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河道治理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柱列式層疊排列生態護岸。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護岸,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柱列式層疊排列生態護岸。
背景技術:
護岸是城市濱水區水域生態系統與陸地生態系統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一個重要過渡帶,能為各種水生生物提供生存和繁衍的空間,同時對提高生物多樣性、治理水土流失、穩定河岸、調節微氣候和美化環境、開展旅游活動均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本實用新型之前,現有的河道護岸技術有自然式護坡、硬質護坡和生態型護坡:
自然式護坡利用根系發達的植物,將其種植在河道的坡道上,使之防護河道岸坡,滿足生態環境需要,保持自然景觀效果。但這種自然式護坡方式存在著穩定性差的缺陷,易被雨水沖刷形成深溝造成水土流失,長期浸泡在水下或河道流速過大均會影響其穩定性,且對以面源形式進入河道的污染物質地截留凈化作用有限。
硬質護坡采用漿砌或干砌塊石、現澆混凝土、預制混凝土塊體等對河道岸坡進行防護。這些結構對于保持岸坡穩定性、防止水土流失及保障防洪安全具有較佳效果,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對岸坡的生態、環境和景觀產生了不良影響:其硬質材料和封閉結構破壞了河道水陸交錯帶,使得濱岸生物棲息地喪失,動植物難以在此生存繁衍,嚴重破壞了生物多樣性,造成河道水體的自凈能力嚴 重下降,對以面源形式進入河道的污染物質難以清除,且其光滑而單調的表觀嚴重影響了河道的景觀效果。
生態型護坡是目前使用較為普遍的護岸技術,常見的如采用混凝土種植框架、土工材料復合種植基、鐵絲網與碎石復合種植基、土工材料固土種植基、植被型生態混凝土、水泥生態種植基以及土壤固化劑等對河道岸坡進行護坡,對穩定岸坡結構有較好效果且使岸坡景觀得到了一定改善。
但是生態護岸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生態護岸砌塊結構一般較為復雜,堅固程度不及傳統硬質護岸;為滿足植物生長所提供的植物生長槽空間有限,而且上層砌塊對下層砌塊植物的生長存在著遮擋現象;為動物、微生物提供的生態廊道連通性不佳,影響了生態廊道對于生態多樣性的保護功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設計一種新型的柱列式層疊排列生態護岸,解決上述問題。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柱列式層疊排列生態護岸,包括多個生態護岸砌塊和相對應的多個固定樁,所述生態護岸砌塊上設有植物生長槽;所述生態護岸砌塊的外部連接有固定槽,所述生態護岸砌塊通過所述固定槽固定在所述固定樁上;所述固定樁排成數排固定在河岸上,多排所述固定樁沿河岸高度以高低層疊排列的組合形式將所述生態護岸砌塊固定于所述河岸之上;相鄰兩排所述固定樁之間錯位排列設置。
優選的,所述生態護岸砌塊與所述河岸之間鋪設有卵石層。
優選的,所述卵石層由3-5cm的類球體卵石構成。
優選的,在第一排所述生態護岸砌塊下部設有固定基座,所述固定基座與固定樁一起將所述生態護岸砌塊在水平方向上固定。
優選的,第二排的所述生態護岸砌塊的前端搭在第一排的所述生態護岸砌塊的后端,依次類推。
優選的,所述生態護岸砌塊呈直立式長方體結構,所述生態護岸砌塊上設置有空心的所述植物生長槽。
優選的,所述植物生長槽設置在所述生態護岸砌塊的中上部。
一種構建柱列式層疊排列生態護岸的方法,包括步驟如下:
第一,在施工河道岸線上打入多排長方形固定樁,每一排的固定樁等距離排列,相隔距離小于兩個生態護岸砌塊的長度;
第二,施工時從近水一側向岸邊側逐排施工,近水一排的固定樁上設置固定基座,固定基座的水平位置高于常水位;近水一排施工時,所述生態護岸砌塊上的固定槽穿過所述固定樁,所述固定基座托起并固定所述生態護岸砌塊;
第三,近水第一排所述生態護岸砌塊安裝完畢后,開始對第二排所述生態護岸砌塊進行安裝,同樣將所述生態護岸砌塊的固定槽穿過所述固定樁,第二排的所述生態護岸砌塊的前端搭在第一排的所述生態護岸砌塊的后端;
第四,在第二排所述生態護岸砌塊安裝完成后,向第二排所述生態護岸砌塊下填充卵石,形成卵石層;
第五,以此類推,此后每一排的所述生態護岸砌塊都是通過固定槽以及前一排的所述生態護岸砌塊共同呈三角形支撐,再由所述卵石層在所述生態護岸砌塊下方支撐固定。
優選的,施工期應選擇在河道流量較低的期間或者人為控制河道水位到施工線以下。
優選的,第一中,所述固定樁為松木木樁或者其他堅固材料的樁體,每一排的所述固定樁相隔距離約為40-50cm;
第四中,在第二排所述生態護岸砌塊安裝完成后,向第二排所述生態護岸砌塊下填充3-5cm粒徑的球體卵石形成所述卵石層。
