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公路橋梁沉井基礎施工領域。更具體地說,本發明涉及一種軟弱土層沉井下沉控制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沉井是以井內挖土,依靠自身重力克服井壁摩阻力后下沉到設計標高,然后經過混凝土封底并填塞井孔,使其成為橋梁墩臺或其它結構物的一種重力式基礎,主要應用于軟土地層、砂土地層或覆蓋層較厚的沖積地帶。大型沉井內用隔墻分為多個隔艙和井孔。普通地質條件下的沉井下沉施工,一般采用排水或不排水吸泥下沉的方式,沉井下沉過程中的姿態調整及糾偏可采用不對稱加載或不對稱吸泥或兩者相結合的方法。但是對于處于淤泥、淤泥質土等深厚軟弱土層地質條件下的沉井下沉施工,由于土體的承載力較差,基于安全和質量考慮,沉井在此土層中下沉無法采用吸泥下沉的方式,一般采用不排水不吸泥的下沉方式,由于淤泥、淤泥質土等軟弱土層土體力學特性較差,沉井在此類土層中下沉時易出現偏位、傾斜過大和下沉速度過快等現象,由于不能進行不對稱吸泥進行姿態調控,而僅依靠不對稱加載進行姿態調控的可調范圍有限,無法保證沉井穩定、精準地下沉至設計位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是解決至少上述問題,并提供至少后面將說明的優點。
本發明還有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軟弱土層沉井下沉控制方法及裝置,不僅達到快速調控沉井下沉姿態及糾偏的目的,還能有效地防止沉井在深厚軟弱土層中發生突沉的風險,確保沉井穩定、精準地下沉至設計位置,該調控方法豐富了沉井下沉姿態調控方法,為深厚軟弱土層地質條件下沉井下沉提供了一種高效的姿態調控方法,提高了生產效率,保證了工程質量。
為了實現根據本發明的這些目的和其它優點,提供了一種軟弱土層沉井下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當沉井下降至軟弱土層時,在沉井井孔內位于軟弱土層上方的位置設置密封板,使得沉井井壁、軟弱土層表面和密封板形成密閉空間或者使得沉井井壁、內隔墻、軟弱土層表面和密封板形成多個密閉空間,通過調節密閉空間的氣壓來調節沉井下沉速度和姿態。
優選的是,當沉井發生傾斜時,則減小向上側傾斜的密閉空間的氣壓,而增大向下側傾斜的密閉空間的氣壓。
優選的是,當需要降低沉井下降速度時,則以相同的速度增大所有密閉空間的氣壓;
當需要提高沉井下降速度時,則以相同的速度減小所有密閉空間的氣壓。
優選的是,當沉井偏離預定下沉位置,則減小靠近預定下沉位置的密閉空間的氣壓,而增大遠離預定下沉位置的密閉空間的氣壓。
本發明還有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軟弱土層沉井下沉控制裝置,包括:
至少一塊密封板,其設置于軟弱土層上方,使得沉井井壁、軟弱土層表面和密封板形成密閉空間或者使得沉井井壁、內隔墻、軟弱土層表面和密封板形成多個密閉空間,所述密封板上均設置有進氣孔和出氣孔,與所述進氣孔連通的充氣裝置,與所述出氣孔連通的放氣裝置。
優選的是,所述密封板上設置有法蘭,沉井井壁上的牛腿或內隔墻上的牛腿上方墊有與其對應的密封圈,所述法蘭穿過所述密封圈與沉井井壁上的牛腿或內隔墻上的牛腿連接,所述密封圈上涂抹有密封膠。
優選的是,所述充氣裝置包括與所述進氣孔連通的供氣管、與所述供氣管連通的空壓機,設置在所述供氣管上的氣壓表,以及設置在所述供氣管上的第一截止止回閥,所述第一截止止回閥設置于所述氣壓表與所述空壓機之間。
優選的是,所述放氣裝置包括與所述出氣孔連通的一放氣管,所述放氣管上均設置有第二截止止回閥。
優選的是,還包括挖泥裝置,其設置于密閉空間內,所述挖泥裝置包括:
多個直線滑軌,其沿沉井井壁或內隔墻壁向下延伸,所述直線滑軌與沉井井壁或內隔墻壁可拆卸連接,每一個直線滑軌上均可滑動設有一第一小車,所述第一小車由第一電機驅動;
