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城市地下道路工程領域與市政設施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地下交通防淹排水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城市交通建設如火如荼,隨著國家進一步推進綜合管廊、海綿城市戰略,我國大中城市必將掀起地下工程建設的新一輪高潮,由于地下空間的稀缺性,對集“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城市地下快速公路、城市地下建筑空間”的需求巨大。
日本和歐美地下空間的開發和建設處于領先地位,最先倡導并提出地下城市和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化和立體化開發理念,1990年提出東京宣言:大力開發地下空間,開始人類新的穴居時代,2010年國際隧道協會擴展到隧道與地下空間協會并宣告:21世紀是地下空間的世紀。
現如今地下交通的建設如火如荼,大量的地下交通被投入使用,地下交通層相對與地面來說是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那么地下交通層一旦發生災害比如洪水,大量的洪水瞬間涌入地下交通層。就會相對于在地面之上給人們帶來更加嚴重的危害,造成人身以及財產的重大傷害,洪水涌入地下交通層不能得到及時的排放,人們就會置身于洪水之中,可能危及人們的生命。那么地下交通層的防淹排水問題就尤為的重要。現如今也有很多城市的地跌等地下空間發生過積水排不出去,水淹的事件,地下空間的防淹排水問題被提上人們的關注日程。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使大量的水進入地下交通層時可以得到快速簡潔的排放,使人們的出行安全得到進一步保障的地下交通防淹排水系統。
地下交通防淹排水系統,主要包括:混凝土板、排水口、浮動塊、混凝土板與地下交通層混凝土殼體接口、連接繩、排水管道和地下交通層的混凝土殼體; 所述的混凝土板與地下交通層的混凝土殼體通過混凝土板與地下交通層混凝土殼體接口相連接;所述的混凝土板與地下交通層混凝土殼體接口的一側設置有浮動塊,浮動塊與混凝土板通過連接繩相連接;所述的浮動塊的一側設置有排水口;所述的地下交通層混凝土殼體接口與浮動塊之間、浮動塊與排水口之間均是混凝土板;所述的混凝土板與地下交通層混凝土殼體所形成的空間為排水管道。
所述的混凝土板、排水管道均采用防水混凝土。
所述的混凝土板與地下交通層混凝土殼體接口采用裝配式作業,裝配接縫采用環向錯縫和縱向錯縫;且接縫進行防水處理。
所述的混凝土板采用裝配式混凝土構件拼裝;混凝土板采用格構式槽形梁,也可以采用槽形梁、T形梁、馬蹄形梁或箱型梁。
所述的浮動塊為體積大、密度小、有一定強度的輕質材料制作的浮體,可根據具體施工設計進行選擇;連接繩連接浮動塊與混凝土板,當浮動塊浮起的時候起固定作用。
當有大量的水進入地下交通層時,水通過排水口進入到排水管道。浮動塊由于浮力的作用會隨著排水管道的水量的增加而升起。就會形成一個大的進入口把大量的水排入到排水管道。當水量減少時,浮動塊也會跟著水量的減少,自身重力的作用而下降到初始的位置。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結構簡單,不需要人工操作,可以自行的升降,當發生大量的水涌入時浮動塊可以瞬間的浮動起來讓更多的水排到排水管道,快速方便。本發明的施工簡單,施工成本低。工業化拆分十分便利,且便于生產,易于安裝,有利于推動工業化進程。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中地下交通防淹排水系統作進一步說明:
圖1為地下交通防淹排水系統未升起浮動塊示意圖;
圖2為地下交通防淹排水系統升起浮動塊示意圖;
圖3為地下交通防淹排水系統整體示意圖;
圖中:1為混凝土板;2為排水口;3為浮動塊;4為混凝土板與地下交通層混凝土殼體接口;5為連接繩;6為排水管道;7為地下交通層的混凝土殼體。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地描述,但不能將它們理解為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定。
地下交通防淹排水系統,如圖1-3所示:混凝土板1與地下交通層的混凝土殼體7通過混凝土板與地下交通層混凝土殼體接口4相連接;混凝土板與地下交通層混凝土殼體接口4的一側設置有浮動塊3,浮動塊3與混凝土板1通過連接繩5相連接;浮動塊3的一側設置有排水口2;地下交通層混凝土殼體接口4與浮動塊3之間、浮動塊3與排水口2之間均是混凝土板1;混凝土板1與地下交通層混凝土殼體7所形成的空間為排水管道6;混凝土板1、排水管道6均采用防水混凝土;混凝土板與地下交通層混凝土殼體接口4采用裝配式作業,裝配接縫采用環向錯縫和縱向錯縫;且接縫進行防水處理;混凝土板1采用裝配式混凝土構件拼裝;混凝土板1采用格構式槽形梁,也可以采用槽形梁、T形梁、馬蹄形梁或箱型梁;浮動塊3為體積大、密度小、有一定強度的輕質材料制作的浮體,可根據具體施工設計進行選擇;連接繩5連接浮動塊3與混凝土板1,當浮動塊3浮起的時候起固定作用。
當有大量的水進入地下交通層時,水通過排水口2進入到排水管道6。浮動塊3由于浮力的作用會隨著排水管道6的水量的增加而升起。就會形成一個大的進入口把大量的水排入到排水管道6。當水量減少時,浮動塊3也會跟著水量的減少,自身重力的作用而下降到初始的位置。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