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套管,特別涉及一種手術用的可控可視工作套管。
背景技術:
內窺鏡檢查技術的根源是源于泌尿學和內科。因此過去幾十年,內窺鏡和器械配合進行手術十分普遍,但也正是隨著該技術的普及,一些使用過程中的問題也漸漸顯現出來,如照明、觀察和工作角度以及可視性等的問題。內窺鏡檢查技術在20世紀80年代具有重大突破,從那時以來,內窺鏡的照明、觀察和工作角度以及可視性的特定問題已經逐步得到解決。透鏡系統的連續性改進增強了光學性能,并且柔性內窺鏡的引進擴大了觀察角度。然而,在基于顱骨的內窺鏡輔助神經外科中,手術器械由于沒有固定通道使得其在伸入池內時易碰觸池內狹窄部位內的神經與血管結構或神經系統結構,使手術隱匿著較大的傷害風險。為了避免上述誤傷現象發生,一些手術器件在顯微鏡視覺下插入到手術區域中(其為當前的實踐)時操作笨拙且極其耗時,而且手術器件不能在手術區域內輕松實現360°的觀察和定向。另外,當需要采用多個手術器械交替對病灶點進行手術時,往往需要反復插入、拔出手術器械,不僅浪費時間,且為患者帶來了不必要的傷痛。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具有多個連接端使能夠同時裝設多種手術器具的可控可視工作套管。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控可視工作套管,用于手術時置入人體內以輔助手術器具進行手術,所述可控可視工作套管包括套管本體及第一連接頭,所述第一連接頭為管狀并固定于所述套管本體的一端,且所述第一連接頭與所述套管本體同軸設置;所述套管本體具有軸向貫通孔及在所述套管本體的管壁上開設的多個通道,所述通道在所述套管本體的軸向上貫通所述套管本體,所述第一連接頭上具有與所述通道一一對應并相連通的第 一通孔,所述手術器具能夠通過各所述第一通孔伸入各對應通道中。
作為優選,所述可控可視工作套管還包括穿設于所述套管本體的貫通孔內的定位桿,所述定位桿的一端位于所述套管本體外,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連接頭外。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連接頭包括同軸設置且自與所述套管本體連接的一端起外徑依次增大的第一圓柱段、第二圓柱段和第三圓柱段,多個所述第一通孔沿所述第二圓柱段周向設置,所述第二圓柱段外套設有第一套環,所述第一套環上設有與所述第一通孔一一對應的第二通孔,各所述第二通孔上分別設有連接端,所述第一圓柱段設有外螺紋,所述第一圓柱段上螺紋連接有定位盤以將所述第一套環固定在所述第三圓柱段和所述定位盤間。
作為優選,多個所述連接端至少包括用于裝設內窺鏡的第一連接端、用于連接水管的第二連接端、用于裝設手術器械的第三連接端和用于裝設吸水器具的第四連接端,所述第四連接端與所述第二連接端相對所述套管本體的軸向位置對稱,所述通道至少包括與所述第一連接端連通的第一通道、與所述第二連接端連通的第二通道、與所述第三連接端連通的第三通道和與所述第四連接端連通的第四通道。
作為優選,至少所述第二連接端上設有開關閥。
作為優選,所述可控可視工作套管還包括用于將所述定位桿固定于所述套管本體內的鎖緊機構。
