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屬于隨鉆跟管樁的連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于隨鉆跟管樁的新型快速連接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由于管樁單位承載力高、地質適應性強,機械化施工速度快等特點,被廣泛應用于建筑工程中。一種隨鉆跟管樁機及隨鉆跟管樁施工方法(ZL 201210022133.X),鉆進、沉樁和取土的同步進行,沉樁終了在管壁和孔壁間通過水泥漿粘結,施工文明無污染,是一種綠色環保的樁型,克服了傳統PHC管樁基礎沉樁施工錘擊法、靜壓法和預鉆孔法因其技術特點無法滿足環保、高強、質量穩定等需求的缺點,避免了施工過程對樁身造成的損傷或環境污染。
但目前隨鉆跟管樁施工過程中,管樁的連接通常是通過現場焊接的方式,施工時間長,焊接質量不穩定且難以進行檢查。另外,焊接溫度影響金屬零部件提前進行防腐蝕處理,從而降低了管樁質量與使用壽命。而目前部分使用的機械接頭中:嚙合接頭結構復雜,成本高,內裝的彈簧易老化;法蘭接頭和螺紋接頭,因為螺孔和螺栓的配合誤差導致相鄰樁身存在垂直度不匹配的情況,在承載過程中易導致應力集中。一種新型管樁快速接頭(ZL201310382135.4)雖然結構簡單且易于進行防銹處理,但仍達不到密封要求,不適用于隨鉆跟管樁技術的樁側注漿工藝。因此,尋找一種經濟、實用、安全、高效、可靠的管樁快速接頭是亟待解決的一項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隨鉆跟管樁接樁施工困難、質量難以保證、施工效率低等技術問題,提供一種經濟、安全、高效、可靠的用于隨鉆跟管樁的新型快速連接裝置及方法。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按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的:
本發明所述用于隨鉆跟管樁的新型快速連接裝置,包括設置在管樁一端的上連接部、設置在管樁另一端的下連接部、鋼套、螺桿、螺母、錨固鋼筋;
所述上連接部和下連接部設置在所述管樁的兩端,所述上連接部和下連接部的外直徑小于所述管樁的外直徑;所述螺桿分別設置在所述上連接部和下連接部圓周上,所述螺桿的中心線與所述上連接部或下連接部的中心軸線垂直并穿過所述上連接部或下連接部的中心軸線;所述螺桿的一端與所述管樁的預應力鋼筋連接;
所述鋼套套設在所述上連接部與相鄰管樁的下連接部的外圓周上,所述鋼套上設置有若干與所述螺桿配合的安裝孔,所述螺母設置在所述安裝孔內供螺母擰入的凹槽中,所述螺母與所述螺桿配合固定所述鋼套;
所述錨固鋼筋的一端與管樁上設置的所述上連接部內的預應力鋼筋連接,所述錨固鋼筋的另一端垂直于所述管樁的端面伸出,相鄰的管樁上所述下連接部的一端面設置有與所述錨固鋼筋配合的錨固孔,所述錨固孔的內徑大于所述錨固鋼筋的外徑,所述錨固孔內設置有用于固定所述錨固鋼筋的填充物。
進一步地,所述填充物為硫磺膠泥,硫磺膠泥的錨固性提高了管樁連接接頭的抗拔能力。
進一步地,所述錨固孔的內徑為所述錨固鋼筋的外徑的1.5~2倍,能使得硫磺膠包裹錨固鋼筋,提高錨固性。
進一步地,所述上連接部和下連接部的外圓周上分別設置有一環以上的凸環,所述鋼套上設置有與所述凸環配合的凹槽,所述凸環沿所述上連接部或下連接部的外壁環狀設置,上連接部的凸環與下連接部的凸環平行設置,能更好地定位鋼套,而且提高了鋼套與管樁的連接性能,并增強了連接處的密封性能,保證了隨鉆跟管樁施工樁側注漿工藝的順利實施。
進一步地,所述鋼套包括相互拼接的兩個以上的弧形的鋼環,所述弧形的鋼環上設置有相互鎖緊的扣件。
