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沖水大便器,尤其涉及利用從清洗水源供給的清洗水來進行清洗并將污物排出的沖水大便器。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利用從清洗水源供給的清洗水來進行清洗并將污物排出的沖水大便器,例如如專利文獻1所述,已知有下述沖水大便器,即,向盆部的臺部上吐出清洗水來形成回旋流的內緣通水路的內緣吐水口被形成在盆部的前方側區域,且在該內緣吐水口隨后的通水路中僅內緣部的內周面的一部分被形成朝向內方外伸的形狀的沖水大便器。
此外,如專利文獻2所述,已知有下述沖水大便器,其在盆部的上緣形成的內緣通水路的鉛垂方向的尺寸被設定為朝向下游側逐漸變小。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44177號公報
專利文獻2:專利5483314號公報(日本特開2011-12508號公報)
技術實現要素:
然而,在這些上述的專利文獻1、2所記述的現有的沖水大便器中,由于在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形成的通水路的通水截面的截面面積未被設定為從內緣吐水口起朝向下游側而成為一定,因此在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的通水截面的高度被設定為越靠下游側越大的情況下,則存在有下述這樣的問題,即,可能會導致在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的通水路的通水截面上流過的內緣吐水產生紊亂,從而可能會導致產生清洗水飛濺。
此外,存在有下述這樣的問題,即,覆蓋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的通水路的外伸部的區域變得越大,則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的通水路的可視性、清掃性降低。
因此,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的現有技術的問題而進行的,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沖水大便器,其對于從內緣吐水口吐出的清洗水,在能夠防止清洗水飛濺的同時,能夠有效地提高內緣吐水口下游側的通水路的可視性、清掃性。
為了達成上述的目的,本發明為利用從清洗水源供給的清洗水來進行清洗并將污物排出的沖水大便器,具有:盆部,具備盆狀的污物承接面、及在該污物承接面的上緣上形成的內緣部;排水路,與該盆部的下方連接,以將污物排出;內緣吐水部,被設置在所述內緣部上,向所述盆部內吐出清洗水來形成回旋流;及導水路,將從所述清洗水源供給的清洗水供給到所述內緣吐水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盆部相對于將所述盆部在前后方向上二等分的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中心線而具備前方側即前方側區域和后方側即后方側區域,所述內緣吐水部在所述盆部的前方側區域內的左右的任意一側的所述內緣部上形成有對從所述導水路供給的清洗水進行通水的內緣通水路,并同時在該內緣通水路的下游端上形成有將清洗水朝向后方吐水的內緣吐水口,且形成于所述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的通水路通過所述內緣部的內周面、在該內緣部的內周面的下方側形成的臺面、及在所述內周面的上方側形成的外伸部而形成流道截面,所述流道截面其高度尺寸被設定為越靠下游側則越大,并同時其寬度被設定為越靠下游側則越小,以便從所述內緣吐水口起朝向下游側,所述通水路的所述流道截面的截面面積成為大致一定。
在如此構成的本發明中,由于形成于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的通水路通過內緣部的內周面、在該內緣部的內周面的下方側形成的臺面、及在內周面的上方側形成的外伸部而形成流道截面,且流道截面其高度尺寸被設定為越靠下游側則越大,并同時其寬度被設定為越靠下游側則越小,以便從內緣吐水口起朝向下游側,通水路的流道截面的截面面積成為大致一定,因此從內緣吐水口吐出后的在內緣吐水口下游側的通水路的流道截面上流過的內緣吐水的紊亂得到抑制,可沿著通水路內流動到下游側,從而能夠在下游側的盆部內有效地形成穩定的回旋流。
此外,對于從內緣吐水口吐出的清洗水,由于通過使其沿著其下游側的通水路而在下游側形成穩定的水流,能夠防止清洗水飛濺,因此能夠有效地提高盆部的可視性、清掃性。
另外,在此所說的“截面面積大致一定”不僅是指完全一定,還包含下述情況,即,從內緣吐水口吐出后的在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的通水路的流道截面上流過的內緣吐水紊亂得到抑制,可沿著通水路內流動到下游側,從而在下游側的盆部內有效地形成穩定的回旋流的大體上一定的情況。
在本發明中,優選形成所述流道截面的所述臺面被形成為,其高度位置從所述內緣吐水口起朝向下游側而成為大致一定的高度位置。
在如此構成的本發明中,由于形成于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的通水路的形成流道截面的臺面的高度位置被形成為,從內緣吐水口起朝向下游側而成為大致一定的高度位置,因此從內緣吐水口吐出后的在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的通水路的流道截面上流過的內緣吐水紊亂得到抑制,可沿著通水路內流動到下游側,從而能夠在下游側更有效地形成穩定的回旋流。
此外,對于從內緣吐水口吐出的清洗水,由于通過使其沿著其下游側的通水路而在下游側形成穩定的水流,能夠防止清洗水飛濺,因此能夠更有效地提高盆部的可視性、清掃性。
另外,在此所說的“大致一定的高度位置”不僅是指完全一定,還包含下述情況,即,從內緣吐水口吐出后的在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的通水路的流道截面上流過的內緣吐水紊亂得到抑制,可沿著通水路內流動到下游側,從而在下游側的盆部內有效地形成穩定的回旋流的大體上一定的情況。
在本發明中,優選形成所述流道截面的所述外伸部被形成為,其高度位置從所述內緣吐水口起朝向下游側而成為大致一定的高度位置。
