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雨水資源回收再利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適用于醫療場所的雨水儲存利用系統。
背景技術: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建設的高速發展,城市綠地面積逐漸減小,原本具有涵養水源功能的綠地、濕地、溝渠等區域大部分演化為硬化地面,致使城市在面臨強降雨時僅能依靠市政管網排水,造成內澇災害頻發、徑流污染嚴重;而暴雨過后卻又陷入干燥缺水的窘境,熱島效應顯著。
因此,為了應對突出的城市雨洪問題,努力實現生態城市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目標,國家對城市雨洪管理提出了高標準和新要求,業內也涌現出許多新理念和新技術海綿城市概念,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目前,如學校、醫院、機場、體育場等城市大型露天公共場所的排水系統主要存在以下缺點:當下雨時,由于地面積水濕滑影響露天場所的正常使用;或遇到暴雨時,會造成公共場所地表徑流量大幅提高,市政管網泄洪能力遠遠不足,容易引發公共場所的局部大量積水,而且雨水浸泡攜帶地面上的大量生活垃圾與污染物,會堵塞市政管路,或通過市政管網排放到自然水體中,會加重河流水系負荷,甚至引發生態環境破壞;造成雨水資源大量流失,不能充分循環利用。
因此,針對目前醫療等公共場所所存在的問題,如何提供一種快速將滲透到地表淺表層下的雨水收集起來并輸送到指定的集水點進而統一的過濾及水質處理的排水系統,成為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種適用于醫療場所的雨水儲存利用系統。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適用于醫療場所的雨水儲存利用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集水斗1、雨水沉淀井2、過濾棄流裝置3、蓄水裝置5、雨水處理裝置6和雨水利用系統8;其中,所述蓄水裝置5經防滲膜包覆后埋設于路面滲透層4下,所述蓄水裝置5由砂石層51和若干位于所述砂石層51底部且相互連通的拱形雨水調蓄模塊52組成;所述過濾棄流裝置3與所述砂石層51連接,并將過濾后的雨水通過所述拱形雨水調蓄模塊52上的滲透孔儲存于所述拱形雨水調蓄模塊52內,所述拱形雨水調蓄模塊52通過模塊連接器53與所述雨水處理裝置6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路面滲透層4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鋪設的面層41、下面層42和土工布43。
進一步地,所述面層41的厚度為50-70mm,所述下面層42的厚度為60-80mm。
進一步地,所述拱形雨水調蓄模塊52之間通過所述模塊連接器53相互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蓄水裝置5底部設置有地基層。
進一步地,所述蓄水裝置5上設置有與所述拱形雨水調蓄模塊52連通的檢查井,所述檢查井頂口高于路面滲透層4并配裝有井蓋。
進一步地,所述防滲膜包覆于所述蓄水裝置5的底部及側面位置。
進一步地,所述拱形雨水調蓄模塊52底部設有方形雨水儲存模塊。
進一步地,所述雨水處理裝置6采用神通地埋式一體化雨水處理/回收裝置。
進一步地,所述雨水處理裝置6與所述雨水利用系統8之間設置有紫外線消毒裝器7或二次過濾裝置。
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上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技術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雨水儲存利用系統集雨水收集、凈化、儲存、調度、用水功能于一身,可快速地將滲透到地表淺表層下的雨水收集起來并輸送到指定的集水點進而統一的過濾及水質處理,可有效防止地面積水,保證地面的正常使用;以及為醫療場所提供水質純度較高的日常用水,同時本實用新型系統蓄存的雨水可以用于地面場所沖刷及消防用水等供水水源,實現了雨水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可有效確保場地不積水,提高醫療場所的排水安全,避免因災害天氣造成的內澇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適用于醫療場所的雨水儲存利用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雨水收集斗,2-雨水沉淀井,3-過濾棄流裝置,4-路面滲透層,41-面層,42-下面層,43-土工布,5-蓄水裝置,51-砂石層,52-拱形雨水調蓄模塊,53-模塊連接器,6-雨水處理裝置,7-紫外線消毒器,8-雨水利用系統。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適用于醫療場所的雨水儲存利用系統,包括依次連接的集水斗1、雨水沉淀井2、過濾棄流裝置3、蓄水裝置5、雨水處理裝置6和雨水利用系統8;其中,蓄水裝置5經防滲膜包覆后埋設于路面滲透層4下,蓄水裝置5由砂石層51和若干位于砂石層51底部且相互連通的拱形雨水調蓄模塊52組成;過濾棄流裝置3與砂石層51連接,并將過濾后的雨水通過拱形雨水調蓄模塊52上的滲透孔儲存于拱形雨水調蓄模塊52內,拱形雨水調蓄模塊52通過模塊連接器53與雨水處理裝置6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路面滲透層4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鋪設的面層41、下面層42和土工布43;優選地,面層1、下面層2均采用孔隙率為30%的全透型和排水型瀝青混凝土鋪就而成。且面層41的厚度為50-70mm,下面層42的厚度為60-80mm;優選地,面層41的厚度為60mm,下面層42的厚度為70mm。
該系統的拱形雨水調蓄模塊52之間通過模塊連接器53相互連通。蓄水裝置5底部設置有地基層,地基層厚度為200mm,地基層為黃沙和水泥墊層。蓄水裝置5上設置有與拱形雨水調蓄模塊52連通的檢查井,檢查井頂口高于路面滲透層4并配裝有井蓋。拱形雨水調蓄模塊52底部設有方形雨水儲存模塊,其中,雨水儲存模塊7由若干個相互連通的儲存單元并排組成,儲存單元材質采用高抗沖改性聚丙烯原料;儲存單元的體積為1000-1200mm×900mm×600mm,儲存單元的體積的有效儲水量為0.2-0.5m3;為提高雨水儲存量,雨水儲存模塊為兩層設置,以防止降雨量較大時造成的路面積水、內澇的問題。
進一步地,雨水處理裝置6采用神通地埋式一體化雨水處理/回收裝置,該地埋式一體機式針對雨水后期處理而開發的雨水深度凈化設備,該設備集完整精密過濾、排污、消毒系統為一體,過濾精度高,占地面積小,施工方便。整套設備包含:精密過濾系統、泄壓系統、消毒系統、補水系統、水表閥門組單元、爬梯等;其雨水處理量為10-30m3/h。
同時為進一步地提高水質,以滿足飲用水或醫療用水標準要求,在雨水處理裝置6與雨水利用系統8之間設置有紫外線消毒裝器7,對經雨水處理裝置6凈化處理后的純凈水進行紫外線消毒。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詳細描述,但其只作為范例,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任何對該實用進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實用新型的范疇之中。因此,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下所作的均等變換和修改,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