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雨水收集利用技術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用于對初期雨水安全分流和棄流控制的雨水安全分流棄流器。
[
背景技術:
]
雨水的收集與利用不僅是開源節流的一條有效途徑,同時對生態環境的改善、倡導海綿城市的建設工作也具有重大意義。由于降雨過程中初期雨水沖刷屋面和路面,其中夾雜著大量粉塵、泥砂和有機污染物,水質較中后期雨水的水質差許多,不宜直接利用。為降低雨水凈化處理的難度和成本,因此需對初期雨水進行棄流處理。
目前,常用的雨水棄流處理有兩種方式:第一種,通過虹吸雨水管或小區雨水管網收集匯水區域的雨水,前期棄流雨水流入與棄流雨水量大小等同的棄流池,待降雨結束后,棄流池內的雨水通過水泵排入到市政雨水管網,以便下次降雨棄流用;該種采用棄流池處理的方式,當所收集的匯水面積大時,棄流池的工程造價成本就會較高,占地面積較大,與棄流池配套的水泵能耗也較高。第二種,通過設有浮球閥的棄流裝置進行棄流,棄流裝置內的浮球閥隨著棄流雨水的水位升高而逐漸關閉完成棄流;該種棄流裝置構造簡單且實用,但不具備過濾功能,容易堵塞管路,需人工維護較麻煩。
[
技術實現要素:
]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上述的不足而提供一種雨水安全分流棄流器,不僅占地面積小,成本低廉,節約能耗,而且實現了自動過濾,操作維護方便,室內室外棄流均可使用。
為實現上述目的設計一種雨水安全分流棄流器,包括雨水安全分流筒體1、與雨水安全分流筒體1相連通的雨水收集管4、棄流管3及多根進水管2,所述進水管2連接在雨水安全分流筒體1底端,所述雨水收集管4連接在雨水安全分流筒體1頂端,所述棄流管3連接在雨水安全分流筒體1側面,所述雨水安全分流筒體1內設有格柵5,所述格柵5相互交錯形成網狀結構,所述雨水收集管4上設有電動閥6,所述電動閥6通過控制線路連接PLC棄流控制柜。
所述雨水收集管4連接雨水蓄水池系統,所述進水管2連接屋面虹吸雨水管或小區雨水管網,所述棄流管3連接市政雨水管網。
所述進水管2上設有水流傳感器,所述雨水收集管4上設有水質傳感器,所述水流傳感器、水質傳感器分別通過控制線路與PLC棄流控制柜相連。
所述水質傳感器為濁度儀,所述濁度儀輸出信號為5-18mA。
所述棄流管3上串接有智能流量計,所述智能流量計通過控制線路與PLC棄流控制柜相連。
本實用新型同現有技術相比,結構新穎、簡單,設計合理,通過設置有雨水安全分流筒體、與雨水安全分流筒體相連通的多根進水管、棄流管、雨水收集管,并在雨水安全分流筒體內設有格柵網,以及在雨水收集管上設有電動閥,該電動閥通過控制線路連接PLC棄流控制柜,從而無須再建安全分流井就能進行安全分流,不僅占地面積小,成本低廉,節約能耗,而且實現了自動過濾,操作維護方便,室內室外棄流均可使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在雨水處理系統中的流程框圖;
圖中:1、雨水安全分流筒體 2、進水管 3、棄流管 4、雨水收集管 5、格柵 6、電動閥。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以下進一步說明:
如附圖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雨水安全分流筒體1、與雨水安全分流筒體1相連通的雨水收集管4、棄流管3及多根進水管2,進水管2連接在雨水安全分流筒體1底端,雨水收集管4連接在雨水安全分流筒體1頂端,棄流管3連接在雨水安全分流筒體1側面,雨水安全分流筒體1內設有格柵5,格柵5相互交錯形成網狀結構,用于攔截大顆粒懸浮物,防止大顆粒懸浮物堵塞管路,雨水收集管4上設有電動閥6,電動閥6通過控制線路連接PLC棄流控制柜,進行信號傳輸。
雨水收集管4連接雨水蓄水池系統,多根進水管2可連接屋面虹吸雨水管,也可連接小區雨水管網,棄流管3連接市政雨水管網;棄流管3上串接有智能流量計,進水管2上設有水流傳感器,雨水收集管4上設有水質傳感器,智能流量計、水流傳感器、水質傳感器分別通過控制線路與PLC棄流控制柜相連;其中,智能流量計用于測量棄流管中雨水的體積流量,水流傳感器用于檢測進水管內的水流情況,水質傳感器用于檢測雨水的水質,實現水質的在線監測,保證了后續收集雨水的水質,以收集后續處理利用的優質雨水;該水質傳感器為濁度儀,濁度儀輸出信號為5-18mA,濁度儀可瞬時檢測水質情況,輸出信號至PLC棄流控制柜,由PLC棄流控制柜控制電動閥開啟或關閉。
本實用新型由于設置有配套的PLC棄流控制柜,根據匯流面積、匯流時間,在PLC棄流控制柜上設定棄流初期2-3mm降雨徑流的時間,通過PLC棄流控制柜的輸出信號控制電動閥6的開啟和關閉狀態,完成雨水的棄流與收集過程,無須人工操作,能耗較小、操作維護方便。
本實用新型并不受上述實施方式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實質與原理下所作的改變、修飾、替代、組合、簡化,均應為等效的置換方式,都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