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塔吊基礎施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塔吊基礎施工大部分采用周圈砌筑磚胎膜,并在結構底板上預留后澆帶的結構,通過在結構底板上預埋地腳螺栓與塔吊基礎節連接,結構底板與塔吊基礎節之間有連接縫,待后期塔吊拆除后再行后澆帶混凝土澆筑。這種結構提高了二次澆筑的難度和費用,也加大了結構底板滲漏水的概率,同時在塔吊使用階段須持續不斷抽水,以保證塔吊節不銹蝕,間接增加了措施費。即使近年來出現采用預埋節與基礎筏板形成剛性連接的結構,也都出現塔吊基礎沉降及運轉過程中左右晃動容易造成預埋基礎節周邊基礎底板裂縫、防水層受擾動破壞等,地下水沿此處滲漏,造成結構底板滲漏水的現象。
因此,如何提供一種有效防止滲漏水隱患,同時減少二次混凝土澆筑程序、降低過程抽水費用,大大降低施工成本的增設防水套管的下置式塔吊基礎結構,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需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增設防水套管的下置式塔吊基礎結構,其能夠有效防止滲漏水,同時減少二次混凝土澆筑程序、降低過程抽水費用,大大降低施工成本。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增設防水套管的下置式塔吊基礎結構,包括塔吊基礎、結構底板、預埋的塔吊基礎節和防水套管,所述預埋的塔吊基礎節的下部位于塔吊基礎中,二者澆筑為一體,所述結構底板位于塔吊基礎的上部,且二者之間設有防水層;預埋的塔吊基礎節的直立柱和斜立柱與結構底板之間設有所述的防水套管,所述防水套管分別包裹在預埋的塔吊基礎節的直立柱和斜立柱的外部,且防水套管與預埋的塔吊基礎節的直立柱和斜立柱的四周留有間隙,所述間隙內填充有柔性防水材料,防水套管的頂端和底端分別與結構底板的頂端和底端齊平;所述防水套管高度方向的1/2處均設有上翼緣板,所述防水套管的底部設有下翼緣板。
作為優選,所述防水套管采用對半式的結構,兩半之間焊接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間隙大小為25mm至40mm。
作為優選,所述上翼緣板和下翼緣板的外周尺寸比防水套管的外周尺寸寬120mm以上。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現有技術塔吊基礎結構施工中,塔吊基礎節通過結構底板上的預埋地腳螺栓連接,結構底板與塔吊基礎節之間有連接縫,大部分采用周圈砌筑磚胎膜,并在結構底板上預留后澆帶的結構,待后期塔吊拆除后再行后澆帶混凝土澆筑。這種結構提高了二次澆筑的難度和費用,也加大了結構底板滲漏水的概率,同時在塔吊使用階段須持續不斷抽水,以保證塔吊節不銹蝕,間接增加了措施費。本實用新型采用塔吊基礎在結構底板以下,且塔吊基礎節預埋在塔吊基礎中,結構底板與預埋的塔吊基礎節之間沒有連接縫,能夠有效防止滲漏水隱患,同時減少二次混凝土澆筑程序、降低過程抽水費用,大大降低施工成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各圖號名稱為:1—塔吊基礎, 2—結構底板,3—防水套管,4—塔吊基礎節,4-1—直立柱,4-2—斜立柱,5—柔性防水材料,6—上翼緣板,7—下翼緣板,8—防水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一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本實用新型包括塔吊基礎1、結構底板2、預埋的塔吊基礎節4和防水套管3,所述預埋的塔吊基礎節4的下部位于塔吊基礎1中,二者澆筑為一體,所述結構底板2位于塔吊基礎1的上部,且二者之間設有防水層8;預埋的塔吊基礎節4的直立柱4-1和斜立柱4-2與結構底板2之間設有所述的防水套管3,所述防水套管3分別包裹在預埋的塔吊基礎節4的直立柱4-1和斜立柱4-2的外部,且防水套管3與預埋的塔吊基礎節4的直立柱4-1和斜立柱4-2的四周留有間隙,所述間隙大小為25mm至40mm,所述間隙內填充有柔性防水材料5,防水套管3的頂端和底端分別與結構底板2的頂端和底端齊平;所述防水套管3高度方向的1/2處均設有上翼緣板6,所述防水套管3的底部即結構底板2底標高處設有下翼緣板7,所述上翼緣板6和下翼緣板7包圍在防水套管3的外周。
