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于軟弱地層緊鄰地下結構的基坑支護體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排鋼管樁(1)、后排鋼管樁(2)、前排樁冠梁(3)、后排樁冠梁(4)、橫向連接鋼筋(5)、混凝土面層(6)、鋼筋網(7)和土釘(8);
所述的前排鋼管樁(1)和后排鋼管樁(2)均有多根,前排鋼管樁(1)和后排鋼管樁(2)沿基坑坑壁壁面平行分布、沿基坑坑壁垂直方向交錯分布;
所述的前排鋼管樁(1)頂部設有前排樁冠梁(3),后排鋼管樁(2)頂部設有后排樁冠梁(4);
所述的前排樁冠梁(3)和后排樁冠梁(4)之間通過橫向連接鋼筋(5)連接;
所述的前排鋼管樁(1)之間的基坑坑壁設置鋼筋網(7)、混凝土面層(6),前排鋼管樁(1)之間的基坑坑壁內設置土釘(8)和泄水孔(1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軟弱地層緊鄰地下結構的基坑支護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排樁冠梁(3)和后排樁冠梁(4)為槽鋼,槽鋼開口向下。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軟弱地層緊鄰地下結構的基坑支護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排樁冠梁(3)和后排樁冠梁(4)之間的橫向連接鋼筋(5)呈W形分布。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軟弱地層緊鄰地下結構的基坑支護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排鋼管樁(1)和后排鋼管樁(2)的樁徑均為0.2~0.5m,前排鋼管樁(1)和后排鋼管樁(2)的排距為樁徑的2~5倍,同排樁樁間距不小于樁徑的2.5倍。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軟弱地層緊鄰地下結構的基坑支護體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泄水孔(10)向基坑內傾斜4%,泄水孔(10)后做碎石反濾層。
6.用于軟弱地層緊鄰地下結構的基坑支護體系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A、施工前準備
清理場地,挖除表面松動土層,對樁孔進行測量定位、放樣。前排鋼管樁(1)和后排鋼管樁(2)沿基坑坑壁壁面平行分布、沿基坑坑壁垂直方向交錯分布,所述的后排鋼管樁(2)樁位沿基坑坑壁水平方向的位置位于兩個前排鋼管樁(1)樁位之間的中心位置,同排樁樁間距不小于樁徑的2.5倍,前后排樁排距為樁徑的2~5倍;
B、施做前排鋼管樁(1)
按照步驟A定好的樁位施做前排鋼管樁(1),前排鋼管樁(1)采用跳槽施工,施工順序為架設樁機、樁機移動到位、吊樁、插樁、錘擊下沉、接樁、錘擊至設計深度、向前排鋼管樁(1)內澆筑混凝土;
C、施做后排鋼管樁(2)
前排鋼管樁(1)施做完成后,按照步驟A定好的樁位施做后排鋼管樁(2),后排鋼管樁(2)采用跳槽施工,施工順序為架設樁機,樁機移動到位、吊樁、插樁、錘擊下沉、接樁、錘擊至設計深度,向后排鋼管樁(2)內澆筑混凝土;
D、安裝前排樁冠梁(3)和后排樁冠梁(4)
待所有鋼管樁施做完成,安裝前排樁冠梁(3)和后排樁冠梁(4),所述的前排樁冠梁(3)和后排樁冠梁(4)均為槽鋼,槽鋼開口向下,前排樁冠梁(3)和后排樁冠梁(4)間采用橫向連接鋼筋(5)焊接連接,所述的前排樁冠梁(3)和后排樁冠梁(4)之間的橫向連接鋼筋(5)呈W形分布;
E、開挖基坑
待具備基坑開挖條件后,沿前排鋼管樁(1)豎向向下開挖基坑,基坑分層開挖,每次開挖深度不大于3m;
F、支護樁間土
為防止樁間土脫落塌方,向樁間土內打土釘(8),掛鋼筋網(7),噴射混凝土面層(6);基坑坑壁表面設置泄水孔(10),泄水孔(10)向坑內傾斜4%,泄水孔(10)后做碎石反濾層;土釘(8)豎向間距1.5m,橫向間距根據不同樁間距靈活調整,泄水孔(10)間距1.5m×1.5m;
G、結束
重復步驟F、G,直至完成基坑支護體系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