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地下室墻體防潮通風結構。
背景技術:
建筑物中的地下室的墻體通常都是設置在地面以下,地下室的墻體與地面下潮濕的土壤相接觸,土壤中的水分容易滲透進入墻體,導致墻體結構中水分增多,影響墻體結構的穩定性和安全性,而且地下室空間比較密閉,與外界的對流通風性較差,使地下室中的濕氣長期淤積不散,地下室中濕度偏高,使地下室的墻面容易受潮發霉,影響墻面清潔和美觀。
現有技術一般是在地下室的頂面設置通向地面的通風口,這種通風口比較難形成對流通風通道,地下室中的通風排濕性能有待于進一步改善。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能夠有效通風除濕,避免地下室墻體受潮發霉的地下室墻體防潮通風結構。
本實用新型為達到上述技術目的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地下室墻體防潮通風結構,包括設于地下室墻體外側的防潮隔離墻,所述防潮隔離墻的底面及外側面設有防水滲水的防水隔離層,所述防潮隔離墻與地下室墻體之間設有除濕夾層空間,所述地下室墻體中設有與除濕夾層空間相連的除濕引導管,所述除濕引導管中設有與地下室墻體相接觸的毛細孔,所述除濕夾層空間中設有便于更換的吸濕干燥裝置和與地面聚熱裝置相連的傳熱導管,所述除濕夾層空間連接有通風管道,所述通風管道中設有無動力通風循環裝置;防潮隔離墻能夠防止土壤中的水分滲透進入地下室墻體中,除濕引導管還能夠將地下室墻體中的水汽引導到除濕夾層空間中,除濕夾層空間中設置吸濕干燥裝置、傳熱導管和無動力通風循環裝置,能夠將除濕夾層空間中的水汽及時排除。
所述吸濕干燥裝置中設有活性炭吸潮盒和石灰干燥袋。
所述地下室墻體的內部表面設有絕緣防潮防護層。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結構后,通過在地下室墻體外側設置一個防潮隔離墻,防潮隔離墻與地下室墻體之間設置除濕夾層空間,地下室墻體中設置與除濕夾層空間相連的除濕引導管,除濕夾層空間中設置吸濕干燥裝置、傳熱導管和無動力通風循環裝置,能夠將除濕夾層空間中的水汽及時排除,確保地下室中的濕氣不會淤積不散,避免地下室墻體受潮發霉,保持地下室通風干爽。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地下室墻體防潮通風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地下室墻體防潮通風結構包括設于地下室墻體1外側的防潮隔離墻2,所述防潮隔離墻1的底面及外側面設有防水滲水的防水隔離層21,所述防潮隔離墻2與地下室墻體1之間設有除濕夾層空間3,所述地下室墻體1中設有與除濕夾層空間3相連的除濕引導管4,所述除濕引導管4中設有與地下室墻體1相接觸的毛細孔41,所述除濕夾層空間3中設有便于更換的吸濕干燥裝置5和與地面聚熱裝置相連的傳熱導管6,所述除濕夾層空間3連接有通風管道7,所述通風管道7中設有無動力通風循環裝置8。
所述吸濕干燥裝置5中設有活性炭吸潮盒51和石灰干燥袋52。
所述地下室墻體1的內部表面設有絕緣防潮防護層11。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