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農田排水技術,具體涉及一種漬水農田排控水系統。
背景技術:
受地形地貌、光熱資源及人為耕種等因素影響,我國分布有大量漬水農田,集中分布在山區丘陵谷地、平原湖沼低洼地以及山塘、水庫堤壩下游區域。漬水農田因長期受水浸漬,土地封閉于靜水狀態下,土壤通透性差,黏性重,導致農田質量差,農作物產出量低。有效排除漬水農田積水,提升漬水農田質量,是我國中低產田地改造的一項重要內容。
目前,在排除漬水農田積水、降低地下水位方面有很多研究成果,一是明溝排水,即在田間開挖單向或交叉的排水毛溝,排除田面積水,降低地下水位,但是占地多,農民田間作業過程中易造成坍塌,且僅能排出田面水,多余的土壤水很難排出;二是通過暗管排水,多通過在田面以下水平、垂直方向布設帶孔眼管道,外包濾料,通過吸-導-排的方式降低地下水位,可有效排除田間漬水,但排水效率較低,且暗管孔眼防堵技術要求較高,土壤有機質易流失。尤其是在種植喜水作物時,如水稻泡田期存在水分漏失,水資源利用率低。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漬水農田排控水系統,構建出集、排、控水為一體的排控水系統,能有效排除田面積水和農田漬水,還可根據作物種植需要合理調控地下水位,在解決漬水農田地下水位高的問題的同時,實現對水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漬水農田排控水系統,所述的漬水農田排控水系統主要包括地下排水設施、排水明溝、連接設施,其中,所述的地下排水設施埋設于田面以下,地下排水設施由集水層、濾水層和導水管組成,導水管外側包裹濾水層,濾水層周邊為集水層;所述的排水明溝依道路建設在道路和田面中間,排水明溝包括漿砌石溝壁、漿砌石溝底和干砌石溝壁,漿砌石溝壁設置在靠近道路的一側,干砌石溝壁設置在靠近田面的一側,漿砌石溝壁、漿砌石溝底、干砌石溝壁依次連接形成排水明溝;所述的連接設施為預制混凝土管,與地下排水設施和排水明溝相連,起始端連接地下排水設施末端,連接處設置盲溝調控閘,末端布設于排水明溝的混凝土管開口處。
作為優選,進一步,所述的導水管中軸線距田面深度50-60cm,設施長度為100-200m,整體縱向坡降為1.5-3°。
作為優選,進一步,所述的集水層由陶粒構成,陶粒直徑為5-8mm,集水層厚度5-10cm,濾水層選用質量大于280g/m2的針刺無紡土工織物。
作為優選,進一步,所述的導水管選用塑料盲溝,橫截面為圓形,直徑為10-20cm,塑料盲溝由塑料絲條堆疊而成,為立體網狀結構,內部中空。
作為優選,進一步,所述的漿砌石溝壁與漿砌石溝底均采用塊石漿砌形成的無間隙墻體結構,且漿砌石溝壁與漿砌石溝底為一體砌筑結構,所述的干砌石溝壁采用塊石干砌形成的帶縫隙墻體結構。
作為優選,進一步,所述的漿砌石溝壁、漿砌石溝底、干砌石溝壁依次連接形成末級排水明溝的斷面呈梯形結構。
作為優選,進一步,所述的漿砌石溝壁與干砌石溝壁對稱位置上設置有壁槽,漿砌石溝壁與干砌石溝壁上的兩個壁槽通過設置在漿砌石溝底上的底槽連通,所述的閘門安裝在由漿砌石溝壁、干砌石溝壁上的兩個壁槽與底槽形成的閘門槽內。
本實用新型主要從排除漬水農田積水的目標出發,構建出集、排、控水為一體的排水系統,與現有技術相比有如下益處:
1、本實用新型的地下排水設施埋設于田面以下,不占用土地,節省耕地資源,同時可以保護設施,延長其使用壽命,呈斜面布設,排水效率高,較一般的暗管排水相比,可提升20%-30%;本實用新型的集水層、濾水層可以對土壤細顆粒進行阻攔,防止土壤的有機質流失,與一般的碎石、粗砂材料相比,固氮作用提升10-20%,集水層還可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增加土壤通透性,改良漬水農田的土壤結構。
2、本實用新型的排水明溝可快速排除地表積水,干砌石溝壁的孔隙增加農田土體的通透性,有效排除農田漬水,降低地下水位。
3、本實用新型可設置在田間道路和田面之間,能有效排除田面積水和農田漬水,還可根據作物種植需要,利用設置的盲溝調控閘和簡易矩形平板鋼閘門合理調控地下水位,構建出集、排、控水為一體的排水系統,在解決漬水農田地下水位高的問題的同時,實現對水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
