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張拉桿與斜拉索頭吻合安裝的輔助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橋梁施工領域,更具體的說,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張拉桿與斜拉索頭吻合安裝的輔助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在當今世界,橋梁已經(jīng)成為連接兩地的重要交通媒介,因此,建造大型橋梁的工程也越來越多。本領域人員周知,橋梁施工是一個要求精細且需要多種機械配合的活動過程,而在斜拉橋的施工中,斜拉索的張拉又是施工中的關鍵點,需要采用張拉桿作為帶動其張拉受力的輔助工具。我國現(xiàn)行的《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guī)范》JTG/T F50-2011中規(guī)定:斜拉橋施工中斜拉索的張拉必須是張拉桿與斜拉索頭螺紋正確入槽吻合,使張拉桿帶動斜拉索頭將斜拉索張拉受力。如果采用不正確的施工方法使張拉桿螺紋不入槽或者使螺紋損壞,都會給施工帶來危險。在目前的橋梁施工中,常規(guī)的方法是由多人合作或者吊機輔助完成所述張拉桿與斜拉索頭的安裝,但由于所述的張拉桿屬于重型桿件,往往存在如下不便于操作的問題:(I)采用多人搭抬的方法安裝,難以很好的掌握平衡對中,不僅不易達成兩者之間入槽吻合,而且費工、費時、費力,缺乏對施工人員的安全保障。(2)采用吊機輔助的方法安裝,通常會使張拉桿產(chǎn)生晃動且不便旋轉,同樣給張拉桿與斜拉索頭螺紋的入槽吻合帶來一定的麻煩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就是針對重型桿件的張拉桿在與斜拉索頭的安裝過程中難以對中和旋轉以及不易入槽吻合等難題,提供一種用于張拉桿與斜拉索頭吻合安裝的輔助工具及其使用方法,以達到使兩者之間的安裝施工操作簡單、便捷安全、省工省時、保證質量的技術效果。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用于張拉桿與斜拉索頭吻合安裝的輔助工具,包括小型千斤頂,所述小型千斤頂?shù)捻敹嗽O置有工字結構,所述的工字結構上通過鋼墊片固定設置兩個對稱于所述工字結構長度中心的支架,兩個所述支架的上端分別通過銷軸或螺栓安裝滾動軸承。所述小型千斤頂?shù)脑几叨葹?5cm。所述的工字結構由下鋼板、中鋼板和上鋼板焊接而成。所述工字結構的長度為35cm。所述下鋼板的寬度為12cm,所述中鋼板的寬度為4cm,所述上鋼板的寬度為IOcm,所述上鋼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兩側分別等距離開有位置對應的小孔。所述鋼墊片的寬度為4cm,長度為10cm,其長度的兩端設置有與所述上鋼板寬度方向上的兩個小孔之間距離相對應的安裝小孔。
所述的支架由左鋼板、中間鋼板和右鋼板焊接而成,所述左、右鋼板的高度與寬度分別為15cm與4cm,所述中間鋼板的高度與寬度分別為7cm與3cm,所述支架的上端設置有通過銷軸或螺栓安裝滾動軸承的安裝孔。一種使用以上輔助工具進行張拉桿與斜拉索頭吻合安裝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I)固定斜拉索頭并使其水平,確定其端面的中心為點1,并相對于所述的點I粗選點2和點3的水平距離和高度位置;(2)根據(jù)張拉桿的直徑調節(jié)輔助工具中兩個支架的間距并將調好支架間距的兩個輔助工具分別支撐在張拉桿的下方,以粗選的點2、點3為其兩個支撐點;(3)以點I的高度為基準,通過輔助工具中的小型千斤頂粗調點2處張拉桿中心點2’的高度與點I等高,然后將支撐在點2處的輔助工具預固定;(4)以點I和點2’確定一條空間直線L,并通過輔助工具中的小型千斤頂調節(jié)點3處張拉桿的中心點3’高度,同時微調點2,使所述張拉桿的中心線處于所述的空間直線L上;(5)手動旋轉所述的張拉桿,使其在所述滾動軸承的支撐助擰之下旋進所述斜拉索頭的螺紋,完成吻合安裝。