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瀝青混合料均熱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浙青混合料加熱裝置,尤其是一種浙青混合料均熱機構。
背景技術:
浙青路面經(jīng)長期使用后,不可避免的會產(chǎn)生車轍、凹陷等缺陷,這些缺陷將進一步加速路面損壞,影響行車安全。熱銑刨修復法是最新發(fā)展的一種浙青路面修復方法,具體工藝過程是將存有缺陷的浙青路面經(jīng)加熱銑刨后,加入新浙青等物料,進一步攪拌混合后, 由攤鋪機等設備攤鋪壓平,形成合格的新路面。該方法較傳統(tǒng)的冷銑刨修復法,具有經(jīng)濟環(huán)保,效率高等優(yōu)點。但在加熱銑刨好的舊浙青混合料時,因混合料具有一定的厚度,加熱時間有限等因素,表層與里層物料受熱不均,層間物料性狀不一致,這將不利于后續(xù)工序的進行,并進而影響最終新筑路面的質量。單純的增加熱量的供給,不僅將極大的增加成本,而且往往會使表層物料燒焦,受熱不均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怎樣使浙青混合料加熱時受熱均勻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可根據(jù)混合料厚度更換耙頭、耙頭易損件更換方便的浙青混合料均熱機構。按照本發(fā)明提供的技術方案,所述浙青混合料均熱機構,它包括橫置的、開口朝上的槽狀耙座,在耙座上固定安裝有至少兩根固定軌道管,固定軌道管安裝在耙座的上方,在每根固定軌道管內均豎直方向滑動安裝有支架管;在耙座內固定安裝有耙頭座,在耙頭座內開設若干豎直方向的座孔,在座孔內以可拆卸形式安裝有耙頭,所述的耙頭為一桿件,其上部為安裝端,其下部具有一定長度,作為均料機構的下端突出物伸入混合料中。還設有卡簧和墊板,所述的耙頭通過卡簧和墊板安裝于耙頭座的座孔內。所述的耙頭中部外壁具有兩道環(huán)狀凸棱,兩道環(huán)狀凸棱之間形成環(huán)狀槽體。所述的固定軌道管為方形空心鋼管,在固定軌道管的上下兩端部內壁焊接有撐板。所述支架管為方形空心鋼管,在支架管內部焊接有筋板,所述的筋板的寬度方向與行進方向一致。在支架管的兩相對外側壁上固定安裝有聯(lián)接板,所述聯(lián)接板的寬度方向與行進方向呈垂直設置。本發(fā)明結構緊湊,空間利用率高;可根據(jù)混合料厚度更換耙頭,適應性好;耙頭易損件更換方便。
圖1是本發(fā)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A處的放大圖。圖3是圖1中B處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具體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如圖所示該浙青混合料均熱機構,它包括橫置的、開口朝上的槽狀耙座8,在耙座8上固定安裝有至少兩根固定軌道管6,固定軌道管6安裝在耙座8的上方,在每根固定軌道管6內均豎直方向滑動安裝有支架管2;在耙座8內固定安裝有耙頭座9,在耙頭座9 內開設若干豎直方向的座孔,在座孔內以可拆卸形式安裝有耙頭12,所述的耙頭12為一桿件,其上部為安裝端,其下部具有一定長度,作為均料機構的下端突出物伸入混合料中。還設有卡簧10和墊板11,所述的耙頭12通過卡簧10和墊板11安裝于耙頭座9 的座孔內。所述的耙頭12中部外壁具有兩道環(huán)狀凸棱13,兩道環(huán)狀凸棱13之間形成環(huán)狀槽體。所述的固定軌道管6為方形空心鋼管,在固定軌道管6的上下兩端部內壁焊接有撐板7。所述支架管2為方形空心鋼管,在支架管2內部焊接有筋板3,所述的筋板3的寬度方向與行進方向一致。在支架管2的兩相對外側壁上固定安裝有聯(lián)接板1,所述聯(lián)接板1的寬度方向與行進方向呈垂直設置。所述均熱機構沿工作寬度方向布置兩支架管2,所述支架管2為一空心鋼管,支架管2內沿行進方向焊接筋板3以提高其強度和剛度。所述支架管2的上端通過螺栓、螺母4聯(lián)接于聯(lián)接板1上,所述聯(lián)接板1焊接于加熱裝置上作為固定端。支架管2上端與聯(lián)接板1上開設多個用于螺栓聯(lián)接用聯(lián)接孔,通過孔間不同的配對,支架管2相對于聯(lián)接板1可固定在不同的高度上。 所述支架管2中部位于加熱裝置內,并置于所述均熱機構中的固定軌道管6中,所述支架管2與所述固定軌道管6間留有間隙,所述支架管2可在固定軌道管6內上下移動。所述固定軌道管6焊接于加熱裝置上,焊縫連續(xù)封閉,避免加熱裝置中熱量泄漏。 