圓形滑軌,其外側與每一個第一小車均固定連接,所述圓形滑軌上設有兩個第二小車,所述第二小車由第二電機驅動;
攪拌軸,其兩端分別與所述兩個第二小車可旋轉連接,所述攪拌軸上設有多個攪拌葉片,所述攪拌軸由第三電機驅動;
所述攪拌葉片呈類等腰梯形,所述類等腰梯形的下底邊與所述攪拌軸的距離小于上底邊與所述攪拌軸的距離,上底邊呈圓弧形狀,所述攪拌葉片的邊緣呈鋸齒狀;
所述攪拌葉片正反兩面上均設置有一溝槽,所述溝槽沿所述類等腰梯形中心線設置,所述溝槽一端與所述類等腰梯形的上底邊接觸,另一端不與所述類等腰梯形的下底邊接觸;
多個導向槽,其設置于所述溝槽兩側,所述導向槽一端與所述溝槽接觸,另一端與所述類等腰梯形的腰接觸,使所述導向槽可引導淤泥向外排出。
本發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通過密封板,得沉井井壁、軟弱土層表面和密封板形成密閉空間或者使得沉井井壁、內隔墻、軟弱土層表面和密封板形成多個密閉空間,使形成密閉空間,再往密閉空間里充氣,相當于給沉井底部軟弱土層表面一個向下壓力,軟弱土層表面的反作用力向上作用于沉井,也相當于間接加大沉井底部與軟弱土層的受力面積,增加沉井下沉過程中的端阻力,進而降低沉井下沉速度,有效地防止沉井在深厚軟弱土層中發生突沉;
第二、沉井形成多個密閉空間,當沉井下沉姿態不正時,如發生傾斜時,可以通過對沉井各密閉空間充氣放氣,使各密閉空間內的壓力不同,即減小向上側傾斜的密閉空間的氣壓,而增大向下側傾斜的密閉空間的氣壓,達到使沉井上側傾斜的密閉空間的底部受到的反作用力減小,從而增大此密閉空間的向下沉的力,達到下沉速度加快的目的,而增大向下側傾斜的密閉空間的氣壓,達到使沉井下側傾斜的密閉空間的底部受到的反作用力增大,從而減小此密閉空間的向下沉的力,達到下沉速度減慢的目的,最起到調整沉井傾斜姿態的作用;
第三、沉井形成多個密閉空間,當沉井下沉發生偏位時,即偏離設計位置時,則減小靠近預定下沉位置的密閉空間的氣壓,而增大向下側傾斜的密閉空間的氣壓,達到使沉井上側傾斜的密閉空間的底部受到的反作用力減小,從而增大此密閉空間的向下沉的力,達到下沉速度加快的目的,而增大遠離預定下沉位置的密閉空間的氣壓,達到使沉井下側傾斜的密閉空間的底部受到的反作用力增大,從而減小此密閉空間的向下沉的力,達到下沉速度減慢的目的,兩者結合起,可以使沉井向設計位置的中心靠攏,達到糾正沉井偏位的作用;
第四、采用法蘭穿過所述密封圈與沉井井壁上的牛腿或內隔墻上的牛腿連接,密封圈上涂抹有密封膠,可以使密封板的安裝快捷方便,密封性能可靠;
第五、在沉井底部各密閉空間內中心處設置挖泥裝置,攪拌葉片攪拌時,其作用力作用于軟弱土層,軟弱土層的反作用力作用于沉井底部,使沉井底部受到橫向的作用力,可以協助沉井下沉時姿態的糾正;
第六、在沉井底部各密閉空間內中心處設置挖泥裝置,當密閉空間內攪拌葉片攪拌時,使密閉空間底部軟弱土層流動,可以協助此密閉空間的沉井下沉速度加快;
第七、在各密閉空間均設置一挖泥裝置,可以分別控制各挖泥裝置的攪拌葉片是否工作,及調整攪拌葉片的旋轉方向,達到協助調整沉井下沉速度和姿態的作用。
本發明的其它優點、目標和特征將部分通過下面的說明體現,部分還將通過對本發明的研究和實踐而為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所理解。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沉井密封俯視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沉井密封側面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沉井充氣裝置與放氣裝置布置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密閉空間側面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挖泥裝置側面剖示圖;