在如此構成的本發明中,由于形成于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的通水路的形成流道截面的外伸部的高度位置被形成為,從內緣吐水口起朝向下游側成為大致一定的高度位置,因此在從內緣吐水口吐出后,在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的通水路的流道截面上流過的內緣吐水紊亂得到抑制,可沿著通水路內流動到下游側,從而能夠在下游側更有效地形成穩定的回旋流。
此外,對于從內緣吐水口吐出的清洗水,由于通過使其沿著其下游側的通水路而在下游側形成穩定的水流,能夠防止清洗水飛濺,因此能夠更有效地提高盆部的可視性、清掃性。
另外,在此所說的“大致一定的高度位置”不僅是指完全一定,還包含下述情況,即,從內緣吐水口吐出后的在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的通水路的流道截面上流過的內緣吐水紊亂得到抑制,可沿著通水路內流動到下游側,從而在下游側的盆部內有效地形成穩定的回旋流的大體上一定的情況。
在本發明中,優選所述流道截面上的外伸部的最小高度尺寸(u)和從所述臺面起至所述外伸部的下端為止的最大高度尺寸(l)的比例(u:l)被設定為1:6~6:1。
在如此構成的本發明中,由于在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上形成的通水路的流道截面上的外伸部的最小高度尺寸(u)和從臺面起至外伸部的下端為止的最大高度尺寸(l)的比例(u:l)被設定為1:6~6:1,因此在從內緣吐水口吐出后,在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的通水路的流道截面上流過的內緣吐水紊亂得到抑制,可沿著通水路內流動到下游側,從而能夠在下游側更有效地形成穩定的回旋流。
此外,對于從內緣吐水口吐出的清洗水,由于通過使其沿著其下游側的通水路而在下游側形成穩定的水流,能夠防止清洗水飛濺,因此能夠更有效地提高盆部的可視性、清掃性。
在本發明中,優選所述內緣吐水口其開口截面形成三角形,且該三角形的所述內緣吐水口的一個邊形成所述外伸部。
在如此構成的本發明中,由于內緣吐水口的開口截面形成三角形,且該三角形的內緣吐水口的一個邊形成外伸部,因此例如與下述內緣吐水口相比,即,開口截面呈矩形形成的內緣吐水口并且與三角形的內緣吐水口的開口截面的寬度相同寬度的內緣吐水口,能夠使外伸部的區域減小。
因而,在從內緣吐水口吐出后,在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的通水路的流道截面上流過的內緣吐水紊亂得到抑制,可沿著通水路內流動到下游側,從而能夠在下游側更有效地形成穩定的回旋流。
此外,對于從內緣吐水口吐出的清洗水,由于通過使其沿著其下游側的通水路而在下游側形成穩定的水流,能夠防止清洗水飛濺,因此能夠更有效地提高盆部的可視性、清掃性。
根據本發明的沖水大便器,對于從內緣吐水口吐出的清洗水,在能夠防止清洗水飛濺的同時,能夠有效地提高內緣吐水口下游側的通水路的可視性、清掃性。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立體圖,表示使便蓋及便座轉動至上方位置后的狀態。
圖2是從左側對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截面進行觀察的剖視圖,表示使便蓋及便座轉動至下方位置后的狀態。
圖3是表示圖1所示的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便器本體部分的局部俯視圖。
圖4是在圖3所示的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便器本體部分上,對形成于內緣部內部的內緣通水路的部分進行放大的局部放大俯視圖。
圖5是圖4的沿著v-v線的內緣部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圖6a是圖4所示的內緣通水路的a截面。
圖6b是圖4所示的內緣通水路的b截面。
圖6c是圖4所示的內緣通水路的c截面。
圖6d是圖4所示的內緣通水路的d截面。
圖6e是圖4所示的內緣通水路的e截面。
圖7是在圖2所示的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中,對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的部分進行放大的局部放大側視圖。
圖8是圖7的沿著viii-viii線的剖視圖。
圖9是圖7的沿著ix-ix線的剖視圖。
圖10a是定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從內緣吐水口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上的內緣吐水口起周向下游側的距離(x)和外伸部的高度尺寸(u)之間的關系的圖。
圖10b是定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從內緣吐水口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上的內緣吐水口起周向下游側的距離(x)和從臺面起至外伸部的下端為止的最大高度尺寸(l)之間的關系的圖。
圖10c是定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從內緣吐水口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上的內緣吐水口起周向下游側的距離(x)和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的通水路的寬度(w)之間的關系的圖。
圖11是圖3的沿著xi-xi線的剖視圖。
圖12是圖3的沿著xii-xii線的剖視圖。
圖13a是定性地表示在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中,在用緩和曲線來連接盆部的直線部和彎曲部時的從內緣吐水口起的周向下游側的距離(x)和曲率(1/ρ)的變化的圖。
圖13b是相對于圖13a所示的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比較例,是定性地表示用與直線正切的曲線來連接盆部的直線部和彎曲部時的從內緣吐水口起的周向下游側的距離(x)和曲率(1/ρ)的變化的圖。
