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城市水資源回收再利用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統。
背景技術:
水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資源之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不斷增長,水資源短缺已成各國發展中面臨的一大難題,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近年來,我國由于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水資源短缺問題已成為制約發展的重要因素。而雨水作為最直接、最經濟的水資源,是解決城市水資源緊缺,緩解城市水危機和改善城市水環境的有效措施。當前城市缺少對雨水的有效利用,大量的雨水通過排水管道直接進入城市排污管網系統,不僅加大了城市管網以及污水處理的壓力,而且使寶貴的雨水資源大量流失,造成了水資源的極大浪費,除此之外,每年雨季有大量的雨水導致城市發生內澇,由于城市中的道路地勢較低,雨水大部分會匯集到道路上,再由道路上的排水設施排走,因此采取措施將城市雨水資源化,首先將道路上的雨水進行收集再利用,達到循環利用水能源的目的,不僅可以緩解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緩解城市內澇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對城市雨水進行有效利用的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統。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包括路緣石,路緣石上開設有連通其外側面到內側面且向下傾斜的通水孔,通水孔的外側開口高于路面,通水孔的內側開口通過向下傾斜的管道與集水井相連通;集水井的頂部設有井蓋,集水井中插設有可升降的汲水管,并且汲水管的底部固設有浮塊,汲水管的頂部從設在井蓋上的插孔穿出至井外。
進一步的,所述通水孔的左側開口中設有濾網,并且濾網的外側還設有封蓋。
進一步的,每個路緣石上開設一個或多個通水孔;多個依次相連的路緣石上的通水孔分別通過相應的管道連通至同一個集水井。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實用新型利用固定在道路兩旁的路緣石,通過在路緣石上開設高于路面的通水孔作為道路上雨水收集的入口,當雨量較大,現有的排水設施難以快速的將雨水排走時,雨水就可以通過通水孔排入集水井中,因此減輕了城市排水設施的負擔,集水井中的雨水可以留待天氣晴好時抽取出來,作為城市道路兩側的綠化帶的灌溉使用,實現了城市雨水的資源化再利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路緣石,2、通水孔,3、管道,4、集水井,5、汲水管,6、浮塊,7、濾網,8、封蓋,9、井蓋。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城市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包括路緣石1,圖中,路緣石1的左側為道路,路緣石1的右側為人行通道,道路的路面低于人行通道,路緣石1靠近道路的側面為外側面,路緣石1靠近人行通道的側面為內側面。路緣石1上開設有連通其外側面到內側面且向下傾斜的通水孔2,通水孔2的外側開口高于道路的路面,通水孔2的內側開口通過向下傾斜的管道3與集水井4相連通;當道路上的雨量較小時,雨水直接由道路上的排水設施排走,只有當道路上的雨量較大時,雨水才能經通水孔2和管道3流入集水井4中,既能減輕排水設施的負擔,又能收集再利用大量的雨水。每個路緣石1上開設一個或多個通水孔;多個依次相連的路緣石1上的通水孔分別通過相應的管道連通至同一個集水井,集水井可利用預制的水泥井道,根據道路的長度以及集水井的體積,集水井可設置一個或多個。集水井4的頂部設有井蓋9,集水井4中插設有可升降的汲水管5,并且汲水管5的底部固設有浮塊6,汲水管5的頂部從設在井蓋9上的插孔穿出至井外。定期掀開井蓋9,可對集水井4中沉積的泥沙進行清理,汲水管5采用質量較輕的塑料管,其底部設置可浮在水面上的浮塊6,例如常見的木塊、塑料板或泡沫板等,使得汲水管5浮在水面上,并可隨水面升降而上下浮動,這樣在井外,通過汲水管5伸出井外的長度可判斷集水井4中水面的高低,也即井中水量的多少,同時浮塊6及汲水管5的自重,也可以保證汲水管5的底端始終插在水中,當需要對綠化帶進行灌溉或對道路進行噴水降塵時,可在汲水管5的外管口外接水泵,將集水井4中的雨水抽取出來再利用。
通水孔2的左側開口中設有濾網7,并且濾網7的外側還設有封蓋8。濾網7可在道路雨水進入集水井4時,對雨水進行初步的過濾,過濾掉體積較大的顆粒雜質和樹枝等,封蓋8可在不下雨時堵住通水孔2,以防止雜物和昆蟲等進入集水井4。
本實用新型利用固定在道路兩旁的路緣石,通過在路緣石上開設高于路面的通水孔作為道路上雨水收集的入口,當雨量較大,現有的排水設施難以快速的將雨水排走時,雨水就可以通過通水孔排入集水井中,因此減輕了城市排水設施的負擔,集水井中的雨水可以留待天氣晴好時抽取出來,作為城市道路兩側的綠化帶的灌溉使用,實現了城市雨水的資源化再利用。
上述描述僅作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技術方案提出,不作為對其技術方案本身的單一限制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