進一步地,所述鋼套包括相互拼接的三個120°的弧形的鋼環,所述弧形的鋼環上設置有相互鎖緊的扣件,方便安裝。
進一步地,所述鋼套的外徑等于所述管樁的外徑,方便沉樁,減少摩擦力;所述安裝孔為腰形孔,降低生產誤差導致的裝配應力。
進一步地,所述鋼套、螺桿、螺母、錨固鋼筋的外層設置有防銹漆,進于防腐處理,延長產品壽命。
一種用于隨鉆跟管樁的新型快速連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將若干螺桿的一端分別與管樁的預應力鋼筋連接,使得螺桿的中心線穿過所述管樁的中心線并與管樁的中心線垂直設置;所述螺桿沿管樁的圓周均勻分布;
S2、將錨固鋼筋的一端與管樁上設置的所述上連接部內的預應力鋼筋連接,所述錨固鋼筋垂直于所述管樁的一端面伸出,管樁上所述下連接部的另一端面設置有與相鄰的管樁的錨固鋼筋配合的錨固孔,所述錨固孔的內徑大于所述錨固鋼筋的外徑;
S3、通過模板澆筑管樁,所述管樁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上連接部和下連接部,所述上連接部和所述下連接部的外徑相等并小于所述管樁的外徑;
S4、按照管樁的下連接部向上進行隨鉆跟管樁施工,待管樁的樁頭高于地坪1~2米時,在已施工管樁樁端下連接部的錨固孔中注入高溫硫磺膠泥,并將下一段待施工管樁吊裝至已施工管樁的上面使得待施工管樁上連接部的錨固鋼筋插入對應的錨固孔;
S5、用鋼套緊套已施工管樁樁端下連接部和待施工管樁上連接部,使得所述螺桿穿過鋼套對應的安裝孔;
S6、用螺母配合螺桿鎖緊鋼套,靜置10~20分鐘;
S7、繼續隨鉆跟管樁施工,在接駁下一段管樁時重復步驟S1~S6,直至第一節管樁的樁端達到設計深度。
進一步地,在S1之前,還包括將所述螺桿、錨固鋼筋、螺母、鋼套的外層涂上防銹漆;
在S5中,所述鋼套包括互拼接的三個120°的弧形的鋼環,所述弧形的鋼環上設置有相互鎖緊的扣件;所述鋼套上的安裝孔為腰形孔;所述鋼套的外徑等于管樁的外徑。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明結構簡單,填充物的錨固提高了連接的抗拔能力,安裝機械化程度高,無焊接,減少了工人的施工難度,便于進行防腐處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保證了連接處的密封性能,保證了隨鉆跟管樁施工中樁側注漿的壓力,避免了注漿體進入管樁內孔,從而保證了管樁的工程質量,縮短工期并節約成本。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
圖1是本發明所述用于隨鉆跟管樁的新型快速連接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所述用于隨鉆跟管樁的新型快速連接裝置的表面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所述用于隨鉆跟管樁的新型快速連接裝置的上連接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所述用于隨鉆跟管樁的新型快速連接裝置的下連接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所述用于隨鉆跟管樁的新型快速連接裝置的鋼套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如圖1~圖5所示,本發明所述用于隨鉆跟管樁的新型快速連接裝置,包括設置在管樁1一端的上連接部2、設置在管樁1另一端的下連接部3、鋼套4、螺桿5、螺母6、錨固鋼筋7;