4、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產品成本低,便于維護建造,利于推廣。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盲溝調控閘的平面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盲溝調控閘A-A剖面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盲溝調控閘B-B剖面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排水明溝的結構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排水明溝的橫斷面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地下排水設施縱斷面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地下排水設施橫斷面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導水管的結構圖。
圖中:1-漿砌石溝壁、2-漿砌石溝底、3-預制混凝土管、4-干砌石溝壁、5-盲溝調控閘、6-集水層、7-濾水層、8-導水管、9-底槽、10-壁槽、11-閘門、12-混凝土管開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技術方案為:
一種漬水農田排控水系統,主要包括地下排水設施、排水明溝、連接設施。
本實用新型的地下排水設施埋設于田面以下,地下排水設施由集水層6、濾水層7和導水管8組成,其中,導水管8外側包裹濾水層7,濾水層7周邊為集水層6,集水層6由陶粒構成,陶粒直徑為5-8mm,集水層6厚度5-10cm,濾水層7選用質量大于280g/m2的針刺無紡土工織物,導水管8選用塑料盲溝,橫截面為圓形,直徑為10-20cm,塑料盲溝由塑料絲條堆疊而成,為立體網狀結構,內部中空,使外界水滲入管腔,水分收集、過濾后經管腔匯流由盲溝末端排出,集水層6、濾水層7可以對土壤細顆粒進行阻攔,防止土壤的有機質流失,與一般的碎石、粗砂材料相比,固氮作用提升10-20%,集水層6還可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增加土壤通透性,改良漬水農田的土壤結構。
地下排水設施的導水管8中軸線距田面深度50-60cm,設施長度控制在100-200m,整體縱向坡降為1.5-3°,可對農田漬水進行排除,降低其地下水位,改善土壤結構,同時,排水設施埋設于田面以下,不占用土地,節省耕地資源,同時可以保護設施,延長其使用壽命;本使用新型排水效率高,較一般的暗管排水相比,可提升20%-30%。
排水明溝配套道路建設,排水明溝設置在田間道路和田面中間,排水明溝包括漿砌石溝壁1、漿砌石溝底2和干砌石溝壁4,漿砌石溝壁1、漿砌石溝底2、干砌石溝壁4依次連接形成排水明溝,排水明溝的斷面為梯形結構。
漿砌石溝壁1設置在靠近道路的一側建設,漿砌石溝壁1與漿砌石溝底2均采用塊石漿砌形成的無間隙墻體結構,且漿砌石溝壁1與漿砌石溝底2為一體砌筑結構,在保證過水能力的前提下可增加道路的穩定性。
干砌石溝壁4設置在靠近田面的一側建設,干砌石溝壁4采用塊石干砌形成的帶縫隙墻體結構,干砌石溝壁7靠田建設,干砌石溝壁4能增強農田土體通透性,便于排除農田漬水。
排水明溝的長度控制在200-400m,每隔20-30m預留閘門槽,閘門槽包括漿砌石溝壁與干砌石溝壁上的兩個壁槽10和漿砌石溝底上的底槽9,閘門槽內設置閘門11,閘門11可以分段澭高溝道水位,水分可由干砌石溝壁4石塊間的砌筑縫隙回灌至農田,實現水資源循環高效利用。
連接設施為預制混凝土管3,用于連接地下排水設施和排水明溝,起始端連接地下排水設施末端,連接處設置盲溝調控閘5,對地下排水設施水量進行調控,末端布設于排水明溝的混凝土管開口處12。本實用新型設置于田間道路和田面之間,通過排水明溝和地下排水設施的相互配合,能有效排除田面積水和農田漬水,還可根據作物種植需要合理調控地下水位,在解決漬水農田地下水位高的問題的同時,實現對水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同時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產品成本低,便于維護建造,利于推廣。
最終,以上實施例和附圖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通過上述實施例已經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在形式上和細節上對其作出各種各樣的改變,而不偏離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