂部標記伸展筋3的位置。
2、打樁孔:使樁孔的內徑與鋼筋籠的外徑之間留有一定間隙。
3、開側孔:使用擴孔設備,在樁孔的側壁上開設多個側孔,并且在樁孔頂部標記側孔的位置并且設立側孔的標高。
4、吊放鋼筋籠:將鋼筋籠吊到樁孔上方,吊運過程中旋轉調整鋼筋籠的位置,使得鋼筋籠的頂部伸展筋3的標記與樁孔頂部側孔的標記相對齊,吊運過程中同時保持外籠體1和內籠體2的軸向位置差,使得伸展筋3處于收攏狀態;放下鋼筋籠,使鋼筋籠緩緩插入樁孔內,對應側孔的標高將鋼筋籠吊放到指定高度,到達標高后,移動內籠體2,展開伸展筋3。
5、澆筑混凝土成樁。
實施例2:
與上述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根據圖3所示,連接段32為開口環結構,開口環的兩端分別與外延段31和定位段33相連,伸展筋3的制備方法為:取一根直條鋼筋,將其中的一端彎曲成一個開口環結構。
實施例3:
與上述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根據圖4所示,連接段32為螺旋圈,螺旋圈的兩頭分別與外延段31和定位段33相連,伸展筋3的制備方法為:取一根直條鋼筋,將其進行螺旋式彎曲,彎曲部分形成連接段32。
實施例4:
與上述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根據圖5所示,定位箍筋222為兩個平行圓箍所形成的雙層結構,定位段33設置在該兩個平行圓箍之間。
實施例5:
與上述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鋼筋籠頂部的外籠箍筋12和內籠箍筋22之間設置有支撐定位桿4,支撐定位桿4為可拆卸的直桿,步驟4中,在鋼筋籠吊運時,通過支撐定位桿4固定保持外籠體1和內籠體2的軸向位置差;鋼筋籠吊運完成后,卸下支撐定位桿4,以展開伸展筋3。
實施例6:
與上述實施例5不同之處在于,根據圖6所示,支撐定位桿4為具有折彎功能的折疊桿,包括第一折桿41和第二折桿42,第一折桿41與第二折桿42鉸接,第一折桿41與第二折桿42鉸接處還分別設置有鎖扣43,步驟4中,在鋼筋籠吊運時,扣上鎖扣43,使得第一折桿41和第二折桿42的鉸點固定,使支撐定位桿4固定保持外籠體1和內籠體2的軸向位置差;鋼筋籠吊運完成后,解除鎖扣43,支撐定位桿4在第一折桿41和第二折桿42的鉸點處折彎,從而展開伸展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