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筑施工輔助裝置,更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用于加強深基坑噴射混凝土的裝置。
背景技術:
現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常采用地下一層或者幾層機動停車庫設計方案;為減少土方開挖以及對周邊建筑物的影響;深基坑支護設計中常采用沖孔灌注樁鉆孔灌注樁、冠梁加噴射混凝土單層雙向配筋的一種方案,目前對于此種設計方案,常見的施工順序為:成孔,清孔,鋼筋籠制作,鋼筋籠安裝,混凝土灌注,混凝土養護,冠梁土方開挖,冠梁鋼筋制作安裝,冠梁混凝土澆筑,混凝土養護,土方開挖,在樁身上鉆孔、錨入鋼筋或者直接打膨脹螺栓,鋼筋綁扎,噴射混凝土,鋼腰梁制作安裝,下層土方開挖,在樁身上鉆孔、錨入鋼筋或者直接打膨脹螺栓,鋼筋綁扎,噴射混凝土,開挖結束。傳統的施工技術存在錨栓容易脫落,噴射混凝土鋼筋與樁體結構之間連接不牢固并以進一步導致噴射混凝土不穩定,容易開裂掉落的現象發生。如果遇到土方為膨脹土,容易導致噴射混凝土結構變形開裂直至破壞,耐久性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產品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用于加強深基坑噴射混凝土的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加強深基坑噴射混凝土的裝置,所述裝置包括支護樁、鋼筋籠、柔性材料填充、垂直鋼筋、水平鋼筋、混凝土支護;所述支護樁的內壁設置有鋼筋籠,所述鋼筋籠靠基坑內側正面中間垂直方向設有柔性材料填充,所述支護樁之間設置有垂直鋼筋和水平鋼筋;所述支護樁外側噴射有混凝土支護。
每個所述柔性材料填充的垂直間距0.8-1.5m;柔性材料填充高度為鋼筋籠螺旋箍筋的間距;柔性材料填充的寬度為鋼筋籠主筋間距;柔性材料填充的厚度為支護樁孔壁至鋼筋籠內側鋼筋距離。
所述最上層的柔性材料填充低于支護樁的冠梁底標高200-500mm。
所述柔性材料填充采用聚苯板或擠塑板制成。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混凝土支護結構與支護樁緊密連接,不易破壞,且比傳統施工工藝簡單、提高施工質量的同時,降低施工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柔性材料填充的鋼筋籠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圖1的俯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土方開挖后剔除柔性材料填充的支護樁樁身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支護樁縱向剖視圖。
圖中:支護樁1、鋼筋籠2、柔性材料填充3、垂直鋼筋4、水平鋼筋5、混凝土支護6。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描述。
在圖中,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加強深基坑噴射混凝土的裝置主要由支護樁1、鋼筋籠2、柔性材料填充3、垂直鋼筋4、水平鋼筋5、混凝土支護6組成。
本實用新型一種用于加強深基坑噴射混凝土的裝置,所述裝置包括支護樁1、鋼筋籠2、柔性材料填充3、垂直鋼筋4、水平鋼筋5、混凝土支護6;所述支護樁1的內壁設置有鋼筋籠2,所述鋼筋籠2靠基坑內側正面中間垂直方向設有柔性材料填充3,所述支護樁1之間設置有垂直鋼筋4和水平鋼筋5;所述支護樁1外側噴射有混凝土支護6。
每個所述柔性材料填充3的垂直間距0.8-1.5m;柔性材料填充3高度為鋼筋籠2螺旋箍筋的間距;柔性材料填充3的寬度為鋼筋籠主筋間距;柔性材料填充3的厚度為支護樁孔壁至鋼筋籠內側鋼筋距離。
所述最上層的柔性材料填充3低于支護樁1的冠梁底標高200-500mm。
所述柔性材料填充3采用聚苯板或擠塑板制成。
一種用于加強深基坑噴射混凝土的裝置的施工過程為以下步驟;
步驟1、支護樁1綁扎鋼筋籠2時,鋼筋籠2靠基坑內側正面中間垂直方向綁扎柔性材料填充3;必須保證材料強度,防止材料在綁扎過程中以及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遭到混凝土擠壓致使破壞,板扎材料采用鋼絲。
步驟2、支護樁1的樁孔施工完畢,將帶柔性材料填充3的鋼筋籠2安裝至支護樁1的樁孔中,進行水下混凝土澆筑;柔性材料填充3占用的空間混凝土不能進入,用于后期鑿除;澆筑完畢后進行支護樁1的樁身養護;
步驟3、支護樁1養護完畢并檢測無施工質量問題,進行垂直豎向深基坑的土方開挖,開挖過程中依據開挖進度逐步鑿除預埋的柔性材料填充3;
步驟4、在整修支護樁1樁間土后,進行噴射混凝土的施工;先綁扎垂直鋼筋4,其次綁扎水平鋼筋5,最后按照設計圖紙要求噴射混凝土其余鋼筋的綁扎;垂直鋼筋4以及水平鋼筋5與鋼筋籠2主筋以及箍筋進行綁扎連接,綁扎材料采用鋼絲;同時垂直鋼筋4、水平鋼筋5以及其他鋼筋之間互相綁扎,綁扎材料采用鋼絲;鋼筋板扎完畢后進行噴射混凝土,可以采用干噴或濕噴,噴射形成混凝土支護6。
所述步驟4中所述支護樁1土質含水量較高或土質表面存在水膜時,混凝土支護6噴射采用先噴射一遍干水泥,其次再進行混凝土的噴射施工。
在混凝土支護6施工完畢后在支護樁1的底部開設有排水溝。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