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新型橋面吊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橋面吊裝領域,特別是一種斜拉橋的鋼箱梁的新型橋面吊機。
背景技術:
斜拉橋是將主梁用許多拉索直接拉在橋塔上的一種橋梁,是由承壓的塔、受拉的索和承彎的梁體組合起來的一種結構體系。目前在國內的發展越來越迅速。而斜拉橋鋼箱梁的安裝施工采用橋面吊機施工。國內橋面吊機的研制,有的采用掛籃技術改制,有的采用國外的公司設計但是和國內的規范和情況不符。有的起吊幅度小,有的調節及行走困難,安
全性差。橋面吊機主吊架整體式和分離式無法合并使用,橋面吊機行走系統較慢,且存在 很大的危險性。橋面吊機的吊具扁擔梁是完成不同長度梁段的吊裝時需要更換。調整鋼箱梁的橫坡能力不足。縱移系統的范圍較小,橫移系統無法發揮作用。橋面吊機主桁架材料鋼板焊接材料,質量控制難度大。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可以分離和整體式使用,一次快速行走,可以在吊裝中調整吊裝的鋼箱梁的縱橫坡度,易于加工的新型橋面吊機。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新型橋面吊機,它至少包括橋面吊機行走系統、空間桁架、橋面吊機提升系統以及橋面吊機縱橫移系統,其特征是空間桁架的底部為橋面吊機行走系統,空間桁架的頂部前端為橋面吊機提升系統,空間桁架與橋面吊機提升系統之間還連接有橋面吊機縱橫移系統。所述的橋面吊機行走系統包括后行走梁、后錨固系統、前行走梁、行走千斤頂、前支腿千斤頂,在已完成施工的鋼箱梁上分別架設后行走梁及前行走梁,空間桁架的前后兩端分別滑動連接在前行走梁及后行走梁上,后行走梁上還固定有行走千斤頂,行走千斤頂的活塞端與空間桁架的后端固定連接。所述的空間桁架的后端下部固定有后錨固系統,后錨固系統對應的鋼箱梁處預留有固定孔,吊裝機移動到位后空間桁架下部的后錨固系統延伸至鋼箱梁上對應的固定孔內,空間桁架前端的桁架前節點的外側固定有前支腿千斤頂。所述的空間桁架主要左右兩組桁架主體通過平聯構成的框架結構,每組桁架主體均是由桁架下縱梁、桁架立柱及桁架上縱梁構成,桁架立柱垂直布置,桁架下縱梁和桁架上縱梁水平布置;桁架立柱的底部與桁架下縱梁的前端固定連接,構成桁架前節點;桁架立柱的頂部與桁架上縱梁的后端固定連接所述的桁架立柱的頂部與桁架下縱梁的后端還連接有桁架斜拉帶,桁架斜拉帶與桁架下縱梁連接處構成的桁架后節點,桁架上縱梁的前端與桁架立柱的底部連接有桁架斜撐。所述的左右兩組桁架主體的兩桁架立柱之間固定連接桁架平聯,兩桁架前節點之間為桁架前節點平聯,兩桁架后節點之間為桁架后節點平聯,兩組桁架上縱梁的前后節點處分別通過桁架上縱梁前平聯以及桁架上縱梁后平聯固定。所述兩桁架后節點之間的桁架后節點平聯正下方為行走系統的后行走梁,桁架后節點平聯的中間位置向下延伸出與后行走梁滑動連接的機構;將前行走梁布置在左右兩桁架下縱梁正下方的位置,兩桁架前節點均向下延伸出與前行走梁滑動連接的機構。所述的橋面吊機提升系統包括吊具扁擔梁、千斤頂卷線架、吊裝千斤頂、箱梁坡度調整千斤頂,空間桁架的桁架上縱梁前端上部分別固定有千斤頂卷線架和吊裝千斤頂,吊裝繩索的一端固定并纏繞在千斤頂卷線架上,繩索的另一端經吊裝千斤頂與吊具扁擔梁固定連接,繩索與吊具扁擔梁的固定處還布置有箱梁坡度調整千斤頂。所述的橋面吊機縱橫移系統是由縱移千斤頂、縱移平臺、橫移平臺、橫移千斤頂組成,縱移平臺是滑動連接在空間桁架的桁架上縱梁前端上部,橫移平臺是滑動連接在縱移·平臺上,橋面吊機提升系統則固定在橫移平臺上。