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城市軌道交通結構工程,特別是涉及一種地下地鐵車站。
背景技術:
1、在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中,車站結構形式的選擇至關重要。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對車站的功能性、經濟性以及施工便利性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車站結構形式在滿足這些需求時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促使人們不斷探索和研發新的結構形式。
2、目前,常見的車站結構形式有變截面板型、密肋梁型和拱形頂板型。如圖1所示,變截面板型在過去的常規建設中應用較多,其結構形式簡單,模板架設也相對容易,施工質量較易保證,但存在結構尺寸偏大,混凝土和鋼筋用量大的缺點。如圖2所示,密肋梁型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混凝土用量,施工質量也能得到保證,然而模板用量大、梁高度影響站廳凈空且造價較高等問題限制了其在常規情況下的應用。如圖3所示,拱形頂板型雖然能有效降低頂板厚度尺寸及配筋,減少材料用量,但車站結構凈高較高,增加基坑深度導致造價上升,同時模板和鋼筋施工難度大且不利于抗浮,通常適用于對覆土厚度無要求或車站設計埋深較深的情況。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了如尺寸和材料用量大、模板用量多、站廳凈空受影響、造價高、施工難度大及抗浮性差等缺點。更好適應不同地質條件與周邊環境,建設穩定可靠。其空間布局合理,方便乘客出行,提升出行體驗。通過優化設計,在確保安全質量的同時,減少材料浪費與施工成本,提高了軌道交通建設的性價比。
2、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地下地鐵車站包括:站臺;
3、站廳,站廳固定連接于站臺上方,站廳設有站廳空間;
4、支撐架,支撐架容置于站廳空間內,支撐架包括第一安裝部、第二安裝部和弧線部,第二安裝部的兩端分別連接于第一安裝部和弧線部,弧線部的另一端連接于第一安裝部,第一安裝部、第二安裝部和弧線部共同形成三角形支撐且共同圍合構成安裝空間,第一安裝部和第二安裝部分別固定連接于站廳。
5、進一步地,站廳包括頂板、底板和至少兩個沿豎直方向間隔設置的側板,頂板、底板和相鄰兩個側板共同形成站廳空間,側板的頂部和底部分別固定連接于頂板和底板;
6、第一安裝部與頂板固定連接,第二安裝部嵌設于其中一個側板內,以與側板固定連接。
7、進一步地,第一安裝部的數量為一個,弧線部的數量為兩個,第二安裝部的數量為兩個,兩個第二安裝部分別連接于第一安裝部的兩端,各弧線部的兩段分別連接于第一安裝部和對應的第二安裝部。
8、進一步地,第一安裝部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安裝部沿豎直方向延伸,第一安裝部和第二安裝部相互垂直。
9、進一步地,站臺和站廳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支撐架為鋼結構。
10、進一步地,第一安裝部為工字鋼或箱型鋼。
11、進一步地,站廳還包括加固件,加固件的剖面呈三角形加固件為混凝土件,加固件設于站廳空間內,加固件的頂面固定連接于頂板,加固件的側面固定連接于側板。
12、進一步地,地下地鐵車站還包括多個沿第一安裝部延伸方向間隔設置的第一抗剪連接件,第一抗剪連接件的一端固定連接于第一安裝部,第一抗剪連接件嵌設于頂板內。
13、進一步地,地下地鐵車站還包括多個沿側板延伸方向間隔設置的第二抗剪連接件,第二抗剪連接件的一端固定連接于第二安裝部的側面,多個第二抗剪連接件設于側板內。
14、進一步地,地下地鐵車站還包括第三抗剪連接件,多個第三抗剪連接件間隔固定連接于第二安裝部的底部,多個第三抗剪連接件設于側板內;或
15、地下地鐵車站還包括下伸鋼板,下伸鋼板焊接于第二安裝部的底部,下伸鋼板設于側板內。
16、本發明實施例一種地下地鐵車站與現有技術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1)該地下地鐵車站的支撐架采用三角形支撐結構,第一安裝部、第二安裝部和弧線部共同形成的三角形支撐,相比傳統地鐵車站中較多立柱且柱跨較小的結構,能更均勻地分散站廳所承受的壓力。三角形支撐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可類比拱結構的受力特性,將所受壓力有效傳遞至基礎,減少了因受力不均導致的結構局部應力集中現象,顯著增強了車站整體結構的穩定性與安全性,提升了結構的安全儲備,降低了因結構受力問題引發事故的風險。在承受站廳的上方產生地面貨車超載建設堆土等較大載荷以及外部地質變化帶來的壓力時,這種三角形支撐的支撐架能夠更好地適應并分散這些力,確保車站結構的穩固。
17、(2)支撐架和站廳之間適應裝配式施工方式,利用支撐架結構的裝配能力和自承重能力,可以顯著壓縮建造周期,降低站廳的頂板的厚度,降低施工成本,并提升建造效率。
18、(3)本申請充分考慮了車站內管線布置與空間需求,將車站內管線安置在安裝空間內,在確保車站結構穩定的情況下,站廳空間提高,有效提升了車站的空間舒適度,減少了人員的擁堵感。
1.一種地下地鐵車站,其特征在于,包括:站臺(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地鐵車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廳(2)包括頂板(21)、底板(22)和至少兩個沿豎直方向間隔設置的側板(23),所述頂板(21)、所述底板(22)和相鄰兩個所述側板(23)共同形成所述站廳空間(24),所述側板(23)的頂部和底部分別固定連接于所述頂板(21)和所述底板(22);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地鐵車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裝部(31)的數量為一個,所述弧線部(33)的數量為兩個,所述第二安裝部(32)的數量為兩個,兩個所述第二安裝部(32)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一安裝部(31)的兩端,各所述弧線部(33)的兩段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一安裝部(31)和對應的第二安裝部(32)。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地鐵車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裝部(31)沿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安裝部(32)沿豎直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安裝部(31)和所述第二安裝部(32)相互垂直。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地鐵車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站臺(1)和所述站廳(2)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所述支撐架(3)為鋼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地下地鐵車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裝部(31)為工字鋼或箱型鋼。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地下地鐵車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站廳(2)還包括加固件(25),加固件(25)的剖面呈三角形所述加固件(25)為混凝土件,所述加固件(25)設于所述站廳空間(24)內,所述加固件(25)的頂面固定連接于所述頂板(21),所述加固件(25)的側面固定連接于所述側板(23)。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地下地鐵車站,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多個沿所述第一安裝部(31)延伸方向間隔設置的第一抗剪連接件(41),所述第一抗剪連接件(41)的一端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一安裝部(31)且嵌設于所述頂板(21)內。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地下地鐵車站,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多個沿所述側板(23)延伸方向間隔設置的第二抗剪連接件(42),所述第二抗剪連接件(42)的一端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二安裝部(32)的側面,多個所述第二抗剪連接件(42)設于所述側板(23)內。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地下地鐵車站,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三抗剪連接件(43),多個第三抗剪連接件(43)間隔固定連接于所述第二安裝部(32)的底部,多個所述第三抗剪連接件(43)設于所述側板(23)內;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