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基于海綿城市做法的人行道雨水導口截污過濾裝置,屬于雨水過濾裝置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近年來,我國城市暴雨積澇災害頻發,傳統的城市道路普遍存在面源污染嚴重、雨水資源流失、排洪壓力大等問題,連續爆發的城市內澇造成了重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和生態破壞。2016年是海綿城市加速推進的一年,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統設計,其中一項技術要點就是將不透水道路上的雨水徑流引導進入綠地進行凈化下滲,就地消納利用。
對于道路雨水徑流的處理已形成一系列做法方式,其一做法是在人行道上設置雨水導口,使不透水車行道路上的雨水徑流通過雨水導口進入道路綠化帶及街邊綠地。但是,這類直接通過人行道導口的道路雨水徑流攜帶大量污泥、垃圾、懸浮固體顆粒及雜質,快速排放的水流混合這些固態雜質對道路綠化帶及街旁綠地的植被產生嚴重的沖擊,并在排水口殘留大量垃圾雜物,阻礙了海綿城市道路雨水徑流的處理。
有鑒于此,為了配合海綿城市理念及其做法,設計一種人行道雨水導口截污過濾裝置能極大地維護道路兩側的景觀設施,從而助力道路雨水徑流的凈化消納。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發明目的是提供一種基于海綿城市做法的人行道雨水導口截污過濾裝置,解決現有海綿城市道路雨水處理中攜帶泥沙垃圾的快速雨水徑流對綠地設施的破壞,包括對道路雨水徑流中漂浮垃圾、礫石、泥沙等固態雜質的篩選過濾,對雨水徑流沖擊力的緩和處理,對雨量大時的溢流處理以及裝置的循環利用處理。
為達到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基于海綿城市做法的人行道雨水導口截污過濾裝置,包括第一長方形網籃、第二長方形網籃、垂直設置在第一長方形網籃內的第一分隔網、垂直設置在第二長方形網籃內的第二分隔網、第一過濾介質、第二過濾介質、第三過濾介質,
所述第一長方形網籃、第二長方形網籃均呈頂部開口的箱體結構,所述第一分隔網將第一長方形網籃分隔成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二分隔網將第二長方形網籃分隔成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
所述第一過濾介質設置于所述第二空腔內,所述第二過濾介質設置于所述第三空腔內,所述第三過濾介質設置于所述第四空腔內,
所述第一過濾介質、第二過濾介質、第三過濾介質的高度均小于對應的第一長方形網籃、第二長方形網籃的高度,使得所述第一過濾介質的上表面外部空間與第二空腔之間構成第一溢流通道,所述第二過濾介質的上表面外部空間與第三空腔之間構成第二溢流通道,所述第三過濾介質的上表面外部空間與第四空腔之間構成第三溢流通道。
優選地,所述第一空腔與第二空腔的體積比為2:3,所述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的體積比為2:3。
優選地,所述第一溢流通道、第二溢流通道、第三溢流通道的高度為50mm。
優選地,所述第一長方形網籃、第二長方形網籃、第一分隔網、第二分隔網的材質為低碳鋼、不銹鋼或其他合金材料中的一種或幾種。
優選地,所述第一長方形網籃、第二長方形網籃、第一分隔網、第二分隔網的網格為正方形網格,所述正方形網格的邊長為10mm。
優選地,所述第一過濾介質、第二過濾介質、第三過濾介質的高度為100mm。
優選地,所述第一過濾介質為直徑15~30mm的混合礫石,所述第二過濾介質為直徑15~30mm的混合礫石,所述第三過濾介質為直徑8~15mm的混合礫石。
上文中,第一過濾介質為直徑優選25~30mm的混合礫石,第二過濾介質為直徑優選15~25mm的混合礫石,第三過濾介質直徑優選11~15mm的混合礫石,層層過濾篩選不同直徑的雜質。
優選地,所述第一長方形網籃、第二長方形網籃的長為500mm,寬300mm,高為150mm。
優選地,所述第一長方形網籃、第二長方形網籃的兩側還設有提手。
本發明應用在人行道雨水導口,人行道雨水導口包括人行道雨水導口主體,人行道雨水導口主體內設有如上文所述的截污過濾裝置,所述第一長方形網籃設于人行道雨水導口主體的雨水流入端,所述第二長方形網籃設于人行道雨水導口主體的雨水流出端。
上文中,所述第一長方形網籃、第二長方形網籃均置于人行道雨水篦子下的雨水導口中,配合海綿城市道路的雨水管理系統。
上文中第一長方形網籃、第二長方形網籃包括底面、四周側面以及內置分隔網,其頂部開敞。
本發明的價值在于以一種低廉便捷的方式完善了道路雨水徑流的處理過程,作為低影響開發技術(Low Impact Development)中的一個補充環節,起到對道路雨水徑流的初次攔截過濾及減速處理,該環節對雨水初期處理有重要意義,緩和了攜帶固態垃圾及泥沙的急速水流對綠地設施的物理性沖擊破壞。
本發明在使用時原理如下:
(1)道路雨水徑流進入人行道雨水導口時,首先經過初始端第一長方形網籃的側壁的篩網,攔截大型漂浮物垃圾,后沿網格斜坡進入初始端第一長方形網籃裝置的第一空腔,第一空腔為雜質沉積網腔。
(2)雨水在初始端第一長方形網籃的雜質沉積網腔中初次減緩流速,并水平方向通過第二空腔,第二空腔為礫石過濾腔,滯留較大石礫及垃圾雜質。
(3)雨水徑流通過初始端第一長方形網籃后,沿雨水導口斜坡進入末端第二長方形網籃。依次通過末端的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第三空腔為一級礫石過濾腔,第四空腔為二級礫石過濾腔,再次進行流速減緩同時攔截滯留雨水中所攜帶的泥沙等細小顆粒。
