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衛浴行業,具體涉及一種地漏芯及應用該地漏芯的地漏。
背景技術:
現有很多地漏的出水方式,包括T型密封地漏、翻板地漏等實際安裝后,其封水板都很容易受到下水管內壁的影響,導致流量的降低或者地漏開合的失效,且地漏芯的過水面積不能最大化;此外,市場上的地漏有很多用到彈簧,但彈簧由于在使用過程受水的影響,容易腐蝕,導致壽命不長,容易失效。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地漏芯及地漏,該地漏芯采用螺旋式的封水件,地漏在安裝后不會受到下水管內壁的影響,保證了實際使用效果,且出水面積可最大化,此外,在使用過程中彈性件不會收到水汽的影響,也不會纏繞頭發等雜物,可延長使用壽命。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螺旋式地漏芯,該地漏芯包括過水芯、封水件、彈性件和支撐板;
所述過水芯的底部設有出水口;
所述封水件具有用于對應封堵所述出水口的擋水部;
所述彈性件裝設且其兩端分別作用于封水件和支撐板之間;
其中,所述過水芯底部還設有一供所述封水件上下旋轉位移的驅動位移機構;水流進入過水芯并作用于擋水部,在驅動位移機構的作用下帶動封水件旋轉位移并開啟出水口,當水流減小,封水件在彈性件的作用下復位并關閉出水口。
進一步地,所述驅動位移機構包括一導向定位柱,所述導向定位柱上開設有螺旋狀設置的導向槽;所述封水件內一體成型或裝接有與導向槽相匹配的定位凸起;其中,所述定位凸起置于所述導向槽內并形成滑動,以使封水件螺旋式地上下位移。
進一步地,還包括若干個限位件,該限位件沿過水芯底部延伸而成,且其與所述支撐板的兩端通過卡緊結構相接。
進一步地,所述卡緊結構包括設于限位件端部的卡扣和設于支撐板端部上且與所述卡扣形成扣接配合的卡槽。
進一步地,還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成型于封水件下端,所述第二套筒設于支撐板上且與第一套筒相對設置;其中,該第一套筒可轉動且密封套接在第二套筒的外周,所述彈性件兩端分別抵于所述第一、第二套筒之間。
進一步地,還包括一調節件,該調節件螺紋裝接在第二套筒內,且該調節件上端面供所述彈性件頂抵,以趨緊或松開所述彈性件。
一種裝設有螺旋式地漏芯的地漏,包括地漏本體、蓋體和固定座,所述地漏還包括如上所述的螺旋式地漏芯,該螺旋式地漏芯裝接于固定座內。
如上所述的一種裝設有螺旋式地漏芯的地漏,還包括一過濾網,所述過濾網設于蓋體與過水芯之間,且該過濾網呈梳齒狀設置,其底部還設有凹槽。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技術方案相對于現有技術,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的封水件采用螺旋式地上下位移,從而實現出水口的密封和開啟,保證了封水件上下旋轉運動時不會干涉其它零件,此外,相比于垂直上下的啟閉式地漏芯,本實用新型所述地漏芯的擋水部與出水口完全錯開,能最大地流出過水面積,且可避免雜物掛于擋水部上。
(2)本實用新型在過水芯的底部外周設有限位件,可避免封水件在旋轉移動時與下水管內壁的直接刮擦,從而保證了實際的使用效果。
(3)所述第一套筒可轉動且密封套接在第二套筒的外周并保證彈性件處于密封的狀態,使用過程中彈性件不會收到水汽的影響,也不會纏繞頭發等雜物,延長使用壽命。
(4)所述限位件和支撐板通過卡緊結構連接,安裝時直接卡入即可,結構簡單且便于安裝。
(5)本實用新型所述調節件可根據實際使用需求來調節彈性件的彈力,保證過水芯在不同的積水情況下,封水件的擋水部能夠開啟出水口。
(6)該地漏的過濾網帶有凹槽及梳齒設計,水流下水帶來的雜質和頭發均可在過濾網處被攔截,可直接拿出清理掉,保證地漏的正常工作及延長使用壽命。
(7)該地漏的整體結構和組裝都非常簡單,易于制造。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
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地漏芯的立體分解結構示意圖之一;
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地漏芯的立體分解結構示意圖之二;
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地漏芯的分解結構剖面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地漏芯的封水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地漏芯的下水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地漏芯安裝完畢的立體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所述地漏安裝完畢的剖面示意圖。
附圖標記:過水芯-1,封水件-2,彈性件-3,支撐板-4,限位件-5,調節件-6,地漏本體-7,蓋體-8,固定座-9,過濾網-10,出水口-11,導向定位柱-12,導向槽-121,擋水部-21,定位凸起-22,第一套筒-23,第二套筒-42,卡槽-41,卡扣-51,凹槽-101。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螺旋式地漏芯,其包括過水芯1、封水件2、彈性件3和支撐板4,其中;