本實用新型針對背景技術中所述的各種類型護岸存在的不足進行了研究并加以改進,公開了一種能夠使生態護岸穩定美觀、植物生長茂盛、為動物微生物提供避難產卵場所、消減河岸面源污染的的柱列式層疊排列生態護岸及構建方法。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總結如下:
1.本實用新型的生態護岸砌塊不同于常規堆疊式的護岸構建方法,而是通過固定樁和上下層直接的排列層疊,輔助以卵石層的支撐作用,實現整體結構的堅固、穩定,不僅結構穩定,施工便捷快速,而且減少了建筑耗材;
2.本實用新型上下層的生態護岸砌塊錯位排列,植物種植槽完全暴露,避免了傳統生態護岸中常見的上層砌塊遮擋下層砌塊植物種植槽的現象,植物光照充分且單體砌塊的植物生長槽空間大;
3.本實用新型在生態護岸砌塊下方、相鄰兩塊生態護岸砌塊之間以及卵石層的空隙中,都為動植物、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生活空間,微生物群落形成后,岸邊的徑流流經卵石層將能夠得到充分的過濾和凈化,使該生態護岸兼具面源污染控制的作用;
4.本實用新型卵石層選用3-5cm粒徑的類球體卵石,提高了河岸徑流的導流通過能力,最大程度的保證了生態護岸系統消減徑流污染的長效性與穩定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側面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立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生態護岸砌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生態護岸砌塊和固定樁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生態護岸砌塊1、固定樁2、固定槽3、河岸4、卵石層5、固定基座6、植物生長槽7、堤岸8、河湖水體9、固定擋板10、植物11。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至圖4所示的一種柱列式層疊排列生態護岸,包括多個生態護岸砌塊1和相對應的多個固定樁2,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上設有植物生長槽7;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的外部連接有固定槽3,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通過所述固定槽3固定在所述固定樁2上;所述固定樁2排成數排固定在河岸4上,多排所述固定樁2沿河岸4高度以高低層疊排列的組合形式將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固定于所述河岸4之上;相鄰兩排所述固定樁2之間錯位排列設置。
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與所述河岸4之間鋪設有卵石層5。
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卵石層5由3-5cm的類球體卵石構成。
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在第一排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下部設有固定基座6,所述固定基座6與固定樁2一起將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在水平方向上固定。
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第二排的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的前端搭在第一排的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的后端,依次類推。
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呈直立式長方體結構,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上設置有空心的所述植物生長槽7。
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植物生長槽7設置在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的中上部。
一種構建柱列式層疊排列生態護岸的方法,包括步驟如下:
第一,在施工河道岸線上打入多排長方形固定樁2,每一排的固定樁2等距離排列,相隔距離小于兩個生態護岸砌塊1的長度;
