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斷頭河水與主河道連通的拓撲導流墻,特別適用于城市建成區的斷頭河連通活水。
背景技術:
城市河道水環境治理任務十分繁重,連通斷頭河實現暢流活水是其中一項極為重要的治理措施。目前,斷頭河連通活水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開河連通,在斷頭河與其他斷頭河(或其他主河道)之間開河連通;二是管道連通,在斷頭河與其他斷頭河(或其他主河道)之間鋪設管道并建設泵站實現連通;三是泵站注水,把引水泵站的進水口置于斷頭河與主河道交匯點的上游,出水口置于斷頭河的盡頭,強制改變斷頭河的死水狀態。
現有技術中,一部分方案涉及大量拆遷征地,實施難度大、投資大,還有一部分存在著運維成本高,連通效果差等方面的不足。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城市建成區斷頭河連通治理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簡便易行,且連通效果好,工程投資省,建設工期短,運維成本低的斷頭河活水的導流設施。
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用于主河道一側斷頭河水連通的拓撲導流墻,所述的導流墻為鋼筋混凝土直立墻、拉森板樁連續墻中的一種,導流墻設置于河面寬為B的斷頭河寬度的中心位置處,墻體的一端始于離斷頭河盡頭B/2處,另一端與主河道另一側的岸墻連接;墻體的高度高于河道的最高水位。
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導流墻包括主體墻和輔墻,輔墻置于主體墻的上方,主體墻浸沒于河水中,輔墻的墻頂露出水面。輔墻可以為透明硬質材料,也可以是具有隔水效果的種植盆。
本實用新型的原理是:設置的導流墻墻體,可改變主河道與其一側的斷頭河的拓撲關系,把一條主河道和一條斷頭河原來4點3線的拓撲結構改成了2點1線的拓撲結構,從而使水流在一條貫通線的拓撲結構上流動,起到在斷頭河引導水流的作用。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設置一道拓撲導流墻,實現斷頭河原位連通,簡便易行,且連通效果好,工程投資省,建設工期短,運維成本低,具有推廣應用前景。
附圖說明
圖1、2主河道一側斷頭河水連通前的河道結構示意圖和拓撲結構圖;
圖3、4分別是設置拓撲導流墻后,主河道一側斷頭河水連通后的河道結構示意圖和拓撲結構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拓撲導流墻的斷面圖;
圖中,1、主河道;2、斷頭河;3、水流流線;4、拓撲導流墻;5、斷頭河岸墻;6、最高水位;7、枯水位;8、河床底高;9、鋼筋混凝土基礎;10、鋼筋混凝土直立墻體;11、預埋連接件;12、輔墻。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闡述。
實施例1
本實用新型適用的斷頭河長度一般不大于500米。
參見附圖1和2,它們分別是斷頭河水連通前的河道結構示意圖和拓撲結構圖;圖1中,主河道1一側有一條斷頭河2,主河道中的水流流線3;由圖2的拓撲結構圖可以看到,一條主河道和一條斷頭河原來為4點3線的拓撲結構。由于水頭是水流動的驅動力,在主河道AB段,水流從水頭高的A點流向水頭低的B點;而在斷頭河CD段,C、D兩點不存在水頭差,所以形成了死水區。因此,水流流線3僅發生在主河道AB段。
參見附圖3和4,它們分別是設置拓撲導流墻后的河道結構示意圖和拓撲結構圖。由圖3,在河寬為B的斷頭河2的中心位置設置拓撲導流墻4,墻的起始端離斷頭河盡頭B/2處,末端與主河道1岸墻連接,水流流線3沿著導流墻4發生了改變。由于河道綜合過水能力主要取決于最小過水斷面積,拓撲導流墻設置在該位置效果最佳。由圖4的拓撲結構可以看到,設置拓撲導流墻后,與改造前的拓撲結構相比,C、D兩點取消,把一條主河道和一條斷頭河原來4點3線的拓撲結構(圖2)改成了2點1線的拓撲結構(圖4)。在水頭驅動下,水流從水頭高的A點流向水頭低的B點,水流流線3發生在A、B兩點一線貫通的拓撲結構上,從而保證了主河與斷頭河的連通活水。
拓撲導流墻盡量減小墻身的厚度,以最大限度保留斷頭河的過水斷面積。拓撲導流墻由主體墻和輔墻組成,主體墻浸沒于水中,輔墻的墻頂露出水面,拓撲導流墻總高度應高于河道最高水位線。輔墻可以為無色有機玻璃材質,從而保留斷頭河原有風貌;輔墻也可使用具有隔水效果的種植盆,用以種植親水植物,從而形成全新的斷頭河景觀水體。
參見附圖5,它是本實施例提供的拓撲導流墻的斷面圖。在河寬為B的斷頭河岸墻5的中間(B/2)處設置拓撲導流墻,本實施例導流墻包括鋼筋混凝土直立墻體10、鋼筋混凝土基礎9、預埋連接件11和有機玻璃輔墻12 ;鋼筋混凝土基礎9埋于河床底高8以下,鋼筋混凝土直立墻體10 與鋼筋混凝土基礎9 垂直,鋼筋混凝土直立墻體10的頂部設置預埋連接件11,與有機玻璃輔墻12連接。鋼筋混凝土直立墻體10的高度低于河道的枯水位7,有機玻璃輔墻12的頂部應高于河水的最高水位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