圖14是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內緣吐水口下游側的通水路上的與圖8相同的截面圖。
圖15是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內緣吐水口下游側的通水路上的與圖9相同的截面圖。
圖16a是定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內緣吐水口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上的從內緣吐水口起周向下游側的距離(x)和外伸部的高度尺寸(u)的關系的圖。
圖16b是定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內緣吐水口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上的從內緣吐水口起周向下游側的距離(x)和從臺面起至外伸部的下端為止的最大高度尺寸(l)的關系圖。
圖16c是定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內緣吐水口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上的從內緣吐水口起周向下游側的距離(x)和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的通水路的寬度(w)的關系的圖。
圖1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上的內緣吐水口附近的橫截面部分(內緣吐水口和其下游側的通水路的流道截面部分)的示意剖視圖。
符號說明
1-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2-便器本體;4-便座;6-便蓋;8-功能部;10-衛生清洗類功能部;12-給水類功能部;14-污物承接面;16-臺面;18-內緣部;20-盆部;22-排水彎管管路(排水路);22a-入口部;22b-上升管路;22c-頂部;22d-下降管路;24-內緣通水路(內緣吐水部);24a-內緣通水路的入口部;24b-內緣通水路的外側部;24c-內緣通水路的彎曲部;24d-內緣通水路的內側部;26-內緣吐水口(內緣吐水部);28-導水管(導水路);30-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32-噴射吐水口;34-貯水箱;36-加壓泵;38-內緣通水路的外側部的外側壁部;40-內緣通水路的外側部的下側壁部;42-內緣通水路的外側部的內側壁部;44-內緣通水路的外側部的上側壁部;46-內緣部的內周面;48-外伸部;50-彎曲部;52-緩和曲線;54-彎曲部;56-緩和曲線;100-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16-臺面;130-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146-內緣部的內周面;148-外伸部;200-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218-內緣部;226-內緣吐水口;226a-內緣吐水口的斜邊;248-外伸部;a-內緣通水路的外側部的流道截面;a0-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的流道截面的截面面積;b-內緣通水路的外側部的流道截面;c-內緣通水路的外側部的流道截面;c1-在盆部的前后方向上進行二等分的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線;d-內緣通水路的彎曲部的流道截面;e-內緣通水路的內側部的流道截面;e1-內緣吐水口的開口截面;e200-內緣吐水口的開口截面;f1-盆部的前方側區域;g-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的流道截面;h-內緣通水路的外側部及彎曲部的流道截面的最大高度尺寸;h1-內緣通水路的外側部的流道截面a的最大高度尺寸;h2-內緣通水路的外側部的流道截面b的最大高度尺寸;h3-內緣通水路的外側部的流道截面c的最大高度尺寸;h4-內緣通水路的彎曲部的流道截面d的最大高度尺寸;h-內緣通水路的內側部的流道截面的最大高度尺寸;h1-內緣通水路的內側部的流道截面e的最大高度尺寸;l-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的最大高度尺寸(從通水路的臺面起到外伸部的下端為止的最大高度尺寸);l1-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的最大高度尺寸(從通水路的臺面起到外伸部的下端為止的最大高度尺寸);l2-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的最大高度尺寸(從通水路的臺面起到外伸部的下端為止的最大高度尺寸);p1-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的臺面的高度位置;p101-形成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的外伸部的高度位置;r1-盆部的后方側區域;s1-內緣通水路的外側部的下側壁部的上端面和內側壁部的下端面的粘結面;s2-內緣通水路的外側部的外側壁部的上端面和上側壁部的粘結面;u-外伸部的上下方向的最小厚度(外伸部的最小高度尺寸);u1-外伸部的上下方向的最小厚度(外伸部的最小高度尺寸);u2-外伸部的上下方向的最小厚度(外伸部的最小高度尺寸);w-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的寬度;w1-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的寬度;w2-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的寬度;w3-臺面的寬度;x-自內緣吐水口的周向下游側的距離;x1-自內緣吐水口的周向下游側的距離;x2-自內緣吐水口的周向下游側的距離;x3-自內緣吐水口的周向下游側的距離;α1-臺面的傾斜角度;α2-臺面的傾斜角度;ρ-緩和曲線的曲率半徑;ρ1-緩和曲線的曲率半徑;ρ2-緩和曲線的曲率半徑;ρ3-曲率半徑。
