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排水溝施工設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可伸縮移動式模板驅動系統。
背景技術:
在修建大型海上建筑時,有時會在島嶼周圍修建擋浪墻,在島嶼上圍成可用于施工的空間。
擋浪墻內側、島上道路及主體結構兩側會設置環島排水溝、排水明溝等排水溝結構,用于截流排放越浪和收集排放雨水。
現有技術是采用現澆的方式施工排水溝結構,通過組裝模板,然后進行混凝土澆筑完成修建,采用現有的這種技術,使用的模板以及對應的支架等均是固定的連接結構,這樣會導致在狹小的空間內反復將模板拆散、組裝、吊運等施工,具體的,將封閉空間內的模板進行拆散,由人工運出,進行清理,涂刷脫模劑,最后進行逐片安裝,逐片加固;
如此,反復進行模板的拆散及組裝,不僅模板安裝效率低,會增加很多人工、機械設備臺班等,而且會增加模板材料的損耗量。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提高模板安裝效率,減少人工、機械設備臺班,減少模板材料的損耗量的可伸縮移動式模板驅動系統。
為了實現上述發明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可伸縮移動式模板驅動系統,其包括:
主體框架,所述主體框架下方安裝有支撐所述主體框架在載體上移動的移動部件;
調整機構,所述調整機構安裝于所述主體框架上,并能夠向所述主體框架外支出或收回,所述調整機構用于安裝模板。
使用所述驅動系統,可把模板安裝于調整機構上與其連接為一體,并通過主體框架進行移動,且調整機構的“支出或收回”動作可帶動模板實現頂緊、拉離施工,同時進行模板清理、安裝、拆除、運輸等,避免了在狹小的空間內反復對模板進行拆散、組裝、吊運等施工,提高模板安裝效率,減少人工、機械設備臺班,且減少模板材料的損耗量。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所述移動部件包括滾輪,所述滾輪安裝于主體框架下端,結構更優化,簡單,方便維修與更換,且成本低。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所述移動部件還包括導軌,所述導軌安裝于載體上,所述滾輪配合在所述導軌內,結構更優化,簡單,方便維修與更換,且成本低,移動部件的移動效果更好。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所述滾輪為萬向輪,使移動部件的移動效果更好。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所述調整機構包括升降部和平移部,所述升降部和平移部均是螺紋連接機構,螺紋連接機構的設置使調整機構對升降和平移的實現過程更穩定。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所述升降部包括:
第一調整盤,所述第一調整盤安裝在所述主體框架上且設置有內螺紋,所述第一調整盤能夠繞自身軸向旋轉;
升降桿件,所述升降桿件豎向地穿設在所述第一調整盤內,且與所述第一調整盤的內螺紋螺紋連接。
結構更優化,簡單,方便維修與更換,且升降過程更穩定。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所述平移部包括:
第二調整盤,所述第二調整盤安裝在所述主體框架上且設置有內螺紋,所述第二調整盤能夠繞自身軸向旋轉;
平移桿件,所述平移桿件橫向地穿設在所述第二調整盤內,且與所述第二調整盤的內螺紋螺紋連接。
結構更優化,簡單,方便維修與更換,且平移過程更穩定。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所述升降部成對設置,對稱地設置在所述主體框架的兩側,單個的升降部內分別包含一個第一調整盤和升降桿件。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所述平移部成對設置,對稱地設置在所述主體框架的兩側,單個的平移部內分別包含一個第二調整盤和平移桿件。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所述升降部安裝高度位于所述主體框架頂部,所述平移部安裝高度位于所述主體框架中部。
