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水電工程建筑領域,尤其是一種水電工程廠房尾水錐管進人廊道結構。
背景技術:
廠房尾水錐管進人廊道是用于工作人員到尾水錐管檢修的一種通道。傳統的廠房尾水錐管進人廊道布置在蝸殼內部,這種通道縮短了廊道長度,但是不利于蝸殼的結構受力分配,容易出現應力集中,并且蝸殼內部水壓力變化幅度很大,由于在蝸殼內部開孔,極容易造成開孔部位滲漏。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在滿足尾水錐管設備檢修的前提下,改善蝸殼結構受力條件的水電工程廠房尾水錐管進人廊道結構。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水電工程廠房尾水錐管進人廊道結構,包括水輪機組、蝸殼和尾水錐管,包括水電工程廠房錐管進人廊道結構,所述水電工程廠房錐管進人廊道結構設置于水輪機組、蝸殼以及尾水錐管的外圍結構混凝土之中,所述水電工程廠房錐管進人廊道結構通過開孔分別與蝸殼和尾水錐管連通。
進一步的是,所述水電工程廠房錐管進人廊道結構由尾水錐管進人廊道本體、操作廊道和蝸殼進人廊道構成,其中尾水錐管進人廊道本體與尾水錐管連通,蝸殼進人廊道與蝸殼連通。
進一步的是,所述操作廊道所在的水平高度介于蝸殼的底板和尾水錐管之間。
進一步的是,所述蝸殼進人廊道位于尾水錐管進人廊道本體上方。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水電工程廠房錐管進人廊道結構分別與蝸殼和尾水錐管獨立連接的方式,大大改善了蝸殼受力條件,避免了在蝸殼與尾水錐管這種內外水壓較大的地方開孔后容易造成漏水現象。同時,檢修工作人員前往蝸殼,或尾水錐管,可以有各自單獨的通道,這樣也便于檢修維護。另外的,本結構還很好的改善了混凝土結構受力條件,同時也加強了混凝土結構抗滲能力。本實用新型尤其適用于水利水電工程中大多數廠房尾水錐管進人廊道中。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為:尾水錐管進人廊道本體1、蝸殼進人廊道2、操作廊道3、尾水錐管4、蝸殼5、水輪機組6。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的水電工程廠房尾水錐管進人廊道結構,包括水輪機組6、蝸殼5和尾水錐 管4,包括水電工程廠房錐管進人廊道結構,所述水電工程廠房錐管進人廊道結構設置于水輪機組6、蝸殼5以及尾水錐管4的外圍結構混凝土之中,所述水電工程廠房錐管進人廊道結構通過開孔分別與蝸殼5和尾水錐管4連通。
在實際使用時,所述水電工程廠房錐管進人廊道結構設置于蝸殼5和尾水錐管4外圍結構混凝土中的預留操作廊道內,該廊道從廠房水輪機層開孔進入。進一步的,為了簡化水電工程廠房錐管進人廊道結構,可以選擇這樣的技術方案:所述水電工程廠房錐管進人廊道結構由尾水錐管進人廊道本體1、操作廊道3和蝸殼進人廊道2構成,尾水錐管進人廊道本體1與尾水錐管4連通,蝸殼進人廊道2與蝸殼5連通。其中,操作廊道3高度上位于蝸殼5的底板和尾水錐管4之間。可以選擇在機組中心線附近分別開孔往上通往蝸殼5,往下通往尾水錐管4。這樣布置有利于改善蝸殼受力條件,避免了在蝸殼與尾水錐管這種內外水壓較大的地方開孔后容易造成漏水現象。同時檢修工作人員前往蝸殼,或尾水錐管,可以有各自單獨的通道,這樣也便于檢修維護。一般的,優選所述蝸殼進人廊道2位于尾水錐管進人廊道本體1上方。
本實用新型由于采用水電工程廠房錐管進人廊道結構分別與蝸殼5和尾水錐管4獨立連接的方式,大大改善了蝸殼5受力條件,避免了在蝸殼5與尾水錐管4這種內外水壓較大的地方開孔后容易造成漏水現象。同時,檢修工作人員前往蝸殼5或尾水錐管4,可以有各自單獨的通道,這樣也便于檢修維護。另外的,本結構還很好的改善了混凝土結構受力條件,同時也加強了混凝土結構抗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