所述的桁架上縱梁前端上部還固定有縱移千斤頂,縱移千斤頂的活塞端固定連接在縱移平臺側部,縱移平臺上還固定有橫移千斤頂,橫移千斤頂的活塞端固定連接在橫移平臺側部。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I)橋面吊機主吊架均采用空間桁架設計,采用分離式特點在于可根據實際情況調節兩吊機間距,適用性較強。(2)橋面吊機提升系統采用千斤頂,易于微調安裝。(3)橋面吊機行走系統采用前行走軌道和后行走軌道兩部分。千斤頂頂推前進,安全快速。(4)橋面吊機的吊具扁擔梁是通過和橋面吊機的主桁架配合完成不同長度梁段的吊裝。并且可通過吊具調整鋼箱梁的橫坡。(5)橋面吊機縱橫移系統可以在橫向和縱向移動調整吊點位置。
(6)橋面吊機主桁架材料采用型鋼材料,比同類中的鋼板焊接材料易于加工。
以下結合附圖
和實施實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圖I為本實用新型新型橋面吊機立面圖;圖2為圖I的A-A斷面圖;圖3為圖I的B-B斷面圖。圖中1、后行走梁;2、后錨固系統;3、桁架后節點;4、桁架下縱梁;5、桁架斜拉帶;
6、桁架立柱;7、桁架上縱梁;8、桁架前節點;9、縱移千斤頂;10、縱移平臺;11、桁架斜撐;12、前行走梁;13、吊具扁擔梁;14、橫移平臺;15、千斤頂卷線架;16、吊裝千斤頂;17、行走千斤頂;18、箱梁坡度調整千斤頂;19、桁架平聯;20、橫移千斤頂;21、前支腿千斤頂;22、桁架前節點平聯;23、桁架后節點平聯;24、桁架上縱梁前平聯;25、桁架上縱梁后平聯。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I如圖I的本新型橋面吊機的結構示意圖所示,主要由橋面吊機行走系統、空間桁架、橋面吊機提升系統以及橋面吊機縱橫移系統組成。本橋面吊機主吊架采用空間桁架設計,空間桁架的底部為橋面吊機行走系統,空間桁架的頂部前端為橋面吊機提升系統,通過橋面吊機提升系統進行吊裝鋼箱梁作業,空間桁架與橋面吊機提升系統之間還連接有橋面吊機縱橫移系統,鋼箱梁由橋面吊機提升系統吊起后,橋面吊機縱橫移系統能夠調整橋面吊機提升系統的縱橫向位置,從而對起吊的鋼箱梁位置進行精確調整,鋼箱梁調整到位后完成該階段鋼箱梁的吊裝施工。實施例2橋面吊機行走系統包括后行走梁I、后錨固系統2、前行走梁12、行走千斤頂17、前支腿千斤頂21。本吊裝機是在以完成施工的鋼箱梁上分別架設后行走梁I及前行走梁12,并將空間桁架的前后兩端分別滑動連接在前行走梁12及后行走梁I上,后行走梁I上還固定有行走千斤頂17,行走千斤頂17的活塞端與空間桁架的后端固定連接,采用千斤頂頂推帶動吊裝機前進,安全快速;同時空間桁架的后端下部還固定有后錨固系統2,后錨固系統2對應 的鋼箱梁處預留有固定孔,吊裝機移動到位后空間桁架下部的后錨固系統2延伸至鋼箱梁上對應的固定孔內,對吊裝機整體進行限位固定,需要移動時再解除后錨固系統2與鋼箱梁之間的連接。實施例3空間桁架主要左右兩組桁架主體通過平聯構成的框架結構,每組桁架主體均是由桁架下縱梁4、桁架立柱6及桁架上縱梁7構成,桁架立柱6垂直布置,桁架下縱梁4和桁架上縱梁7水平布置;桁架立柱6的底部與桁架下縱梁4的前端固定連接,構成桁架前節點8 ;桁架立柱6的頂部與桁架上縱梁7的后端固定連接,同時桁架立柱6的頂部與桁架下縱梁4的后端還連接有桁架斜拉帶5,桁架斜拉帶5與桁架下縱梁4連接處構成的桁架后節點3,桁架上縱梁7的前端與桁架立柱6的底部連接有桁架斜撐11,使得本空間桁架整體結構更加牢固。左右兩組桁架主體的兩桁架立柱6之間固定連接桁架平聯19,兩桁架前節點8之間為桁架前節點平聯22,兩桁架后節點3之間為桁架后節點平聯23,兩組桁架上縱梁7的前后節點處分別通過桁架上縱梁前平聯24以及桁架上縱梁后平聯25固定。