本申請還公開了一種模板系統,其包括:
所述驅動系統;
排水溝內側模板,所述排水溝內側模板可拆卸地安裝于所述調整機構上,所述調整機構能夠使所述排水溝內側模板升降和/或側移。
使用所述驅動系統,可把排水溝內側模板安裝于調整機構上與其連接為一體,并通過主體框架進行移動,且調整機構的“支出或收回”動作可帶動模板實現頂緊、拉離施工,同時進行模板清理、安裝、拆除、運輸等,避免了在狹小的空間內反復對模板進行拆散、組裝、吊運等施工,提高模板安裝效率,減少人工、機械設備臺班,且減少模板材料的損耗量。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還包括轉接板,所述排水溝內側模板通過所述轉接板安裝于所述調整機構上,由于模板要與調整機構連接,而連接處必然會破壞模板的結構,所以在調整機構和模板之間設置轉接板,使轉接板直接和調整機構連接,而模板和轉接板可以采用粘接等形式,不破壞模板的整體強度。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方案,所述轉接板包括豎向板和橫向板,豎向板豎向地安裝于所述調整機構上,橫向板橫向地安裝于所述調整機構上,所述豎向板和橫向板分開設置,分別擔任在豎向和橫向上作為中間結構連接調整機構和模板的職能;
所述排水溝內側模板為倒L型模板,所述豎向板和橫向板組合形成與所述排水溝內側模板內壁配合的板面,對排水溝內側模板的連接效果更穩固。
本申請還公開了一種使用所述的模板系統進行排水溝施工的方法,其步驟包括:
A、排水溝槽施工底板完成以及排水溝槽側面結構的鋼筋綁扎完成后;
B、布置排水溝外側模板;
C、推動所述驅動系統,通過所述調整機構使排水溝內側模板固定到施工位置;
D、安裝端模,形成完整的整體模具后進行混凝土澆筑。
相比現有技術在狹小的空間內反復將模板拆散、組裝、吊運等施工的方式,該方法通過主體框架對模板進行移動,同時通過調整機構的“支出或收回”動作可帶動模板實現頂緊、拉離施工,提高模板安裝效率,減少人工、機械設備臺班,且減少模板材料的損耗量。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提高模板安裝效率,減少人工、機械設備臺班,減少模板材料的損耗量的可伸縮移動式模板驅動系統;
具體的,對于可伸縮移動式模板驅動系統,可把模板安裝于調整機構上與其連接為一體,并通過主體框架進行移動,且調整機構的“支出或收回”動作可帶動模板實現頂緊、拉離施工,同時進行模板清理、安裝、拆除、運輸等,相比較于現有技術,避免了在狹小的空間內反復對模板進行拆散、組裝、吊運等施工,提高模板安裝效率,減少人工、機械設備臺班,且減少模板材料的損耗量;
對于模板系統,可通過主體框架進行移動,且調整機構的“支出或收回”動作可帶動模板實現頂緊、拉離施工,同時進行模板清理、安裝、拆除、運輸等,相比較于現有技術,避免了在狹小的空間內反復對模板進行拆散、組裝、吊運等施工,提高模板安裝效率,減少人工、機械設備臺班,且減少模板材料的損耗量;
對于使用所述的模板系統進行排水溝施工的方法,相比現有技術在狹小的空間內反復將模板拆散、組裝、吊運等施工的方式,該方法通過主體框架對模板進行移動,同時通過調整機構的“支出或收回”動作可帶動模板實現頂緊、拉離施工,提高模板安裝效率,減少人工、機械設備臺班,且減少模板材料的損耗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申請實施例1的模板系統使用效果圖;
圖2是本申請實施例1的模板驅動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申請實施例1的升降示意圖;
圖4是本申請實施例1的平移示意圖;