第二,施工時從近水一側向岸邊側逐排施工,近水一排的固定樁2上設置固定基座6,固定基座6的水平位置高于常水位;近水一排施工時,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上的固定槽3穿過所述固定樁2,所述固定基座6托起并固定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
第三,近水第一排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安裝完畢后,開始對第二排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進行安裝,同樣將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的固定槽3穿過所述固定樁2,第二排的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的前端搭在第一排的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的后端;
第四,在第二排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安裝完成后,向第二排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下填充卵石,形成卵石層5;
第五,以此類推,此后每一排的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都是通過固定槽3以及前一排的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共同呈三角形支撐,再由所述卵石層5在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下方支撐固定。
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施工期應選擇在河道流量較低的期間或者人為控制河道水位到施工線以下。
在更加優選的實施例中,第一中,所述固定樁2為松木木樁或者其他堅固材料的樁體,每一排的所述固定樁2相隔距離約為40-50cm;
第四中,在第二排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安裝完成后,向第二排所述生態護岸砌塊1下填充3-5cm粒徑的球體卵石形成所述卵石層5。
在某個具體的實施例中,生態護岸砌塊1如圖3、圖4所示,呈直立式長方體結構,砌塊(即生態護岸砌塊1)內部設置有空心的植物生長槽7,填充種植土后提供植物生長空間;砌塊外部連接有固定槽3,固定槽3穿過固定樁2后實現對生態護岸砌塊1水平平面上的固定;
通過將每個固定樁2按照一定距離固定在河岸4上(如圖1、圖2),實現了生態護岸砌塊1的空間布局:通過上下左右相鄰兩個固定樁2之間的位置關系,以層疊排列的組合形式將生態護岸砌塊1固定于河岸4之上,并且在砌塊層與河岸4之間,鋪設了卵石層5,起到進一步穩定生態護岸結構,進一步凈化徑流雨水的作用;
在第一排生態護岸砌塊1下部設有固定基座6,與固定樁2一起將生態護岸砌塊1在水平方向上固定;第二排的生態護岸砌塊1前端將搭在第一排的生態護岸后端,即從第二排開始每一個砌塊都由前一排砌塊以及固定樁2、卵石層5共同支撐;
所述卵石層5選用的是3-5cm的類球體卵石,既能夠起到對生態護岸砌塊1 的支撐作用,同時球體的卵石結構空隙率大,有利于徑流導流,避免了卵石層5堵塞,另外球體的形狀也有利于動物或者微生物群落的生長,可長效發揮徑流污染消減的作用。
1.施工期應選擇在河道流量較低的期間;
2.在施工河道岸線上打入多排長方形固定樁2(可采用松木木樁,也可以用其他新型堅固的材料代替木樁打樁),每一排的固定樁2等距離排列,相隔距離約為45cm(距離小于兩個生態護岸砌塊1的長度,每個生態護岸砌塊1長度為30cm);
3.施工時從近水一側向岸邊側由外而內逐排施工,近水一排的固定樁2上設置有固定基座6,固定基座6的水平位置略高于常水位;近水一排施工時,生態護岸砌塊1上的固定槽3穿過固定樁2,固定基座6托起生態護岸砌塊1,起到固定作用;
4.近水第一排生態護岸砌塊1安裝完畢后,開始對第二排生態砌塊進行安裝,同樣將生態護岸砌塊1的固定槽3穿過固定樁2,第二排的生態護岸砌塊1前端將搭在第一排的生態護岸后端,從而在結構上起到了固定的作用;
5.在第二排生態護岸砌塊1安裝完成后,向第二排生態護岸砌塊1下填充3-5cm粒徑的球體卵石,既能夠起到對生態護岸砌塊1的支撐作用,同時球體的卵石結構空隙率大,有利于動物或者微生物群落的生長。
6.以此類推,此后每一排的生態護岸砌塊1單體都是通過固定槽3以及前一排下方的生態護岸砌塊1共同呈三角形支撐,再由卵石層5在生態護岸砌塊1下方支撐固定,實現整體結構的堅固、穩定。
以上通過具體的和優選的實施例詳細的描述了本實用新型,但本領域技術 人員應該明白,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所述實施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