作為優選,所述鎖緊機構包括套設于所述第三圓柱段上并凸出于所述第三圓柱段遠離所述套管本體的一端的第二套環和固定連接于所述定位桿端部的第二連接頭,所述第二套環能夠相對所述第三圓柱段轉動,并在轉動的過程中沿所述第三圓柱段軸向滑移,所述第二套環遠離所述套管本體的一端徑向向內延伸形成有第一弧形凸起,所述第一弧形凸起包括兩個并在所述第二套環內徑向對稱設置;所述第二連接頭包括能夠伸入所述第三圓柱段內的第一連接部和在所述第一連接部伸入所述第三圓柱段內時與所述第一套環相抵靠的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上形成有兩個與所述第一弧形凸起對應的第二弧形凸起,所述第二弧形凸起所在環面與所述第二連接部間具有環形間隙,所述第一弧形凸起自兩所述第二弧形凸起之間伸入所述第二套環中,并位于所述第二弧形凸起所在平面與所述第三圓柱段之間,所述第二弧形凸起位于所述環形間隙中,轉動所述第二套環直至所述第一弧形凸起與所述第二 弧形凸起位置相對時,所述定位桿軸向位置固定。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連接部的形狀為圓臺狀,所述第三圓柱段的內腔形狀與所述第一連接部的形狀相適配,所述第一連接部上設有環形凸起,所述第二弧形凸起設于所述環形凸起上,所述第二連接部為圓形限位板。
作為優選,所述第三圓柱段遠離所述第二圓柱段的一端的端面上設有定位凸塊,所述第二連接頭的環形凸起上位于兩所述第二弧形凸起間設有與所述定位凸塊配合插接的缺口。
作為優選,所述第一套環外設有推桿。
作為優選,所述定位桿未設有第二連接頭的一端設有觸頭,所述第三連接部背離所述第二連接部的一側沿所述定位桿軸向設有圓錐銷狀的把手,所述把手、第二連接頭、定位桿及觸頭均設有相互貫通的定位孔。
本發明的可控可視工作套管的有益效果在于,其具有多個與套管本體相連通的連接端,使能夠同時裝設內窺鏡、沖水管、吸水器具及手術器具,減少操作步驟,節省手術時間;另外,由于具有定位桿,可準確的將可控可視工作套管定位于病人的病灶點處,增加手術精度,減少由于定位失誤引起的二次定位及創傷面較大的情況的發生。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可控可視工作套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可控可視工作套管的結構分解圖。
圖3為本發明的可控可視工作套管的套管本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可控可視工作套管的定位桿及第二連接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可控可視工作套管的第一套環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的可控可視工作套管的第二套環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的可控可視工作套管的套管本體的截面示意圖。
附圖標記:
1-套管本體;2-第一連接頭;3-定位桿;4-第一連接端;5-第二連接端;6-第三連接端;7-第四連接端;8-第一通道;9-第二通道;10-第三通道;11-第四通道;12-第一圓柱段;13-第二圓柱段;14-第三圓柱段;15-第一通孔;16-第一套環;17-第二通孔;18-墊圈;19-開關閥;20-第二套環;21-第二 連接頭;22-第一弧形凸起;23-第一連接部;24-第二連接部;25-定位孔;26-第二弧形凸起;27-環形凸起;28-定位凸塊;29-缺口;30-推桿;31-觸頭;32-把手;33-定位盤;34-貫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
如圖1、圖2及圖7所示,本發明公開一種可控可視工作套管,用于手術時置入人體內以輔助手術器具進行手術。該可控可視工作套管包括套管本體1和第一連接頭2。該第一連接頭2為管狀并固定于套管本體1的一端,且與套管本體1同軸設置。套管本體1具有軸向的貫通孔34及在套管本體1的管壁上開設的多個通道,各通道在套管本體1的軸向上貫通套管本體1,且各通道的設置位置不固定,可均布于套管本體1的貫通孔34四周,也可均位于貫通孔的同一側,本實施例中該貫通孔34是套管本體1的軸孔,也就是貫通孔34的軸線與套管本體1的軸線重合,當然,貫通孔34的軸線也可偏離套管本體1的軸線形成一貫通套管本體1兩端的偏心孔。繼續結合圖7,本實施例中的,多個通道均勻分布于貫通孔34的四周。第一連接頭2上具有與各通道一一對應并相連通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的軸線垂直于貫通孔的軸線。手術器具通過各第一通孔伸入對應的通道中,進而進入人體內進行手術。