具體實施方式
接下來,參照圖1~圖13對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進行說明。
首先,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立體圖,表示使便蓋及便座轉動至上方位置后的狀態。此外,圖2是從左側對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截面進行觀察的剖視圖,表示使便蓋及便座轉動至下方位置后的狀態。并且,圖3是表示圖1所示的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便器本體部分的局部俯視圖。
如圖1~圖3所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具備:陶制的便器本體2;便座4,被配置在該便器本體2的上面上,且在上下方向上可轉動;以覆蓋該便座4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可轉動地配置的便蓋6;及配置于便器本體2后方的功能部8。
此外,如圖2所示,功能部8被配置于便器本體2的后方上部,其具備:衛生清洗類功能部10,作為清洗使用者的局部的衛生清洗部而發揮功能;及給水類功能部12,靠近該衛生清洗類功能部10而配置,與向便器本體2的給水功能相關。
接下來,如圖1~圖3所示,便器本體2具備:盆狀的污物承接面14;及盆部20,具備以從該污物承接面14的上緣的臺面16立起的方式形成的內緣部18。
此外,如圖2所示,便器本體2具備在盆部20的下方與入口部22a連接以便將盆部20內的污物排出的排水路即排水彎管管路22。
接下來,如圖3所示,相對于在前后方向上進行二等分的向左右方向延伸的中心線c1,盆部20具備前方側即前方側區域f1和后方側即后方側區域r1,且在該盆部20的前方側區域f1內的左右一側的內緣部18的內部,即從便器本體2的前方進行觀察而在盆部20的前方側區域f1內的右側的內緣部18的內部,形成有內緣吐水部的一部分即內緣通水路24(詳細進行后述)。
此外,在該內緣通水路24的下游端上形成有內緣吐水部的一部分即內緣吐水口26(詳細進行后述)。
并且,如圖3所示,內緣通水路24的上游側與導水管28連接,所述導水管28為將從清洗水源即自來水管(未圖示)供給的清洗水供給到內緣通水路24的導水路。該導水管28的上游側與清洗水源即自來水管(未圖示)直接連接,利用該自來水管的給水壓力,將從導水管28到供給內緣通水路24內的清洗水在內緣通水路24內向前方引導,其后向內側并且后方側彎曲并引導至下游側的內緣吐水口26。
然后,引導到內緣吐水口26的清洗水朝向后方被吐出(內緣吐水),通過經過在內緣吐水口26的下游側附近形成的通水路30(詳細進行后述)并在盆部20內回旋,從而在盆部20內形成回旋流。
另外,設置于內緣部18且吐出清洗水以在盆部20內形成回旋流的吐水口僅為內緣吐水口26。
另外,雖然在本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中,針對內緣吐水部即內緣通水路24及內緣吐水口26,且針對從便器本體2的前方進行觀察而配置在盆部20的前方側區域f1內的右側的內緣部18的內部的形態進行說明,但不局限于這樣的形態,也可以從便器本體2的前方進行觀察而將內緣吐水口配置在盆部20的前方側區域f1內的左側的內緣部18上并朝向后方進行內緣吐水。
總之,針對內緣吐水部即內緣通水路及內緣吐水口,只要是配置在盆部20的前方側區域f1內的左右的任意一側的內緣部18上并朝向后方進行內緣吐水的形態即可。
此外,雖然在本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中,內緣吐水部即內緣通水路24及內緣吐水口26是通過對陶器進行加工而與便器本體2一體形成的,但也可以是例如用樹脂等與便器本體2分體形成并安裝到便器本體2的構成。
并且,如圖2所示,在盆部20的底部上以朝向排水彎管管路22的入口部22a的方式形成有噴射吐水口32。該噴射吐水口32的吐水(噴射吐水)為,在設置于給水類功能部12的貯水箱34中貯存的清洗水通過給水類功能部12的加壓泵36而被加壓,并從噴射吐水口32吐出。
此外,從噴射吐水口32吐出的清洗水在從排水彎管管路22的入口部22a流入到該入口部22a的后方側的上升管路22b內后,在該上升管路22b內從排水彎管管路22的頂部22c流出到下降管路22d。
在此,雖然對于衛生清洗類功能部10及給水類功能部12的各自的具體的結構,由于與現有的結構相同,因此省略詳細的說明,但在衛生清洗類功能部10上設置有局部清洗裝置(未圖示),所述局部清洗裝置包含朝向盆部20的上方的使用者噴射清洗水的噴嘴裝置(未圖示)。
此外,在衛生清洗類功能部10上設置有對向局部清洗裝置(未圖示)供給的清洗水進行貯存的貯水部(未圖示)、將該貯水部(未圖示)內的清洗水加熱到適當溫度來形成溫水的加熱器(未圖示)、換氣扇(未圖示)、除臭扇(未圖示)、暖風扇(未圖示)、及控制這些設備的工作的控制器(未圖示)等。
另一方面,給水類功能部12的給水路(未圖示)其上游側與給水源即自來水管(未圖示)連接,且在貯水箱(未圖示)的上游側的給水路上設置有定流量閥(未圖示)、電磁閥(未圖示)、及切換向貯水箱(未圖示)的給水和向內緣吐水口26的吐水的切換閥(未圖示)等。此外,在給水類功能部12上,在它們以外還設置有對電磁閥(未圖示)的開閉操作、切換閥(未圖示)的切換操作、及加壓泵(未圖示)的轉速或工作時間等進行控制的控制器(未圖示)等。
另外,雖然在本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中,對所謂的混合式的沖水大便器的形態進行說明,所述混合式的沖水大便器利用自來水管的給水壓力來進行內緣吐水口26的內緣吐水,且噴射吐水口32的噴射吐水是通過控制加壓泵(未圖示)來供給貯水箱(未圖示)內的清洗水的,但不局限于這樣的形態,也可應用其他的形態。即,作為其他的形態,針對僅從自來水管直接供給的清洗水,可以是通過切換閥來切換內緣吐水口26的內緣吐水和噴射吐水口32的噴射吐水的形態,而針對貯水箱內的清洗水,則可以是僅通過對泵進行切換來切換內緣吐水口26的內緣吐水和噴射吐水口32的噴射吐水的形態。