圖6為本發明的挖泥裝置俯視圖;
圖7為本發明的挖泥裝置的攪拌葉片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以令本領域技術人員參照說明書文字能夠據以實施。
如圖1~7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軟弱土層沉井1下沉控制方法,包括:
將沉井1放置于土層表面,從井內挖土,依靠沉井1自身重力克服井壁摩擦阻力向下降,當沉井1下降至軟弱土層時,在沉井1井孔內位于軟弱土層上方的位置設置密封板2,使得沉井1井壁、軟弱土層表面和密封板2形成密閉空間或者使得沉井1井壁、內隔墻11、軟弱土層表面和密封板2形成多個密閉空間,通過調節密閉空間的氣壓來調節沉井1下沉速度和姿態。
在此技術方案中,軟弱土層是指處于軟塑,流塑狀態的黏性土層,處于松散狀態的砂土層,未經處理的填土和其他高壓縮性土層,當沉井1下降至軟弱土層時,使沉井1形成多個密閉空間,可以通過對沉井1各密閉空間進行充氣,使各密閉空間內的壓強增大,密閉空間內的氣體對包圍它的沉井1井壁、內隔墻11、密封板2和軟弱土層的力的作用相應增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軟弱土層對抗壓力向上的力相應增大,這種向上的力傳遞至密封板2,密封板2與沉井1已形成一個整體,因而使沉井1受到一個向上的力,調節這個向上的力的大小可以調節沉井1下沉時的速度,而調節這個向上的力的大小,可以通過對沉井1內密閉空間進行同步充氣或放氣來調節;
如果對沉井1各密閉空間的充氣或放氣不是同步進行,而是分別控制,即可以使沉井1各部分受到的向上的力不一致,使沉井1各部分向下沉的速度不一至,如此可以調節沉井1下沉時的下沉姿態。
密封板2與沉井1井壁或內隔墻11壁的密封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密封板2與沉井1井壁上的牛腿12或內隔墻11上的牛腿12通過螺栓固定后,沿密封板2與沉井1井壁或內隔墻11壁的縫隙澆筑一圈水泥或瀝青,以保證密閉空間的氣密性,牛腿12是通過鋼性結構固定于沉井1井壁上或內隔墻11壁上的沿沉井1井壁或內隔墻11壁水平設置的承重梁;比如在牛腿12上蓋上橡膠墊,密封板2下表面設置一圈朝向密閉空間的向下的凸起,將密封板2凸起朝下蓋在橡膠墊上,將密封板2通過螺栓與牛腿12固定連接。
在另一種技術方案中,當沉井1發生傾斜時,則減小向上側傾斜的密閉空間的氣壓,而增大向下側傾斜的密閉空間的氣壓。
在此技術方案中,沉井1傾斜時必然有部分密閉空間處于水平橫線的上側位置和下側位置,對在上側位置的密閉空間放氣,可以使其上方的密封板2受到的向上的力減小,對應的圍成此密閉空間的沉井1向下的力增大,下沉速度加快,相反,下側位置的密閉空間充氣,下沉速度減慢,兩者結合,可以快速調整沉井1下沉的傾斜姿態,使所有沉井1的密閉空間均回歸與水平橫線平齊的位置。
在另一種技術方案中,
當需要降低沉井1下降速度時,則以相同的速度增大所有密閉空間的氣壓;
當需要提高沉井1下降速度時,則以相同的速度減小所有密閉空間的氣壓。
在此技術方案中,同時增大沉井1內所有密閉空間的氣壓,使密封板2同時受到相同大小的向上的力,可以同時使沉井1各部分向下的力同時均勻的減小,達到降低沉井1下降速度的目的;
相反,同時減小沉井1內所有密閉空間的氣壓,可以達到加快沉井1下降速度的目的。
在另一種技術方案中,當沉井1偏離預定下沉位置,則減小靠近預定下沉位置的密閉空間的氣壓,而增大遠離預定下沉位置的密閉空間的氣壓。