(4)經過裝置攔截過濾的道路雨水徑流以緩和的流速進入街旁綠地,避免急速雨水與固體雜質對綠地設施的沖擊破壞。
(5)雨水徑流量過大時,直接由位于網籃上部的溢流通道通過。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
1.本發明裝置可反復多次使用,當雜質垃圾承載過高時,可利用提手將裝置取出清洗,洗凈后置回重新使用,符合綠色理念;
2.本發明裝置工程造價、施工成本低,所用材料及操作過程均環保生態可持續;
3.本發明裝置運用于人行道雨水篦子下的雨水導口,對道路結構外觀不產生破壞,是隱形的工程輔助設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第一長方形網籃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第二長方形網籃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應用在人行道雨水導口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第一長方形網籃;2、第一分隔網;3、第一過濾介質;4、第一空腔;5、第一溢流通道;6、提手;7、第二長方形網籃;8、第二過濾介質;9、第三過濾介質;10、第二分隔網;11、第二溢流通道;12、第三溢流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一:參見圖1~圖2所示,一種基于海綿城市做法的人行道雨水導口截污過濾裝置,包括第一長方形網籃1、第二長方形網籃7、垂直設置在第一長方形網籃內的第一分隔網2、垂直設置在第二長方形網籃內的第二分隔網10、第一過濾介質3、第二過濾介質8、第三過濾介質9,
第一長方形網籃1、第二長方形網籃7均呈頂部開口的箱體結構,所述第一分隔網3將第一長方形網籃1分隔成第一空腔4和第二空腔,所述第二分隔網將第二長方形網籃7分隔成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
第一過濾介質3設置于所述第二空腔內,所述第二過濾介質8設置于所述第三空腔內,所述第三過濾介質9設置于所述第四空腔內,
第一過濾介質3、第二過濾介質8、第三過濾介質9的高度均小于對應的第一長方形網籃1、第二長方形網籃7的高度,使得所述第一過濾介質3的上表面外部空間與第二空腔之間構成第一溢流通道5,所述第二過濾介質7的上表面外部空間與第三空腔之間構成第二溢流通道11,所述第三過濾介質8的上表面外部空間與第四空腔之間構成第三溢流通道12。
本實施例中,第一空腔與第二空腔的體積比為2:3,所述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的體積比為2:3。
本實施例中,第一溢流通道5、第二溢流通道11、第三溢流通道12的高度為50mm。
本實施例中,第一長方形網籃1、第二長方形網籃7、第一分隔網2、第二分隔網10的材質為低碳鋼,分隔網均焊接設置在網籃內。
本實施例中,第一長方形網籃1、第二長方形網籃7、第一分隔網3、第二分隔網10的網格均為正方形網格,正方形網格的邊長為10mm。
本實施例中,第一過濾介質3、第二過濾介質8、第三過濾介質9的高度為100mm。
本實施例中,第一過濾介質3為直徑15~30mm的混合礫石,所述第二過濾介質8為直徑15~30mm的混合礫石,所述第三過濾介質9為直徑8~15mm的混合礫石。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長方形網籃1、第二長方形網籃7的長均為500mm,寬300mm,高為150mm。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長方形網籃2、第二長方形網籃7的兩側還設有提手6。
參見圖3所示,本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人行道雨水導口,包括人行道雨水導口主體,所述人行道雨水導口主體內設有如上文所述的截污過濾裝置,所述第一長方形網籃1設于人行道雨水導口主體的雨水流入端,所述第二長方形網籃7設于人行道雨水導口主體的雨水流出端。
本實施例使用過程如下:車行道路雨水徑流首先通過第一長方形網籃的不銹鋼篩網,其中大型漂浮物垃圾、落葉被攔截在外。雨水沿雨水導口斜坡通過初始端第一長方形網籃的第一空腔,滯留大塊石粒固體雜質,穿過分隔網,以水平方向通過第一長方形網籃的第二空腔,經由15-30mm礫石填料阻隔過濾,進行減速處理并攔截小型固體雜質。通過初始端網籃初步處理的雨水進入末端網籃,依次通過末端網籃的第三空腔和第四空腔,進一步過濾雨水徑流中的細小泥沙并減緩沖擊力,緩和的排入綠地中。雨量大時,雨水由溢流通道排入綠地。
人行道路雨水徑流由雨水篦子篩出大塊垃圾雜物后,進入雨水導口中的截污過濾裝置,雨水垂直下滲進入本發明裝置的第一空腔及第二空腔進行泥沙過濾。雨量過大時,雨水由對應的溢流通道直接通過。
裝置攔截收集雜質垃圾過多時,直接利用提手將裝置取出,清理垃圾后,用水沖刷洗凈即可置回原處重新使用。
可見,本發明雨水導口截污過濾裝置有效地配合了海綿城市的道路雨水處理系統,并可運用于相應尺寸的人行道雨水導口,結構簡單,操作便捷,材料易得可持續。應用范圍廣,實用性強且完善了海綿城市道路雨水徑流的處理,避免了未經處理的雨水徑流對植草溝綠地等設施的物理性沖擊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