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建筑施工設備,具體說是一種用于抗浮錨桿施工的注漿管連接裝置。
背景技術:
抗浮錨桿,是建筑工程地下結構抗浮措施的一種。現有的抗浮錨桿施工流程包括:施工準備→錨桿制作→錨孔定位→成孔→清孔→下桿體→灌注砂漿→場地清洗、鑿除孔口多余砂漿→質量檢測。其中注漿過程是在成孔以后、取出鉆桿然后下入鋼筋,最后才利用注漿管向鉆孔內注入砂漿。這種工藝存在如下缺陷:1)取出鉆桿以后需要對鉆孔做護壁處理,否則鉆孔容易塌壁,尤其在土質松軟的沙土地上施工,鉆桿取出的過程中就已發生塌壁,很容易造成無法注漿;2)鉆孔較深的時候,注漿的距離遠,砂漿流動性差,容易造成注漿不均勻,影響施工質量;3)施工工藝復雜,效率低,施工周期長。為此,本人提出一種全新的抗浮錨桿施工工藝,在鉆孔完成后,在提出鉆桿的同時通過空心鉆桿的內腔向鉆孔內灌注砂漿,注漿過程中有鉆桿護壁,無需額外的護壁操作,鉆孔不會坍塌,砂漿通過鉆桿直接進入鉆孔的最底部,注漿密實度高,無需搗實操作,不會產生氣孔,施工質量高。為此,除了利用空心鉆桿以外,還要求有一個注漿管連接裝置,可以把注漿管連接到空心鉆桿的上端。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緊湊、使用方便、把注漿管連接到空心鉆桿的上端用于抗浮錨桿施工的注漿管連接裝置。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所述用于抗浮錨桿施工的注漿管連接裝置,包括連接管,所述連接管固定連接在外套管的外壁上,所述外套管的內腔中同軸安裝有內管件,所述內管件的中軸處設置有貫通兩端的通道,內管件的側壁上帶有貫穿側壁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外端口與設置在外套管內壁上的連接管的內端口相對應;內管件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有上法蘭、下法蘭。
所述連接管的內端口位置高于其外端口的位置;所述通孔的外端口位置高于其內端口的位置。
內管件的外壁上設置有環槽,所述通孔的外端口位于環槽中。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該連接裝置可以把注漿管連接到空心鉆桿的上端,其結構緊湊、使用方便,可大幅縮短施工周期,提高工程質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附圖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用于抗浮錨桿施工的注漿管連接裝置包括連接管1,用于連接注漿管。為方便連接并且使連接牢固,在連接管1的外端口的外管壁上設置有凸起的止退環,注漿管套裝在連接管1上以后,止退環可以增加兩者之間的摩擦力,防止松脫。所述連接管1固定連接在外套管2的外壁上,并且連接管1的內腔一直延伸到外套管2的內壁,使連接管1輸入的砂漿可以進入外套管2的內腔。
所述外套管2的內腔中同軸安裝有內管件3,內管件3的外輪廓是匹配連接管1內腔的圓柱狀,使內管件3可以在連接管1內相對旋轉。所述內管件3的中軸處設置有貫通兩端的通道4,內管件3的側壁上帶有貫穿側壁的通孔5,所述通孔5的外端口與設置在外套管2內壁上的連接管1的內端口相對應,即:內管件3旋轉到一定位置的時候通孔5的外端口與連接管1的內端口對接,使連接管1輸入的砂漿可以通過通孔5進入內管件3的通道4中;內管件3的兩端分別固定連接有上法蘭6、下法蘭7。使用時,上法蘭6和下法蘭7分別用于連接動力機和鉆桿,如圖1所示,上法蘭6上帶有內螺紋管,并通過該內螺紋管連接動力機的輸出軸,帶動內管件3旋轉;下法蘭7上也帶有內螺紋管,并通過這個內螺紋管連接空心鉆桿,通過內螺紋管連通通道4和鉆桿的內腔。當然,上法蘭6和下法蘭7也可以分別通過外螺紋管連接動力機和鉆桿。
所述連接管1的內端口位置高于其外端口的位置;所述通孔5的外端口位置高于其內端口的位置。連接管1的外端口向下傾斜可以方便連接注漿管,同時防止注漿管彎曲,影響砂漿的流動性;通孔5的內端口向下傾斜,可以方便通孔5中的砂漿利用重力下滑進入通道4中,防止堵塞通孔5。
另外,內管件3的外壁上設置有環槽8,所述通孔5的外端口位于環槽8中。環槽8作為設置在通孔5與連接管1之間的緩存倉可以提高通孔5與連接管1的連通性,對于流動性較好的砂漿,即使連接管1與通孔5的端口沒有對齊,砂漿也可以從連接管1通過環槽8進入通孔5,向鉆桿的內腔注漿。
如圖1所示,為提高密封性能,在外套管2的內壁與內管件3的外壁之間設置有密封環9,兩道密封環9分別位于內管件3的上、下兩端,防止砂漿通過外套管2與內管件3之間的縫隙泄漏。
使用時,在外套管2的外壁上焊接若干掛耳10,將該注漿管連接裝置通過掛耳10固定在動力機的下端上,并將動力機的動力輸出軸與上法蘭6連接,把空心鉆桿安裝在下法蘭7上,將動力機連同連接裝置、鉆桿一起提升到鉆臺支架的上端。然后開啟動力機鉆孔,鉆孔到達預定深度以后,動力機總成的高度也隨之降低到最低點,此時將注漿管安裝到連接管1上,啟動吊裝機械緩慢提升動力機總成,隨著動力機總成的升高,注漿設備通過注漿管把砂漿注入空心鉆桿中,直到鉆桿完全離開鉆孔,此時注漿工序也已完成,最后再將抗浮錨桿下入砂漿尚未凝固的鉆孔中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