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復合地基的技術領域,特別是挖孔薄壁碎石填芯注漿樁復合地基。
背景技術:
目前工程中的挖孔樁因施工方便、施工較快、不需要大型機械設備,具有適應性強等優點,在公路和民用建筑等方面應用范圍較廣。通常挖孔樁為鋼筋混凝土或素混凝土實心樁,一方面因其直徑較大而導致樁成本較高,另一方面混凝土凝用量大且灌注及凝固需要消耗較長的時間,不利于縮短施工周期。因此,如何在縮短施工周期的同時降低施工成本,是本領域技術人員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挖孔灌注混凝土樁技術的缺點,提供一種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工效、施工噪音小、抗彎剛度和抗壓能力高、節省鋼材用量40%、節約混凝土60%的挖孔薄壁碎石填芯注漿樁復合地基。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挖孔薄壁碎石填芯注漿樁復合地基,它包括樁孔、注漿管、鋼筋混凝土薄壁筒、鋼筋混凝土封底和碎石褥墊層,樁孔豎向設置且樁孔設置于地基內,樁孔的底部設置有鋼筋混凝土封底,樁孔內且從上往下順次設置有多級鋼筋混凝土薄壁筒,樁孔內設置有垂向設置的注漿管,注漿管豎向設置,注漿管的管壁上且沿注漿管的長度方向設置有多個注漿孔,鋼筋混凝土薄壁筒內填筑有碎石,所述的碎石褥墊層設置于鋼筋混凝土薄壁筒的頂部。
所述的每相鄰節鋼筋混凝土薄壁筒相互連接。
所述的鋼筋混凝土封底與最底層鋼筋混凝土薄壁筒相互連接。
所述的注漿管不少于兩根;
所述的碎石填芯分層振搗密實。
所述的注漿孔均勻分布于注漿管上。
所述的碎石褥墊層厚度為15cm~30cm。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1)利用挖孔鋼筋混凝土護壁形成多級順次連接的鋼筋混凝土薄壁筒,保證了抗彎剛度和抗壓能力及對碎石填芯的約束能力。
2)利用挖孔鋼筋混凝土護壁構成空心填筑碎石并注漿,形成具有一定強度的混凝土樁體,增大了承壓面積。
3)利用挖孔形成大端面積樁底,并用鋼筋混凝土封底,充分發揮地基土的承壓能力。
4)充分利用挖孔護壁形成鋼筋混凝土薄壁筒,無需使用大型鉆機施工,減少傳統灌注樁工序及時間,工藝更加簡單,提高了效率。
5)利用挖孔鋼筋混凝土護壁形成的鋼筋混凝土薄壁筒樁,較全截面灌注樁節省鋼材用量40%,節約混凝土60%。
6)施工噪音小,環境保護可控性高。
附圖說明
圖1 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剖面圖
圖3 為本實用新型的施工流程圖;
圖中,1-樁孔,2-注漿管,3-鋼筋混凝土薄壁筒,4-鋼筋混凝土封底,5-碎石褥墊層,6-注漿孔,7-碎石。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描述,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如圖1所示,挖孔薄壁碎石填芯注漿樁復合地基, 它包括樁孔1、注漿管2、鋼筋混凝土薄壁筒3、鋼筋混凝土封底4和碎石褥墊層5,樁孔1豎向設置且樁孔1設置于地基內,樁孔1的底部設置有鋼筋混凝土封底4,樁孔1內且從上往下順次設置有多級鋼筋混凝土薄壁筒3,樁孔內設置有垂向設置的注漿管2,注漿管2豎向設置,注漿管2的管壁上且沿注漿管2的長度方向設置有多個注漿孔6,鋼筋混凝土薄壁筒3內填筑有碎石7,所述的碎石褥墊層5設置于鋼筋混凝土薄壁筒3的頂部。當向注漿管2內澆注水泥漿液后,使填芯碎石混合膠結形成混凝土,與鋼筋混凝土薄壁筒一起形成具有高承壓性能的大端面碎石填芯注漿樁,鋪設樁頂碎石褥墊層,完成碎石填芯注漿樁復合地基的施工。
所述的每相鄰節鋼筋混凝土薄壁筒3相互連接,保證了鋼筋混凝土薄壁筒整體的抗彎剛度和抗壓能力;所述的鋼筋混凝土封底4與鋼筋混凝土薄壁筒3相互連接;所述的注漿管2不少于兩根;所述的碎石7填芯分層振搗密實;所述的注漿孔6均勻分布于注漿管2上;所述的碎石褥墊層5厚度為15cm~30cm。
如圖2所示,挖孔薄壁碎石填芯注漿樁復合地基的施工步驟為:
S1、挖孔設備就位;
S2、按設計要求確定樁位,定位后利用挖孔設備施工樁孔1;
S3、在樁孔1內逐節形成鋼筋混凝土薄壁筒3;
S4、用鋼筋混凝土封閉護壁筒底4;
S5、在鋼筋混凝土薄壁筒3孔內預埋注漿管2并固定;
S6、注漿管2安裝完成后,向鋼筋混凝土薄壁筒3孔內填筑碎石并密實;
S7、步驟S6結束后,向注漿管2內注漿,漿液經注漿孔6進入鋼筋混凝土薄壁筒4內的填芯碎石7混合膠結并形成混凝土,凝固后,鋪設樁頂碎石褥墊層5,即實現了挖孔薄壁碎石填芯注漿樁復合地基的施工。
S8、后期養護和基礎施工。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應看作是對其他實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種其他組合、修改和環境,并能夠在本文所述構想范圍內,通過上述教導或相關領域的技術或知識進行改動。而本領域人員所進行的改動和變化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則都應在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