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樁基礎施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抗拔試驗樁減阻雙套筒。
背景技術:
為保證施工質量,在重要建筑物的施工前,應根據規范及設計要求,通過施工試驗樁來檢驗特定場地及工藝情況下的樁的承載能力及沉降量是否與設計意圖相符,并根據試驗結果調整設計參數。由于建筑單位考慮工期及其他因素,試驗樁一般都在建筑物基坑開挖到設計槽底標高之前進行,這樣就會在工程樁設計頂標高到實際施工場地標高之間存在一段土層,該土層的存在增加了試驗樁的承載力,使試驗樁的承載能力及沉降量與實際樁的承載能力及沉降量存在一定的誤差,因此,應通過技術措施消除該段土層的摩阻力得到設計工程樁的設計摩阻力及沉降量。
公知的消除試驗樁摩阻力的技術措施是通過另行施工一根等直徑、長度為無效土層深度的抗拔試驗樁和相應樁錨,通過對這根抗拔試驗樁進行抗拔試驗來推算該段土層的抗壓摩阻力,這種做法具有以下缺陷:1、需增加試驗樁數量,增加施工費用;2無效土層深度的摩阻力為推算值,使試驗數據仍存在一定誤差。近年來雖然也有人提出采用雙套筒技術來減小摩阻力,但技術還不完善,現有的雙套筒密封性差,試驗樁施工過程中采用的泥漿經常會進入套筒間隙內,造成減阻效果差,試驗結果不準。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在于提供一種抗拔試驗樁高效減阻雙套筒。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抗拔試驗樁高效減阻雙套筒,其包括內套筒及外套筒,所述外套筒套裝于所述內套筒外圍,兩者之間留有一定的間隙;所述內套筒與試驗樁的混凝土接觸,外套筒和樁周圍土接觸;所述內外套筒之間設置隔離柱以控制雙套筒之間間隙和增加穩定性;在所述外套筒的底部設置有開口向上的凹槽,所述內套筒下部插入所述凹槽形成企口結構,所述企口采用密封材料密封。
作為優選,所述隔離柱為焊接于內套筒外圍的數根短鋼筋。
作為優選,所述密封材料包括橡膠止水帶以及自膨脹材料,所述橡膠止水帶設置于內套筒插接部下緣與外套筒凹槽的底部間隙之間;所述自膨脹材料設置于所述內套筒插接部與外套筒凹槽的側部間隙之間。
作為優選,在所述外套筒外側焊接有直徑20mm的注漿管。
作為優選,在雙套筒的頂端設置有絲堵,用于在試驗樁施工期間注水并堵住內外套筒之間的間隙,在對試驗樁進行加載前拆除所述絲堵。
作為優選,所述內套筒外壁以及外套筒的內壁涂刷有廢機油或黃油。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1)內、外套筒之間設置的隔離柱便于控制雙套筒之間間隙并增加穩定性,且隔離柱與鋼管的接觸為線性接觸降低摩擦力;(2)雙重材料密封的企口結構保證了內外套筒之間不會有泥漿進入;(3)雙套筒外部注水泥漿固壁保證雙套筒底部周圍土質穩定。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抗拔試驗樁減阻雙套筒示意圖;
圖2是減阻雙套筒底部企口密封構造;
圖3是減阻雙套筒斷面圖。
圖中:1-試驗樁;2-內套筒; 3-外套筒;4-注漿管;5-橡膠止水帶;6-自膨脹材料;7-隔離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如圖1-3所示,一種抗拔試驗樁1高效減阻雙套筒,其包括內套筒2及外套筒3,所述外套筒3套裝于所述內套筒2外圍,兩者之間留有一定的間隙;所述內套筒2與試驗樁1的混凝土接觸,外套筒3和樁周圍土接觸;在所述內套筒外圍焊接數根短鋼筋作為內外套筒之間的隔離柱7以控制雙套筒之間間隙和增加穩定性;在所述外套筒3的底部設置有開口向上的凹槽,所述內套筒下部插入所述凹槽形成企口結構,所述企口采用密封材料密封;所述密封材料包括橡膠止水帶5以及自膨脹材料6,所述橡膠止水帶5設置于內套筒插接部下緣與外套筒凹槽的底部間隙之間;所述自膨脹材料6設置于所述內套筒插接部與外套筒凹槽的側部間隙之間。
在所述外套筒外側焊接有直徑20mm的注漿管4。
為了有效消除側摩阻力,在所述內套筒外壁以及外套筒的內壁還涂刷有廢機油或黃油。
在所述雙套筒的頂端設置有絲堵,用于在試驗樁施工期間堵住內外套筒之間的間隙,在對試驗樁進行加載前拆除所述絲堵。
一種抗拔試驗樁減阻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在工廠分段加工內、外套筒,并套裝;
步驟二:在現場進行內套筒的對接焊;
具體過程為,將待連接的兩段內套筒吊運至組裝胎架,對中后進行臨時固定;所述胎架設有防止套筒滾動的限位鋼板,每段至少兩處;先臨時固定下節內套筒,用千斤頂輔助將兩段內套筒對接,用連接耳板臨時固定,然后在筒內拉通線檢查平直度,合格后緊固耳板固定,進行分段點焊,然后按對稱方式進行焊接連接;
步驟三:在現場進行外套筒的對接焊;
外套管的對接焊過程與內套管類似,外套筒對接平直度靠外側標記筒身中心線來校正。
步驟四:內外套筒進行定位校準;
(1)將內外筒下端企口位置整體分開200mm,在內套筒下緣與外筒間隙塞入10mm厚橡膠止水帶,止水帶進入寬度不小于80mm,外露寬度至外筒槽底端并上翻,吊車輔助抬起內套筒,然后用千斤頂或倒鏈頂緊底部,并利用卡頭板調整同心對中,使橡膠止水帶壓縮變形形成第一道密封;
(2)在雙套筒上口內外筒之間用楔形鐵調整同心對中后,焊定位板固定,然后將外筒上口環板與內套筒焊接密封;
(3)焊接吊裝牛腿,并測出牛腿底面與外套筒縱向中心標記的垂直關系以便安裝調整垂直度;
(4)在外筒外側焊接直徑20mm雙套筒底部注漿管,在注漿管外露端套絲并加保護帽;
(5)采用1mm厚50mm寬鋼板制作環箍,預留進料口,環箍箍在內外筒企口對接處,注入自膨脹液體混合料,保溫固化不少于一天,形成第二道密封。
步驟五:雙套筒整體吊裝入孔;
其具體過程為:整體起吊雙套筒,下入孔底,雙套筒壁內注入清水并用絲堵封閉;利用重力作用下壓300mm,在孔口固定雙套筒后由注漿口注水泥漿固壁。
步驟六:按試驗樁直徑進行鉆孔并進行試驗樁施工,待強度達到設計要求后剔鑿樁頭,按照抗拔試驗樁靜載試驗的要求進行樁頭處理。在試驗樁的混凝土澆注前,將內套筒與試驗樁的鋼筋籠相連。
步驟七:抗拔試驗樁靜載試驗前斷開內外套筒之間的連接板。
步驟八:在正式加載之前,先對內套管進行預加荷載100~200KN,使套管在預加載后就能順利與周圍土體脫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