在此技術方案中,沉井1在下降至軟弱土層時,易發生偏離預定下沉位置,在此減小靠近預定下沉位置的密閉空間的氣壓,使此密閉空間對應的沉井1部分下沉速度加快,同時增大遠離離預定下沉位置的密閉空間的氣壓,使此密閉空間對應的沉井1部分下沉速度減慢,兩者結合,達到靠近預定下沉位置的沉井1部分帶動遠離離預定下沉位置的沉井1部分斜向下沉,因而達到沉井1偏位糾正的目的。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軟弱土層沉井1下沉控制裝置,包括:
至少一塊密封板2,其設置于軟弱土層上方,使得沉井1井壁、軟弱土層表面和密封板2形成密閉空間或者使得沉井1井壁、內隔墻11、軟弱土層表面和密封板2形成多個密閉空間,所述密封板2上均設置有進氣孔21和出氣孔22,與所述進氣孔21連通的充氣裝置4,與所述出氣孔22連通的放氣裝置5。
在此技術方案中,由于是密閉空間,所以可以保證充氣和放氣有效果性,保證在充氣或放氣時,沉井1受到的向上的力是可以調節的;
密封板2與沉井1井壁或內隔墻11壁的密封方式有很多種,比如密封板2與沉井1井壁上的牛腿12或內隔墻11上的牛腿12通過螺栓固定后,沿密封板2與沉井1井壁或內隔墻11壁的縫隙澆筑一圈水泥或瀝青,以保證密閉空間的氣密性,牛腿12是通過鋼性結構固定于沉井1井壁上或內隔墻11壁上的沿沉井1井壁或內隔墻11壁水平設置的承重梁;比如在牛腿12上蓋上橡膠墊,密封板2下表面設置一圈朝向密封空間的凸起,將密封板2凸起朝下蓋在橡膠墊上,將密封板2通過螺栓與牛腿12固定連接。
在另一種技術方案中,所述密封板2上設置有法蘭23,沉井1井壁上的牛腿12或內隔墻11上的牛腿12上方墊有與其對應的密封圈6,所述法蘭23穿過所述密封圈6與沉井1井壁上的牛腿12或內隔墻11上的牛腿12連接,所述密封圈6上涂抹有密封膠61。
在此技術方案中,為了保證密閉空間的氣密性,采用密封圈6墊于所述牛腿12上,密封圈6是由一個或幾個零件組成的環形罩,固定在軸承的一個套圈或墊圈上并與另一套圈或墊圈接觸或形成窄的迷宮間隙,防止內物漏出及外物侵入,同時于密封圈6上涂抹密封膠61,密封膠61可以隨密封面形狀而變形,不易流淌,有一定粘結性,具有防泄漏的作用,牛腿12是通過鋼性結構固定于沉井1井壁上或內隔墻11壁上的繞沉井1井壁或內隔墻11壁水平設置的呈環形結構的承重梁,如此可以進一步保證密閉空間的氣密性;
法蘭23是設置于密封板2上的,法蘭23的大小與密封板2一至,密封板2上的法蘭23通過螺栓穿過密封圈6與牛腿12固接,此密封連接方式方便裝配與拆卸,且能夠承受密閉空間所要承受的壓力。
在另一種技術方案中,所述充氣裝置4包括與所述進氣孔21連通的供氣管41、與所述供氣管41連通的空壓機42,設置在所述供氣管41上的氣壓表,以及設置在所述供氣管41上的第一截止止回閥44,所述第一截止止回閥44設置于所述氣壓表與所述空壓機42之間。
在此技術方案中,空壓機42安裝簡單,使用方便,強度高,采用空壓機42給各密閉空間供氣較合適,空壓機42將空氣壓縮進入供氣41管,供氣管41將空氣輸送至第一截止止回閥44打開的密閉空間內;
在供氣管41上安裝第一截止止回閥44,可以控制各密閉空間單獨供氣,實現對各密閉空間氣壓的單獨調節,進而實現調節沉井1各部分的受力大小;
設置氣壓表,實時反應對應密閉空間內的氣壓值,方便使用人員根據氣壓值調整氣壓。
在另一種技術方案中,所述放氣裝置5包括與所述出氣孔22連通的一放氣管51,所述放氣管51上均設置有第二截止止回閥52。
在此技術方案中,設置第二截止止回閥52,保證密閉空間的氣密性,同時可以實現對應密閉空間的單獨放氣操作,進而實現調節沉井1各部分的受力大小。
在另一種技術方案中,還包括挖泥裝置,其設置于密閉空間內,所述挖泥裝置包括:
多個直線滑軌141,其沿沉井1井壁或內隔墻11壁向下延伸,所述直線滑軌141與沉井1井壁或內隔墻11壁可拆卸連接,每一個直線滑軌141上均可滑動設有一第一小車142,所述第一小車142由第一電機驅動;
圓形滑軌143,其外側與每一個第一小車142均固定連接,所述圓形滑軌143上設有兩個第二小車146,所述第二小車146由第二電機驅動;
攪拌軸144,其兩端分別與所述兩個第二小車146可旋轉連接,所述攪拌軸144上設有多個攪拌葉片145,所述攪拌軸144由第三電機驅動;