接下來,參照圖1~圖7,對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的內緣通水路24及內緣吐水口26的詳細內容進行說明。
圖4是在圖3所示的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便器本體部分上,對形成于內緣部內部的內緣通水路的部分進行放大的局部放大俯視圖,圖5是圖4的沿著v-v線的內緣部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此外,圖6a是圖4所示的內緣通水路的a截面,圖6b是圖4所示的內緣通水路的b截面。并且,圖6c是圖4所示的內緣通水路的c截面,圖6d是圖4所示的內緣通水路的d截面。圖6e是圖4所示的內緣通水路的e截面。
首先,如圖4所示,內緣通水路24具備從與導水管28連接的入口部24a起在內緣部18的內部朝向前方延伸的外側部24b、從該外側部24b的下游端起向內側彎曲的彎曲部24c、及從該彎曲部24c起朝向后方延伸至內緣吐水口26的內側部24d。
此外,如圖5及圖6a~圖6e所示,當以內緣通水路24的外側部24b及彎曲部24c的流道截面的最大高度為h,且以內緣通水路24的內側部24d的流道截面的最大高度為h時,則內緣通水路24的內側部24d的各流道截面e的最大高度尺寸h1被設定為比內緣通水路24的外側部24b的各流道截面a~c的各最大高度尺寸h1~h3及彎曲部24c的流道截面d的最大高度尺寸h4更小。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中,例如針對內緣通水路24的內側部24d的流道截面e的最大高度尺寸h1和內緣通水路24的外側部24b的下游端(彎曲部24c的上游端)的流道截面d的最大高度尺寸h4的比例(h1:h4),優選設定為1:2~1:8,最優選設定為1:2~1:5。
由此,例如與下述內緣通水路相比,即,在與本發明不同的沖水大便器中,為了使內緣通水路內的壁面的摩擦阻力等降低,內緣通水路的流道截面在從內緣通水路的上游端起至下游端為止的整個區域內由大致相同的圓形截面或者縱橫比大致相同的截面形成的內緣通水路,在本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中,能夠有效地縮小設定內緣吐水部即內緣通水路24、內緣吐水口26所需的內緣部18整體的寬度等尺寸。
因而,能夠減少通水時的內緣通水路24內的清洗水以外的空置空間,從而能夠高效地進行內緣吐水口26的內緣吐水。
此外,能夠在通水時不容易發生起因于卷入內緣通水路24內的空氣而導致的異響的產生。
并且,由于通過使內緣通水路24內整體的容積空間降低,從而能夠使從內緣通水路24的外側部24b經過彎曲部24c并向內側部24d彎曲的內緣通水路24的周圍空間保持余量,因此能夠在抑制內緣通水路24內的清洗水的壓力損失的同時,能夠確保與盆部20的內緣部18的形狀等相關的便器設計的自由度。
接下來,如圖5所示,內緣通水路24的外側部24b具備:內緣部18的外周側的外側壁部38;從該外側壁部38的下端起向內側一體形成的下側壁部40;內側壁部42,與外側壁部38在水平方向上相對,并同時其下端與下側壁部40的上端粘結;及上側壁部44,與該內側壁部42的上端一體形成,并同時與外側壁部38的上端粘結。
此外,內緣通水路24的外側部24b的下側壁部40的上端面和內側壁部42的下端面的粘結面s1形成大致水平面,外側壁部38的上端面和上側壁部44的粘結面s2形成傾斜于大致水平面的傾斜面。
另外,這里所述的“大致水平面”不僅是指完全的水平面,還包含下側壁部40的上端面(粘結面)和內側壁部42的下端面(粘結面)可以相互在水平方向上偏離的大體上水平的面的情況。
由此,例如在本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的制造時,在使內側壁部42的下端的粘結面s1與內緣通水路24的下側壁部40的上端的粘結面s1粘結的同時,在使上側壁部44的粘結面s2與內緣通水路24的外側壁部38的上端的粘結面s2粘結時,即使形成水平面的下側壁部40的粘結面s1和內側壁部42的粘結面s1因制造誤差等而導致相互在水平方向上產生偏離,相互形成傾斜于水平面的傾斜面的外側壁部38的粘結面s1和上側壁部44的粘結面s1也能夠先行切實地接觸。
因而,由于能夠防止從內緣通水路24上的外側部24b起內側部24d的流道截面a~e因下側壁部40的粘結面s1和內側壁部42的粘結面s1的相互偏離而導致完全崩潰,因此能夠在整個區域中確保內緣通水路24的通水區域。
接下來,參照圖4及圖7~圖10c對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的在內緣吐水口26的下游側附近形成的通水路30的詳細內容進行說明。
圖7是在圖2所示的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中,對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的部分進行放大的局部放大側視圖,圖8是圖7的沿著viii-viii線的剖視圖,圖9是圖7的沿著ix-ix線的剖視圖。
此外,圖10a是定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從內緣吐水口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上的內緣吐水口起周向下游側的距離(x)和外伸部的高度尺寸(u)之間的關系的圖,圖10b是定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從內緣吐水口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上的內緣吐水口起周向下游側的距離(x)和從臺面起至外伸部的下端為止的最大高度尺寸(l)之間的關系的圖,圖10c是定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從內緣吐水口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上的內緣吐水口起周向下游側的距離(x)和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的通水路的寬度(w)之間的關系的圖。
首先,如圖7~圖9所示,從內緣吐水口26的下游端起,盆部20的彎曲部50(詳細進行后述)即在內緣吐水口26的下游側附近形成的通水路30通過內緣部18的內周面46、在該內緣部18的內周面46的下方側形成的臺面16、及在內周面46的上方側形成的外伸部48而形成流道截面g。