本發(fā)明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I)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無需多人搭抬,可以很好的把握所述張拉桿的自身平衡,并使其與所述斜拉索頭螺紋的對中成為易事。(2)保持所述的張拉桿在安裝過程中始終處于平衡、穩(wěn)定的狀態(tài),并為其與斜拉索頭螺紋的入槽吻合提供了有利條件,不僅可以達成兩者之間的對中和入槽吻合,而且省工、省時、省力。(3)有效的保護了所述斜拉索頭的螺紋不被損壞,解決了工程建設行業(yè)多年來存在的張拉桿擰進斜拉索頭時不易入槽吻合以致影響施工效率的難題。(4)便于施工,安全、經(jīng)濟,不僅可以保證張拉桿與斜拉索頭正確安裝的效果,保證施工的質量和進度,而且還可以周轉使用,從而降低施工成本。
圖1是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側視圖。圖3是圖1的俯視圖。圖4是圖1中小型千斤頂?shù)氖疽鈭D。圖5是圖1中工字結構的示意圖。圖6是圖5的側視圖。圖7是圖5的俯視圖。圖8是圖1中鋼墊片的示意圖。圖9是圖1中支架的示意圖。圖10是圖9的側視圖。圖11是本發(fā)明的使用狀態(tài)圖。圖12是圖11的側視圖。
圖13、圖14、圖15分別是應用本發(fā)明完成張拉桿與斜拉索頭螺紋之間入槽旋進的施工過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使本發(fā)明的技術特點更容易被清楚理解,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其技術方案作以詳細說明:在橋梁建設中,越來越多的工程需要面對一些重型張拉桿等螺桿件物擰進斜拉索頭等重螺帽物中的情況,而張拉桿與斜拉索頭螺紋的入槽吻合又是一直以來本行業(yè)所面臨的難題。本發(fā)明的宗旨就是解決這一難題,并為此提供一個將重型張拉桿等螺桿件物擰進斜拉索頭等重螺帽物的輔助工具和使用該輔助工具提高施工效率的方法。圖1、圖2、圖3分別以正視圖、側視圖和俯視圖示意了本發(fā)明中輔助工具的結構。參照圖1、圖2、圖3,本發(fā)明用于張拉桿與斜拉索頭吻合安裝的輔助工具,包括小型千斤頂I,所述小型千斤頂I的頂端固定有工字結構2,所述的工字結構2上分別通過螺釘4固定有兩個鋼墊片3,兩個所述的鋼墊片3相對于所述工字結構2的長度中心對稱,其上分別焊接固定支架5,兩個所述的支架5上端分別開有用于通過銷軸6安裝滾動軸承7的安裝孔。圖4示出了本發(fā)明輔助工具中所述小型千斤頂I的結構。參照圖4,所述的小型千斤頂I未伸長時的高度約25cm,其圓形底11的半徑約為IOcm,其頂板12用于和所述的工字結構2焊連接。圖5、圖6、圖7分別以正視圖、側視圖和俯視圖示意了本發(fā)明輔助工具中工字結構2的結構。參照圖5、圖6、圖7并結合圖1、圖2、圖3、圖4,所述的工字結構2由下鋼板21、中鋼板22和上鋼板23焊接而成,所述工字結構2的長度范圍可以在30cm至40cm之間,本實施例選擇為35cm,其下鋼板21的寬度為12cm,其中鋼板22的寬度為4cm,其上鋼板23的寬度為IOcm ;所述的下鋼板21用于與所述小型千斤頂I的頂板12焊連接,所述上鋼板23沿其長度方向的兩側分別等距離開有位置對應的小孔24,所述小孔24的設置用于根據(jù)施工情況調節(jié)其上焊接有所述支架5的兩個鋼墊片3之間的距離。圖8示出了本發(fā)明輔助工具中所述鋼墊片3的結構。參照圖8,所述鋼墊片3的寬度為4cm,長度為10cm,其長度的兩端分別設置有安裝小孔31,兩個所述安裝小孔31的距離與所述上鋼板23寬度方向上的兩個小孔24的距離相對應,所述的安裝小孔31用于通過螺釘4與所述的上鋼板23相連接。圖9、圖10分別以正視圖和側視圖示意了本發(fā)明輔助工具中所述支架5的結構。參照圖9、圖10并結合圖1、圖2、圖3、圖8,所述的支架5由左鋼板51、中間鋼板52和右鋼板53焊接而成,所述左鋼板51和右鋼板53的高度與寬度分別為15cm和4cm,所述中間鋼板52的高度和寬度分別為7cm和3cm,所述支架5的底端以焊接方式連接所述的鋼墊片3,所述支架5的上端通過銷軸6安裝滾動軸承7,所述銷軸6的直徑等于所述滾動軸承7的內圈孔徑且與所述滾動軸承7的內圈焊連接。