所述固定軌道管6為一較大的空心鋼管,空心鋼管兩端分別焊接有標準普通平鍵5,用平鍵平面圍成的封閉面作為滑移導向面,平鍵5可承受較大的壓力而不至于產(chǎn)生過大的變形, 影響導向。空心鋼管兩端另焊有多片撐板7以加強管口,使導向更好。所述支架管2下端與所述均料機構中的耙座8焊接成一體,所述耙座8為一 C形折彎鋼板,設有11個耙頭座安裝位置,用以安裝耙頭座9。所述耙頭座9焊接在耙座8上,耙頭座9有豎直方向的座孔,耙頭12通過卡簧10 和墊板11安裝于耙頭座9的座孔內。所述卡簧10為一開口卷制鋼片套,具有一定彈性,置于較小的所述耙頭座9的座孔內,由于彈性變形產(chǎn)生的張緊力使卡簧10卡緊于耙頭座9內;另所述卡簧10—端沖置有內凹的缺口,該缺口置于耙頭12的安裝端兩軸肩內,限制所述卡簧10與所述耙頭12的相對位置。所述耙頭12為一桿件,上部為安裝端,下部具有一定長度,作為所述均料機構的下端突出物伸入混合料中,所述耙頭12中部制出兩道環(huán)狀凸棱13,兩道環(huán)狀凸棱13之間形成環(huán)狀槽體,可以用配套工具通過此環(huán)槽來拆卸換裝耙頭12。綜上所述,這種均熱機構可固定于加熱裝置內,下部設置有多個耙頭12埋入浙青混合料中,耙頭12可調整高度以適應不同的混合料厚度,隨加熱裝置行進的同時攪動混合料,熱量能夠沿厚度方向快速導入,從而使混合料均勻受熱。本均料機構可沿行進方向設置多道,道間突出物可交錯布置,使均熱效果更為理想。
權利要求
1.一種浙青混合料均熱機構,其特征是它包括橫置的、開口朝上的槽狀耙座(8),在耙座(8)上固定安裝有至少兩根固定軌道管(6),固定軌道管(6)安裝在耙座(8)的上方,在每根固定軌道管(6)內均豎直方向滑動安裝有支架管(2);在耙座(8)內固定安裝有耙頭座 (9),在耙頭座(9)內開設若干豎直方向的座孔,在座孔內以可拆卸形式安裝有耙頭(12), 所述的耙頭(12)為一桿件,其上部為安裝端,其下部具有一定長度,作為均料機構的下端突出物伸入混合料中。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浙青混合料均熱機構,其特征是還設有卡簧(10)和墊板 (11),所述的耙頭(12)通過卡簧(10)和墊板(11)安裝于耙頭座(9)的座孔內。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浙青混合料均熱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耙頭(12)中部外壁具有兩道環(huán)狀凸棱(13),兩道環(huán)狀凸棱(13)之間形成環(huán)狀槽體。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浙青混合料均熱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固定軌道管(6)為方形空心鋼管,在固定軌道管(6)的上下兩端部內壁焊接有撐板(7)。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浙青混合料均熱機構,其特征是所述支架管(2)為方形空心鋼管,在支架管(2)內部焊接有筋板(3),所述的筋板(3)的寬度方向與行進方向一致。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浙青混合料均熱機構,其特征是在支架管(2)的兩相對外側壁上固定安裝有聯(lián)接板(1),所述聯(lián)接板(1)的寬度方向與行進方向呈垂直設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瀝青混合料均熱機構,它包括橫置的、開口朝上的槽狀耙座,在耙座上固定安裝有至少兩根固定軌道管,固定軌道管安裝在耙座的上方,在每根固定軌道管內均豎直方向滑動安裝有支架管;在耙座內固定安裝有耙頭座,在耙頭座內開設若干豎直方向的座孔,在座孔內以可拆卸形式安裝有耙頭,所述的耙頭為一桿件,其上部為安裝端,其下部具有一定長度,作為均料機構的下端突出物伸入混合料中。本發(fā)明結構緊湊,空間利用率高;可根據(jù)混合料厚度調節(jié)高度,適應性好;耙頭易損件更換方便。
文檔編號E01C19/10GK102277820SQ20111013979
公開日2011年12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5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5月27日
發(fā)明者周華為, 周平 申請人:無錫錫通工程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