圖中標記:1-主體框架,2-調整機構,3-升降部,4-平移部,5-升降桿件,6-第一調整盤,7-鋼筋綁扎部分,8-排水溝內側模板,9-平移桿件,10-第二調整盤,11-轉接板,12-已澆筑基礎,13-踏板,14-滾輪,15-導軌,16-移動部件,17-連接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但不應將此理解為本發明上述主題的范圍僅限于以下的實施例,凡基于本發明內容所實現的技術均屬于本發明的范圍。
實施例1
如圖1、2,一種可伸縮移動式模板驅動系統,其包括:
主體框架1,所述主體框架1下方安裝有支撐所述主體框架1在載體(本實施例中為已澆筑基礎12)上移動的移動部件16,所述移動部件16包括滾輪14、導軌15,所述滾輪14安裝于主體框架1下端,所述導軌15安裝于載體上,所述滾輪14(所述滾輪14為萬向輪)配合在所述導軌15內;
調整機構2,所述調整機構2安裝于所述主體框架1上,并能夠向所述主體框架1外支出或收回,所述調整機構用于安裝模板。
本實施例中,所述調整機構2包括升降部3和平移部4,所述升降部3和平移部4均是螺紋連接機構。
所述升降部3包括:
第一調整盤6,所述第一調整盤6安裝在所述主體框架1上且設置有內螺紋,所述第一調整盤6能夠繞自身軸向旋轉;
升降桿件5,所述升降桿件5豎向地穿設在所述第一調整盤6內,且與所述第一調整盤6的內螺紋螺紋連接(所述升降桿件5頂部還設置有連接件17)。
所述平移部4包括:
第二調整盤10,所述第二調整盤10安裝在所述主體框架1上且設置有內螺紋,所述第二調整盤10能夠繞自身軸向旋轉;
平移桿件9,所述平移桿件9橫向地穿設在所述第二調整盤10內,且與所述第二調整盤10的內螺紋螺紋連接。
本實施例中,所述升降部3成對設置,對稱地設置在所述主體框架1的兩側,單個的升降部3內分別包含一個第一調整盤6和升降桿件5,所述平移部4也成對設置,對稱地設置在所述主體框架1的兩側,單個的平移部4內分別包含一個第二調整盤10和平移桿件9。
所述升降部3安裝高度位于所述主體框架1頂部,所述平移部4安裝高度位于所述主體框架1中部。
本實施例還公開了一種模板系統,其包括:
所述驅動系統;
排水溝內側模板8(如圖1,和對應的外側模板一起包裹鋼筋綁扎部分7,使澆筑后成型為排水溝),所述排水溝內側模板8可拆卸地安裝于所述調整機構2上,所述調整機構2能夠使所述排水溝內側模板8升降和/或側移;
轉接板11,所述排水溝內側模板8通過所述轉接板11安裝于所述調整機構2上(所述轉接板11上還設置有踏板13,用于提供工人工作的支撐面)。
本實施例中,所述轉接板11包括豎向板和橫向板,豎向板豎向地安裝于所述調整機構2的平移桿件9端部,橫向板橫向地安裝于所述調整機構2升降桿件5頂部,所述橫向板底部和豎向板頂部之間存在間隙,所述橫向板和升降桿件5通過所述連接件17連接(連接件17與橫向板的連接可拆卸,便于平移時不產生干涉),同時增大連接面積,使升降桿件5受力更穩定;
所述排水溝內側模板8為倒L型模板,所述豎向板和橫向板組合形成與所述排水溝內側模板8內壁配合的板面。
如圖3、4,所述排水溝內側模板8配合在所述轉接板11上,需要升降時,通過旋轉第一調整盤6,使升降桿件5上升或下降,帶動橫向板上升或下降,從而使排水溝內側模板8上升或下降,排水溝內側模板8側面內壁則在豎向板上滑動,始終配合在豎向板上,升降到預定位置后完成升降;
需要平移時,通過旋轉第二調整盤10,使平移桿件9支出或收回,帶動豎向板平移,排水溝內側模板8也進行平移(可為外部動力源驅動)保持和豎向板的配合,此時橫向板則和連接件17頂部脫離并相對移動,移動到預定位置后連接件17和橫向板連接再次固定,橫向板頂部則和移動后的排水溝內側模板8頂部的內壁配合,豎向板則和移動后的排水溝內側模板8側面內部配合,完成平移;
本實施例還公開了一種使用所述的模板系統進行排水溝施工的方法,其步驟包括:
A、排水溝槽施工底板完成以及排水溝槽側面結構的鋼筋綁扎完成后;
B、布置排水溝外側模板;
C、推動所述驅動系統,通過所述調整機構2使排水溝內側模板8固定到施工位置;
D、安裝端模,形成完整的整體模具后進行混凝土澆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