本發明的可控可視工作套管還包括用于輔助套管本體1定位于人體病灶點處,增加手術精度的定位桿3。該定位桿3通過第一連接頭2穿設于套管本體1內的貫通孔中,該定位桿3一端穿出套管本體1外,另一端位于第一連接頭2外,即該定位桿3的長度長于套管本體1和第一連接頭2總體的長度。
結合圖3和圖5所示,第一連接頭2包括同軸設置且自與套管本體1連接的一端起內徑依次增大的第一圓柱段12、第二圓柱段13和第三圓柱段14。多個第一通孔15沿第二圓柱段13周向設置,第二圓柱段13上配合套設有第一套環16,該第一套環16設有與第一通孔15一一對應并相連通的第二通孔17,各第二通孔17上設有管狀的連接端。為了方便通過各連接端裝設手術器具,該連接端的中心軸與第一套環16的中心軸間具有一夾角,也就是與套管本體1的中心軸具有一夾角,該夾角的具體角度值視具體情況而定,本實施例中各連接端與套管本體1間的夾角為45°和90°,其中夾角為90°的連 接端,其中心軸線與第二通孔17的中心軸線相重合。第一圓柱段12設有外螺紋,第一圓柱段12上螺紋連接有定位盤33以用于將第一套環16緊固在第三圓柱段14和定位盤33間。本實施例中的第二圓柱段13的兩端還設有墊圈18,以使第一套環16相對第二圓柱段13轉動時更平穩,同時增大二者間軸向摩擦力,避免二者發生軸向滑移。另外,采用將各連接端與第一連接頭2可拆卸式地連接于第一套環16上,可方便各連接端及第一通孔15的清洗,減少污漬的殘留。
進一步地,如圖2和圖5所示,上述的多個連接端至少包括用于裝設內窺鏡的第一連接端4、用于連接水管以用于沖洗內窺鏡及其它雜質的第二連接端5、用于裝設手術器具的第三連接端6和用于裝設吸水器具的第四連接端7,為了方便吸水器具吸水更及時、效果更佳,第四連接端7與第二連接端5優選相對套管本體1的軸向位置對稱設置。相應的,如圖7所示,各通道分別包括與第一連接端4連通的第一通道8、與第二連接端5連通的第二通道9、與第三連接端6連通的第三通道10和與第四連接端7連通的第四通道11。由于本實施例中的可控可視工作套管具有4個與套管本體1相連通的連接端,使該工作套管能夠同時裝設多種手術器具且能夠同時與沖水管連接,大大減少了手術的操作步驟,節省了手術時間。
進一步地,繼續結合圖5,為了有效控制自第二通道9流入套管本體1內的水流,至少用于形成第二連接端5的管體上設有開關閥19,醫護人員可根據實際需要改變開關閥19的開度以控制水流。當然也可在其它連接端上設置開關閥19,如本實施例中,各連接端均設有開關閥19。
本實施例中的可控可視工作套管還包括用于將定位桿3固定在套管本體1內的鎖緊機構。
具體的,如圖2、圖4和圖6所示,該鎖緊機構包括套設于第三圓柱段14上并凸出于第三圓柱段14遠離套管本體1的一端的第二套環20和固定設于定位桿3端部的第二連接頭21。該第二套環20能夠相對第三圓柱段14轉動,并能夠在轉動的過程中沿第三圓柱段14軸向滑移。本實施例中,第二套環20的內壁靠近套管本體1的部分設有內螺紋,第三圓柱段14遠離套管本體1的一端對應設有外螺紋,并于該外螺紋的頭部及尾部處設置擋塊,以將第二套環20限制在第三圓柱段14上,避免其脫離第三圓柱段14,同時限制第二套環20的軸向移動距離。第二套環20背離套管本體1的一端徑向向內 延伸形成有第一弧形凸起22,即第二套環20未設有內螺紋的一端形成有第一弧形凸起22。