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人工挖孔樁的技術領域,尤其是人工挖孔樁的護壁結構。
背景技術:
人工挖孔樁是重要的成樁方式之一,具有樁身直徑靈活,成本低,施工效率高等特點,在現今應用得比較普遍。人工挖孔樁是先采用人工挖掘方法進行成孔,然后安放鋼筋籠,澆注混凝土進而形成的樁,但是人工挖孔樁因采用人工挖掘方式,在挖掘過程中孔壁易垮塌,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且地下水豐富的地段,需大量抽排地下水,易引發(fā)周邊道路及管線沉降,故護壁十分重要。
目前,人工挖孔樁工作護壁和抽排地下水,一直是其施工安全和可行性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現行的護壁方法基本是采用c25混凝土,鋼筋采用hpb235,澆注混凝土護筒,往下施工時以每節(jié)作為一個施工循環(huán),即挖好每節(jié)后澆注混凝土護壁,排水采用抽水泵排水。
現有技術中,用鋼筋加混凝土形成的護筒存在很多缺陷,由于襯砌方式簡陋,導致質量參差,另外,混凝土護筒的成型需要一定時間,導致施工效率較慢,成本較高,且當滲水量大時護壁難以達到截水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人工挖孔樁的護壁結構,旨在解決人工挖孔樁護壁施工效率較低的技術問題。
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的,人工挖孔樁的護壁結構,包括弧片狀的管片和弧片狀的管壁,所述管壁的側邊與所述管片的側邊對接,且管壁與管片之間圍合形成一個呈閉合圓環(huán)狀且插設在樁孔中對樁孔護壁的的護壁筒,所述管壁上設有與樁孔的側壁連接的連接結構,所述管壁的側邊與所述管片的側邊之間設有卡合結構。
進一步地,所述連接結構包括設置在所述管壁上的螺孔。
進一步地,所述卡合結構包括形成在所述管壁側邊且朝外延伸的凸塊以及形成在所述管片側邊且朝內凹陷的凹槽,所述凸塊卡合在所述凹槽中。
進一步地,所述螺孔設置在所述凸塊中。
進一步地,所訴管壁的側邊與所述管片的側邊呈臺階疊合對接。
進一步地,所述管壁的側邊形成朝外布置的第一臺階結構,所述管片的側邊形成有朝內布置的第二臺階結構,所述第一臺階結構與第二臺階結構疊合對接。
進一步地,所述管壁的側邊與所述管片的側邊之間設有密封的膠墊。
進一步地,在所述第一臺階結構與所述第二臺階結構疊合處設有所述膠墊。
進一步地,包括兩個所述管片和兩個所述管壁,兩個所述管片相間隔布置,所述管壁布置在相鄰的兩個管片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護壁筒的厚度范圍設置為10mm-30mm之間。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提供的人工挖孔樁的護壁結構,包括弧片狀的管片和弧片狀的管壁,管壁上設有與樁孔側壁連接的連接結構,當安裝如上述的護壁結構時,管壁通過所述連接結構固定在樁孔側壁,再通過管壁卡合所述管片形成對樁孔護壁的護壁筒,從而完成整個人工挖孔樁的護壁結構,這個過程方便快捷,而且完成時能即時施工人工挖孔樁,無需等待護壁結構的成型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能保證質量統(tǒng)一。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人工挖孔樁的護壁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管壁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實現進行詳細的描述。
本實施例的附圖中相同或相似的標號對應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術語“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附圖中描述位置關系的用語僅用于示例性說明,不能理解為對本專利的限制,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的具體含義。
參照圖1至圖2所示,為本發(fā)明提供的較佳實施例。
本發(fā)明提供的人工挖孔樁的護壁結構,包括弧片狀的管片200和弧片狀的管壁100,管壁100的側邊與管片200的側邊對接,且管壁100與管片200之間圍合形成一個呈閉合圓環(huán)狀,且插設在樁孔中對樁孔護壁的護壁筒,在管壁100上設置有連接結構,管壁100可以通過連接結構與樁孔的側壁進行連接,管壁100的側邊與管片200的側邊之間設有卡合結構。
當安裝如上述的護壁結構時,管壁100通過連接結構固定在樁孔側壁,再通過管壁100卡合管片200形成對樁孔護壁的護壁筒,從而完成整個人工挖孔樁的護壁結構,這個過程方便快捷,而且完成時能即時施工人工挖孔樁,無需等待護壁結構的成型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能保證質量統(tǒng)一。
在本實施例中,連接結構包括設置在管壁100上的螺孔120,通過螺釘穿過螺孔120,再穿入樁孔側壁內,從而固定管壁100。
作為其他實施例,連接結構也可以是其他起固定管壁100作用的結構,例如,管壁100可以沿弧片面向樁孔側壁凸設釘塊,釘塊可以穿入樁孔側壁內以固定管壁100。
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卡合結構包括形成在管壁100側邊且朝外延伸的凸塊110,以及形成在管片200側邊朝內凹陷的凹槽,凸塊110卡合在凹槽中,當管片200的側邊與管壁100的側邊對接時,這個卡合結構可以讓管壁100與管片200嵌合卡緊,使得管片200不會脫落,從而完成護壁筒的安裝。
作為其他實施例,卡合結構也可以由在管壁100側邊形成的波浪形端面,以及形成在管片200側邊并對接上述波浪形端面的另一波浪形端面構成,這個卡合結構同樣可以起到卡緊管片200與管壁100,使得兩者圍合形成護壁筒的作用。
為了使得管壁100與管片200之間卡合作用力的效果更加好,如圖2所示,管壁100上的螺孔120設置在上述的凸塊110中,由于凸塊110設置在管壁100的一端,并通過螺孔120固定,當管片200中的凹槽對接凸塊110進而卡合,管片200與管壁100互相作用,使得管片200與管壁100的卡合更加穩(wěn)固。
為了加強管片200與管壁100的對接效果,讓兩者形成更加穩(wěn)固的護壁筒,管壁100的側邊與管片200的側邊呈臺階疊合對接;即管壁100的側邊形成朝外布置的第一臺階結構130,管片200的側邊形成有朝內布置的第二臺階結構,第一臺階結構130與第二臺階結構疊合對接。
或者管壁100的側邊形成朝內布置的第一臺階結構130,管片200的側邊形成有朝外布置的第二臺階結構,第一臺階結構130與第二臺階結構疊合對接。
本實施例中,管壁100側邊與管片200側邊之間設有密封的膠墊,由于設有膠墊,封堵了管壁100側邊與管片200側邊之間的縫隙,使得地下水無法滲入樁孔中,從而達到截水效果。
具體地,膠墊設置在第一臺階結構130與第二臺階結構的疊合處,這樣使得管壁100與管片200卡合更加緊密,更加穩(wěn)固,封堵地下水的效果也更加好。
為了更加易于按裝護壁筒,管片200和管壁100分別設置有兩個,兩個管片200相間隔布置,管壁100布置在相鄰的兩個管片200之間,這樣,使得施工更加靈活,組裝更加方便。
當然,根據實際情況,管片200和管壁100也可以分別設置一個,或者多個。
本實施例中,護壁筒的厚度范圍設置在10mm-30mm之間,特別是20mm,這個厚度范圍不會因為太厚而浪費材料,也不會因為太薄而達不到效果。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