為了利用現(xiàn)場材料方便制作并節(jié)省開支,所述的銷軸6也可以用相同直徑的螺栓代替。圖11、圖12分別以正視圖和側視圖示意了本發(fā)明輔助工具的使用狀態(tài)。參照圖11、圖12,本發(fā)明的輔助工具通過兩個所述小型千斤頂I的支撐、升降作用來調節(jié)張拉桿8的自身平衡以及與斜拉索頭9上螺紋中心的平衡對中,并在四個所述滾動軸承7的輔助下完成所述張拉桿8相對于所述斜拉索頭9上螺紋的入槽旋進,很好的解決了工程建設中以現(xiàn)有技術進行兩者安裝時的難題,不僅操作方便,而且省工、省時、省力,保障了施工人員的
工作安全。圖13、圖14、圖15示意了使用本發(fā)明的輔助工具完成所述的張拉桿8與所述斜拉索頭9螺紋之間入槽旋進的施工過程。參照圖13、圖14、圖15,本發(fā)明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驟:(I)將所述的斜拉索頭9支撐固定使其水平,確定其端面的中心為點1,并相對于所述的點I粗選點2和點3的水平距離和高度位置,該粗選應以所選的點2、點3位置盡量減少后續(xù)的調整過程為原則;(2)根據(jù)所述張拉桿8的直徑大小調節(jié)本發(fā)明輔助工具中兩個所述支架5在所述工字結構2上的間距,并將調整好支架5間距的兩個輔助工具分別支撐在所述張拉桿8的下方,分別確定粗選的點2、點3為其兩個支撐點;(3)以點I的高度為基準,通過本發(fā)明輔助工具中的小型千斤頂I粗調點2處張拉桿的高度位置,當肉眼觀察所述點2處張拉桿中心點2’的位置與點I等高時,將支撐點2處的輔助工具預固定;(4)以所述的點I和點2處張拉桿的中心點2’確定一條空間直線L,并通過本發(fā)明輔助工具中的小型千斤頂I調節(jié)點3處張拉桿的中心點3’的高度,同時對所述的點2進行微調,使所述張拉桿8的中心線處于所述的空間直線L上(也就是調節(jié)所述張拉桿8的中心線與所述斜拉索頭9的中心線重合);(5)手動旋轉所述的張拉桿8,使其由于所述滾動軸承7的支撐助擰完成與所述斜拉索頭9上螺紋之間相吻合的入槽旋進,并使之達到理想安裝效果。在實施以上方法時,應注意以下幾點:其一,為了減少所述的張拉桿8在旋進時與所述的滾動軸承7發(fā)生摩擦,可在所述滾動軸承7的表面涂覆一點潤滑油;其二,為了利于快速進行所述的張拉桿8與所述斜拉索頭9之間吻合的入槽旋進,應依據(jù)所述張拉桿8的直徑尺寸適當調節(jié)兩個所述支架5放入間距,以使所述滾動軸承7的支撐位置最利于所述張拉桿8的旋轉;其三,調整好所述張拉桿8的水平與高度位置后,必須將用于固定所述支架5的鋼墊片3兩端的螺栓4擰緊后才可以使用;其四,所述輔助工具中各個部件的設置尺寸都可以根據(jù)施工需要進行調整。本發(fā)明是針對斜拉橋施工中將張拉桿與斜拉索頭安裝時不易對中和旋轉的問題,經(jīng)過技術攻關開發(fā)研制的一種輔助工具及其使用方法。該輔助工具采用千斤頂與滾動軸承的有機結合,達到了既可以方便的調節(jié)所述張拉桿的高低位置,又可以在所述張拉桿與斜拉索頭的安裝過程中實現(xiàn)穩(wěn)定對中和吻合入槽的自身旋轉,從而達到兩者之間良好的安裝效果。本發(fā)明的設計特點是:結構簡單,制作方便,造價便宜,便于操作。對于類似張拉桿與斜拉索頭之間的安裝難題,都可以按照其原理進行推廣設計。以上參照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用于張拉桿與斜拉索頭吻合安裝的輔助工具及其使用方法進行了示意性描述,該描述沒有限制性。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能理解,在實際應用中,為了適用于某種需要,本發(fā)明中各部件的設置方式均可能發(fā)生形狀、尺寸或安裝位置的改變,而其他人員在其啟示下也可能做出相似設計。需要指出的是,只要不脫離本發(fā)明的設計宗旨,所有顯而易見的改變及其相似設計,均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張拉桿與斜拉索頭吻合安裝的輔助工具,包括小型千斤頂,其特征是,所述小型千斤頂?shù)捻敹嗽O置有工字結構,所述的工字結構上通過鋼墊片固定設置兩個對稱于所述工字結構長度中心的支架,兩個所述支架的上端分別通過銷軸或螺栓安裝滾動軸承。