所述攪拌葉片145呈類等腰梯形,所述類等腰梯形的下底邊與所述攪拌軸144的距離小于上底邊與所述攪拌軸144的距離,上底邊呈圓弧形狀,所述攪拌葉片145的邊緣呈鋸齒狀;
所述攪拌葉片145正反兩面上均設置有一溝槽1451,所述溝槽1451沿所述類等腰梯形中心線設置,所述溝槽1451一端與所述類等腰梯形的上底邊接觸,另一端不與所述類等腰梯形的下底邊接觸;
多個導向槽1452,其設置于所述溝槽1451兩側,所述導向槽1452一端與所述溝槽1451接觸,另一端與所述類等腰梯形的腰接觸,使所述導向槽1452可引導淤泥向外排出。
在此技術方案中,在同一密閉空間內,多個直線滑軌141沿沉井1井壁或內隔墻11壁平行,每一直線滑軌141上可滑動設置有一第一小車142,且同一密閉空間內的直線滑軌141上的第一小車142在同一水平面上,并且第一小車142外側均與同一圓形滑軌143連接,將圓形滑軌143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直線滑軌141內設置有直線凹槽,第一小車142的車輪放置于此凹槽內,第一電機為防水電機,安置于第一小車142內,可以驅動第一小車142的車輪沿直線滑軌141的凹槽向上或向下滑動,帶動圓形滑軌143在豎直方向上下活動,調節同一密閉空間內的第一電機的驅動速度,可以使與第一小車142連接的圓形滑軌143一直處于水平位置;
圓形滑軌143上的兩個第二小車146,處于圓形滑軌143的直徑的兩端,攪拌軸144與圓形滑軌143所在的水平面平行,攪拌軸144將兩個第二小車146連接,圓形滑軌143內設置有環形凹槽,第二小車146的車輪放置于此凹槽內,第二電機是防水電機,安置于第二小車146內,可以驅動第二小車146的車輪在圓形滑軌143凹槽上旋轉滑動;
攪拌軸144中間位置安置第三電機,第三電機是防水電機,可以驅動攪拌軸144繞其軸線方向旋轉,攪拌葉片145是與攪拌軸144固接的,攪拌葉片145可以隨著攪拌軸144的轉動同步轉動;
第一小車142可以帶動圓形滑軌143在直線滑軌141上下滑動,圓形滑軌143上的第二小車146、攪拌軸144和攪拌葉片145可以隨著圓形滑軌143的上下滑動調整其在密閉空間內的豎直高度,從而可以達到使攪拌葉片145保持剛好浸沒于軟弱土層表面的位置,減小攪拌葉片145的工作阻力;
第二小車146可以在圓形滑軌143上沿著軌道運動,即沿著圓形滑軌143圓心旋轉,帶動攪拌軸144可在水平方向以圓形滑軌143的圓心為圓心旋轉,如此可以調整攪拌葉片145在密閉空間內的朝向;
攪拌葉片145可以隨著攪拌軸144繞攪拌軸144的軸線方向旋轉,從而起到挖泥的作用;
在挖泥過程中,由于軟弱土層的特性,淤泥易向攪拌軸144方向運動,因此在攪拌葉片145上的溝槽1451,可以擋住其繼續向上運動,同時設置導向槽1452,將淤泥向攪拌葉片145兩旁引出,起到減少攪拌軸144上淤泥堆積的作用,減少挖泥阻力;
當要加快沉井1下沉速度時,可以同時啟動沉井1的所有密閉空間內的攪拌葉片145工作,使其攪動淤泥,沉井1底部的淤泥向中間涌入,從而促進沉井1井壁和內隔墻11下沉;當要停止給沉井1下沉加速時,則關閉攪拌葉片145;
當沉井1發生傾斜時,則啟動上側傾斜的密閉空間的攪拌葉片145工作,使其對應的沉井1部分下沉加速,下側傾斜的密閉空間的攪拌葉片145不工作,保持原狀,兩者結合,可以輔助沉井1傾斜姿態的調整;
當沉井1發生偏位時,則改變靠近預定下沉位置軸線的密閉空間攪拌葉片145朝向,使攪拌軸144方向背離沉井1預定下沉位置的軸線,啟動靠近預定下沉位置軸線的密閉空間的攪拌葉片145使攪拌葉片145朝背離預定下沉位置軸線挖泥,可以使沉井1加速背離沉井1預定下沉位置軸線的方向下沉,改變遠離預定下沉位置軸線的密閉空間攪拌葉片145朝向,使攪拌軸144方向對著沉井1預定下沉位置的軸線,啟動遠離預定下沉位置軸線的密閉空間的攪拌葉片145朝對著預定下沉位置軸線挖泥,可以使沉井1加速朝向沉井1預定下沉位置軸線的方向下沉,兩者結合可以快速糾正沉井1的偏位姿態。
