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道路排水蓄水結構領域,具體為一種海綿城市道路排水蓄水結構。
背景技術: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為了滿足現如今城市的需求,市場上出現了海綿城市道路排水蓄水結構,但是,目前海綿城市道路排水蓄水結構,只是單純實現雨水的收集,并未對雨水加以利用,且大多需要依靠人工對道路的綠化帶進行灌溉,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麻煩,難以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海綿城市道路排水蓄水結構,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海綿城市道路排水蓄水結構,包括地基、排水路面、植物種植帶和雨水再生利用帶,所述地基的頂部設置有的混凝土層上方連接有防水粘結層,所述防水粘結層的頂部設置有排水路面,所述排水路面的一側分布有植物種植帶,所述植物種植帶的下方位于混凝土層內自上而下分別設置有覆蓋層、植物土壤層、砂層、吸水材料層和埋置于吸水材料層內的穿孔管,所述吸水材料層的底部與地基頂部之間設置有隔水層。
所述植物種植帶的一側設置有雨水再生利用帶,所述雨水再生利用帶由滲透地、滲水井、蓄水池和溢流管組成,所述滲透地的下方從左至右分別設有位于混凝土層內的滲水井和蓄水池,所述滲水井的一側通過位于混凝土層內的溢流管與蓄水池相連通,所述蓄水池的一側設置有埋置于混凝土層內的導水管一端位于種植土壤層內。
優選的,所述覆蓋層為原土層或沙石,且覆蓋層采用攤鋪的方式設置在種植土壤層上。
優選的,所述吸水材料層為纖維素系或聚乙烯醇系統吸水材料層。
優選的,所述滲透地為草坪滲透地。
優選的,所述穿孔管與溢流管的管壁內均連接有濾網,且穿孔管與溢流管的外表面均密集分布有微孔。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滲透地、滲水井、蓄水池和溢流管,能夠回收利用自然條件下的雨水,將雨水迅速的通過滲透地進行收集并積聚在滲水井和蓄水池內,利用溢流管將滲水井中聚滿的雨水溢流到蓄水池內,再通過導水管將蓄水池內積滿的雨水分散到種植土壤層內自行對植物進行灌溉,蓄水池內的水能夠通過外置的引水設備將水運用到其它方面,實現了雨水的循環使用,且采用的混凝土層、防水粘結層與排水路面,能夠在雨天時及時排散路面上的積水,并利用吸水材料層和穿孔管將水進行排泄引導,從而實現了道路的排水蓄水,提高了該海綿城市道路排水蓄水結構使用的便捷性,有利于海綿城市的建設。
2、本實用新型通過隔水層的運用能夠使得吸水材料層與地基之間形成一個半閉合的集水空間,防止水分滲入地基內對地基產生侵蝕損壞,從而有利于對雨水實現集排,在砂層的使用下,既能夠提高植物種植帶整體結構的牢固性,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砂層對雨水實現濾化作用,利用吸水材料層,能夠將灌溉在種植土壤層內過剩的雨水進行吸收并積聚在穿孔管周邊,利用穿孔管將多余的雨水進行排泄,從而實現了雨水的集排。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
圖中:1 地基、2 混凝土層、3 防水粘結層、4 排水路面、5 植物種植帶、6 覆蓋層、7 種植土壤層、8 砂層、9 穿孔管、10 吸水材料層、11 隔水層、12 雨水再生利用帶、121 滲透地、122 滲水井、123 蓄水池、124 溢流管、13 導水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技術方案:
