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連接結構,特別是一種仿古建筑金屬材質的礎石與立柱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懷舊情懷的增加,旅游景區的需要,仿古建筑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我們眼前。但是其中礎石多為實心石墩,體積大質量重,立柱多為木材,易潮化,易被刻字損壞表面美觀,且兩者都存在運輸不便的缺點。而且其中的連接結構也是關鍵的考慮問題之一,連接結構顧名思義,就是將各個功能部件連接固定在一起形成整體的一種方式,一般礎石和立柱連接面是平的,主要靠建筑自身重力使礎石和立柱之間產生摩擦從而固定,但這種連接形式在直下型地震中容易產生柱礎錯位,造成重大破壞。因此如何設計一款連接固定效果好,簡單方便的連接結構尤為重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連接固定效果好、運輸方便、安裝簡單的仿古建筑金屬材質的礎石與立柱連接結構。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仿古建筑金屬材質的礎石與立柱連接結構,包括螺栓、墊片,螺栓通過墊片貫穿于立柱下方的法蘭和礎石的上表面,所述立柱由金屬板塊構成,所述礎石為立方體結構且由六塊金屬板拼接而成,其中構成礎石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兩塊第一金屬板塊的四個周緣面上均設有一對以上的母頭接口,構成礎石側面的四塊第二金屬板塊的分別與上表面和下表面接觸的兩個周緣面上均設有與上述母頭接口相對應的公頭接口。六塊金屬板塊通過公頭接口和母頭接口進行拼接,再通過焊接方式進行加固。選擇的螺栓連接方式,使得礎石與立柱之間更為牢固,而且操作簡單方便,設計提出礎石與立柱,通過金屬材質的板塊拼接而成,既可以達到支撐作用,又節省運輸空間,操作方便簡單,且金屬材質所制產品可通過熔融多次利用。
作為優選,為了使裸露在外的螺栓不受日曬雨淋而生銹,礎石四個側面的第二金屬板塊上設有凹槽,在裸露的螺栓外設有套殼,套殼下方的內側設有可嵌入上述凹槽的凸起,套殼兩頭接觸立柱和礎石,安裝完螺栓后,通過卡扣的方式即可將套殼蓋上。
本實用新型得到的仿古建筑金屬材質的礎石與立柱連接結構,在運輸過程中,所占空間小,所設空心方式的質量相比實心的磐石和木柱小,減小了運輸成本,而且操作方便,安裝簡單。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所提供仿古建筑金屬材質的礎石與立柱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1第一金屬板塊結構示意圖;
圖3是第二金屬板塊結構示意圖;
圖4是實施例2所提供仿古建筑金屬材質的礎石與立柱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中:螺栓1、套殼2、凹槽3、凸起4、礎石5、第一金屬板塊6、母頭接口6-1、法蘭7、墊片8、立柱9、第二金屬板塊10、公頭接口10-1。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中所提供的仿古建筑金屬材質的礎石與立柱連接結構,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仿古建筑金屬材質的礎石與立柱連接結構,包括螺栓1、墊片8,螺栓1通過墊片8貫穿于立柱9下方的法蘭7和礎石5的上表面6,所述立柱9由金屬板塊構成,其中構成礎石5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兩塊第一金屬板塊6的四個周緣面上均設有一對以上的母頭接口6-1,構成礎石5側面的四塊第二金屬板塊10的分別與上表面和下表面接觸的兩個周緣面上均設有與上述母頭接口6-1相對應的公頭接口10-1,所述立柱9由金屬板塊構成。
上述設計使得建筑過程中的材料運輸變的方便,所用構建礎石5和立柱9的金屬材料均為板塊狀,運輸空間減小,從而使得運輸成本相對原始模式降低,構成礎石5的六塊金屬板塊通過連接公頭10-1和連接母頭6-1進行拼接,再通過焊接方式進行加固,安裝方式快捷,且用過的金屬板塊可以通過熔融方式再利用。選擇的螺栓1連接方式,使得礎石5與立柱9之間更為牢固,而且安裝操作簡單方便。
實施例2:
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中所提供的仿古建筑金屬材質的礎石與立柱連接結構的大致結構與實施例1相同,不同的是為了使裸露在外的螺栓1不受日曬雨淋而生銹,礎石5的四個側面的第二金屬板塊設有凹槽4,在裸露的螺栓1外設有套殼2,套殼下方的內側設有可嵌入上述凹槽4的凸起3,套殼2兩頭接觸立柱9和礎石5,安裝完螺栓1后,通過卡扣的方式即可將套殼2蓋上。
上述設計使得裸露在外的螺栓1受到保護,防止螺栓1生銹導致加固不牢,以及后期的拆卸不便,套殼2的凹凸設計方便蓋上與取下,操作簡單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