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抗后傾的架橋機組的下車系統及利用其進行架橋的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抗后傾的架橋機組的下車系統及利用其進行架橋的方法,包括:設置在下車系統下車車體前端兩側的裝拆式錨栓機構,所述錨栓機構包括:錨鏈、錨桿、錨桿螺母、錨鏈上卸扣、錨鏈下卸扣;其中,所述錨桿上端通過所述錨鏈下卸扣與所述錨鏈的下端連接;所述錨桿下端帶螺紋,與所述錨桿螺母連接;在下車系統的車架主梁前端兩側各焊接一塊帶孔耳板,所述帶孔耳板通過所述錨鏈上卸扣與所述錨鏈上端連接。本發明利用已架混凝土梁的自重及其吊梁孔,通過錨栓機構將運梁車前端錨固在已架梁頭上,從而達到了架橋機組架梁時下車系統不會發生向后傾翻,保證了下車系統的縱穩性,具有結構簡便、性能安全、成本經濟的優點。
【專利說明】一種抗后傾的架橋機組的下車系統及利用其進行架橋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工程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抗后傾的架橋機組的下車系統及利用其進行架橋的方法。
【背景技術】
[0002]架橋機組主要由上車系統和下車系統組成。上車系統主要由橋機主結構及吊梁天車組成,下車系統由輪胎式運梁車兼當。上車與下車系統相互配套使用,其架梁的步驟如下:
[0003]第I步,見圖1-1,橋機上車系統成后懸臂喂梁狀態,后端行走支腿向后翹起,承重后支腿縮起,下車系統(即輪胎式運梁車)把混凝土梁從后方運來并送進上車系統后懸臂下方,此過程稱為“喂梁”。
[0004]第2步,見圖1-2,運梁車喂梁到位后,上車系統承重后支腿落下支立于下車系統的后部橫墊梁上,并聯結。
[0005]第3步,見圖1-3,原支立在中間橋墩上的移動式支腿前移到前方墩支立,使架橋機成為兩跨式架梁狀態,兩臺天車將混凝土梁從運梁車上吊起。
[0006]第4步,見圖1-4,上車系統的兩臺吊梁天車吊運混凝土梁到橋孔位置上方。
[0007]第5步,見圖1-5,上車系統的兩臺吊梁天車將混凝土梁落梁就位。
[0008]上述過程第3、4步,架橋機的兩個支腿一個支立在前方墩上,一個支立于下車系統的后部橫墊梁上。就當前、后吊梁天車同時從運梁車上起吊混凝土梁時,運梁車后部橫墊梁上的承載重量達到最大值,而運梁車前端作為所裝載混凝土梁的前支點的橫墊梁上的承壓力卻被前吊梁小車傳遞到橋機主梁上了,此時運梁車前端橫墊梁變為零載荷(原支立在中間橋墩上的移動式支腿前移到前方墩支立)。于是,輪胎式運梁車即時的荷重狀態是前輕后重,極不平衡,車輛存在繞后端向后傾翻的可能。
【發明內容】
[0009]本發明提供一種抗后傾的架橋機組的下車系統及利用其進行架橋的方法,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架設橋梁時下車系統可能向后傾翻的問題。
[0010]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抗后傾的架橋機組的下車系統,包括:設置在下車系統下車車體前端兩側的裝拆式錨栓機構,所述錨栓機構包括:錨鏈、錨桿、錨桿螺母、錨鏈上卸扣、錨鏈下卸扣;其中,所述錨桿上端通過所述錨鏈下卸扣與所述錨鏈的下端連接;所述錨桿下端帶螺紋,與所述錨桿螺母連接;在下車系統的車架主梁前端兩側各焊接一塊帶孔耳板,所述帶孔耳板通過所述錨鏈上卸扣與所述錨鏈上端連接。
[0011]進一步,所述下車系統還包括:
[0012]托座、凹面墊圈和凸面墊圈,其中,將所述托座套裝在所述錨桿上,再裝上所述凹面墊圈和凸面墊圈之后與所述錨桿螺母連接。[0013]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利用上述的下車系統進行架橋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0014]步驟S101,橋機上車系統成后懸臂喂梁狀態,后端行走支腿向后翹起,承重后支腿縮起,下車系統把混凝土梁從后方運來并送進上車系統后懸臂下方;
[0015]步驟S102,當下車系統喂梁對位時,使下車系統前端的主梁兩側安裝裝拆式錨栓機構的位置與已架梁的前頭兩側吊梁孔對齊;
[0016]步驟S103,將裝拆式錨栓機構的錨桿穿進已架梁的兩側吊梁孔,用錨鏈下卸扣將錨桿上端與已安裝好在車架主梁前端兩側的錨鏈下端連接起來;再把已穿進吊梁孔內的錨桿下端與錨桿螺母連接,完成了整個錨固作業,開始吊運混凝土梁,并落梁就位。
[0017]本發明有益效果如下:
[0018]本發明利用已架混凝土梁的自重及其吊梁孔,通過錨栓機構將運梁車前端錨固在已架梁頭上,從而達到了架橋機組架梁時下車系統不會發生向后傾翻,保證了下車系統的縱穩性,具有結構簡便、性能安全、成本經濟的優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1?1-5為現有架橋機架梁的過程示意圖;
[0020]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抗后傾的架橋機組的下車系統的錨栓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3為圖2的A向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以下結合附圖以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限定本發明。
