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水利工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扶壁式生態擋墻結構。
背景技術:
生態擋墻是一種既能起到生態環保的作用、又兼具景觀功能、且能防止水土流失的擋墻。
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人們對自身所居住的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天更藍,水更清,隨之出現建設生態河道的理念,也就要求了河道中要建設生態擋墻。由于傳統的河道整治主要為滿足防洪排澇的需要,擋墻一般采用傳統的重力式漿砌石擋土墻與混凝土擋土墻,它們砌筑成型后,把河水與土人為的分割開,不能形成水土自由交換,日積月累,河水不能自凈,到最后成為一條臭水河,為了給河道生態化及換水,各地方政府每年要耗費數億甚至數十億資金,而且吃力不討好,而且石塊與混凝土就那么一種顏色,不能起到美化環境的作用,更不能與周邊環境相適應,另外,由于一些河道地質條件好,有一定的施工和使用空間場地,可采用經濟型的重力式結構,但不能采用最經濟且需足夠空間場地的大放坡結構型式。目前,在地質條件好且施工和使用有一定空間場地的區域尚未有一種既能滿足河道防洪排澇的需要,又能達到生態環保、美化城市景觀功能的結構。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新的技術方案,具體如下:
一種扶壁式生態擋墻結構,包括一扶壁式擋土墻,所述扶壁式擋土墻包括一扶壁立板4,所述扶壁立板4的下端設有扶壁底板9,扶壁肋板7將所述扶壁立板4岸側和所述扶壁底板9連接加固,所述扶壁立板4水側設有生態砌塊12,所述生態砌塊12包括緊貼所述扶壁立板4水側設置的種植土料5和設于種植土料5之上的若干砌塊,所述若干砌塊之間錯位拼接,所述若干砌塊之上種植植物,連接筋2連接所述生態砌塊12和所述扶壁立板4,依次將所述生態砌塊12、所述扶壁立板4固定;水土連接圓孔通道6橫向設于所述扶壁立板4內,使所述扶壁立板4岸側和所述扶壁立板4水側相通,有利于解決死水問題,同時也有利于種植土料5上植物根系的生長,也減少因根系的壯大對生態砌塊12平整度的影響;所述扶壁式擋土墻的岸側設有回填料3。
所述生態砌塊12和所述扶壁立板4兩者的頂端設有擋墻頂1,用于在頂部將兩者加固,另外為設置欄桿所需。
所述水土連接圓孔通道6均勻設置于扶壁立板4和扶壁肋板7之間的空隙。所述水土連接圓孔通道6傾斜設置,所述水土連接圓孔通道6水側開口低于岸側開口,確保通道暢通。
所述扶壁底板9的頂端與所述生態砌塊12連接處設有凹槽,所述生態砌塊12卡接于所述凹槽內。
所述扶壁肋板7間隔設置。
所述扶壁底板9可以在泥面線下,所述扶壁底板9是扶壁底板前趾10的一部分,若所述扶壁底板9長度太短,無法使生態砌塊結構安全可靠,所述扶壁底板前趾9后方為基坑開挖邊坡線8。
有益效果:通過在扶壁底板前趾上方設置安全可靠生態砌塊,解決了扶壁式擋土墻無法進行綠化和美化城市景觀功能。水土連接圓孔通道的設置,使所述扶壁立板岸側和水側相通,有利于解決死水問題,同時也有利于種植土料上植物根系的生長,也減少因根系的壯大對生態砌塊平整度的影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扶壁式生態擋墻斷面圖;
圖2為本發明扶壁式生態擋墻岸側正立面圖。
圖中所示:1 擋墻頂,2 連接筋,3 回填料,4 扶壁立板,5 種植土料,6 水土連接圓孔通道,7 扶壁肋板,8 基坑開挖邊坡線,9 扶壁底板,10 扶壁底板前趾,11 河底設計泥面線,12 生態砌塊。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2所示,一種扶壁式生態擋墻結構,扶壁式擋土墻包括一扶壁立板4,扶壁立板4的下端設有扶壁底板9,扶壁底板9可以在泥面線下,扶壁底板9是扶壁底板前趾10的一部分,所述扶壁底板9長度根據上方扶壁式擋土墻的情況設計,若所述扶壁底板9長度太短,無法使生態砌塊結構安全可靠,所述扶壁底板前趾9后方為基坑開挖邊坡線8。扶壁肋板7將所述扶壁立板4岸側和所述扶壁底板9連接加固,所述扶壁立板4水側設有生態砌塊12,所述生態砌塊12包括緊貼所述扶壁立板4水側設置的種植土料5和設于種植土料5之上的若干砌塊,所述若干砌塊之間錯位拼接,所述若干砌塊之上種植植物,連接筋2連接所述生態砌塊12和所述扶壁立板4,依次將所述生態砌塊12、所述扶壁立板4固定;梅花型的水土連接圓孔通道6橫向設于所述扶壁立板4內,所述水土連接圓孔通道6均勻設置于扶壁立板4和扶壁肋板7之間的空隙。所述水土連接圓孔通道6傾斜設置,所述水土連接圓孔通道6水側開口低于岸側開口,確保通道暢通。使所述扶壁立板4岸側和所述扶壁立板4水側相通,有利于解決死水問題,同時也有利于種植土料5上植物根系的生長,也減少因根系的壯大對生態砌塊12平整度的影響;所述扶壁式擋土墻的岸側設有回填料3。所述生態砌塊12和所述扶壁立板4兩者的頂端設有擋墻頂1,用于在頂部將兩者加固,另外為設置欄桿所需。所述扶壁底板9的頂端與所述生態砌塊12連接處設有凹槽,所述生態砌塊12卡接于所述凹槽內。所述扶壁肋板7間隔設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