本發明還可以利用氣壓智能控制系統實現沉井1下沉姿態的調控,該方法包括在沉井1井孔頂部設置密封板2形成密閉空間,設置氣壓調節系統來控制各個密閉空間內的壓力,通過氣壓智能控制系統進行對稱或不對稱加壓,來調整沉井1下沉速度和姿態,以保證沉井1能夠穩定、精準下沉至設計位置。
沉井1在進入深厚軟弱土層之前,進行沉井1密封,密封組件為裝配式結構,由密封板2、法蘭23、密封圈6組成,通過預設在沉井1井壁上的牛腿12進行快速連接形成密閉空間,并在密封圈6處涂抹密封膠61確保其氣密性。當沉井1下沉速度過快時,可通過空壓機42向密閉空間均勻加壓減緩沉井1下沉速度;當沉井1在軟弱土層中下沉發生較大偏位時,通過空壓機42向密閉空間內進行不對稱充氣,充氣氣壓根據需要采用氣壓智能控制系統進行控制,在不對稱氣壓作用下進行沉井1糾偏和姿態調整,確保沉井1能夠穩定、精準下沉至設計標高。該套系統還能防止沉井1突沉。
氣壓調節系統和氣壓智能控制系統,包括空壓機42、供氣管41、氣壓表、第一截止止回閥44、第二截止止回閥52、氣壓傳感器及氣壓控制系統,通過進行增壓充氣和減壓放氣兩個措施,來控制各個密閉空間內的壓力。
多個密閉空間相互獨立,氣壓調節系統和氣壓智能控制系統可對任意密閉空間的氣壓進行單獨或批量調節,采取對稱或不對稱加壓進行下沉速度控制和姿態調控及糾偏。
沉井1下沉姿態調控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a、沉井1在下沉之前,將沉井1密封,密封板2可采用鋼結構、混凝土結構或其它材質結構,需具備一定的強度和剛度,能抵抗最大加壓壓力的作用,密封板2適宜做成裝配式構件,便于安裝和拆除,亦能重復使用;b、將密封板2通過預設在沉井1井壁上的牛腿12進行快速連接形成密閉空間,并在密封圈6處涂抹密封膠61確保其氣密性;c、完成氣壓調節系統及氣壓智能控制系統的安裝和調試,并完成密閉空間的氣密性測試;d、沉井1下沉至軟弱土層時,根據現場情況,確定合適的氣壓對密閉空間進行均勻充氣,確保沉井1下沉速度,在沉井1下沉過程中,通過氣壓智能控制系統維持密閉空間內氣壓在一穩定范圍,確保沉井1穩定下沉,避免沉井1下沉過快對土體造成較大擾動而發生突沉;e、當沉井1有發生偏位或傾斜趨勢時,通過氣壓智能控制系統對密閉空間進行不對稱加壓,調整沉井1下沉姿態;f、當沉井1發生較大偏位或傾斜時,可通過氣壓智能控制系統對密閉空間進行不對稱加壓,從而完成沉井1糾偏作業,必要時可采取不對稱加載輔助進行糾偏調位。
本發明的優點在于采用密封板2和密閉空間加壓以及氣壓智能控制系統解決深厚軟弱土層條件下沉井1下沉速度過快、下沉發生較大偏位或傾斜而無有效調控措施等技術難題,該方法借助密閉空間加壓,間接加大沉井1端部與土體的接觸面積,增加沉井1下沉過程中的端阻力,進而調控下沉速度,同時通過對不同密閉空間進行不對稱加壓,調節沉井1支撐狀態,達到“不對稱加載”和“不對稱吸泥”的綜合效果,解決了深厚軟弱土層沉井1下沉姿態調控難題,節省了工程成本,提高了施工工效,為沉井1在深厚軟弱土層中下沉速度和姿態控制及糾偏提供了一種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
盡管本發明的實施方案已公開如上,但其并不僅僅限于說明書和實施方式中所列運用,它完全可以被適用于各種適合本發明的領域,對于熟悉本領域的人員而言,可容易地實現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離權利要求及等同范圍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發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細節和這里示出與描述的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