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導流洞閘室檢修結構,尤其適用于水利水電工程大型導流洞。
背景技術:
水利水電工程中的導流洞由于高程較低,運行期受上游推移質、施工棄渣等影響,往往沖刷相當嚴重,甚至導致進口閘室沖刷破壞,導致下閘困難,或者下閘后漏水嚴重,嚴重影響后續封堵施工,進而導致水庫蓄水推遲,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由于導流洞一般只布置一道閘門,一旦投入運行后閘室一般不具備檢修條件。所以,現有的導流洞設計技術一般采用加強抗沖設計來被動應付沖刷(如預埋鋼板,涂抹環氧砂漿等),整個導流洞運行期不進行檢修,待下閘時如發現破壞再行采取應急預案(堵漏,澆筑水下混凝土等),但費時費力,且堵漏效果難以得到保證,情況嚴重者直接導致工程投推遲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導流洞閘室檢修結構,可較方便地在運行期進行檢修。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導流洞閘室檢修結構,包括閘室,閘室的底部沿閘室長度方向設有隔墻,使得閘室形成兩個過水通道,閘室進口端的左邊墻與隔墻之間設置有左側上游檢修圍堰,閘室進口端的右邊墻與隔墻之間設置有右側上游檢修圍堰,閘室出口端的左邊墻與隔墻之間設置有左側下游檢修圍堰,閘室出口端的右邊墻與隔墻之間設置有右側下游檢修圍堰,左側上游檢修圍堰、右側上游檢修圍堰、左側下游檢修圍堰、右側下游檢修圍堰均為可拆卸連接結構。
進一步的是:閘室進口端的左邊墻與隔墻之間、閘室進口端的右邊墻與隔墻之間、閘室出口端的左邊墻與隔墻之間、閘室出口端的右邊墻與隔墻之間均設置有疊梁門卡口,左側上游檢修圍堰、右側上游檢修圍堰、左側下游檢修圍堰、右側下游檢修圍堰均為疊梁門。
進一步的是:隔墻垂直設置于閘室底部的正中位置。
進一步的是:左側上游檢修圍堰、右側上游檢修圍堰設于隔墻的同一連接點,且使得隔墻前端從連接部向外伸出。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檢修時,先設置檢修一側的圍堰,水流從隔墻另外一側過流,待這側檢修完畢后,再拆除這側圍堰,設置另外一側的圍堰,進行閘室隔墻另外一側檢修。本實用新型采用單孔過流、另外一孔截流后檢修的方式,進行雙孔輪流檢修,可較方便地在運行期進行檢修,同時結構簡單,投資較小,尤其適用于水利水電工程大型導流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平面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平面圖;
圖中標記:1-閘室、2-隔墻、3-左側上游檢修圍堰、4-右側上游檢修圍堰、5-左側下游檢修圍堰、6-右側下游檢修圍堰、7-閘室檢修區域。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閘室1,閘室1的底部沿閘室1長度方向設有隔墻2,使得閘室1形成兩個過水通道,閘室1進口端的左邊墻與隔墻2之間設置有左側上游檢修圍堰3,閘室1進口端的右邊墻與隔墻2之間設置有右側上游檢修圍堰4,閘室1出口端的左邊墻與隔墻2之間設置有左側下游檢修圍堰5,閘室1出口端的右邊墻與隔墻2之間設置有右側下游檢修圍堰6,左側上游檢修圍堰3、右側上游檢修圍堰4、左側下游檢修圍堰5、右側下游檢修圍堰6均為可拆卸連接結構。
檢修圍堰可為土石圍堰、草土麻袋圍堰、疊梁門等,優選為疊梁門,其具體實施方式為:閘室1進口端的左邊墻與隔墻2之間、閘室1進口端的右邊墻與隔墻2之間、閘室1出口端的左邊墻與隔墻2之間、閘室1出口端的右邊墻與隔墻2之間均設置有疊梁門卡口,左側上游檢修圍堰3、右側上游檢修圍堰4、左側下游檢修圍堰5、右側下游檢修圍堰6均為疊梁門。
對于檢修圍堰,本實用新型還提供另外一種優選實施方式,如圖2所示,檢修左側的閘室時,對左側流道進行整體填渣,并設置簡易防滲措施,然后將要檢修區域的填渣挖開,從而形成閘室檢修區域7、左側上游檢修圍堰3、左側下游檢修圍堰5;相應地,檢修右側的閘室時,對右側流道進行整體填渣,并設置簡易防滲措施,然后將要檢修區域的填渣挖開,從而形成閘室檢修區域7、右側上游檢修圍堰4、右側下游檢修圍堰6。采用該方式,圍堰施工難度小。
優選地,隔墻2垂直設置于閘室1底部的正中位置,使得兩個過水通道的流量相同,結構更合理。另外,隔墻2的長度應考慮閘室檢修的施工空間,隔墻2的高度應在單孔過流水位的基礎上考慮安全超高。
優選地,左側上游檢修圍堰3、右側上游檢修圍堰4設于隔墻2的同一連接點,且使得隔墻2前端從連接部向外伸出,即隔墻2前端相對于上游圍堰具有外延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