所述過水芯1的底部設有出水口11,本實施例中所述出水口11呈花瓣式設置;
所述封水件2具有用于對應封堵所述出水口11的擋水部21,該擋水部21與出水口11相互配合密封;
所述彈性件3裝設且其兩端分別作用于封水件2和支撐板4之間;
其中,所述過水芯1底部還設有一供所述封水件2上下旋轉位移的驅動位移機構;水流進入過水芯1并作用于擋水部21,當過水芯1的積水重量大于彈性件3的彈力時,在驅動位移機構的作用下帶動封水件2旋轉位移并開啟出水口11,當水流減小,封水件2在彈性件3的作用下復位并關閉出水口11,本實施例中采用彈簧作為彈性件3,利用彈簧的彈力將擋水部21回復到密封位置,從而關閉出水口11。
所述驅動位移機構包括一導向定位柱12,所述導向定位柱12上開設有螺旋狀設置的導向槽121;所述封水件2內一體成型或裝接有與導向槽121相匹配的定位凸起22;其中,所述定位凸起22置于所述導向槽121內并形成滑動,以使封水件2螺旋式地上下位移,從而實現出水口11的密封和開啟;當然的,所述導向槽121的長度和螺旋角度由最終實現擋水部21密封和開啟出水口11的目的而決定的,該封水件2采用此螺旋式位移,保證了擋水部21上下旋轉運動時不會干涉其它零件,此外,相比于垂直上下的啟閉式地漏芯,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地漏芯能最大地流出過水面積。
具體地,如圖1至圖3所示,還包括若干個限位件5,該限位件5沿過水芯1底部延伸而成,且其與所述支撐板4的兩端通過卡緊結構相接;該限位件5可避免擋水部21在旋轉移動時與下水管內壁的直接刮擦,從而保證了實際的使用效果。
具體地,所述卡緊結構包括設于限位件5端部的卡扣51和設于支撐板4端部上且與所述卡扣51形成扣接配合的卡槽41,該卡緊結構安裝時直接卡入即可,結構簡單且便于安裝。
具體地,如圖4至圖5所示,本實施例還包括第一套筒23和第二套筒42;所述第一套筒23成型于封水件2下端,所述第二套筒42設于支撐板4上且與第一套筒23相對設置;其中,該第一套筒23可轉動且密封套接在第二套筒42的外周,所述彈性件3兩端分別抵于所述第一、第二套筒23、42之間;該第一、第二套筒23、42可保證彈性件3處于密封的狀態,使用過程中彈性件3不會收到水汽的影響,也不會纏繞頭發等雜物,延長使用壽命。
更具體地,本實施例還包括一調節件6,該調節件6螺紋裝接在第二套筒42內,且該調節件6上端面供所述彈性件3頂抵,以趨緊或松開所述彈性件3;該調節件6可根據實際使用需求來調節彈性件3的彈力,保證過水芯1在不同的積水情況下,封水件2的擋水部21能夠開啟出水口11。
如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裝設有螺旋式地漏芯的地漏,包括地漏本體7、蓋體8、固定座9、過濾網10,還包括如上所述的螺旋式地漏芯,該螺旋式地漏芯裝接于固定座9內;所述過濾網10設于蓋體8與過水芯1之間,且該過濾網10呈梳齒狀設置,其底部還設有凹槽101;所述過濾網10因設有凹槽101和梳齒結構,水流下水帶來的雜質和頭發均可在過濾網10處被攔截,可直接拿出清理掉,保證地漏的正常工作并延長地漏的使用壽命。
本實施例所述地漏芯的安裝步驟依次如下:
(1)將封水件2向上裝入過水芯1的導向定位柱12上,并讓封水件2上的定位凸起22與導向定位的導向槽121相配合;
(2)將彈性件3裝入封水件2的第一套筒23內,將調節件6螺紋裝接在支撐板4的第二套筒42內;
(3)將第一套筒23密封套接在第二套筒42的外周,此時彈性件3的一端抵于第一套筒23的底端,另一端頂抵調節件6的端面;
(4)將限位件5的卡扣51裝入支撐板4的卡槽41里,卡扣51推入卡緊即安裝完畢,如圖6所示。
本實施例所述地漏的安裝步驟依次如下:
(1)先將地漏本體7與地面水泥粘合牢固;
(2)將地漏芯裝入固定座9內,然后將該固定座9置于地漏本體7內并與地漏螺接固定;
(3)將過濾網10裝于地漏芯上,最后將蓋體8安裝在地漏本體7上面,地漏即安裝完畢。
本實用新型所述地漏芯和地漏的工作原理如下:如圖4-圖5所示,為地漏芯的封水和下水示意圖;具體地,該地漏使用時,水從蓋體8處進入地漏芯,當地漏芯的過水芯1內積水重量大于彈性件3的彈力時,封水件2螺旋式旋轉與過水芯1脫離,此時,封水件2的擋水部21打開出水口11,水流入下水管道排走,如圖5所示,此時地漏芯為下水狀態;當水流逐漸減小時,封水件2在彈性件3的彈力的作用下回復至密封位置,如圖4所示,此時地漏芯為封水狀態,可防止臭氣及蟲類從下水管跑到家里;此外,用戶可根據實際使用需求來調節彈性件3的彈力,保證過水芯1在不同的積水情況下,封水件2的擋水部21能夠開啟出水口11,所述過濾網10因設有凹槽101和梳齒結構,水流下水帶來的雜質和頭發均可在過濾網10處被攔截,可直接拿出清理掉。
上述說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如前所述,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應看作是對其他實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種其他組合、修改和環境,并能夠在本文所述實用新型構想范圍內,通過上述教導或相關領域的技術或知識進行改動。而本領域人員所進行的改動和變化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則都應在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