另外,在內緣部18的整周之中,僅在通水路30中形成有外伸形狀,而在鉛垂方向上切斷的截面中,除通水路30以外的內緣部18的內周面以向上下方向直線狀延伸的方式形成,從而不具備如外伸部48的外伸形狀。
此外,如圖4及圖7~圖10c所示,通水路30的流道截面g其最大高度尺寸l被設定為越靠下游側則越大,并同時其寬度w被設定為越靠下游側則越小,以便從內緣吐水口26起朝向下游側,流道截面g的截面面積a0成為大致一定。
即,例如圖9所示的通水路30的外伸部48的上下方向的最小厚度u2變得比圖8所示的通水路30的外伸部48的上下方向的最小厚度u1更小,以便流道截面g的截面面積a0成為大致一定。
此外,圖9所示的流道截面g2的通水路30的上下方向的最大高度尺寸l2變得比圖8所示的通水路30的流道截面g1的上下方向的最大高度尺寸l1更大,以便流道截面g的截面面積a0成為大致一定。
在此,“截面面積a0大致一定”不僅是指完全一定,還包含下述情況,即,從內緣吐水口26吐出后的在內緣吐水口26的下游側的通水路30的流道截面g上流過的內緣吐水紊亂得到抑制,可沿著通水路30內流動到下游側,從而能夠在下游側的盆部20內有效地形成穩定的回旋流的大體上一定的情況。
并且,圖9所示的流道截面g2的通水路30的寬度w2變得比圖8所示的通水路30的流道截面g1的通水路30的寬度w1更小,以便流道截面g的截面面積a0成為一定。
并且,如圖8及圖9所示,形成通水路30的流道截面g的臺面16其高度位置p1形成為,從內緣吐水口26朝向下游側成為大致一定的高度位置。
在此,“大致一定的高度位置”不僅是指完全一定,還包含下述情況,即,從內緣吐水口26吐出后的在內緣吐水口26的下游側的通水路30的流道截面g上流過的內緣吐水紊亂得到抑制,可沿著通水路30內流動到下游側,從而在下游側的盆部20內有效地形成穩定的回旋流的大體上一定的情況。
由此,從內緣吐水口26吐出后的通過通水路30的流道截面g的內緣吐水紊亂得到抑制,可沿著通水路30內流動到下游側,從而能夠在下游側的盆部20內有效地形成穩定的回旋流。
并且,針對從內緣吐水口26吐出的清洗水,由于通過使其沿著下游側的通水路30在下游側形成穩定的水流,能夠防止清洗水的飛濺,因此能夠有效地提高盆部20的可視性、清掃性。
另外,如圖8及圖9所示,通水路30的流道截面g上的外伸部48的最小高度尺寸即外伸部48的上下方向的最小厚度u和從臺面16起至外伸部48的下端為止最大高度尺寸即通水路30的上下方向的最大高度尺寸l的比例(u:l)優選設定為1:6~6:1,最優選設定為1:3~3:1。
此外,如圖3所示,在盆部20內的右后方側的區域中并且在通水路30的下游側形成的內緣部18的內周壁形成彎曲部50,所述彎曲部50與從內緣吐水口26起朝向周向下游側的距離(x)相應地曲率(1/ρ)從小變大(換言之,曲率半徑ρ從大變小)。即,該彎曲部50由圖3所示的在俯視下曲率(1/ρ)以一定的比例從小變大(換言之,曲率半徑ρ以一定的比例從大變小)的回旋曲線等緩和曲線52形成。
同樣,如圖3所示,對于盆部20內的前方側的區域的內緣部18的內周壁來講,也形成彎曲部54,所述彎曲部54與從內緣吐水口26起朝向周向下游側的距離(x)相應地從內緣部18的左后方側起朝向前方曲率(1/ρ)從小變大(換言之,曲率半徑ρ從大變小)。該彎曲部54由圖3所示的在俯視下曲率(1/ρ)以一定的比例從小變大(換言之,曲率半徑ρ以一定的比例從大變小)的回旋曲線等緩和曲線56形成。
由此,從內緣吐水口26吐出的清洗水首先在沿著彎曲部50進行回旋時,能夠有效地抑制對清洗水產生劇烈的離心力的變化,從而能夠使盆部20內的清洗效率提高。
并且,雖然沿著彎曲部50進行回旋的清洗水在沿著內緣部18的內周壁通過盆部20內的后方側區域而回旋到周向下游側后,沿著彎曲部54而在盆部20內的前方側區域中進行回旋,但在該彎曲部54上進行回旋時,能夠有效地抑制對清洗水產生劇烈的離心力的變化,從而能夠使盆部20內的清洗效率提高。
另外,雖然在本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中,針對下述例子進行說明,即,對于內緣部18的內周壁所形成的各彎曲部50、54各自的緩和曲線52、56,采用了曲率以一定的比例進行變化的回旋曲線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回旋曲線以外的緩和曲線即正弦半波長遞減曲線等來作為緩和曲線。
接下來,參照圖3及圖11~圖13b對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的盆部20上的在俯視下通過緩和曲線52、56而形成的彎曲部50、54的詳細內容進行說明。
在此,圖11是圖3的沿著xi-xi線的剖視圖,圖12是圖3的沿著xii-xii線的剖視圖。
此外,圖13a是定性地表示在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中,在用緩和曲線來連接盆部的直線部和彎曲部時的從內緣吐水口起的周向下游側的距離(x)和曲率(1/ρ)的變化的圖,圖13b是相對于圖13a所示的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比較例,是定性地表示用與直線正切的曲線來連接盆部的直線部和彎曲部時的從內緣吐水口起的周向下游側的距離(x)和曲率(1/ρ)的變化的圖。
首先,如圖3、圖11及圖12所示,盆部20在由各緩和曲線52、56形成的彎曲部50、54上形成有臺面16,且該臺面16的寬度w3沿著盆部20的周向而大致一定。
另外,這里所述的“大致一定”不僅是指完全一定,還包含下述情況,即,在從內緣通水路24的內緣吐水口26吐出的清洗水沿著彎曲部50、54的臺面16進行回旋時,能夠有效地抑制對清洗水產生劇烈的離心力的變化的大體上一定的情況。
此外,如圖11及圖12所示,盆部20的由各緩和曲線52、56形成的彎曲部50、54的各自的臺面16相對于水平面分別以傾斜角度α1,α2形成。
在此,傾斜角度α1的大小優選設定為0°~15°,最優選設定為2°~8°。
此外,傾斜角度α2的大小被設定為比傾斜角度α1的角度更大,優選設定為3°~60°,最優選設定為5°~30°。
由此,由于在從內緣吐水口26吐出的清洗水沿著彎曲部50、54的臺面16進行回旋時,能夠更有效地抑制對清洗水產生劇烈的離心力的變化,因此能夠使盆部20內的清洗效率更好地提高。
