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水利工程,尤其涉及一種自動排水水壩。
背景技術:
水壩,是攔截江河、渠道水流以抬高水位或調節流量的擋水建筑物。可形成水庫,抬高水位、調節徑流、集中水頭,用于防洪、供水、灌溉、水力發電、改善航運等。調整河勢、調節增加局部氣候、增加水體景觀。目前的活動壩大都為橡膠壩、液壓升降壩和翻板壩。現有的橡膠壩(1)使用壽命較短,橡膠同時易老化,且易被異物刺破;(2)在于在高寒區,袋內水易結冰,在使用上不方便;而現有的翻板壩的缺點是:在連續使用過程易導致板與板間的堵塞、翻壩不能復原等問題。目前,正被液壓升降壩替代。仍需機械控制;現有的液壓升降壩其缺點是:行洪后閘室需清理。此外,由于液壓啟閉的油缸和解鎖裝置處在較深的坑槽之內,行洪后會淤堵,從而影響壩面的正常升降。坑槽內的水在結冰后無法運動,春季凌汛會導致嚴重損壞。壩面、枝桿易受侵蝕,此壩面結構易掛漂浮物等。雙作用主液壓缸的動力必須電力供應,無法實現無動力降壩。有支撐、液壓鎖定系統,兩套系統聯動運動,管路布置復雜,暫無遠程監控系統,必須要有消力池,土建工程量較小,支撐桿太多,視覺效果雜亂。
原有水壩均要機械動力輔助攔水、蓄水、泄洪,且要求高水位蓄水的力學瓶塞和成本聚增等難題。固定壩仍需水閘解行決行洪和魚回游,橡膠壩存在老化、易受破壞和結冰、壽命短等,而翻板壩仍需機械動力和電動控制、且存在 異物堵塞、翻板不能復原等;液壓壩若蓄水高度較深時、其建造風險較大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種解決了上述問題的自動排水水壩。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自動排水水壩,包括四邊形的支撐框架,所述支撐框架內豎直設有若干根支撐架,若干根支撐架將支撐框架分隔成多個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內均設有起排水泄壓作用的閘門,所述支撐框架上部橫向設有轉軸,所述閘門的上端與轉軸轉動連接,所述閘門下端開設有通槽,所述通槽內放置有調節閘門重量的配重條。
作為優選,所述轉軸上設有滾動軸承,所述閘門通過滾動軸承與轉軸轉動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通槽延閘門長度方向橫向開設。
作為優選,放置于通槽內的配重條為一根以上。
作為優選,所述配重條卡接于通槽內。
作為優選,所述支撐架上下兩端與支撐框架固定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閘門為水泥板或防銹及耐沖擊的復合板或防銹及耐沖擊的鋼板。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現有水壩、水閘的缺點,吸收了其優點,且結構簡單、使用壽命長、基本不需要維護、對生態的影響極小、能保證泄洪安全,蓄水高度可以不受力學限制,不需要單獨設置水閘,造價成本與固定壩(帶水閘)相近。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中:1、支撐框架;2、支撐架;3、閘門;4、轉軸;5、配重條。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參見圖1,一種自動排水水壩,包括四邊形的支撐框架1,支撐框架1為鋼結構或鋼混的框架結構,其柱體大小、負重大能力取決于蓄水量、蓄水高度,蓄水量越大、蓄水深度越高,要求力學強度越大,所述支撐框架1內豎直設有若干根支撐架2,所述支撐架2上下兩端與支撐框架1固定連接,若干根支撐架2將支撐框架1分隔成多個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內均設有起排水泄壓作用的閘門3,所述支撐框架1上部橫向設有轉軸4,所述閘門3的上端與轉軸4轉動連接,所述閘門3下端開設有通槽,所述通槽內放置有調節閘門3重量的配重條5。所述轉軸4采用銹鋼材料制成,不易生銹,所述轉軸4上設有滾動軸承,所述閘門3通過滾動軸承與轉軸4轉動連接。所述通槽延閘門3長度方向橫向開設。放置于通槽內的配重條5為一根或一根以上,配重條5主要用于調節泄水臨界點,調節強度取決于于流量與流速,及水靜水壓力,根據實地情況進行配重條5的增減。所述配重條5卡接于通槽內。所述閘門3為水泥板或防銹及耐沖擊的復合板或防銹及耐沖擊的鋼板,為方形或長方形板,板厚度取大于1cm以上。整個水壩為多個閘門3組成,其單個閘門3大小根據需要設計,可大可小,但在保證行洪過程中大的石塊、樹枝通過情況下,建議單位個閘門3小一些,便于施工,一般以1m×1m較好,便于標準化施工。
本實用新型該為水壓自動調節壩。由于調節自身重力,在水壓力較小時, 閘門3自動關閉,在雨季,當河流水量加大,水動能對閘門3沖擊,使原有平衡被打破,閘門3從下部沖開,動能越大、閘門3的開度也越大,當水流減速,閘門3自動落下,并關閉。配重條5調節力度取決于該河流多年洪峰最大流量,初期調節后,今后基本不作調整。克服了現有水壩、水閘的缺點,吸收了其優點,且結構簡單、使用壽命長、基本不需要維護、對生態的影響極小、能保證泄洪安全,蓄水高度可以不受力學限制,不需要單獨設置水閘,造價成本與固定壩(帶水閘)相近。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自動排水水壩進行了詳盡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時,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對本實用新型的變更和改進將是可能的,而不會超出附加權利要求所規定的構思和范圍,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