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涉及景觀工程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用于構建海綿城市的自然生態擋墻駁岸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硬質性駁岸主要是針對雨水、城市污水、生活污水等形成的表面徑流流向河道或湖泊而建,硬質性駁岸缺乏透氣性及透水性,隔斷了駁岸土體與其上部水體的交換及循環,存在破壞自然生態環境及施工成本大等弊端。自然生態駁岸以“回歸自然”為改進點,通過結合各材料優點構建駁岸框架,并種植不同的水生植物,利用其生態修復功能及其與環境之間的反饋機制,進行凈化治理,以減輕坡面及坡腳的不穩定性,提高水體凈化能力和時間效率,同時實現多種生物的共生與繁殖,達到良好的景觀、生態效益。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提供了一種用于構建海綿城市的自然生態擋墻駁岸結構,其主要的技術方案如下:
用于構建海綿城市的自然生態擋墻駁岸結構,其由堤坡段(A)、沿河床延伸的過渡段(B)及向河底延伸的斜坡段(C)組成,于堤坡段(A)與過渡段(B)的之間設有擋墻Ⅰ(D),于過渡段(B)與斜坡段(C)之間設有擋墻Ⅱ(E),于堤坡段(A)上填實有種植土層Ⅰ(13)、于過渡段(B)上填實有種植土層Ⅱ(7)、于斜坡段(C)上填實有種植土層Ⅲ(14);
其中,所述種植土層Ⅰ(13)上鋪設有天然草皮層(8);
其中,沿種植土層Ⅱ(7)的延伸方向依次設置有挺水開花水生植物種植帶(11)、常綠挺水植物種植帶(10)及漂浮水生植物種植帶(12);
其中,沿種植土層Ⅲ(14)的延伸方向依次設置有常綠挺水植物種植帶(10)及水生草坪種植帶(9)。
更進一步的說,所述擋墻Ⅰ(D)、擋墻Ⅱ(E)均由基層土方夯實層(1),設于基層土方夯實層(1)之上的碎石層(2)及設于碎石層(2)之上的鋼筋混泥土基礎墊層(3)構成,于鋼筋混泥土基礎墊層(3)上設有不銹鋼絲網,于不銹鋼絲網上設有石籠網格(5)且石籠網格(5)中穿入有固定鋼筋(4),所述固定鋼筋(4)低位的自由端埋入鋼筋混泥土基礎墊層(3)內,于石籠網格(5)內填滿有毛石塊(6)。
更進一步的說,所述固定鋼筋(4)的直徑為25mm且鋼筋的間距500mm。
更進一步的說,所述碎石層(2)的厚度為200mm,所述鋼筋混泥土基礎墊層(3)的厚度為200mm。
更進一步的說,所述過渡段(B)與斜坡段(C)之間填實有天然景石(16),所過渡段(B)與擋墻Ⅰ(D)結合部嵌入有卵石層(15),沿種植土層Ⅱ(7)的延伸方向依次設有挺水開花水生植物種植帶(11)、水生草坪種植帶(9)及常綠挺水植物種植帶(10),沿種植土層Ⅲ(14)的延伸方向依次設有常綠挺水植物種植帶(10)及漂浮水生植物種植帶(12)。
本實用的有益效果是:將傳統單一的硬質駁岸、造價高、時間長、施工安全風險較大等方法進行生態改變,根據近自然的生態原理,采用石籠透水性墻體等群體相互通過、滲透過濾的創新手法,對于緩解各地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遇到的內澇問題及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1中用于構建海綿城市的自然生態擋墻駁岸結構的結構圖。
圖2為實施例2中另一種用于構建海綿城市的自然生態擋墻駁岸結構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
實用例1:
參見圖1,用于構建海綿城市的自然生態擋墻駁岸結構,其由堤坡段A、沿河床延伸的過渡段B及向河底延伸的斜坡段C組成,于堤坡段A與過渡段B的之間設有擋墻ⅠD,于過渡段B與斜坡段C之間設有擋墻ⅡE,于堤坡段A上填實有種植土層Ⅰ13、于過渡段B上填實有種植土層Ⅱ7、于斜坡段E上填實有種植土層Ⅲ14;其中,所述種植土層Ⅰ13上鋪設有天然草皮層8;其中,沿種植土層Ⅱ7的延伸方向依次設置有挺水開花水生植物種植帶11、常綠挺水植物種植帶10及漂浮水生植物種植帶12;其中,沿種植土層Ⅲ14的延伸方向依次設置有常綠挺水植物種植帶10及水生草坪種植帶9。
下面描述一下擋墻的結構,擋墻ⅠD、擋墻ⅡE均由基層土方夯實層1,設于基層土方夯實層1之上的碎石層2,設于碎石層2之上的鋼筋混泥土基礎墊層3構成,于鋼筋混泥土基礎墊層3上設有不銹鋼絲網,于不銹鋼絲網上設有石籠網格5且石籠網格5中穿入有固定鋼筋4,固定鋼筋4低位的自由端埋入鋼筋混泥土基礎墊層3內,于石籠網格5內填滿有毛石塊6。
作為優選的,固定鋼筋4的直徑25mm且鋼筋的間距為500mm。
作為優選的,所述碎石層2的厚度為200mm,所述鋼筋混泥土基礎墊層3的厚度為200mm。
采用石籠透水性墻體構成的自然生態駁岸可起到相互滲透過濾的效果,對于緩解各地新型城鎮化建設中遇到的內澇問題及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實用例2:
參見圖2,用于構建海綿城市的自然生態擋墻駁岸結構,其由堤坡段A、沿河床延伸的過渡段B及向河底延伸的斜坡段C組成,過渡段B與斜坡段C之間填實有天然景石16,天然景石16可減少風浪反沖,減少水土流失,過渡段B與擋墻ⅠD的結合部嵌入有卵石層15,沿種植土層Ⅱ的延伸方向上依次設有挺水開花水生植物種植帶11、水生草坪種植帶9及常綠挺水植物種植帶10,沿種植土層Ⅲ14的延伸方向依次設有常綠挺水植物種植帶10及漂浮水生植物種植帶12。
下面描述一下擋墻ⅠD的結構,擋墻ⅠD由基層土方夯實層1,設于基層土方夯實層1之上的碎石層2,設于碎石層2之上的鋼筋混泥土基礎墊層3構成,于鋼筋混泥土基礎墊層3上設有不銹鋼絲網,于不銹鋼絲網上設有石籠網格5且石籠網格5中穿入有固定鋼筋4,固定鋼筋4低位的自由端埋入鋼筋混泥土基礎墊層3內,于石籠網格5內填滿有毛石塊6。
作為優選的,固定鋼筋4的直徑為25mm且鋼筋的間距為500mm。
作為優選的,碎石層2的厚度為200mm,鋼筋混泥土基礎墊層3的厚度為200mm。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的保護范圍并不僅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凡是屬于本實用原理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的保護范圍,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實用的原理的前提下進行的若干改進,這些改進也應視為本實用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