此外,如圖13a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中,在用緩和曲線來連接盆部20的大致直線狀的直線部和彎曲部的情況下,在從內緣吐水口26起的周向下游側的距離x為從0起至x1(例如x1=50mm)為止的區間中,曲率1/ρ成為一定的a(例如ρ1=800mm,a=1/ρ1=0.00125(1/mm)),從而構成大致直線狀的直線部的區間。
接下來,如圖13a所示,在距離x從x1起至x2(例如x2=200mm)為止的區間中,構成下述區間(緩和曲線區間),即,由至a~b(例如ρ1=800mm,a=1/ρ1=0.00125,ρ2=150mm,b=1/ρ2=0.00667(1/mm))為止曲率1/ρ以一定的比例進行變化的緩和曲線來形成彎曲部的區間。
此外,如圖13a所示,在距離x從x2起至x3(例如x3=380mm)為止的區間中,曲率1/ρ2成為一定的b(例如ρ2=150mm,b=1/ρ2=0.00667(1/mm)),從而構成形成有曲率大致一定的彎曲部的區間。
另一方面,如圖13b所示,在用與直線正切的曲線來連接盆部的直線部和彎曲部時的比較例中,在距離x變為x4的前后,因曲率1/ρ從0(曲率半徑ρ=∞)劇烈變化到c(曲率半徑ρ=ρ3),因而在從內緣吐水口吐出的清洗水沿著彎曲部的臺面進行回旋時,與本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相比,對清洗水較大地產生有劇烈的離心力的變化,從而盆部內的清洗效率降低。
接下來,對上述的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的作用進行說明。
首先,根據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通過形成于內緣吐水口26的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30通過內緣部18的內周面46、在該內緣部18的內周面46的下方側形成的臺面16、及在內緣部18的內周面46的上方側形成的外伸部48而形成流道截面g,且該流道截面g其高度尺寸l被設定為越靠下游側則越大,并同時流道截面g的寬度w被設定為越靠下游側則越小,以便從內緣吐水口26起朝向下游側,該通水路30的流道截面g的截面面積a0成為大致一定,而從內緣吐水口26吐出后的在內緣吐水口26的下游側的通水路30的流道截面g上流過的內緣吐水紊亂得到抑制,可沿著通水路內流動到下游側,從而能夠在下游側的盆部20內有效地形成穩定的回旋流。
此外,對于從內緣吐水口26吐出的清洗水,由于通過使其沿著其下游側的通水路30而在下游側形成穩定的水流,能夠防止清洗水飛濺,因此能夠有效地提高盆部20的可視性、清掃性。
接下來,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通過在內緣吐水口26的下游側上形成的通水路30的形成流道截面g的臺面16的高度位置p1被形成為,從內緣吐水口26起朝向下游側而成為大致一定的高度位置,從內緣吐水口26吐出后的在內緣吐水口26的下游側的通水路30的流道截面g上流過的內緣吐水紊亂得到抑制,可沿著通水路30內流動到下游側,從而能夠在下游側更有效地形成穩定的回旋流。
此外,對于從內緣吐水口26吐出的清洗水,由于通過使其沿著其下游側的通水路30而在下游側形成穩定的水流,能夠防止清洗水飛濺,因此能夠更有效地提高盆部20的可視性、清掃性。
此外,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通過在內緣吐水口26的下游側形成的通水路30的流道截面g上的外伸部48的最小高度尺寸u和從臺面16起至外伸部48的下端為止的最大高度尺寸l的比例u:l被設定為1:2~1:8,在從內緣吐水口26吐出后,在內緣吐水口26的下游側的通水路30的流道截面g上流過的內緣吐水紊亂得到抑制,可沿著通水路30內流動到下游側,從而能夠在下游側更有效地形成穩定的回旋流。
此外,對于從內緣吐水口26吐出的清洗水,由于通過使其沿著其下游側的通水路30而在下游側形成穩定的水流,能夠防止清洗水飛濺,因此能夠更有效地提高盆部20的可視性、清掃性。
接下來,參照圖14~圖16c對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進行說明。
圖14是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內緣吐水口下游側的通水路上的與圖8相同的截面圖,圖15是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內緣吐水口下游側的通水路上的與圖9相同的截面圖。
此外,圖16a是定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內緣吐水口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上的從內緣吐水口起周向下游側的距離(x)和外伸部的高度尺寸(u)的關系的圖。
并且,圖16b是定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內緣吐水口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上的從內緣吐水口起周向下游側的距離(x)和從臺面起至外伸部的下端為止的最大高度尺寸(l)的關系圖。
此外,圖16c是定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內緣吐水口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上的從內緣吐水口起周向下游側的距離(x)和內緣吐水口的下游側的通水路的寬度(w)的關系的圖。
在此,在圖14~圖16c所示的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中,對與圖8~圖10c所表示的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部分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它們的說明。
如圖14~圖16c所示,在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00上,形成于內緣吐水口26的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130通過內緣部118的內周面146、在該內緣部118的內周面146的下方側形成的臺面116、及在內周面46的上方側形成的外伸部148而形成流道截面g。