[0023]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實施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將下車系統的輪胎式下車車體前端與已架混凝土梁梁頭之間用特制的裝拆式錨栓機構聯結起來,使架梁開始時發生在車體上的后傾力由已架混凝土梁的自重來抵抗;也即是將輪胎式運梁車的車體前端錨固在已架混凝土梁梁頭上,錨固機構系巧妙地利用已架梁原有的吊梁孔達到裝拆式錨固的目的。
[0024]具體技術措施是設計制造兩套裝拆式錨栓機構分別鉸接于運梁車車體主梁前端兩側,使裝拆式錨栓機構與車體主梁鉸接的所在位置能夠在運梁車喂梁對位停車后正好與已架混凝土梁頭上原有的吊梁孔對齊,然后將錨桿穿入吊梁孔,擰上錨桿螺母即可。錨栓機構總體上仍屬于柔性錨鏈體系,并非剛性錨桿構造,因此在其上只會產生拉力,不會產生彎矩,力學行為良好。
[0025]如圖2、3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涉及一種抗后傾的架橋機組的下車系統,包括:設置在下車系統下車車體前端兩側的裝拆式錨栓機構,所述錨栓機構主要包括:錨鏈1、錨桿2、托座3、凹面墊圈4、凸面墊圈5、錨桿螺母6、錨鏈上卸扣1-1、錨鏈下卸扣1-2 ;其中,錨桿2上端鍛制成蛇頭眼板,通過錨鏈下卸扣1-2與錨鏈I的下端連接;錨桿2下端帶螺紋,將托座3套進錨桿2,加上凹面墊圈4和凸面墊圈5之后與錨桿螺母6連接,就組成了一個特制的裝拆式錨栓機構。在下車系統的車架主梁9前端兩側各焊接一塊帶孔耳板9-1,與錨鏈上卸扣1-1把錨鏈I上端連接,則裝拆式錨栓機構就安裝在車架主梁9前端的兩側。[0026]上述架橋機組的下車系統進行架橋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0027]步驟S101,橋機上車系統成后懸臂喂梁狀態,后端行走支腿向后翹起,承重后支腿縮起,下車系統即輪胎式運梁車把混凝土梁從后方運來并送進上車系統后懸臂下方,此過程稱為“喂梁”。
[0028]步驟S102,當運梁車喂梁對位時,應使運梁車也是架橋機組的下車系統前端的主梁9兩側安裝裝拆式錨栓機構的位置正好與已架梁8的前頭兩側吊梁孔7對齊,如圖2、3所示;
[0029]步驟S103,將裝拆式錨栓機構的錨桿2穿進已架梁8的兩側吊梁孔7,用錨鏈下卸扣1-2將錨桿2上端與已安裝好在車架主梁9前端兩側的錨鏈I下端連接起來,再把已穿進吊梁孔7內的錨桿2下端套進托座3、凹面墊圈4、凸面墊圈5及錨桿螺母6,即完成了整個錨固作業。這樣,當上車系統的吊梁天車從運梁車上起吊混凝土梁時,就絕對不會發生運梁車向后傾翻的現象,且確保了運梁車亦即架橋機組下車的縱穩性。
[0030]由上述實施例可以看出,本發明利用已架混凝土梁的自重及其吊梁孔,通過錨栓機構將運梁車前端錨固在已架梁頭上,從而達到了架橋機組架梁時下車系統不會發生向后傾翻,保證了下車系統的縱穩性,具有結構簡便、性能安全、成本經濟的優點,是一種高速鐵路隨行隨架、隧道內外通用的架橋機組,是國內外一項首創新技術。
[0031]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明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發明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發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發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抗后傾的架橋機組的下車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下車系統下車車體前端兩側的裝拆式錨栓機構,所述錨栓機構包括:錨鏈、錨桿、錨桿螺母、錨鏈上卸扣、錨鏈下卸扣;其中,所述錨桿上端通過所述錨鏈下卸扣與所述錨鏈的下端連接;所述錨桿下端帶螺紋,與所述錨桿螺母連接;在下車系統的車架主梁前端兩側各焊接一塊帶孔耳板,所述帶孔耳板通過所述錨鏈上卸扣與所述錨鏈上端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抗后傾的架橋機組的下車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車系統還包括: 托座、凹面墊圈和凸面墊圈,其中,將所述托座套裝在所述錨桿上,再裝上所述凹面墊圈和凸面墊圈之后與所述錨桿螺母連接。
3.一種利用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下車系統進行架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S101,橋機上車系統成后懸臂喂梁狀態,后端行走支腿向后翹起,承重后支腿縮起,下車系統把混凝土梁從后方運來并送進上車系統后懸臂下方; 步驟S102,當下車系統喂梁對位時,使下車系統前端的主梁兩側安裝裝拆式錨栓機構的位置與已架梁的前頭兩側吊梁孔對齊; 步驟S103,將裝拆式錨栓機構的錨桿穿進已架梁的兩側吊梁孔,用錨鏈下卸扣將錨桿上端與已安裝好在車架主梁前端兩側的錨鏈下端連接起來;再把已穿進吊梁孔內的錨桿下端與錨桿螺母連接,完成了整個錨固作業,開始吊運混凝土梁,并落梁就位。
【文檔編號】E01D21/06GK103590342SQ201210291623
【公開日】2014年2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6日 優先權日:2012年8月16日
【發明者】王金祥, 黃耀怡, 李彬, 田凱 申請人:秦皇島天業通聯重工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