一種海綿城市道路排水蓄水結構,包括地基1、排水路面4、植物種植帶5和雨水再生利用帶12,地基1的頂部設置有的混凝土層2上方連接有防水粘結層3,防水粘結層3的頂部設置有排水路面4,采用的混凝土層2、防水粘結層3與排水路面4,能夠在雨天時及時排散路面上的積水,并利用吸水材料層10和穿孔管9將水進行排泄引導,從而實現了道路的排水蓄水,提高了該海綿城市道路排水蓄水結構使用的便捷性,有利于海綿城市的建設。
排水路面4的一側分布有植物種植帶5,植物種植帶5的下方位于混凝土層2內自上而下分別設置有覆蓋層6、植物土壤層7、砂層8、吸水材料層10和埋置于吸水材料層10內的穿孔管9,在砂層8的使用下,既能夠提高植物種植帶5整體結構的牢固性,又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砂層8對雨水實現濾化作用,吸水材料層10為纖維素系或聚乙烯醇系統吸水材料層,利用吸水材料層10,能夠將灌溉在種植土壤層7內過剩的雨水進行吸收并積聚在穿孔管9周邊,利用穿孔管9將多余的雨水進行排泄,從而實現了雨水的集排,吸水材料層10的底部與地基1頂部之間設置有隔水層11,通過隔水層11的運用能夠使得吸水材料層10與地基1之間形成一個半閉合的集水空間,防止水分滲入地基1內對地基1產生侵蝕損壞,從而有利于對雨水實現集排。
覆蓋層6為原土層或沙石,且覆蓋層6采用攤鋪的方式設置在種植土壤層7上,原土層或沙石能夠對種植在植物種植帶5上的植物進行裝飾加固以及對雨水實現過濾除雜的凈化處理。
植物種植帶5的一側設置有雨水再生利用帶12,雨水再生利用帶12由滲透地121、滲水井122、蓄水池123和溢流管124組成,滲透地121為草坪滲透地,滲透地121的下方從左至右分別設有位于混凝土層2內的滲水井122和蓄水池123,滲水井122的一側通過位于混凝土層2內的溢流管124與蓄水池123相連通,蓄水池123的一側設置有埋置于混凝土層2內的導水管13一端位于種植土壤層7內。
穿孔管9與溢流管124的管壁內均連接有濾網,濾網的使用能夠防止雨水中攜帶的沙石進入到穿孔管9與溢流管124內部,使得穿孔管9與溢流管124出現堵塞的情況,且穿孔管9與溢流管124的外表面均密集分布有微孔,微孔的使用能夠便于雨水在任何方向都能夠滲入到穿孔管9與溢流管124實現導排。
工作原理:使用時,雨水通過滲透地121滲入到滲水井122和蓄水池123內,并且在滲水井122內水滿情況下利用溢流管124將溢流出的水收集在蓄水池123內,當蓄水池123內的水到了導水管13處時,能夠將蓄水池123內的水導入在種植土壤層7內,對植物種植帶5內的植物自行進行灌溉,且當植物種植帶5處有多余的雨水,能夠下滲到種植土壤層7內,并通過導水管13將一定量的雨水導入到蓄水池123內,形成了一個相互的補給關系,而下滲的多余雨水能夠匯集在吸水材料層10內,通過穿孔管9將多余的雨水進行排泄,從而實現了雨水的集排即可。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滲透地121、滲水井122、蓄水池123和溢流管124,能夠回收利用自然條件下的雨水,將雨水迅速的通過滲透地121進行收集并積聚在滲水井122和蓄水池123內,利用溢流管124將滲水井122中聚滿的雨水溢流到蓄水池123內,再通過導水管13將蓄水池123內積滿的雨水分散到種植土壤層7內自行對植物進行灌溉,蓄水池123內的水能夠通過外置的引水設備將水運用到其它方面,實現了雨水的循環使用,且采用的混凝土層2、防水粘結層3與排水路面4,能夠在雨天時及時排散路面上的積水,并利用吸水材料層10和穿孔管9將水進行排泄引導,從而實現了道路的排水蓄水,提高了該海綿城市道路排水蓄水結構使用的便捷性,有利于海綿城市的建設,解決了海綿城市道路排水蓄水結構,只是單純實現雨水的收集,并未對雨水加以利用,且大多需要依靠人工對道路的綠化帶進行灌溉,給人們帶來了極大麻煩的問題。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