本實施例中的第一弧形凸起22包括兩個并在第二套環20內徑向對稱設置;第二連接頭21包括能夠伸入于第三圓柱段14內的第一連接部23和在第一連接部23伸入于第三圓柱段14內時與第二套環20設有第一弧形凸起22的一端相抵靠的第二連接部24。該第二連接部24在第一連接部23與第三圓柱段14連接時位于第二套環20未設有內螺紋的部分內。第一連接部23上形成有兩個第二弧形凸起26,該兩個第二弧形凸起26所在環面與第二連接部24間具有環形間隙,該環形間隙的寬度要略大于第一弧形凸起22的厚度。當第一連接部23伸入第三圓柱段14內時,兩第二弧形凸起26分別自兩第一弧形凸起22之間伸入第二套環20中并位于第一弧形凸起22所在平面與第三圓柱段之間,也就是只有在兩第二弧形凸起26與兩第一弧形凸起22位置相錯開時第一連接部23才可順利伸入第三圓柱段14內。由于第二弧形凸起26位于上述第一弧形凸起22與第三圓柱段14之間,為了使第二套環20能夠相對第三圓柱段14轉動并軸向滑移,第一弧形凸起22必然位于上述環形間隙中。旋轉第二套環20,使第一弧形凸起22沿上述環形間隙轉動至與第二弧形凸起26位置相對處,即使第二弧形凸起26恰好位于第一弧形凸起22和第三圓柱段14間,以實現兩弧形凸起的卡抵,也就是實現定位桿3的軸向定位效果。當欲將定位桿3抽離出套管本體1時,轉動第二套環20,使第一弧形凸起22和第二弧形凸起26錯位分離即可。當然,由于定位桿3的轉動與第二套環20的轉動是相對的,因此選擇轉動定位桿3使第一弧形凸起22和第二弧形凸起26位置相對實現卡接亦可對定位桿3進行軸向定位。
本實施例中的第一連接部23的形狀為圓臺狀,第三圓柱段14的內腔形狀與第一連接部23的形狀相適配,以保證二者的相對位置固定,且能夠對第二連接頭21起到更佳的限位效果。第一連接部23上設有外徑小于第二套環20內徑的環形凸起27,兩個第二弧形凸起26徑向對稱的設于環形凸起27的外環面上。第二連接部24為圓形限位板,當然也可為其它形狀的限位板。
優選地,為了更進一步地限制定位桿3的位置,防止定位桿3相對套管本體1轉動進而帶動第一連接頭2相對第二套環20轉動,致使處于卡抵狀態的第一弧形凸起22和第二弧形凸起26錯位分離,妨礙手術操作,第三圓柱段14背離第二圓柱段13的一端的端面上設有定位凸塊28,兩個第二弧形凸 起26之間的環形凸起27上設有能夠與定位凸塊28配合插接的缺口29。在第一連接部23欲伸入第二套環20內時,轉動第二套環20使第一弧形凸起22轉動至與該定位凸塊28位置相對處,以使第二弧形凸起26能夠通過兩個第一弧形凸起22之間伸入第二套環20內,同時,第一連接部23通過第二套環20伸入第三圓柱段14內,定位凸塊28對應進入缺口29內,此時定位桿3不能相對第一連接頭2轉動,也就是固定了定位桿3的徑向位置。如圖6所示,本實施例中為了方便轉動第二套環20,特別在第二套環20外設有推桿30。
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的定位桿3未設有第二連接頭21的一端設有觸頭31,該觸頭31為頓頭,以避免過于尖銳而損傷人體組織。第二連接頭21的第二連接部24背離第一連接部23的一側沿定位桿3軸向設有圓錐銷狀的把手32。優選地,為了應對病灶點更為微小的手術,該定位桿3具有貫通把手32、第二連接頭21、定位桿3的桿體及觸頭31的軸向定位孔25,以用于穿設定位導絲用。
以上實施例僅為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不用于限制本發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由權利要求書限定。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本發明的實質和保護范圍內,對本發明做出各種修改或等同替換,這種修改或等同替換也應視為落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