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樁基礎技術,涉及對樁基后壓漿施工中注漿管與鋼筋籠的連接方法的改進。
背景技術:
目前,采用后壓漿技術的樁基工程施工主要有泥漿護壁成孔先放鋼筋籠+水下灌注混凝土和后插鋼筋籠灌注樁兩種施工工藝。水下灌注樁后壓漿施工,與鋼筋籠固定在一起的壓漿管及壓漿閥等壓漿設備先下放到位。在灌注樁身混凝土的過程中,隨著混凝土面的升高,對鋼筋籠的阻力越來越大,很容易產生“鋼筋籠上浮”問題。隨著鋼筋籠上浮,樁端注漿閥被包裹在樁身混凝土之中,注漿閥不能打開,導致后注漿工藝失敗。后插鋼筋籠灌注樁后壓漿施工,在下放過程中,受到樁身混凝土的阻力,容易發生鋼筋籠下放不到位的情況。與鋼筋籠固定在一起的注漿管及壓漿閥等壓漿設備不能到達預定位置,樁端注漿閥被包裹在樁身混凝土之中,注漿閥不能打開,導致后注漿工藝失敗。目前,注漿管與鋼筋籠常用鐵絲等綁扎固定,其缺點是:注漿管與鋼筋籠在后插鋼筋籠時可能發生相對位移,使樁端注漿閥進入鋼筋籠下端口內,導致注漿閥被包裹在樁身混凝土之中,注漿閥不能打開的故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改進的樁基后壓漿施工中注漿管與鋼筋籠的連接方法,以便避免注漿管與鋼筋籠在后插鋼筋籠時發生相對位移,防止樁端注漿閥進入鋼筋籠下端口內,確保注漿閥能順利打開。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樁基后壓漿施工中注漿管與鋼筋籠的連接方法,所述的注漿管由注漿鋼管3經管箍4連接組成,在注漿管的下端連接著樁端注漿閥,所述的鋼筋籠是由垂直放置的主筋1和橫置的加勁筋2焊接形成的籠子,注漿管位于鋼筋籠內;其特征在于:注漿管與鋼筋籠的連接步驟如下:
1、增設固定加勁筋5:首先,確定注漿管與鋼筋籠的相對位置,在鋼筋籠的主筋1上與每個管箍4對應的位置做標記點,然后在標記點的上方距標記點不大于10cm的位置增設一個固定加勁筋5,增設的固定加勁筋5與加勁筋2的結構和尺寸相同,固定加勁筋5與鋼筋籠的主筋1焊接牢固;
2、捆扎注漿管:使用鐵絲6將注漿管與固定加勁筋5和主筋1綁扎連接牢固,鐵絲6為8號至12號鐵絲。
本發明的優點是:提出了一種改進的樁基后壓漿施工中注漿管與鋼筋籠的連接方法,能避免注漿管與鋼筋籠在后插鋼筋籠時發生相對位移,防止了樁端注漿閥進入鋼筋籠下端口內,確保了注漿閥能順利打開。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注漿管與鋼筋籠連接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說明。參見圖1,一種樁基后壓漿施工中注漿管與鋼筋籠的連接方法,所述的注漿管由注漿鋼管3經管箍4連接組成,在注漿管的下端連接著樁端注漿閥,所述的鋼筋籠是由垂直放置的主筋1和橫置的加勁筋2焊接形成的籠子,注漿管位于鋼筋籠內;其特征在于:注漿管與鋼筋籠的連接步驟如下:
1、增設固定加勁筋5:首先,確定注漿管與鋼筋籠的相對位置,在鋼筋籠的主筋1上與每個管箍4對應的位置做標記點,然后在標記點的上方距標記點不大于10cm的位置增設一個固定加勁筋5,增設的固定加勁筋5與加勁筋2的結構和尺寸相同,固定加勁筋5與鋼筋籠的主筋1焊接牢固;
2、捆扎注漿管:使用鐵絲6將注漿管與固定加勁筋5和主筋1綁扎連接牢固,鐵絲6為8號至12號鐵絲。
本發明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管箍外徑大于注漿管外徑產生的擴徑,在管箍的上方位置增設一道固定加勁筋,采用鐵絲等材料綁扎,實現注漿管的單向約束,防止注漿管與鋼筋籠的相對移動造成樁端注漿閥縮進鋼筋籠內。
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某項目樁基采用后壓漿工藝,樁徑600mm,樁長23m。注漿管采用4根6.0m的鋼管,由管箍連接而成。鋼筋籠外徑550mm,主筋為12C14,加勁筋為C 14@2000,最下面一道加勁筋位于樁端上1.0m。注漿管與鋼筋籠下端平齊,上端比鋼筋籠高1.0m,不用截去,作為注漿管的保護段。
分別在樁端上6.05m,12.05m,18.05m位置處增設3道固定加勁筋,采用12號鐵絲在該位置處將注漿管與鋼筋籠連接。
后插鋼筋籠過程中,樁身混凝土對注漿管的阻力較大,多次發生注漿管相對鋼筋籠位移的趨勢,受到固定加勁筋與鐵絲的約束固定作用,注漿管順利的與鋼筋籠一起下放到預定位置,保證了后壓漿工藝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