為了配合本實施例所述的空間桁架結構,如圖2所示,將本橋面吊機行走系統的后行走梁I布置在左右兩桁架下縱梁4之間的位置,同時在桁架后節點平聯23的中間位置向下延伸出與后行走梁I滑動連接的機構;同時如圖3所示,將前行走梁12布置在左右兩桁架下縱梁4正下方的位置,兩桁架前節點8均向下延伸出與前行走梁12滑動連接的機構;從而實現了空間桁架與橋面吊機行走系統的相互配合,兩桁架前節點8的外側位置為桁架前節點平聯22,而兩桁架前節點8的外側位置則各固定有一個前支腿千斤頂21,吊裝過程中,空間桁架前端通過左右倆前支腿千斤頂21進行支撐,保證了吊裝過程的穩定性。上述的桁架主體各部分均采用型鋼材料,比同類中的鋼板焊接材料易于加工。實施例4橋面吊機提升系統包括吊具扁擔梁13、千斤頂卷線架15、吊裝千斤頂16、箱梁坡度調整千斤頂18。空間桁架的桁架上縱梁7前端上部分別固定有千斤頂卷線架15和吊裝千斤頂16,吊裝繩索的一端固定并纏繞在千斤頂卷線架15上,繩索的另一端經吊裝千斤頂16與吊具扁擔梁13固定連接,繩索與吊具扁擔梁13的固定處還布置有箱梁坡度調整千斤頂18,通過啟動箱梁坡度調整千斤頂18能夠調整吊具扁擔梁13的懸吊位置,從而調整所吊箱梁的角度。吊裝時,將吊具扁擔梁13和需要吊裝的鋼箱梁連接,啟動吊裝千斤頂16,啟動過程中可通過箱梁坡度調整千斤頂18調整箱梁角度,調整完畢后,啟動吊裝千斤頂16開始吊裝,將鋼箱梁起吊至設計標高。實施例5橋面吊機縱橫移系統是由縱移千斤頂9、縱移平臺10、橫移平臺14、橫移千斤頂20組成。橋面吊機縱橫移系統是固定在空間桁架與橋面吊機提升系統之間,其中縱移平臺 10是滑動連接在空間桁架的桁架上縱梁7前端上部,橫移平臺14是滑動連接在縱移平臺10上,橋面吊機提升系統則固定在橫移平臺14上,桁架上縱梁7前端上部還固定有縱移千斤頂9,縱移千斤頂9的活塞端固定連接在縱移平臺10側部,通過驅動縱移千斤頂9推動縱移平臺10的縱向移動,縱移平臺10上還固定有橫移千斤頂20,橫移千斤頂20的活塞端固定連接在橫移平臺14側部,通過驅動橫移千斤頂20推動橫移平臺14的橫向移動。鋼箱梁起吊至設計標高后,使用縱移千斤頂9、橫移千斤頂20調整位置,還可再使用箱梁坡度調整千斤頂18調整箱梁角度,調整到位后錨固鋼箱梁,完成施工。本實施例沒有詳細敘述的部件和結構屬本行業的公知部件和常用結構或常用手段,這里不一一敘述。
權利要求1.新型橋面吊機,它至少包括橋面吊機行走系統、空間桁架、橋面吊機提升系統以及橋面吊機縱橫移系統,其特征是空間桁架的底部為橋面吊機行走系統,空間桁架的頂部前端為橋面吊機提升系統,空間桁架與橋面吊機提升系統之間還連接有橋面吊機縱橫移系統。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橋面吊機,其特征是所述的橋面吊機行走系統包括后行走梁、前行走梁、行走千斤頂,在已完成施工的鋼箱梁上分別架設后行走梁及前行走梁,空間桁架的前后兩端分別滑動連接在前行走梁及后行走梁上,后行走梁上還固定有行走千斤頂,行走千斤頂的活塞端與空間桁架的后端固定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橋面吊機,其特征是所述的空間桁架的后端下部固定有后錨固系統,后錨固系統對應的鋼箱梁處預留有固定孔,吊裝機移動到位后空間桁架下部的后錨固系統延伸至鋼箱梁上對應的固定孔內,空間桁架前端的桁架前節點的外側固定有前支腿千斤頂。