此外,針對通水路130,流道截面g的最大高度尺寸l被設定為越靠下游側則越大,流道截面g的寬度w被設定為越靠下游側則越小,以便從內緣吐水口26起朝向下游側,流道截面g的截面面積a0成為大致一定。
即,在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00上,在下述這一點上,即,內緣吐水口26的下游側附近的通水路130的形成流道截面g的外伸部148的高度位置p101被形成為從內緣吐水口26起朝向下游側而成為大致一定的高度位置這一點,與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的下述結構不同,即,形成通水路30的流道截面g的臺面16的高度位置p1被形成為從內緣吐水口26起朝向下游側而成為大致一定的高度位置。
另外,在此所說的“大致一定的高度位置”不僅是指完全一定,還包含下述情況,即,從內緣吐水口26吐出后的在內緣吐水口26的下游側的通水路130的流道截面g上流過的內緣吐水紊亂得到抑制,可沿著通水路130內流動到下游側,從而在下游側的盆部內有效地形成穩定的回旋流的大體上一定的情況。
此外,如圖14~圖16c所示,在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00的通水路130中,流道截面g的最大高度尺寸l被設定為越靠下游側則越大,并同時流道截面g的寬度w被設定為越靠下游側則越小,以便從內緣吐水口26起朝向下游側,流道截面g的截面面積a0成為大致一定。
即,例如圖14及圖15所示的通水路130的外伸部148的上下方向的最小厚度u(u101,u102)被設定為大致一定的厚度(u=u101=u102),以便流道截面g(g101,g102)的截面面積a0成為大致一定。
此外,圖15所示的流道截面g102的通水路130的上下方向的最大高度尺寸l102變得比圖14所示的通水路130的流道截面g101的上下方向的最大高度尺寸l101更大,以便流道截面g的截面面積a0成為大致一定。
并且,圖15所示的流道截面g102的通水路130的寬度w102變得比圖14所示的通水路130的流道截面g101的通水路130的寬度w101更小,以便流道截面g的截面面積a0成為一定。
根據上述的本發明的第2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00,由于形成于內緣吐水口26的下游側的通水路130的形成流道截面g的外伸部148的高度位置p101被形成為從內緣吐水口26起朝向下游側而成為一定的高度位置,并同時通水路130的流道截面g的最大高度尺寸l被設定為越靠下游側則越大,且通水路130的寬度w被設定為越靠下游側則越小,因此在從內緣吐水口26吐出后,在內緣吐水口26的下游側的通水路130的流道截面g上流過的內緣吐水紊亂得到抑制,可沿著通水路130內流動到下游側,從而能夠在下游側更有效地形成穩定的回旋流。
此外,對于從內緣吐水口26吐出的清洗水,由于通過使其沿著其下游側的通水路130而在下游側形成穩定的水流,能夠防止清洗水飛濺,因此能夠更有效地提高盆部20的可視性、清掃性。
接下來,參照圖17對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進行說明。
圖1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上的內緣吐水口附近的橫截面部分(內緣吐水口和其下游側的通水路的流道截面部分)的示意剖視圖。
在此,在圖17所示的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的便器本體部分上,對與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的便器本體部分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并省略它們的說明。
另外,在圖17中,作為相對于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200的比較例,用點劃線對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的內緣吐水口26及外伸部48的形狀進行了表示。
如圖17所示,在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200中,內緣吐水口226的開口截面e200被形成為三角形,且該三角形的內緣吐水口226的外伸部248側的一個邊即斜邊226a形成了外伸部248的一部分。
由此,在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200的內緣吐水口226中,例如與下述內緣吐水口26相比,即,圖17所示的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上的開口截面e1形成矩形并且與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200的三角形的內緣吐水口226的開口截面e200的最大寬度大致相同寬度的內緣吐水口26,對于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200的內緣吐水口226的下游側的通水路230的上方的外伸部248的區域,能夠使其比本發明的第1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1的內緣吐水口26的下游側的通水路30的上方的外伸部48的區域更小。
根據上述的本發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沖水大便器200,通過將內緣吐水口226的開口截面e200形成三角形,能夠在減小內緣吐水口226的下游側的通水路230的上方的外伸部248的區域的同時,在從內緣吐水口226吐出后,在內緣吐水口226的下游側的通水路230的流道截面上流過的內緣吐水紊亂得到抑制,可沿著通水路230內流動到下游側,從而能夠在下游側更有效地形成穩定的回旋流。
此外,對于從內緣吐水口226吐出的清洗水,由于通過使其沿著其下游側的通水路230在下游側形成穩定的水流,能夠防止清洗水飛濺,因此能夠更有效地提高盆部的可視性、清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