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蓋梁和墩柱間的過渡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用于橋梁工程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蓋梁和墩柱間的過渡結構。
背景技術:
門式墩主要用于市政及公路橋梁中受橋下地面交通或地下構筑物(如地鐵、大型管線)等限制的路段,門式墩的兩個主要構件——墩柱與蓋梁的中心軸線在豎直平面上基本正交。門架墩傳統做法是根據使用要求計算并分別擬定墩柱與蓋梁的截面尺寸,然后將確定尺寸和形狀后的蓋梁直接設在墩柱頂端端面。采用這種結構形式的連接結構,由于存在截面突變,使得接頭處構造存在以下缺點:I)由于梁柱接頭處截面的內力較其它截面大且復雜,若截面尺寸不做相應順接過渡變化,墩柱與蓋梁間傳力過渡欠佳,截面受力不均勻;2)由于接頭處梁柱截面尺寸不一致,造成該處結構邊線突變的臺階較多,景觀欠佳。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優化蓋梁和墩柱間截面應力的過渡結構。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蓋梁和墩柱間的過渡結構,包括墩柱及設在墩柱上側的蓋梁,墩柱與蓋梁的連接處設有過渡結構,過渡結構的外表面均為平滑曲面。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過渡結構的外表面包括與墩柱的前后表面相切且與蓋梁的下表面相交的內凹弧面、與蓋梁的上表面和墩柱的外表面相切的外弧面以及與蓋梁的下表面和墩柱的內表面相切的內弧面。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內凹弧面、外弧面和內弧面為圓柱面或橢圓柱面。進一步作為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改進,過渡結構豎直部分的截面面積不小于墩柱的截面面積,過渡結構水平部分的截面面積不小于蓋梁的截面面積。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此過渡結構設在墩柱和蓋梁的連接處并采用外表面為平滑曲面的連接方式,通過該結構一方面消除了從蓋梁到墩柱傳力路徑上由于截面變化而導致受力突變的狀況,另一方面則改善了城市橋梁下部結構中的蓋梁與墩柱固結接頭外形的景觀效果。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前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0015]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門式墩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
圖1 圖4,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蓋梁和墩柱間的過渡結構,包括墩柱I及設在墩柱I上側的蓋梁2,墩柱I與蓋梁2的連接處設有過渡結構3,過渡結構3的外表面均為平滑曲面。此過渡結構設在墩柱I和蓋梁2的連接處并采用外表面為平滑曲面的連接方式,通過該結構一方面消除了從蓋梁I到墩柱2傳力路徑上由于截面變化而導致受力突變的狀況,另一方面則改善了城市橋梁下部結構中的蓋梁I與墩柱2固結接頭外形的景觀效果。作為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方式,過渡結構3的外表面包括與墩柱I的前后表面相切且與蓋梁2的下表面相交的內凹弧面31、與蓋梁2的上表面和墩柱I的外表面相切的外弧面32以及與蓋梁2的下表面和墩柱I的內表面相切的內弧面33。作為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方式,內凹弧面31、外弧面32和內弧面33為圓柱面或橢圓柱面。過渡結構3的外表面包括內凹弧面31、外弧面32和內弧面33,而且各弧面均為圓柱面或者橢圓柱面,采用這種過渡結構3消除了由于截面突變而導致受力突變的狀況,改善過渡結構應力效果,同時也方便了成型中模板的制作和應用。過渡結構3建造過程中,首先架設墩柱I模板,安裝墩柱I鋼筋,澆筑墩柱I柱身混凝土過渡結構3下端,并預留伸出鋼筋;再架設過渡結構3和蓋梁2的模板,安裝接頭鋼筋、蓋梁2鋼筋或預應力束管道、預應力的錨具及配套鋼筋,接頭處優選采用滿足各圓弧曲線的鋼模板;最后澆筑蓋梁2及過渡結構3的混凝土,待混凝土齡期達到設計要求后,進行預應力施加(如需要時)等施工工藝,并完成蓋梁2制作,拆除相應模板和支架。作為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實施方式,過渡結構3豎直部分的截面面積不小于墩柱I的截面面積,過渡結構3水平部分的截面面積不小于蓋梁2的截面面積。通過增加過渡結構3的截面面積保證在應力復雜環境下整體結構的使用安全性。在建造過程中,控制墩柱1、過渡結構3及蓋梁2等部位的混凝土材料品質,應對主要原材料(水泥、砂、石、水)均采用同一牌號或接近類型的材料,以保證結構整體統一的溫度膨脹系數和外觀色澤。當然,本發明創造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還可作出等同變形或替換,這些等同的變型或替換均包含在本申請權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蓋梁和墩柱間的過渡結構,包括墩柱(I)及設在所述墩柱(I)上側的蓋梁(2),其特征在于:所述墩柱(I)與蓋梁(2)的連接處設有過渡結構(3),所述過渡結構(3)的外表面均為平滑曲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蓋梁和墩柱間的過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渡結構(3)的外表面包括與墩柱(I)的前后表面相切且與蓋梁(2)的下表面相交的內凹弧面(31)、與蓋梁(2 )的上表面和墩柱(I)的外表面相切的外弧面(32 )以及與蓋梁(2 )的下表面和墩柱(O的內表面相切的內弧面(33)。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蓋梁和墩柱間的過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凹弧面(31)、外弧面(32)和內弧面(33)為圓柱面或橢圓柱面。
4.根據權利要求1 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蓋梁和墩柱間的過渡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過渡結構(3 )豎直部分的截面面積不小于墩柱(I)的截面面積,所述過渡結構(3 )水平部分的截面面積不小于蓋梁(2)的截面面積。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蓋梁和墩柱間的過渡結構,包括墩柱及設在墩柱上側的蓋梁,墩柱與蓋梁的連接處設有過渡結構,過渡結構的外表面均為平滑曲面。此過渡結構設在墩柱和蓋梁的連接處并采用外表面為平滑曲面的連接方式,通過該結構一方面消除了從蓋梁到墩柱傳力路徑上由于截面變化而導致受力突變的狀況,另一方面則改善了城市橋梁下部結構中的蓋梁與墩柱固結接頭外形的景觀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可廣泛應用于橋梁工程領域。
文檔編號E01D19/02GK203065956SQ20132002208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15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15日
發明者劉芳, 劉力英, 魏立新, 桂曉明, 鄧仕敏 申請人:廣州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院