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張拉桿與斜拉索頭吻合安裝的輔助工具,其特征是,所述小型千斤頂?shù)脑几叨葹?5cm。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張拉桿與斜拉索頭吻合安裝的輔助工具,其特征是,所述的工字結構由下鋼板、中鋼板和上鋼板焊接而成,其長度為35cm。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張拉桿與斜拉索頭吻合安裝的輔助工具,其特征是,所述工字結構下鋼板的寬度為12cm,中鋼板的寬度為4cm,上鋼板的寬度為IOcm,所述上鋼板上沿其長度方向的兩側分別等距離開有位置對應的小孔。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張拉桿與斜拉索頭吻合安裝的輔助工具,其特征是,所述鋼墊片的寬度為4cm,長度為10cm,其長度的兩端設置有與所述工資結構上鋼板寬度方向上的兩個小孔之間距離相對應的安裝小孔。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張拉桿與斜拉索頭吻合安裝的輔助工具,其特征是,所述的支架由左鋼板、中間鋼板和右鋼板焊接而成,所述左、右鋼板的高度與寬度分別為15cm與4cm,所述中間鋼板的高度與寬度分別為7cm與3cm,所述支架的上端設置有通過銷軸或螺栓安裝滾動軸承的安裝孔。
7.一種使用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張拉桿與斜拉索頭吻合安裝的輔助工具進行張拉桿與斜拉索頭吻合安裝的方法,其特征是,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固定斜拉索頭并使其水平,確定其端面的中心為點1,并相對于所述的點I粗選點2和點3的水平距離和高度位置; (2)根據(jù)張拉桿的直徑調節(jié)輔助工具中兩個支架的間距并將調好支架間距的兩個輔助工具分別支撐在張拉桿的下方,以粗選的點2、點3為其兩個支撐點; (3)以點I的高度為基準,通過輔助工具中的小型千斤頂粗調點2處張拉桿中心點2’的高度與點I等高,然后將支撐在點2處的輔助工具預固定; (4)以點I和點2’確定一條空間直線L,并通過輔助工具中的小型千斤頂調節(jié)點3處張拉桿的中心點3’高度,同時微調點2,使所述張拉桿的中心線處于所述的空間直線L上; (5)手動旋轉所述的張拉桿,使其在所述滾動軸承的支撐助擰之下旋進所述斜拉索頭的螺紋,完成吻合安裝。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用于張拉桿與斜拉索頭吻合安裝的輔助工具及其使用方法,所述的輔助工具包括其頂端設置有工字結構的小型千斤頂,所述的工字結構上通過鋼墊片固定兩個對稱于工字結構長度中心的支架,兩個支架的上端分別通過銷軸或螺栓安裝滾動軸承。本發(fā)明輔助工具的使用方法,包括“固定斜拉索頭并使其水平、以所述的輔助工具支撐張拉桿、調節(jié)張拉桿的中心線與斜拉索頭中心線重合、旋轉張拉桿旋進斜拉索頭的螺紋”等步驟。其優(yōu)點是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保持張拉桿在安裝過程中始終處于平衡、穩(wěn)定的狀態(tài),保護所述斜拉索頭的螺紋不被損壞,解決了工程建設行業(yè)一直存在的張拉桿擰進斜拉索頭時不易入槽吻合以致影響施工效率的難題。
文檔編號E01D21/00GK103103928SQ20131007490
公開日2013年5月15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3月8日
發(fā)明者林彰炬, 高杰, 王殿永, 劉軍, 靳春尚 申請人:中國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