所述上連接部2和下連接部3設置在所述管樁的兩端,所述上連接部2和下連接部3的外直徑小于所述管樁2的外直徑;所述螺桿5分別設置在所述上連接部2和下連接部3圓周上,所述螺桿4的中心線1與所述上連接部2或下連接部3的中心軸線垂直并穿過所述上連接部2或下連接部3的中心軸線;所述螺桿5的一端與所述管樁的預應力鋼筋連接11。
所述鋼套4套設在所述上連接部2與相鄰管樁的下連接部3的外圓周上,所述鋼套4上設置有若干與所述螺桿5配合的安裝孔41,所述螺母6設置在所述安裝孔41上供螺母6擰入的圓形凹槽45中,所述螺母6與所述螺桿5配合固定所述鋼套4;所述上連接部2和下連接部3的外圓周上分別設置有一環以上的凸環,本實施例中,所述上連接部的外圓周上設置有第一凸環21,所述下連接部的外圓周上設置有第二凸環31,所述鋼套4上設置有與所述凸環配合的凹槽42,所述凸環沿所述上連接部2或下連接部3的外壁環狀設置,上連接部的第一凸環21與下連接部的第二凸環31平行設置。所述鋼套4包括相互拼接的兩個以上的弧形的鋼環43,所述弧形的鋼環上設置有相互鎖緊的扣件44。本實施例中,所述鋼套包括相互拼接的三個120°的弧形的鋼環43,所述弧形的鋼環上設置有相互鎖緊的扣件44,方便用戶安裝,提高施工效率。所述鋼套4的外徑等于所述管樁2的外徑;所述安裝孔41為腰形孔。
所述錨固鋼筋7的一端與管樁1上設置的所述上連接部2內的預應力鋼筋11連接,另一端垂直于所述管樁1的端面伸出,相鄰的管樁1的下連接部3的一端面設置有與所述錨固鋼筋配合的錨固孔12,所述錨固孔12的內徑大于所述錨固鋼筋7的外徑,所述錨固孔12的內徑為所述錨固鋼筋7的外徑的1.5~2倍。所述錨固孔12內設置有用于固定所述錨固鋼筋7的填充物,所述填充物為硫磺膠泥13。
所述鋼套4、螺桿5、螺母6、錨固鋼筋7的外層設置有防銹漆。
一種用于隨鉆跟管樁的新型快速連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將所述螺桿5、錨固鋼筋7、螺母6、鋼套4的外層涂上防銹漆。
S2、將若干螺桿5的一端分別與管樁1的預應力鋼筋11連接,使得螺桿5的中心線穿過所述管樁1的中心線并與管樁1的中心線垂直設置;所述螺桿5沿管樁1的圓周均勻分布。
S3、將錨固鋼筋7的一端與管樁1上設置的所述上連接部2內的預應力鋼筋11連接,所述錨固鋼筋7垂直于所述管樁1的一端面伸出,管樁1上所述下連接部3另一端面設置有與相鄰的管樁1的錨固鋼筋7配合的錨固孔12,所述錨固孔12的內徑大于所述錨固鋼筋7的外徑。
S4、通過模板澆筑管樁,所述管樁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上連接部2和下連接部3,所述上連接部2和所述下連接部3的外徑相等并小于所述管樁1的外徑。
S5、按照管樁的下連接部3向上進行隨鉆跟管樁施工,待管樁的樁頭高于地坪1~2米時,在已施工管樁樁端下連接部3的錨固孔12中注入高溫硫磺膠泥13,并將下一段待施工管樁吊裝至已施工管樁的上面使得待施工管樁上連接部2的錨固鋼筋7插入對應的錨固孔12。
S6、用鋼套4緊套已施工管樁樁端下連接部3和待施工管樁上連接部2,使得所述螺桿5穿過鋼套4對應的安裝孔41。
S7、用螺母6配合螺桿鎖緊鋼套4,靜置10~20分鐘。
S8、繼續隨鉆跟管樁施工,在接駁下一段管樁時重復步驟S1~S7,直至第一節管樁的樁端達到設計深度。
本實施例所述用于隨鉆跟管樁的新型快速連接裝置的其它結構參見現有技術。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故凡是未脫離本發明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發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