本實用新型的制作過程為:
首先,根據預埋的塔吊基礎節4的直立柱4-1和斜立柱4-2的尺寸制作防水套管3,所述防水套管3均采用3mm厚的止水鋼板;
然后,預埋的塔吊基礎節4,在塔吊基礎1墊層上使用全部鋼卷尺等按圖紙要求位置精確定位出預埋的塔吊基礎節4的四角位置,以紅油漆做好標記,按圖紙要求綁扎塔吊基礎1底部鋼筋網片,采用25t汽車吊按照所標記的塔吊基礎節4的直立柱4-1位置就位塔吊基礎節4,調整塔吊基礎節4的水平度并微調位置,然后在基礎底部焊接三角支撐鋼筋與基礎底部筋有效固定,確保牢固;
再進行塔吊基礎施工,按照圖紙要求綁扎塔吊基礎1頂部鋼筋,為增強塔吊基礎節4與塔吊基礎1的整體性,在塔吊基礎1厚度中部縱橫向各增設5根直徑25mm鋼筋貫穿塔吊基礎節4各立柱間,為防止混凝土澆筑時,對塔吊基礎節4的擾動,造成其位置偏差,在塔吊基礎節4與塔吊基礎1頂交接部位,焊接連接用鋼筋與塔吊基礎1有效固定;
接著,進行防水套管3的安裝和拼接固定,塔吊基礎1上強度后,按各樓塔吊基礎節4參數,選擇所加工配套的防水套管3及上翼緣板6和下翼緣板7等構件,對防水套管3及上翼緣板6和下翼緣板7等拼裝件進行預拼裝,確認其加工是否有微調的情況,以及時處理,采用水準儀在預埋的塔吊基礎節4上測設出防水套管3安裝的高度,并在塔吊基礎節3上做明顯標記,以備組拼焊接“防水套管時作為參數來指導施工,焊接防水套管3前須確認,結構底板2的底層鋼筋綁扎完畢,焊接防水套管3下翼緣板7,下翼緣板7位置安放在塔吊基礎1頂面(即結構底板2底部),并保證下翼緣板7與下部塔吊基礎1混凝土完成面平整,按照標記的高度,返測出上翼緣板6的安裝高度,焊接上翼緣板6,焊接完成后,使用直徑8mm的短鋼筋將已焊接成型的防水套管3與結構底板2鋼筋有效固定,注意保證防水套管3和預埋的塔吊基礎1間的間隙均勻,避免后期人為破壞或混凝土施工時對其擾動;
然后,按正常工藝施工結構底板2聚乙烯丙綸防水卷材,要求搭接寬度、拼縫位置,膠結料涂刷均符合質量驗收標準,在塔吊基礎節4的防水套管3處,做好防水附加層,并按照“防水在管道根部細部處理的方法”做好防水套管3根部防水卷材,卷材上翻200-300mm為宜,或使用“水不漏”等膠凝防水材料在塔吊基礎1的下翼緣板7與結構底板2防水交接部位密封嚴實;
然后,進行結構底板2鋼筋綁扎及混凝土施工,按照圖紙要求,綁扎結構底板2鋼筋,并進行混凝土澆筑,結構底板2混凝土澆筑前,在防水套管3周邊做模板隔離,或使用泡沫板填塞,以避免混凝土澆筑時灑漏進防水套管3內,混凝土澆筑時,須注意振搗棒插搗位置,避免其對防水套管3的擾動;
接著,進行防水套管3柔性嵌縫處理,待混凝土達到塔吊可運行的強度后,清理防水套管3管口的混凝土殘渣,并檢查防水套管3內是否有雜物,采用瀝青膏和油麻絲混合等柔性防水材料5,插搗進防水套管3與塔吊基礎節4間隙內,保證密實;
待塔吊使用完畢后,拆除塔吊上部各標準節,采用氣割切除預埋的塔吊基礎節4,要求切割塔吊基礎節4必須至防水套管3頂部(即結構底板)向下60-80mm,嚴格控制氣割切割火苗,氣割火苗需朝向塔吊基礎節方鋼方向,嚴禁切割到防水套管3,造成防水套管3失效;
最后,采用干硬性水泥封堵切除后的塔吊基礎節4中腔,保證插搗密實,再次復核所述割除塔吊基礎節4后的防水套管3凈尺寸,按此切割加工3mm鋼盲板,使用電焊焊接鋼盲板,保證焊縫完整、飽滿、無漏焊點處。
上述裝置的有益效果在于:其采用塔吊基礎1在結構底板2以下,且塔吊基礎節4預埋在塔吊基礎1中,結構底板2與預埋的塔吊基礎節4之間沒有連接縫,能夠有效防止滲漏水隱患,同時減少二次混凝土澆筑程序、降低過程抽水費用,大大降低施工成本。
進一步的,所述防水套管3采用對半式的結構,兩半之間焊接連接。這種結構是為應對無法整體套入塔吊基礎節4的直立柱4-1和斜立柱4-2的弊病,所述防水套筒3及上翼緣板6和下翼緣板7均采用對半加工形式,現場進行拼裝焊接達到防水套管性能組合構件。
進一步的,所述上翼緣板6和下翼緣板7的外周尺寸比防水套管3的外周尺寸大120mm以上,即上翼緣板6和下翼緣板7寬出防水套管3的外壁120mm以上。
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