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橋面吊機,其特征是所述的空間桁架主要左右兩組桁 架主體通過平聯構成的框架結構,每組桁架主體均是由桁架下縱梁、桁架立柱及桁架上縱梁構成,桁架立柱垂直布置,桁架下縱梁和桁架上縱梁水平布置;桁架立柱的底部與桁架下縱梁的前端固定連接,構成桁架前節點;桁架立柱的頂部與桁架上縱梁的后端固定連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橋面吊機,其特征是所述的桁架立柱的頂部與桁架下縱梁的后端還連接有桁架斜拉帶,桁架斜拉帶與桁架下縱梁連接處構成的桁架后節點,桁架上縱梁的前端與桁架立柱的底部連接有桁架斜撐。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橋面吊機,其特征是所述的左右兩組桁架主體的兩桁架立柱之間固定連接桁架平聯,兩桁架前節點之間為桁架前節點平聯,兩桁架后節點之間為桁架后節點平聯,兩組桁架上縱梁的前后節點處分別通過桁架上縱梁前平聯以及桁架上縱梁后平聯固定。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橋面吊機,其特征是所述兩桁架后節點之間的桁架后節點平聯正下方為行走系統的后行走梁,桁架后節點平聯的中間位置向下延伸出與后行走梁滑動連接的機構;將前行走梁布置在左右兩桁架下縱梁正下方的位置,兩桁架前節點均向下延伸出與前行走梁滑動連接的機構。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橋面吊機,其特征是所述的橋面吊機提升系統包括吊具扁擔梁、千斤頂卷線架、吊裝千斤頂、箱梁坡度調整千斤頂,空間桁架的桁架上縱梁前端上部分別固定有千斤頂卷線架和吊裝千斤頂,吊裝繩索的一端固定并纏繞在千斤頂卷線架上,繩索的另一端經吊裝千斤頂與吊具扁擔梁固定連接,繩索與吊具扁擔梁的固定處還布置有箱梁坡度調整千斤頂。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橋面吊機,其特征是所述的橋面吊機縱橫移系統是由縱移千斤頂、縱移平臺、橫移平臺、橫移千斤頂組成,縱移平臺是滑動連接在空間桁架的桁架上縱梁前端上部,橫移平臺是滑動連接在縱移平臺上,橋面吊機提升系統則固定在橫移平臺上。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新型橋面吊機,其特征是所述的桁架上縱梁前端上部還固定有縱移千斤頂,縱移千斤頂的活塞端固定連接在縱移平臺側部,縱移平臺上還固定有橫移千斤頂,橫移千斤頂的活塞端固定連接在橫移平臺側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橋面吊裝領域,特別是一種斜拉橋的鋼箱梁的新型橋面吊機,它至少包括橋面吊機行走系統、空間桁架、橋面吊機提升系統以及橋面吊機縱橫移系統,其特征是空間桁架的底部為橋面吊機行走系統,空間桁架的頂部前端為橋面吊機提升系統,空間桁架與橋面吊機提升系統之間還連接有橋面吊機縱橫移系統。它可以分離和整體式使用,一次快速行走,可以在吊裝中調整吊裝的鋼箱梁的縱橫坡度,易于加工。
文檔編號E01D21/00GK202766975SQ201220339990
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4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4日
發明者柳鑫星, 張明閃, 施津安, 彭武, 張雪松, 齊鵬, 馬建磊, 寧凱, 封旭濤, 謝子安, 劉國鵬, 周林, 涂哲 申請人:中交二公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